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路径取向
2013-04-11黄建绮
黄建绮
(三明学院发展规划处,福建三明365004)
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路径取向
黄建绮
(三明学院发展规划处,福建三明365004)
学科性是高等学校的根本属性,学科建设是本科教育的必然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应充分认识学科建设的战略地位,努力克服面临的种种现实困扰,根据自身的实际和特点进行学科建设路径取向的探索,走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之路;通过实施一体化建设,总体增强学科对于专业的带动、支撑作用,实现学科队伍与专业教学队伍共成长,强化科学研究促进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功效,促进学科基地建设利用与本科教学条件建设利用的融合,更好地坚持内涵式发展。
新建本科院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
新建本科院校是指1999年以来新组建的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新生代,而且已经成为我国本科教育扩张的主要基地。作为新生事物,新建本科院校不仅面对各种新问题、新挑战,而且还要重新认识和正确把握高等教育许多传统的、共性的问题,学科建设问题就是其中之一。新建本科院校应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充分认识学科建设的战略地位,从实际出发进行学科建设路径取向的探索。
一、克服学科建设的现实困扰
绝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专升本”的先天性、“转型升级”的过程性,决定了其在学科建设问题上难免有着种种亟待克服的现实困扰。
(一)认识上存在误区
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和学科建设的意识相对较弱,对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和支撑作用认识不够明确、统一。所谓新建本科院校是教学型的学校,只要抓专业建设就够了,提学科建设不切实际、要求太高;新建本科院校不宜过早提学科建设问题,只有在专业建设达到一定水平后才能考虑抓学科建设;等等。这些观点,折射出的是本科意识的欠缺,对学科和学科建设认识的模糊和片面,对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的忽视,说明这些新建本科院校虽然形式上已经升格为本科,但办学理念、办学内涵仍然滞后,未能真正实现从专科到本科的实质性转变。
(二)科学研究基础相对薄弱
新建本科院校的前身大多是专科层次,较为普遍地存在片面强调教学而忽视科研的倾向,没有应具的学术氛围;虽然也有科研活动、发表论文,或承接一些纵向、横向的科研项目,但是没能以学科为统领或与学科建设相结合,基本上是一种分散的、散兵游勇式的行为,制约了科研水平的提升和学科团队的成长;高层次人才不足,少有甚至没有学科带头人,更谈不上学科梯队,科研创新能力先天不足。
(三)学科建设方向比较茫然
新建本科院校大多缺少学科建设的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对于如何谋划学科建设、确立学术方向没有头绪、思路不清;虽然一般也都按要求制定了学科建设规划,但是被动应付者不在少数,其中所确定的目标、任务没能准确反映本校实际,甚至是以一些老牌高校的学科建设规划为蓝本进行移花接木似的简单复制,对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仍然不懂或不完全懂,对同类学科国内外的前沿动态更是所知甚少。
(四)学科基础条件明显落后
新建本科院校办本科的时间短,学科建设起步晚,实验室、文献资料、网络数字资源等学科基础条件建设明显滞后的问题普遍比较突出。不仅缺少相关学科方向的专门仪器设备、具有一定特色的专业性实验室,而且必要的公共性、基础性实验仪器设备也难以满足实际需要。文献资料、信息网络、数字资源建设投入不足,馆藏图书、数字资源难以对科学研究提供比较有力的保障。
这些亟待克服的现实困扰,直接制约了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进程,从反面对其加强学科建设路径取向的探索、创新提出了现实的要求。
二、明确学科建设的战略地位
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种种现实困扰,其缘由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在于理念,在于对学科建设地位的认识;还学科建设应有的位置,是新建本科院校克服这些困扰,正确进行学科建设路径取向的首要问题。
(一)学科性是高等学校的根本属性
关于学科的定义,尽管表述上不尽相同,但基本的、普遍认可的内涵有两个:一是知识体系或学术分类;二是高等学校或研究部门为培养高级专业人才而设立的教学科目。[1](P4)我国研究生、本科生教育中确定的学科门类,就是这种意义上的学科。作为承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高等学校,总是要与学科相联系、以学科为依托的。高等学校的属性,很大程度上是学科性,学科性是高等学校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新建本科院校自然也不例外。大凡本科高等学校,不论其办学定位如何,也不论其具有何种办学特色,都不能淡化、以至背离其学科性,正所谓“办大学就是办学科”。
(二)学科建设是本科教育的内在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四条明确要求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在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这就决定了本科教育不仅要进行专业知识的讲授、实际应用能力的造就,而且要向学科延伸拓展,注意学科的纵深发展和横向联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与此相联系,学校进行学科建设、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为培养合格的本科人才提供背景知识和鲜活信息,就成为本科高校办学、本科主讲教师教学的题中之义。更加重视学科平台、科研成果对于教学的支持作用,是本科教育与高职高专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一所本科高等学校办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建设,取决于是否形成几个特色学科、品牌学科”。[2](P2)很难想象,忽视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的新建本科院校能够培养出合格的、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三)学科是专业的支撑
用于新建本科院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全国本科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明确要求填报专业的“支撑学科”,从国家级质量监控的高度固化了学科对于专业的支撑意义。从实际来看,“学科对应着科学的分类”[3](P78),专业缘于学科知识,“对各种学科知识根据一定的要求进行切块和组织,即构成一定的专业”[4](P30)。学科之于专业,就是这样一种源与流、支撑与依托的关系,专业的发展归根到底要取决于相关学科的发展。固然说,绝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是在相关学科基础薄弱甚至几乎空白的情况下开办本科专业的,而且通过教材选用、人才引进、信息共享等途径和手段,将历史上学科发展演进形成的成果或当今别人的学科研究成果加以利用,这些专业不同程度地获得了一时的发展,甚至有的还对学科建设构成了自然的推动;但是,这样靠“专业建设拉动学科发展,是特殊条件下的无奈之举,是一种权宜之策”[5](P188),学科建设对于专业建设的基础、支撑、引领作用是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新建本科院校毫无例外要切实遵循,惟此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升本转型。
(四)学科建设是吸纳人才、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的重要平台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高学历知识分子的优势需要主要在尊重和自尊、自我实现层次,他们所追求的是个人生存价值被认可的程度,追求成就动机的满足,追求自己的知识能力的应用和发挥。”[6](P35)新建本科院校,特别是多数地处地级市、条件和待遇相对弱势的新建本科院校,如果能建立自己的学科平台并不断有所拓展,如果能有一定层级的科研和应用开发项目,以至有自己的硕士点,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稳定无疑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样,学科平台的构建、科学研究的推进、应用开发项目的实施等都对实验室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科建设的结果,必然是实验室投入的增加,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条件的明显改善;而组织本科生直接参与相关实验研究,使他们的实践能力、应用开发能力从中得到自由的发展,无疑又将更好地实现本科层次的,工程型、技术型(非技能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三、探索学科建设的路径取向
学科建设是大学的共性任务,但不同类型的大学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和特点进行学科建设的路径取向。学科建设的内涵主要是确立学科方向、构建学科体系、培养学术队伍、建设学科基地、完善学科组织、健全学科制度、推进科学研究,专业建设的构成主要是调整优化专业结构、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专业人才培养,两者有区别、更有着密切的联系,统筹推进两者建设有着充分的可行性;而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在办学基础、办学定位等方面有其特殊性,在学科建设上就是要致力于将这种可行性转化为现实性:自觉地强调、突出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统筹融合、互动共进,走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之路。
(一)精心谋划,明确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思路
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新课题,更需要新建本科院校在宏观谋划、顶层设计上下功夫,做到规划先行。虽然新建本科院校原来一般都制定有包括学科、专业建设内容的发展战略规划和相关子规划,但由于认识、经验等因素,这些规划之间较普遍地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很少做到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统筹结合。因此,首要的是制定指导性、针对性、可操作性比较强的全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规划,切实理清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相结合的总体思路,明确目标、任务和措施,统领内涵建设的各个方面。在这基础上,组织院(系)、所(中心)等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把学校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教学、科研单位,形成规划引导、上下联动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工作格局。
(二)服务地方,把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原则
新建本科院校根基在地方,办学的活力源泉在地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无疑是学科、专业建设和特色凝练的基本原则。要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寻求与当地和区域基础产业、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和行业发展需要的最佳对接点,加快服务指向明确的重点学科和专业群建设进程。
要以产学研合作为抓手,力推学科专业建设与服务企业、行业发展的紧密结合。听取吸纳企业、行业对一体化建设规划的意见,深化对市场实际需求的认识,促进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的调整凝练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创新与企业、行业进行科研、应用开发的协作模式,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科技服务能力,推动企业、行业的技术进步;有效开展合作教育,做到人才资源互享共用,教学资源互用共建,学校成为企业、行业员工继续教育、培训提高的基地,企业、行业成为学校实践教学的第二课堂、应用型人才成长的现实沃土。
作为当地的高等学府(更多情况是最高学府),新建本科院校还要充分发挥人文社科学科、专业资源优势,无愧为当地党委、政府的智库,主动承担党委、政府的研究课题,帮助回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回答的问题,并自觉结合课题研究促进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对于地方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建设、特色文化传承创新,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理应挑重担、走前头,努力成为这方面学术研究的中心,并由此形成学科、专业建设的反哺效应。
(三)注重特色,提升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水平
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基础比较薄弱、资源相对有限,面临的建设发展任务繁重,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特别要借助特色来提高水平,走差异化之路,探索错位发展的新途径”[7](P40)。这样做的效果是,“虽然整体水平并不高,但是方向上有特色,在这个点上水平就是高的”。[7](P40)具体关于特色、错位的取向,要因校制宜、各有侧重,从实际出发进行思考凝练。
办学“特色是指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8](P12)。新建本科院校可以通过审视办学历程,发掘历史积淀,全面分析学科基础、专业现状,从中提取、凝练自身相对最具个性、最具条件的特色学科专业方向,包括重视其中尚处萌芽、孕育过程但颇具生命力的特色因素。需要强调的是,“新建本科院校在继承传统特色优势的同时,必须克服过去专科教育的惯性思维,研究本科教学规律”[9],切实防止把专科的办学成绩等同本科的办学水平、把低水平的特色作为可资传承的学科专业建设成果的倾向。要树立适应本科教育的学术眼光,认准固有的特色方向,进而着力巩固、改造、提升,注入发展活力,形成更加鲜明的特色,确立真正意义上的学科、专业优势。
新一轮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关于“注重特色培育”[10](P12)的要求,对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的引导更加切合实际,给我们以新的启示:新建本科院校不可能都已有某种程度的特色,不可能都具备通过传承来发展特色的条件,但不能不致力于特色的追求;不仅要注意增创既有的学科、专业优势,更要注重与时俱进、开启全新的特色探索培育的历程。要紧扣办学定位,紧贴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盯一定区域内其他高校未触及的市场空白点,作出明智理性的方向选择;进而大刀阔斧地进行资源整合,重组学科、调整专业,培植亮点、扶优助强,举全校之力重点建设几个学科、专业,推动其尽快跃升为省内学科高地、省级以至国家级专业平台,力争取得若干独具特色的标志性成果,并着力发挥其以点带面效应,促进所有学科、专业达到基本合格要求。
(四)科学统筹,增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实效
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实质是统筹,通过科学有效的统筹,使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相向融合、良性互动。针对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相对薄弱、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结合度较低,办学资源捉襟见肘的现状,要把统筹的着力点放在强化学科相关功能作用上。
一要在统筹中总体增强学科对于专业的带动、支撑作用。以学科方向的凝练集中,促进特色专业的遴选和培育,拓展延伸专业发展的基础和空间;注重学科平台研究成果的转化,建立鼓励转化的机制,在有效的转化中丰富优质教学资源,促进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和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把学科新知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之中;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新兴学科,创造不同学科、专业教学内容整合的条件,实现跨学科设置本科专业,推动教学体系创新。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科之间的相互支撑和渗透,要通过设置新专业来培育新的学科方向,形成学科特色。”[7](P40)还要通过专业课程的开发应用,课程教学对学科动态特别是前沿动态的跟踪,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固化学科研究成果,发现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科知识的创新,促进学科方向的拓展和内涵的提升。
二要在统筹中实现学科队伍与专业教学队伍共成长。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队伍,无疑同时又是组织教学的师资队伍。要立足学科平台,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注重作为学科建设核心要素的科学研究对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科技创新能力的作用,建立相应的导向机制,制定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激励与约束指标等,调动促进更多的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科技攻关和服务地方的应用开发,在造就适应需要、数量相当的学科带头人、学术梯队的同时,实现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和“双师型”队伍的成长壮大,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教学水平。同时,要自觉增强双向互动意识,更加注重旨在推进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一系列措施对于学科学术梯队建设的促进作用,形成双向效应。
三要在统筹中强化科学研究促进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功效。以学科平台为基础的科学研究、应用开发对于教学和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不仅要反映在对专业、课程、教材建设的知识支撑及对专业师资队伍教学水平提高的直接驱动上,还要自觉地、有计划地将其同本科生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相结合,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实验研究,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理念、科学思维和应用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理论、应用研究的基本方法,切实提高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要有借助本科生增加科研力量、提高科研效率的自觉意识,充分发挥其助手作用,给科学研究、应用开发带来新的活力。
四要在统筹中促进学科基地建设利用与本科教学条件建设利用的融合。包括实验室、文献资源、研究所(中心)等在内的学科基地,是学科的基础条件,新建本科院校应当集中有限的资金,加大投入、加快建设,改变落后现状、提升整体水平。要着眼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利用,将专业实验室等教学条件建设纳入学科基地建设总盘子,统筹建设学科基地平台和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如依托学科资源建设若干共享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营造开放式的实验教学环境,建立学科与专业的资源共享机制等,更有效地改善专业实践教学条件。注重共享平台利用的育人功效,依托共享平台增设本科创新实验、综合实验课程,建设大学生创新基地;让本科生进入共享平台实习实训,完成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任务,提高其实际应用和实践创新能力。
(五)创新组织,优化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环境
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强调的是统筹、协同、共荣,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学术组织结构。“良好的学科专业组织体制,灵活多样的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组织协调原则,不仅可以优化学科专业的教育资源配置,也为新兴学科与专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理想的组织环境。”[11](P46)新建本科院校应自觉致力于学术组织的改革创新,增强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组织保障。
一要健全校级学术组织及其功能。目前新建本科院校虽然都设有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等学术机构,但大都并未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发挥应有的学术权力的作用,学校层面学科、专业建设的管理主要是行政权力作用下的职能部门的行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可以进行多种尝试,加强现有学术委员会建设、完善和发挥其功能是务实的选项。要本着增强学术的代表性、权威性,调整充实学术委员会组成人员,凡学科领军人物、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都应列入其中;学术委员会下设由相关部门人员组成(专兼结合)的办公室,建立工作班子,以保障组织的正常运行。
二要建立健全学术实体。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主体是院(系),学术实体必须落到院(系),在院(系)形成二级学术架构。主要做法是:以学科群为基础,对院(系)进行调整重组,增强院(系)作为一级学术实体的功能;以院(系)为基础,根据需要组建包括跨学科的学科组、课题组、研究所(中心)、项目团队、专业教研室等,构成二级即基层学术实体。如此学术实体架构:以学科群为纽带,有利于资源的重新组合配置和共享利用;有利于院(系)组织开展大群体跨学科的科研联合攻关,并有效发挥小群体单项科研的突进作用;有利于院(系)集中多学科的优质资源开发综合性、交叉性课程,对酝酿生成新的专业方向、特色专业起到孵化器的作用。同时,多种学科背景和研究领域教师的聚合,又能为本科教学内容改革、增开特色专业课程、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创造条件。
三要构建分工与协同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并存是高校管理的必然和特征,何况“在很多情况下,两者相互交融,很难进行明细的划分和界定,厚此薄彼或非此即彼都不足取”[12](P29)。现实情况是,新建本科院校对于学科专业的管理较普遍存在行政权力主导过多、学术权力影响不足的现象,抑或也有夸大学术权力、否定行政权力的言论。由此,处理好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就成为学术组织创新、完善学术治理结构的又一重要环节。在学校层面,“学术委员会是高校学术权力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在事关学术事务的种种利益问题上,高校必须敬畏学术权威的话语权”[12](P29);学术委员会也要自觉在学校党委、行政领导下,依法充分发挥作为学校最高学术机构对于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等学术事项的决策、论证、评议、咨询、参谋等作用。在院(系)层面,学校应将管理重心下移,赋予学术实体和行政层级兼具的院(系)更多、更大的学术和行政双重权力;院(系)应切实担负起以学科群建设为总平台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任务,统筹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保障学术权力在本级的有效运行,对本单位的教学科研资源实施科学的行政管理。在基层学术组织层面,学校不予定行政级别,重在与院(系)共同为其营造宽松、顺畅的学术环境;作为实施教学和科研的基层学术实体,学科组、研究所(中心)、教研室等应自觉淡化行政权力,充分体现学术为本,在院(系)领导下履行学术职能,专注从事教学、科研等学术活动。
[1]蒋元平.学科建设的内涵诊释和实现策略[J].中国西部科技,2007,(1).
[2]郑建岚.探索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J].三明学院学报,2006,(1).
[3]付八军.论新建本科院校学科、专业与课程的一体化建设[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8).
[4]刘海燕.学科与专业、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关系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4).
[5]胡景乾,屈咏梅.新建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建设的路径选择[J].陕西教育:高教,2011,(7-8).
[6]张海钟.论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及研究生教育发展[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7,(3).
[7]杜卫,陈恒.新建地方院校应走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0,(11).
[8]教育部评估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Z].北京:教育部办公厅,2004.
[9]汪瑞林.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学科应与专业建设相互支撑[N].中国教育报,2008-03-01(1).
[10]教育部评估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Z].北京:教育部办公厅,2004.
[11]陈江波.高等学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2]张兢,徐少华.构建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协调机制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11,(10).
On the orientation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n Newly-built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HUANG Jian-qi
(Development Planning Office,Sanming University,Sanming 365004,China)
As discipline is the basic attribute for the universities,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The newly-built universities should be well aware of the strategic position of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by overcoming the various problems,try to explore the path orientation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n line with the realit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own,and thus come to the integration of discipline and specialty.Through the integration construction,the university will enhance the overall function of discipline in driving and supporting specialty, achieve co-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team and the teaching team,strengthen the efficienc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facilitating the talents training,promote the utilization of discipline base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conditions construction, and thus adhere preferably to its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newly-built universities;discipline and speciality;integration construction
G648.4
A
1673-4343(2013)01-0080-06
2012-05-17
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FJCGZZ11-021)
黄建绮,男,福建尤溪人,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