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刍议
2013-04-11王密
王 密
(西华师范大学 计算机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新时期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刍议
王 密
(西华师范大学 计算机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但由于受我国传统儒家文化的负面、高校教育观念的滞后、高校管理体制的弊端、教育评价标准的缺陷等影响,我国新时期的大学生无论是创新意识,还是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都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应通过树立以生为本的创新育人理念、建立健全创新的师生激励制度、创建鼓励创新教学的评价机制、搭建开展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等,着力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素质。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1]当前社会是以知识创新为显著特点的知识经济社会,人才是知识经济聚焦的热点。高校作为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机构,理应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同时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一、对创新素质的认识与思考
创新素质是由人的内在生理和心理基础以及外部条件(自然、文化、制度和心理环境)协调作用并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整体素质。[2]创新人才应具有什么样的素质?中国科技大学原校长朱清时把创新人才的素质归纳为六点:广博的多学科交叉的知识、浓厚的好奇心和兴趣、敏锐的洞察力、勤奋刻苦和集中注意力及易被社会接受的品质,包括诚实、责任感和自信心。[3]中国工程院院士周世宁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实践,认为创新人才应具备的主要素质有:坚定的自信、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广博的知识面、强烈的创新愿望、良好的分析能力和实践技能、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健全的体魄和坚强的心理承受能力。[4]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六条素质标准:有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在急剧变化的竞争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有丰富多彩的个性;具有和他人协调及进行人际交流的能力。[5]
英国教育家纽曼认为创新人才是“学会思考、推理、比较、辨别和分析,情趣高雅,判断力强,视野开阔的人”。[6]美国心理学家洛埃曾用5年的时间研究过5000多名科学家,认为这些科学家的共同素质包含:强力的创新欲望;选准目标,坚定不移的追求精神;善于独立思考;永无止境的好奇心;控制力极强;能够担负更多的社会责任;富于幻想,注重实践,坚韧顽强。[7]美国学者罗尔菲尔德提出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八大特征:对问题的敏感性;变通性;流畅性;独创性;再定义与再构成的智力;区别与抽象的能力;综合能力;组织的一贯性。[8]
二、创新素质的构成要素
虽然学者们对创新人才的素质标准论述不一样,各种素质、各种能力侧重点不同,作用各异。但他们都认为创新素质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综合系统,是人的综合素质的升华和最高体现。归纳国内外对创新人才的素质标准,我们认为创新素质是指由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人格等五个要素构成。
(一)基础要素——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对创新活动的一种理性意识,是一种不安于现状、精益求精的意识。它反映的是创新型人才对创新的认识水平,表现为具有敢于怀疑一切、渴求创新、勇于竞争、不恪守陈规,不迷信权威的强烈意识和精神,由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情感和创造意志等因素构成。它是创新活动的开始阶段,是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因,贯穿于创新活动全过程。
(二)核心要素———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运用新颖独特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是整个创新活动智力结构的关键,是创新的灵魂。表现为一种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进行反复的分析和探索,并结合以往的经验,发现或发明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件事情或某种事物的独立的、发散性思维过程,它有五个明显的特征: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9]
(三)内在要素——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创新精神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范畴,是进行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一些心理特征,包括批判精神、开拓精神、冒险精神、务实精神等。
(四)外在要素——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把创新思维产生的结果转化为有价值的新成果的能力。它是创新素质的实施系统,是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在实践中的确证和外化,是人在创新活动中总体活动水平的体现,是顺利开展创新活动的关键,主要表现为创造能力、应变能力、领悟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实践能力。
(五)动力要素——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是指人所具有的某些对创新能力发展和创新任务完成起促进或保证作用的人格特质,“是接受长期创新教育和自我训练后所形成的稳定而持久的创新个性特征”。[10]主要表现为浓厚的认知兴趣、强烈的冒险精神、较强的自信心、感情丰富、独立性强。
创新素质的五大要素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完全独立发展的,而是按一定关系组合和联结起来,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完整统一的综合过程。
三、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较大发展,但也出现了部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其原因,“从大学教育的角度分析,这主要是由于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和过强的共性制约所造成的,而创新素质培养的缺乏恰恰是它的突出表现”。[11]
(一)传统儒家文化的负面影响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传统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贤人”、“君子”,教育的全部内容就是“修身”或“修道”,即“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对道德价值的片面强调导致严重忽视智育,尤其忽视对自然现象的科学研究。重德轻智的后果就导致了人们长期以来缺乏一种深厚的科学精神和氛围;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礼制下形成的人伦关系导致师生关系的不平等,学生很难有自己的个性、尊严和自由,只有唯唯诺诺、盲目服从和思维惰性,缺乏批判精神、冒险精神,在“师道尊严”的氛围中学生习惯于“唯书”、“唯上”,其思维是被动的而非主动的、封闭的而非开放的、呆板的而非灵活的。[12]
(二)高校教育观念的滞后影响创新能力的培养
自采用科举取士选拔人才以来,读书—考试—功名三位一体的教育思想就发挥着主导作用。这种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观把读书当作改变自己政治、经济地位的唯一手段,教学模式以传授已有的知识为目的,强调对知识的记忆、模仿和练习,教学内容、课程体系陈旧落后,一些专业课涉及的学科前沿知识不够,教学忽视个体差异,只注重知识灌输,导致学生死记硬背、不求甚解,超负荷的训练使学习成了负担,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扼杀,思维发展被抑制;教学方法为“满堂灌”,以教师为中心,教学主动权始终掌握在教师手中,过份重视教师教的过程和作用,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忽视了学生学的过程和作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被扼杀,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智力开发。这种重书本知识、轻实际操作的学风制约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高校管理体制的弊端影响了创新人格的培养
我国高等教育制度是一种集中控制和服从模式,高校的权力被统得过死,高校应有的自主权被剥夺,高校很难根据自己的特色来制定相应的办学措施。而高校校长都是由上级任命,缺乏有效的权力监督机制,易滋生专制和腐败现象;在教育资源配置上过分强调重点学校、重点专业以及少数专家和优秀学生,忽略普通学校、薄弱专业以及青年教师和后进学生,这种不合理分配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垄断”。在教育体制上,高校目前仍是按计划招生,无招生自主权,学生毕业求职择业则是以市场调节,于是形成了学生的“进口”和“出口”相脱离,学生的期望是毕业后的去向,而不是学习更多知识。
(四)教育评价标准的缺陷影响了创新意识的培养
由于对考试的误解和考试的异化,导致应试教育的产生,在高校虽不存在升学压力,但应试教育的影响仍存在,如考研的同学。高校对大多数学科均采取闭卷考试,考试内容大多数是一些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记忆和复述,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这必然导致学生的死记硬背,形成趋同思维模式,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学为考试服务,单纯追求分数。而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手段同样是通过考试来评估,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学校教育无形中成了仅为专业知识服务的一种教育。
四、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策略
(一)树立以生为本的创新育人理念
以学生为根本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育人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主观能动性和个性发展,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思想,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首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创新教学理念。把创新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无论是学校制定各种教育方案,还是教学实践中,都要将各项创新教育的计划措施落到实处,通过各种途径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其次,要树立以生为本的创新管理理念。要一切以生为本,转变管理观念,对学生言传身教,达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效果,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第三,要树立以生为本的创新服务理念。服务部门要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不断改进服务态度,增强育人意识,为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提供良好的保障。[13]
(二)建立健全创新教育激励制度
高校应通过制定政策,逐步完善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激励机制,形成激励创新人才成长的管理机制和育人环境。一是要建立创新的教师激励机制。在制度建设中优先考虑学科创新发展的需要,要把以创新教学为中心的思想贯穿于整个制度建设的全过程,渗透到每个人的思想中;通过用人机制,把以学术为生命、以育人为己任的教师充实到学校师资队伍中,让教师以科学的精神、高尚的人格、严谨的治学方法做学生的表率,使学生始终处于浓厚的学术氛围之中;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在创新教学和科研上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的待遇,做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二是要建立创新的学生奖励体系。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和树立向权威、传统观念挑战的精神,通过奖学金、创新基金、创新学分、素质拓展学分等激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经费支持和导师专业辅导。[14]
(三)创建鼓励创新教学的评价机制
建立鼓励创新教学的评价机制就是要形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核心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要完善教师评价体系,鼓励教师创新教学。要把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培养创新人才的数量、取得创新成果的多少作为评价一名教师工作成绩大小的标准;对教学的评价也不仅仅停留在终结性评价上,要注重过程评价,要把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评价列为重点,不仅要看教师给学生传授了多少知识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更要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善于探索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和能力的方法并付诸实践;[15]其次,要改革学生评价体制,挖掘学生创新潜能。要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改变过分注重分数的评价体系,强化评价体制的导向作用,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全面的、发展性的评价,构建有效的创新素质评价体系,丰富学生评价内容,改革学生考核途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勇气,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方法,为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提供制度保障。
(四)搭建开展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为开辟大学生就业途径,许多高校正逐渐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而创新和创业本身就是密不可分的,在开展创业教育的同时,应该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引入其中。一方面,要积极开拓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走校企联合的模式,创立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的创业成果尽快产业化。另一方面,应建立健全创业组织机构,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的物质保障。引导学生成立互补型团队,吸引风险投资的扶持,在共同创业的过程中提升团队成员自身的创新能力。
[1] 江泽民.在西伯利亚科学城会见科技界人士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8-11-25(01).
[2] 燕良轼.创新素质教育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11.
[3] 张 斌.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5):30.
[4] 周世宁.创新人才的六个素质[N].中国科学报,2012-01-30(03).
[5] 沈云彩.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D].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27.
[6] 张 军.中英高校工科专业教学比较及有关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7):105-107.
[7] 陶国富.创造心理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40-50.
[8] 黄宝强.创新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3-25.
[9] 徐春明.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9):26-28.
[10]张继德.大学生科技素质判据探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5(6):124.
[11]刘良慧.教育观念的革命[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43.
[12]彭 旭,胡弼成.略论传统儒家文化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05(3):65-66.
[13]张继先.坚持服务育人职能、努力构建和谐校园[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08(12):14-16.
[14]傅广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的政策环境分析[J].理论月刊,2003(8):137-138.
[15]左兴红.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对策研究[J].教育与社会,2008(5):15-16.
[责任编辑邓杰]
InnovationQualityCultivationamongCurrentUniversityStudents
WANG Mi
(Computer School of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Sichuan Nanchong 637009)
The cultiv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novation quality is closely accompanied with our nation`s future .Nevertheless, the current students still have many deficiencies in their innovation qualities , ranging from consciousness,thinking pattern to innovative spirit , capacity and personality. What lead to those problems are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traditional Confucian culture, the lag of educational concept in universities,their management systems` weaknesses, as well as the defects of university’s evaluation criteria. Therefore, university students` innovation quality should be cultivated through setting up students-
oriented educational concept, making fresh-new incentive systems among students and teachers, establishing evaluation systems which encourage creative teaching, building diversified employment platforms, and 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ies.
innovation quality, innovative thinking,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innovative spirit,innovative capacity,innovative personality.
2013-05-18
王 密(1987—),女,四川资阳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
G645
A
1674-5248(2013)06-01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