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2013-04-11董建英杨建峰
董建英,杨建峰,徐 薇
(河北师范大学 a.图书馆;b.计算机管理中心,河北 石家庄 050024)
一、信息素养以及教师信息素养的界定
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教育模式,主要发展方向是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其发展的关键是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
(一)信息素养的概念及历史发展
信息素养是指人们在信息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综合能力,即对信息这一社会普遍存在现象的认识。信息素养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 (Paul 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的,他对信息素养的定义是“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1]。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 下设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给信息素养下的定义是:“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就必须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信息的能力,并且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2]1998年美国对学生信息素养又制定了9个标准:(1)能够精确、创造性地使用信息;(2)能够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3)能够有效、高效地获取信息;(4)能欣赏,并对信息内容进行创造性表达;(5)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6)能争取在信息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7)能履行符合伦理道德的、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行为规范;(8)能确认信息对社会改革的重要性;(9)能积极参与活动探求和创建信息。[3]由此可见,信息素养是一种内涵宽广,融合传统与现代文化,以获取、利用、评估信息为特征的科学文化素养,它的内容包含信息意识、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处置手段及道德伦理等一系列内容,信息素养是浑然天成的,融思想意识、文化积淀和心智能力为一体的综合素养。
(二)教师应具备的信息素养
教师信息素养是教师整体素养的重要成分,是教师个体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及其发展要求所应具备的运用信息品质、获取信息知识与利用信息的能力。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信息的观念和传播信息的意识
教师的信息传播意识包含教育预见能力 (超前的教育意识)。通过对信息技术以及社会发展状况的掌握,预见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并及时从教育方面采取相应对策,制定合理的教育目标。信息的观念是指,随着知识交替的速度,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充实自己。良好的信息观念是获取和利用信息的基础,是一种对信息敏锐的感受力,即能善于从他人看来毫无意义的信息中发现利用价值,敏锐地获取有用信息。
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信息交流和传播活动,作为教师要掌握这种运用信息传播规律来科学地设计和组织教学的能力。教师通过主动地感知、发现、获取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对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新动向了如指掌,并通过汇总、加工、筛选,将知识传播给学生,以新的知识信息启迪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
2.信息资源的获取、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
信息的获取能力,即通过自查文献资料和运用计算机等电子技术,实现对信息的存贮、检索、提取和交流的能力;信息的加工能力即去伪存真,能在浩如烟海、杂乱无章的信息当中剔除冗余信息;信息处理能力是指教师对所获得的信息(素材)进行筛选、加工、变换、合成、保存的能力;信息的应用能力,即通过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后,把自身的信息和选定的信息相结合,经过分析而转换成新的信息,实现信息的升华,最后成为自己所用的信息能力[4]。
3.信息技术的掌握与使用能力
信息技术的掌握与使用能力,即要求教师能利用信息技术,评价和分析所得到的信息,并且能开发和传播信息。主要包括计算机基本操作:(1)文本处理软件的功能和使用;(2)数据库工具和电子表格的使用;(3)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4)多媒体制作工具的使用,包括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的处理,图形和图像软件的操作和使用等。[5]
另外,还要掌握信息处理的主要原则,信息道德和网络安全,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选择、判断、获取、加工处理和传递发布的方法,网页制作工具和电子邮件的使用,网站的评价等。[6]
4.教学媒体选择与教学资源整合能力
现代科学技术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先进、多样的教学媒体设备,但教学活动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对媒体先进性的追求,而是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不存在一种适用于各种学科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媒体,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对象、内容、条件等的不同,选择具有不同教学特性的媒体。没有一种媒体是万能的,只有更合适、更实用的。媒体选择与资源整合能力就是这样一种能力,即教师通过将媒体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使媒体在充分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带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作为教师,不但要具备善于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而且还要具备将教学媒体与教学各要素进行科学的整合,特别是能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能力。
二、目前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
(一)信息技术能力水平良莠不齐
目前,老年教师由于没有系统学习过信息技术知识,计算机的使用率较低,多媒体教学能力缺乏,不能很好地运用有利的条件改善和优化教学;又由于信息意识淡薄,信息面不够广泛,缺乏对信息的敏锐性及获取与利用的能力。而中青年教师,有很大一部分具备熟练的信息技能和良好的信息观念,能够主动地感知、发现、获取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具备教学媒体选择与教学资源整合能力,能充分利用现有丰富、先进的教学资源调动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但是也有一部分中青年教师,受传统教学手段影响,对自己信息化素养的培养不够,没有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的掌握与使用习惯,不愿意改变自己的定式授课方式。
(二)过度依赖多媒体技术手段
把多媒体技术引入到教育领域,对教育的方式和效果产生了显著的变化和成效,但是也有部分老师过度依赖多媒体技术手段。以艺术院校为例,有些课程对视频资料或者数字资料的需求较大,因此,个别老师一个电影片一堂课,一个PPT放映到底,和学生的互动交流极为有限。[7]学生上课如同进了电影院。过度依赖多媒体技术,忽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如果出现多媒体设备故障,一节课的进程就会被打断。虽然上课看电影津津有味,但对于那些不会自学的学生来说,很难有所收获。
(三)硬件设施制约教师信息素养提高
信息技术硬件建设是培养老师信息素养的基础。教师在培训和日常教学中,硬件设备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但硬件设备的配置一般受学校经济条件、领导重视程度、城市区域发展等众多因素影响。现在,相当一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硬件仍然是落后的,硬件设备更新换代缓慢、网络速度和稳定性较差、信息资源的来源闭塞等,都会对教师工作产生不利的影响。[7]电子形式的教学文件便于存储、传输和交流,现在已经被广泛采用,但硬件设施的滞后、缺乏,使教师即使有再好的能力也无法施展。
(四)对信息技术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一部分老师不愿意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更不愿意花时间去学习,在学校要求授课要有课件时,以简单的文字图片堆砌就敷衍了事。他们认为学习信息技术对自己的工作帮助甚微,或者觉得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困难。不能充分认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和对教育教学服务的重要性,对现代教育技术掌握不够,不去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是许多教师逃避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原因。
三、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途径
培养教师信息素养,就是要使教师善于利用信息改进教学,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更新教学知识结构和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信息素养的实现有赖于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
(一)加强教师信息意识和信息观念的培养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提高教师的信息意识,增强教师对信息的敏感度和重视程度,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前提条件。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意识不够,信息素养一直没有作为教育工作者必备的能力加以硬性规定,致使教师的信息素养这一项指标,在教师的素质结构中一直被忽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手段的丰富,许多教师由于缺乏信息意识,一时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缺乏信息学的基本知识和信息思维能力,不会使用现代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质量。因此,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培养教师的信息意识、信息观念,对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7]
(二)建立优秀的培训团队和机构
建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是目前世界各国广泛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措施。我国在信息素养教育培训方面起步较晚,教育培训机制尚不完善。民间虽有个别的教育培训团队和机构,但没有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组织人员良莠不齐,很多培训教师不具备专业知识,难以受到各大院校的青睐。
建立由国家教育部门牵头的培训管理机构,在有条件的高等师范类院校设立信息技术教育培训中心,确定相应的负责人,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培训。邀请科研领域有较高素养的专家教授进行授课,保证上课的质量和效果。培训的形式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不同的信息应用领域,内容和方法也要不断修改、完善,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调动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以达到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效果。
(三)做好新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培训
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是信息时代每一位教师不可或缺的职业素养。加强教师信息知识、技能、意识等方面的培训教育,促使教师的信息素养指标均衡发展。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和学生人数的增加,对新教师的需求量也相应增大,“把现代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纳入新教师职前培养内容体系之中,在教师职业的入口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培训,对提高新教师的信息素养无疑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8]。
教师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培训应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环节尤其重视,构建具体方法,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信息技术促进其他课程的学习;另一个是通过学习其他课程,完善信息技术课程的不足。
具体的方式有以下几个:一是模板结构化,以信息技术的使用、教学计划的设计、评价工具的使用三条主线,贯穿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培训;二是目标实用化,以让教师学会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为培训的最终目标;三是教学方法革新化,通过案例教学、合作互动、学习反思、资源整合、作品分析以实现信息技术的方法革新;四是以学生为本位、以互动为中心,教师要将学生的需求和应掌握的知识点放在信息技术应用的中心,方式有教学方法共享与探讨、教案文本修订与互评、信息资源开拓与整合、电子作品创新与评价。
(四)加强在职教师信息素养的继续教育
目前在职教师信息素养和能力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以获得相应学位为目的的专业进修
以获得相应学位为目的的专业进修指的是,为提高专业水平和学历层次,在职教师参加的自学考试、函授、远程等教育形式的有关信息技术教育、教育技术等学科,专科、专升本、本科以及研究生等不同层次的学习。专业进修的特点是知识系统全面,较为正式,但只有学校教师骨干才有条件参加。
2.以沟通交流为目的的短期培训
除了参加本科、专科的自考与函授和研究生学位的学习进修活动之外,各院校、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或师资培训中心等,有计划、有范围地组织的短期集中的培训活动。例如骨干教师技能培训、教师信息技术轮训等。
3.在校内组织的校本培训
借助学校现有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设备,对教师进行形式多样的培训,培训内容可以是信息技术培训、专题讲座、计算机知识培训或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结合的教学观摩等,这种培训的特点是没有时间、次数、地点、形式的限制。学校领导要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鼓励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积极参与教师培训方案的制定,落实资金及人员,保障新教学手段的实施。由此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以提高教师在教学中的积极性。
4.非组织性的自发研修
这种方式主要是教师通过利用网络,自主查阅资料等途径,提高自我信息素养,进行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学习。主要包括阅读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相关杂志;参加网络论坛的专题讨论,交流经验;积极参加各种研讨会,发表教学成果。
[1]徐梅林,赵磊夫,王为杰.对上海高校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的调查与思考[J].华东师大学报,1996,(3):91-96.
[2]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1,(2):9-14.
[3]杨晓光,陈文勇.信息素养和信息素养人[J].中国信息导报,1999,(11):40-42.
[4]童山东.论人才核心能力——“信息处理”的内涵定位[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54-60.
[5]刘雨佳.信息化教育教师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分析[J].才智,2011,(1):199.
[6]吴翔,付邦道.论信息社会教师信息素养的养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3,23(3):51-53.
[7]李慧敏.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及培养途径探究[J].职业圈,2007,(10):45-46.
[8]郭朝明.信息化时代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7,(11):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