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信息化视野下的地级高校创业教育研究
2013-04-11史丽娜
史丽娜
(商丘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创业教育,又称企业家精神教育。大学生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科毕业生数量巨大,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失业问题日益突出,在这种社会经济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教育可谓是对传统就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若实施效果显著,可以有效地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一、地级院校面临生源危机,抓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出路
地级院校生源素质层次相对较低,其毕业生与名牌院校毕业生相比社会竞争力弱,在此劣势下,若在人才培养方面还一味走传统的“就业”路子必然行不通,必须另寻出路。
地级院校生源短缺,面临生存危机。据光明日报载,2012年高考报考人数再降,全国平均录取率接近80%。在考生人数减少而高考计划录取比例快速增长这种“粥多僧少”的局面下,全国大部分高校将面临“生源危机”。而地级院校无论办学环境、师资力量都无法与名校相比,若想在这种残酷的生存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另辟蹊径,出奇制胜。众所周知,考生在选择报考院校时考虑的首要因素就是学校的就业率问题,就业率高的院校,考生才愿意报考,反之,则无人问津。据统计,2011年全国各省市都有没有完成计划的现象。在山东甚至有几十所院校,遭遇零投档。也就是说,虽然同是本科院校,但学历的含金量不同。在考生拥有众多可选性的今天,地级院校若想在招生上取胜,就必须抓好就业率。而就业问题又与创业教育紧密相关。目前,创业教育在我国还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对处于竞争弱势的地级院校来说,能否抓好创业教育理论的系统学习及其实践途径的实施、探索是其能否取胜的关键点,必须给予足够重视。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重在创业氛围的营造与创业意识的培养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李家华教授的《创业教育中国报告(2010)》指出,我国的创业氛围还不是很浓厚,大学生的创业课程仍以理论传授为主,忽视了创业氛围的营造。目前,大部分高校特别是地级院校,创业氛围很不浓厚,学生仍以就业受雇为主,学校应重视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以创业教育营造创业氛围,培养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和创业意识。
高校创业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在大学生身上培养一种普遍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我们一直倡导大学生“知识创业”,强调“高等学校应首先通过自身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为学生创业提供榜样和实践基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和创业实践奠定基础,增强创业教育的说服力和感召力”[1]145。这种旨在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愿望固然不错,但也必须正视知识经济不发达的现状,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在我国已是老问题,这固然跟企业技术资金匮乏有关,但大学生坐等买家、安于现状而不愿自己去创业实践,乃是重要原因。归根结底,这仍是由创业意识匮乏和缺乏鼓励学生创业的氛围造成的。所以,高校创业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营造创业氛围上,使学生能结合自身优势、专长,根据市场前景与社会需求研发创新,无论是在科技高端还是在日常低端领域,只要能把创新成果转化为产品,创造经济效益,大学生就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创业者。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需澄清的几个“创业”认识误区
(一)创业高不可攀,创业教育是精英教育
有人认为,创业需要有科技上的创新,必须与知识、高科技挂钩才叫创业,而自己专业资质不强,不敢创业,频繁听专家和创业成功人士的创业讲座不但没有激起他们创业的勇气,反而使他们更“卑微”地仰视创业者的 “崇高”,巨大的“落差”感使他们彻底地沦为 “临渊羡鱼”者。在他们看来,创业高不可攀。创业教育是典型的精英教育。像百度创立者李彦宏、渡口网络的“网游牛人”金津、星漫科技的彭海涛等IT创业精英毕竟凤毛麟角。这是对创业的一种典型误解。创业是一种创新思维方式,是一种实践意识,它不仅仅局限于IT网络、智力服务等高科技领域,只要是自身感兴趣有优势又有市场需求的行业就完全可以纳入创业视野。比如,连锁加盟领域的校园快餐店、超市、美发沙龙、数码速印店以及自主开店,面向学生市场的书店、书画装裱店、咖啡店等都是创业商机,这些创业项目启动资金低、人手配备要求不高,均是大学生实习创业的良好选择。最主要的是这些创业项目比较“生活化”、“平民化”,能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兴趣,学校应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就去开发实践,这有利于他们正确地感知创业教育,让大学生相信“创业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创业精神、创业意识的培养”[2]73。
(二)创业等同下海经商
有的同学认为,创业就是下海经商,只要动手实践就可以。这种错误认知忽略了对创业理论、创业技能的学习,把创业的成败完全归因于创业实践中的摸索,这将人为增加创业的失败率。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一个人的理论功底、理论水平的高低,可以决定他对事物的认识程度和认知水平,也能决定他的判断和预见的准确程度。所以,通过高校创业课程的学习、创业指导书报的阅读以及对创业媒体资讯的关注,掌握一些必备的创业知识理论和相关专业技能,是大学生创业前必须做的功课。在创业教育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与那些没上过大学在商海中挣扎前进的创业者相比,成功率应该更高。据李家华教授的报告显示,在社会各层次的创业教育中,高校创业教育效果最为明显。有96.83%的高校创业教育接受者认为创业教育能够培养自身的创业精神,95.65%的高校创业教育接受者认为创业教育能够提升自身的创业技能。而那些认为创业就是在实践中学会抗挫折,把创业教育完全等同于抗挫折教育的看法也是错误的。因为,对创业中挫折和困难的良好心理准备只是创业心理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而非创业教育的全部。在创业实践中,大学生只有保持愉悦、乐观的情绪,正确地认识自我,保持适中的自我期待水平,确立可行性更强的阶段性创业目标,善于积极进行自我调适,才能逐渐提高抗挫折能力。
(三)学社科类的学生无法创业
目前,成功的大学生创业者多出自IT高科技领域,这在给大学生创业领域带来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阴影。好多学文科的同学认为,创业那是理工科学生的事情,我学的是社会科学,无法直接创造社会价值,如何理论联系实践创造经济效用。其实,这也是一种误解,创业项目的选择领域是相当广阔的,高端到IT、智力服务等高科技知识领域,低端到家政服务、服装鞋包、餐饮美食、礼品饰品等等亲民行业都能找到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实例。如成功创立“小管家”新理念保洁服务有限公司的张松江,他专科毕业后,因学历低找不到对口工作,迫于无奈开始创业。他是在一次次的失败教训中凭着自己的经营智慧最终在家政领域中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所以,创业不是一辆即成待驾的车,而是一匹未经驯化的野马,它不问你的专业出身,只要你有驾驭的勇气、有创业的意识,再以创业教育理论和创业技能保驾护航,成功创业指日可待。
(四)创业等于单干,创新不是创业
有的同学认为,创业就意味着千辛万苦、孤军奋战。其实不然,团队创业与单干相比,无论是财力还是智力都要更具优势。当然团队创业,参与的人多了,就存在着管理上的风险,因此,在创业组团时必须选择好合作者,最好彼此之间各有所长,能优势互补;要明确合作原则,监督制约,分工明细,财务清晰。这样的团队创业才能群策群力、资源共享,推动创业走向成功。还有同学认为,创业就是自起炉灶,不受他雇,这也是一种误解。很多创业成功者都有先就业跟着别人学技术、学经验然后再自己做老板的曲线创业的经历。大学生创业遇到的首要难题就是资金不足,这个时候或者考虑曲线创业,或者选择踏实就业,受雇他人,照样可以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靠的就是创新精神。需明确的是创新也是一种创业,只要有创新精神,就能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出奇制胜,创收经济效益。所以,创业教育通过培养受教育者的创业精神、创新能力,不仅提高了受教育者进行创业的概率,也提升了受教育者的就业能力。
四、地级高校应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以创业促就业,促进大学生成才
目前,很多地级高校处于生存夹缝。与名牌院校相比,学术性远远不及;与职业类院校相比,技能性不够。所以,地级高校必须响应党的十六大对新世纪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方针与政策的阐述精神,地级高校教育的发展目标,要适应并促进地方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发挥关键支撑作用。同时,地级高校教育必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战略转移,从学历教育向能力本位转移,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学生的就业能力、转岗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与名牌院校相比,“学术”赶超之路太过艰难,地级高校应另辟蹊径,重点走重“学”轻“术”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之路,在人才培养上以“应用型人才”为主,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培养目标,在能力培养中要着重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在教学上,要更重视实习这个教学环节,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贯穿到4年大学生活中去。
地级高校的创业教育要以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重点教育目标,大力培养具有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地方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以创业促就业,促进大学生的成才。在商丘师范学院,为了鼓励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很多院系专门开设创业课程,专门讲授创业财务、项目择取、市场调查、会计、政策法规、风险投资等,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至少一份创业企划书;部分院系还开展了创业竞赛,以商丘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为依托,院系出资扶持,取得良好效果;还有一些院系面向社会积极联系一些小规模创业实践项目来给学生实习试手,如美术学院团委承接的商丘锦绣路小学美化校园的一个手绘创业实践项目,整个项目实践历时1周,参项同学十几人,创收上万元,取得良好成效。此类创业实践活动,不仅使美术学院的大学生手绘技能更为扎实和丰富、知识结构更为合理,也培养了学生敏锐的环境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了大学生的个人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更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极好的促进了大学生的成才。
五、加快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展示创业教育成效,形成良性循环
为实现人才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当前对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由于缺乏一个全国性的软件平台,再加之政府配套网络安保措施还没出台,毕业生就业信息化仍处于不理想状态。网络仍只是招聘信息发布的工具。关于人才的具体信息无法从网上获取,所以,很多用人单位还是选用现场招聘的方式去选拔人才。如果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能构建行之有效的“高等教育人才供需”网络平台,吸纳全国大专中院校所有的毕业生具体信息,让高校、毕业生、职业招聘部门以及政府就业部门实现面对面一体化交流沟通。那么,创业教育对人才创新素质的培养优势必然会在这个人才供需平台上展示出来,可以预见,依靠毕业生就业信息化渠道实现的创业教育成效展示,将推动具备创新素质的大学生顺利就业。而创新素质要素在就业中的意义呈现又会反过来推动创业教育走上重素质培养的健康发展之路,最终实现良性循环。
[1] 唐金土.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 王 鹏,王秋芳.专业化的创业教育: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