APP下载

“990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

2013-04-11杜德省刘宜红于秀国

山东工会论坛 2013年1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核心

杜德省,刘宜红,于秀国

(烟台大学,山东烟台 264005)

【高教研究】

“990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

杜德省,刘宜红,于秀国

(烟台大学,山东烟台 26400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90后”青年群体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受多元价值和文化碰撞影响,“90后”大学生凸显独特而鲜明的群体特点。高校应从完备人才保证、奠定理论基础、培育有效载体、打造实践平台、构建长效机制等方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领教育“90后”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90后”;群体特征;教育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1],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也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内容。引导帮助大学生深刻认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及特征并贯彻落实到其日常学习工作中,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如何在“90后”大学生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已成为当前高校及其学生工作者必须深刻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及特征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多元价值的整合,在当前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整体社会价值体系的坐标,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决定着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从最基本的层面来看,它包括四个方面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科学世界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旗帜是航灯,只有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够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科学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理想是人们的社会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它表示着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坚持崇高的理想,始终坚持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努力使崇高理想成为我们党、我们民族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统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力量。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激励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深深熔铸在整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社会风尚、人生态度的方方面面,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革命道德同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道德要求紧密结合起来,为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确定价值取向、进行道德判断提供了基本准则,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传统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以上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内容,成为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前进的精神旗帜,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

二、“9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点及行为表现

20世纪90年代,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外来文化的思潮不断涌入,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而独生子女的比例也进一步提升。在这个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出生和成长的“90后”群体,有着他们自己独特的时代标签:“自我”、“叛逆”、“另类”、“非主流”、“自信”……新事物、新观念的不断产生,各种价值观的相互碰撞,对处于成长期的“90后”大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使其在思想、行为、情感等方面带着时代高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的鲜明特征,其主要表现是:

关注社会主流思想,政治态度乐观积极,社会责任感强。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资源的不断更新,“90后”大学生的社会认知更加趋于理性化,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他们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关注社会民生问题的解决,也熟知当今社会的主流意识。他们有着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尽管要面临学业竞争和就业的双重压力,但他们仍然保持积极向上的思想态度。越来越多的“90后”大学生习惯通过网络、手机等传媒手段关注时事政策及社会热点,获得有价值的学习、生活信息。他们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并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从抗击冰雪灾害到反对“藏独”分裂,从奥运志愿服务到汶川抗震救灾,在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抉择面前,“90后”大学生都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

独立自主意识增强,个性鲜明、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90后”大学生的思想更为自信独立,自主意识也越来越强。调查显示:56.7%的学生认为自己很独立,46.7%的学生表示在遇到问题需要做出选择时通常是自己说了算,老师、父母的意见只是参考。[3](p84)在对未来的定位上,大多数的“90后”大学生表示会靠自己的努力实现发展,不会轻易接受父母的安排。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看问题的视角,喜欢独立地观察和思考;他们不喜欢教条式的教育模式,喜欢争论,敢于怀疑并展示自己的思想观点,不会对一个观点盲目地认同,往往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得出结论。他们能够客观地分析与评价自身的特质,较早地设立发展目标,不仅内容务实,而且为实现目标准备得也更加充分。在当前特殊的社会环境下,他们能够更好地从微观方面感受现实社会的变化,他们对未知的领域具有较强的探索精神,也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

积极主动、自信张扬,富有冒险和竞争精神,但受挫能力差。“90后”大学生喜欢广泛地获取信息,接触新的观念,了解新的事物,掌握新的知识。精神与物质上的相对充足让他们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他们出生在一个竞争的时代,经历过中考、高考的竞争考验。他们富于变化,喜欢尝试,敢于冒险,勇于竞争,敢说敢做,具有较高的自我定位和对成才成功的强烈渴求,但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也带给他们巨大的心理压力。由于从小受到父母过多的呵护,对“困难”缺少体悟,加之社会经验贫乏、生活阅历肤浅,当面对各种嬗变和冲击时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遇到挫折容易丧失信心。武汉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抽查的800名新生中,有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新生表示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可见,大多数“90后”大学生耐挫能力较差,心理素质亟待提高。[4](p81)

情感丰富、充满活力,容易冲动和叛逆,对网络依赖性较强。大部分的“90后”大学生情感丰富,他们热情、开放、充满活力。信息时代赋予了他们多样的人际交往方式,但在现实中,他们表现得比较沉默,不善言辞,与同学的交流不多,缺少知心朋友。有些大学生生理成熟早,但其思维意识及自我控制能力却远未达到成年人的标准,冲动之下容易做出使双方身体和心灵都受到极大伤害的事。他们思想上早熟,但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和处理显得有些幼稚和极端,加上独立性强,自己说了算,使他们更加得固执、叛逆。他们喜欢上网查资料、看新闻、看影片、玩游戏、交友、购物,使用网络已成为他们的主要生活方式。网络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他们利用网络拓展视野、扩大知识面,另一方面,网络也对他们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容易使他们陷入虚幻的意境里,分不清现实与虚幻,从而脱离现实,造成心理的落差与失衡。

三、“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策略与途径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高校的科学发展、人才培养提供价值引领和方向指引。当前高校大学生的主体是“90后”,他们都有着独特的思想特点和行为方式,高校应从其思想实际出发,运用多种方式,有计划地从各个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贯穿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引领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他们养成优秀品格和良好风范。

一是不断强化教师干部队伍建设,完备“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人才保证。

教书育人,教师是关键。高校能否搞好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教育,关键在于有没有一支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工作教师干部队伍。一方面,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靠教师去传播和灌输;另一方面,教师的每一堂课都伴随着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流露,或正或反都在对学生实施教育。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5]。高校应下大力气建设好专职教师队伍,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培养激励机制和准入淘汰机制,使所有专职教师成为具有超前思想意识、较强科研授课能力、实践经验丰富的德育专家。实践证明,有一支好的干部队伍,我们的事业就有了可靠的保证,同样,有一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工作教师干部队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就有了可靠的人才保证。

二是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夯实“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当代马克思主义要征服青年,靠的是其科学和理性的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6](p9)要切实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着力发挥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形势政策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科学设计教育内容,深入浅出地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基本方法的教育。要着重从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出发,教学生领会唯物主义历史观,掌握辩证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批判错误思想的能力。同时,要教育引导学生学好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以世界的眼光着眼解决中国问题,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最新理论成果。要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新中国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历史的教育,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好的地方和好的时候,广大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就会持久深厚。

三是努力建设和谐先进的校园文化,培育“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载体。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主导的先进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起着激励、凝聚、促进和约束作用,可以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的政治方向以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先进的校园文化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让每一个校园文化活动都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都体现道德教育的意义。要通过先进校园文化的熏陶,引导大学生崇尚真善美,憎恨假恶丑,不断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抵制低级趣味;要建设价值导向鲜明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广泛开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要营造鲜明、自然、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大学生在校园就能从老师、同学身上感受到激励、尊重和友爱,从班级中感受到和谐与温暖,从校园人文中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7](p69)

四是切实提高社会实践的育人效能,打造“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践平台。

理论是苍白的,实践是生动的。弘扬和传承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都离不开生动的社会实践。当代中国,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高校必须正视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结合大学生的群体特点,让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教育环节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客观要求内化为自觉行动。通过组织参加爱国主义基地教育、课外实践基地教育及大学生“三下乡”、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净化心灵、陶冶思想、升华认识、提高觉悟,坚定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实践中增强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免疫力,以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大学生只有经历了亲身的实践、体验,处于特定的道德角色和道德情境之中,才可能培养出真正适应现代社会的道德状态和能力,才能真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五是着力推进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构建“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长效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一种价值观和人生观,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范畴。社会意识形态的建设,必须从社会存在入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注重社会存在中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引导,用科学制度监督、保证、规范和引导人们的行为,通过制度服务人、教育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转型中凸显前所未有的文明冲突和文化碰撞,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大学生面临空前的困惑与迷惘,这就可能带来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新形势下,要认真研究如何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中西文化的互补与融合;在价值观多元化的现实面前,如何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在教育好学生的同时,高校要加大管理制度的创新,提升学生工作的管理水平。应结合实际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评价机制、奖惩机制和监控机制;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导向功能和作用,促进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引导和督促大学生自觉地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C].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

[3]彪晓红,曹月.“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教育引导策略——以西安高校为例[J].理论导刊.2011,(12).

[4]郭宇燕.“90后”大学生群体教育管理探微[J].宿州学院学报.2011,(1).

[5]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7-9-11.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7]王水兴,江晓萍.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路径选择[J].前沿.2008,(3).

(责任编辑:闫丽君)

The Education Research on the 90’s Students’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Du Desheng,Liu Yihong&Yu Xiuguo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represents the essence of socialist ideology,determining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 90’s groups of young people are the future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ffected by the collisions diversity values and cultures,the 90’s college students highlight the unique and distinctive group characteristics.Universities should promot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of education in completing talent guarantee,laying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nurturing an effective carrier,creating a practical platform and building a long-term mechanism to,to lead and educate the 90’s students to firmly establish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本文是烟台大学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90后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课题编号:2011005)的最终研究成果;山东省高等学校学生教育与管理研究项目“大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结合研究”(课题编号:2011B005)和烟台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青年基金)“大学生全面发展及其价值实现”(课题编号:2011Z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G641

A

1008—6153(2013)01—0121—04

2012-11-08

杜德省(1977-),男,山东莒县人,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烟台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讲师。刘宜红(1972-),女,福建福州人,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于秀国(1972-),男,山东潍坊人,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烟台大学学生处处长,助理研究员。

Words: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the 90’s;group characteristics;education lead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