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彩云易散琉璃脆
——晴雯生存困境分析

2013-04-11全雁霞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丫鬟晴雯大观园

全雁霞

(黄河科技学院 外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63)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美好事物的灭亡往往能够引起人们的叹惋与同情,因此,《红楼梦》中俏丫鬟晴雯的夭折令读者唏嘘不已。历代读者都对其寄予深切同情,认为晴雯的夭折是王夫人、袭人等人陷害摧残的结果。李悔吾先生在《中国小说史漫稿》中谈到《红楼梦》时说:“在女奴群中,最能体现奴婢们刚强不屈、光明磊落的奴隶道德的是晴雯”[1]419。也有学者认为:“晴雯悲剧的造成,除了当时社会因素外,与她自身具有的无法克服的毛病关系更大。”[2]68这两种说法都有失偏颇,晴雯夭折的真正原因,不在于王夫人等人对她的戕害,因为王夫人的目的是把晴雯撵出大观园,而不是剥夺她的生命。晴雯将自己生存的基础定在被主子们所容,从未想过脱离贾府而独立生存,第三十一回,晴雯失手跌折了扇子骨,正值宝玉心里不自在,吵嚷起来,宝玉要将她撵出去时,她哭诉表态:“我一头碰死了也不出这门儿。”可见她根本就没有打算离开贾府,那么,许多关于晴雯誓死也不向封建屈服之类的论调自然不可推敲,晴雯夭折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于朝贵先生曾对悲剧作了这样的分析:“必然性是悲剧冲突存在的前提。并不是任何个人的痛苦、不幸和死亡都是悲剧性的,都具有悲剧的特征和审美属性。支持悲剧冲突的,始终是某种必然性。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指出:悲剧是由悲剧人物‘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而引起的。’这种‘厄运’不是随意而至的,而是有着某种不可知的必然性。”[3]106-115而晴雯的悲剧恰恰是不可避免的,这个不可避免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

首先,离开贾府晴雯就面临严重的生存困境。一是失去了生存的物质基础,晴雯作为贾母身边的丫鬟,被赏给宝玉作为“屋里人”之候选,她不用做粗活,且其饮食及生活习惯都已贵族化,第五十二回,晴雯偶感风寒,请来一位太医瞧病。

晴雯生病时可以请太医,并有老嬷嬷和小丫头们伺候。离开贾府她无法维持这样的生活。马克思主义悲剧观认为:一切悲剧冲突,实质上都是人或人类的某种“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冲突。人类的“必然要求”首先是生存,晴雯在离开贾府后无法维持之前的生活。

二是精神打击,大观园中的每一个人都以被撵出去为耻,刚烈的金钏儿宁愿跳井结束自己的生命,也不愿出去。厨役柳嫂子之女五儿一直想到宝玉房里当差,且看她的理由:“一则给我妈争口气,也不枉养我一场,二则添上月钱,家里又从容些,三则我的心开一开,只怕这病就好了。”可见,被选到园里当差,不仅有经济上的实惠,还是高人一等的体现。晴雯心高气傲,因为是老太太赏给宝玉的,所以一直刚强任性,从她平日的言谈也可以看出,她是相当自负的,认为丫鬟们都去尽了她也会一直留在宝玉身边。忽然被撵,必然会在精神上受到重创。晴雯夭折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她对宝玉的感情,这从“勇晴雯病补雀金裘”一章可以看出,为给宝玉分忧解难,晴雯不顾病体,拼了命也要把雀金裘补好,这一点,周五纯先生的论述是很到位的:“晴雯死的时候,十六七岁。正是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候,即使娇生惯养,即使生病,即使姑舅哥哥家如何穷困,如何不照应,也不至于就夭亡,因为晴雯并没有大病。晴雯的病主要是心病……宝玉当然与晴雯好,但宝玉倾慕的女孩子太多了,从婚姻的角度看,晴雯在怡红院的将来,是很可悲的,但晴雯不以为悲,反而把宝玉看成理想,一旦无法达此目标,一旦离开宝玉,就活不成了,这又是晴雯的悲剧比较核心的因素。”[4]82-99的确,晴雯早已将怡红院当成了自己的家,被撵出大观园后住在姑舅哥哥家。到此田地,晴雯还认为她与怡红院是一体的,还认为大观园是她的家,不过,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晴雯明白了她至死也不愿出去的大观园对她是何等冷漠无情,因此,当宝玉问及晴雯死前叫的是谁,小丫头说:“一夜叫的是娘。”人穷则返本,处于痛苦绝望之际,人往往想到最亲最可依靠的人,晴雯在临死前看清楚了大观园距离她是多么遥远,可靠者,惟有骨肉之亲。当然,对于晴雯的这种思想我们又不能苛责,因为每个人的思想都受时代的限制,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言:“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晴雯的悲剧命运另一原因是主观因素,正如勇慧先生所指出:“悲剧主体的悲剧性局面的出现,除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等客观原因外,个人的性格、意志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等主观原因也是造成悲剧的重要因素。晴雯‘心’与‘身’之间无法弥合的差距,构成了她性格与命运的对立和冲突,而这种‘身’与‘心’的不平衡状态使她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是值得人们深思的。”[5]90-93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原因如下:

一是对所处环境缺乏清醒的认识。大观园因元妃的恩准,宝玉才可以和众姐妹们同住此间,这是个相对独立的类似世外桃源的所在,相对于其他地方拘束较少,又因宝玉性格宽和,向往自由,因此怡红院内没有等级森严的制度,这和缓的氛围让晴雯没有认识到现实的残酷性。

晴雯之所以能够来到贾母身边是因为贾母见她标致伶俐,赖大的母亲随手将她孝敬了贾母。晴雯生活在一个矛盾重重的环境里,却不懂一点警惕,言语尖刻、锋芒毕露是众所周知。

宝玉温书的那个晚上,晴雯对待小丫头们也是很严厉的,因为有几个年龄特别小的丫鬟熬不住瞌睡,晴雯就厉声责骂:“什么小蹄子们!一个个黑家白日挺尸挺不够,偶尔一次睡迟了,就装出这个腔调来了。再这么着,我拿针扎你们两下子!”吓得一个小丫头“怔怔的只当晴雯打了他一下子”,竟“哭着央说:‘好姐姐,我再不敢了!’”虽然她这个时候没有动手打人,但从小丫头吓得哭起来可以看出她平时对小丫头的态度。

不仅是对小丫鬟,就是对一些老嬷嬷晴雯也是不留情面,第五十八回当芳官的干娘要替她吹汤来献殷勤时,晴雯又毫不客气地给她一个难堪:“出去!你让他砸了碗,也轮不到你吹。”把这个老婆子羞得无地自容。

二是对自身没有准确定位。宝玉是个多情种子,平日对丫鬟可以做到低声下气,小意体贴,然而他终究是个贵公子,纵观全书,除对林黛玉牵肠挂肚,会打起千百样小心外,对其他丫鬟们的友善不过是因为对青春、美丽的欣赏,贵公子的任性不免时有流露,如因为他的奶妈李嬷嬷喝了枫露茶而撵走了无辜的茜雪。第三十一回,宝玉因晴雯失手跌折了扇子骂她蠢材,二人因此拌嘴。若不是袭人苦劝,宝玉当时就回了王夫人将晴雯撵出去,可见,宝玉对待晴雯不过如此,而晴雯却是将全部生活的希望都寄托在宝玉身上和怡红院之中。她不知道,对于自己的命运,她是没有把握的能力的。同样是五十一回,因为晴雯着凉,老嬷嬷回了大奶奶李纨,要将晴雯迁出大观园,以防止沾带别人。要说多病,黛玉是名副其实的“病西施”,尽管她在贾府只是个寄人篱下的亲戚,她整日病着也没见哪次有人叫她搬出园子,终究她是主子小姐,是贾母的亲外孙女。而晴雯不过是着凉就差点被撵回去,足可见其地位低贱,无足轻重。但她对此却没有清醒的认识。冯文楼先生认为:晴雯的悲剧就在于“对自己的奴隶地位和前途命运缺乏起码的自审意识和反省意识……于是到头来,既没有巩固住自己的奴隶地位而被逐,又未获得实际的爱情而夭亡”。“反省意识”的阙如,“作为内在的推动力,既加强了她的悲剧性格,又加速了她的悲剧结局”[6]177-193。

三是迁怒于人的性格弱点。纵观全书,晴雯时时任性,常迁怒于人,第二十六回,黛玉去怡红院,谁知晴雯竟不给她开门。晴雯因和碧痕拌嘴,先是迁怒于宝钗,然后又迁怒于黛玉。第三十一回,晴雯因为失手跌了扇子,先是呛了宝玉,又累及袭人。以至于好脾气的袭人也忍受不了:“姑娘倒是和我拌嘴呢,是和二爷拌嘴呢?要是心里恼我,你只和我说,不犯着当着二爷吵,要是恼二爷,不该这么吵的万人知道。我才也不过为了事,进来劝开了,大家保重。姑娘倒寻上我的晦气。又不像是恼我,又不像是恼二爷,夹枪带棒,终久是个什么主意?”

综上所述,晴雯的悲剧命运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与主观因素,而不是简单的“具有反抗精神而不为封建社会所容”之类原因,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7]167正因为真实,《红楼梦》才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众多读者并且让我们痴迷其中。

[1] 李悔吾.中国小说史漫稿[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2] 高 昂,高万年.袭人和晴雯形象新解[J].天中学刊,2007(2).

[3] 于朝贵.马克思恩格斯悲剧理论的实质与核心[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9(2).

[4] 周五纯.晴雯形象探微[J].红楼梦学刊,1996(4).

[5] 勇 慧.心比天高 身为下贱:试论晴雯的悲剧性格和悲剧命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

[6] 冯文楼.晴雯:一个悲剧的存在[J].红楼梦学刊,1994(2).

[7] 鲁 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丫鬟晴雯大观园
《红楼梦》中丫鬟的明争暗斗
《红楼梦》中平儿的人物形象分析
明传奇中丫鬟形象的文化意义及文人的女性观
偶笑
Values Education of Children from Teachers and Parents
晴雯之悔是在悔什么
大观园
M的快递
大观园
大观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