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行音乐民族化探析
2013-04-11郭超
郭超
(福建江夏学院人文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中国流行音乐民族化探析
郭超
(福建江夏学院人文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中国流行音乐历经“西风东渐”的影响以及商业化运作之后,逐渐开始探索建构自身的音乐体系,积极争取与主流文化相融入。在这一进程中,最为突出的是“中国风”的兴起。“中国风”流行音乐全方位融入了民族元素,主要体现在歌词文本中对古代诗歌等传统语言文化的引入、旋律上对民族调式的运用、演唱中对地方民歌与戏曲的借鉴以及配器上对民族乐器的广泛运用这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中国风”流行歌曲的这些创作特征,有助于更为直观地理解和把握新时期民族化这一中国流行音乐发展走势。
流行音乐;民族调式;民族乐器
中国流行音乐发展至今,拥有数量极为庞大的受众,在国内诸多音乐流派中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也首屈一指。任何一种艺术,其产生和发展必然要受到它所处的民族文化的影响,流行音乐作为一种根植于大众的艺术形式也不能例外。中华民族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在世代传承中已深深融入了国人灵魂深处。大众的民族情结,在音乐欣赏领域表现得同样浓厚,对能欣赏到更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流行音乐的期待和诉求也是日趋强烈。回顾流行音乐自近现代以来的发展轨迹,始终都伴随着民族文化的深远影响,所不同的是二者的结合度在不同时期时大时小。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风流行音乐的兴起,流行音乐开始迈入全方位嵌入民族文化内核的全新阶段。中国风即中国风格,它是以中国元素为表现形式,建立在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基础上,适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并有着自身独特魅力的艺术载体。[1](P131)近年来,流行音乐与民族元素相互渗透的态势已经极为鲜明,标记有“中国风”烙印的音乐作品在流行乐坛的影响力和辐射面不断拓展。
一、歌词方面所蕴含的民族元素
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是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精髓,其优美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深深地影响现代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在流行音乐中融入传统语言文本,大大增强了音乐的历史厚重感和情感怀古性,既让传统文化散发出古典美和现代美相结合的魅力,也提升了流行音乐审美的立体性和真实性。总体来说,主要形式有三种:
第一种是古为今用。如王菲的《但愿人长久》就用了一代文豪苏轼的《水调歌头》。宋词可以说就是宋朝的“流行歌曲”,长短不一、相对自由的文字结构,优美的文字兼具丰富的情感表达,本身就适合吟唱。在宋代,著名词人的作品常被伶人编曲在坊间传唱。这首歌曲采用现代流行音乐的旋律,借助歌者空灵的音色,完美再现了原有诗词的唯美感人意境,堪称流行音乐引入民族文化的经典之作。近年来,援用古诗词改编的流行音乐并广获好评的是刘欢为热播电视剧《甄嬛传》创作的歌曲,其同名歌曲《菩萨蛮》出自唐代诗人温庭筠,这首歌采用管弦乐加民乐的编曲方式,洋溢着婉约柔美的古风古韵。当然,这种直接引用古诗词改编成流行音乐的手法有一定局限性,停留于翻唱层面,无法跳出古诗词的窠臼进行脱胎换骨的再创作。在实际应用上,除了宋词以外,辞赋、唐诗等作品行文讲究排比对仗,对节奏和旋律的选择和编排考验较大,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本素材的选择范围。
第二种是古今结合。古今结合文本在流行音乐的歌词中得到大量采用,代表人物有已故的香港词人黄霑以及如今以“中国风”蜚声乐坛的台湾词人方文山。二位词作者因所处年代、文化背景不同,在创作风格上也明显不同。黄霑有着深厚的古文造诣,作品古诗歌风格浓郁,极具古典美,《沧海一声笑》等经典作品深深影响了几代人。方文山自成一派“方道·文山流”,更多关注的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物、建筑等,通过音乐注入自己的独特解读和构建。方文山的作品在鲜明时代气息外壳中包裹着传统文化的内核,很有节奏感和朗朗上口的感觉,在流行音乐歌词创作体现民族与现代水乳交融方面探索出一条成功道路。以其近期推出的新作《红尘客栈》为例:“天涯的尽头是风沙,红尘的故事叫牵挂,封刀隐没在寻常人家,东篱下,闲云,野鹤,古刹。”在现代白话文的讲叙方式中糅合了多个特色化的古文词句,亦古亦今的文字既简明易懂又富有诗词美感,体现浓郁的荡气回肠、快意恩仇的传统武侠小说文化。
第三种是意境再现。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覆盖面十分宽广,凝聚了文学、绘画、音乐、医学、宗教等诸多领域的巅峰成就。许多作品、人、物、背景甚至已浓缩成为传统文化的特定符号,或反映瑰丽多彩的神话传说,或讲述波澜壮阔的历史变革,或抒发爱国、爱家、爱情、友情等细腻情感。不少流行音乐作品的歌词本身并不追求复古风格,而是注重借用这些大众熟悉的文化素材,以现代音乐人讲故事的方式向传统文化致敬。此类音乐作品代表曲目有《曹操》《霍元甲》《将军令》《孙子兵法》《本草纲目》等。这些歌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汲取营养和灵感,进行了适合现代人情感和现代社会需求的再创造,成为流行歌曲创作成功的典范。[2](P83)这种歌词创作在语言形式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在内容上有极为丰富素材来源,但是对传统文化本身蕴含的意境理解和把握要求较高。
二、旋律上民族调式的运用
中国流行音乐曾经一度陷入过于追求堆积音符,讲求音程变化繁多的的怪圈。实际上,无论是从演唱还是欣赏视角看,相对简单的旋律节奏,相对分散的音符,二度和三度为主的音程,可以延长歌词中大多数词句所占时间值,变化幅度较小的音符,也有助于歌者在相对固定的空间内运用不同的音色和情感清晰地演绎每个音符的魅力,听众由此也能更加充分地领略到整首歌曲的美妙境地。不同的音阶结构、音级关系、音律赋予了不同调式各自的表现力。在音乐创作中,各种调式与其他音乐表现手法相结合,表现出形式多样的韵味,形成了不同特质音乐风格。调式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鲜明历史性和地域性,不同民族更是具有各自特色。尤其是我国,多民族的结构形成了多样化音乐调式。在音乐文化中,无论是器乐作品还是声乐作品,其使用的音阶结构最能够反映出一种音乐特征的本质。五声调式可以说是当今流行音乐人向传统致敬并从中找寻灵感的“宠儿”,它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是中国民间音乐历来常用的最主要调式,其作品很符合中国大众的审美习惯,适合大众传唱。如广受好评的《千里之外》《菊花台》等经典作品,纷纷采用了民族音乐中的“宫调式”。以《青花瓷》这首歌曲分析,宫音和属音在整首歌曲中发挥重要作用,歌曲结束在宫音“1”上,起到了明亮的音乐效果。“1、2、3、5、6”五个骨干音的抑扬起伏和节奏长短组合变化,抒发传递出作品的独特韵味。在旋律的走向方面,有相当一部分“中国风”流行音乐作品选择了传统音乐的“叹声”,趋于下行或者平行。在我国大众的传统欣赏习惯和审美趋向中,“浅吟低唱”的形式特别适合表达含蓄而不失细腻、凄婉而满怀缱绻的情感,这类流行音乐作品自然而然容易得到更多青睐和推崇。
三、唱腔方面对传统民歌和地方戏曲的借鉴与融合
首先是对中国传统民歌的借鉴与融合。中国传统民歌起源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唱腔丰富,易于传唱,具有很鲜明的地域特色。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乐坛掀起一股“西北风”,以《信天游》《我热恋的故乡》为代表的歌曲风靡一时。这些歌曲取材陕北民歌、北方民间音乐,吸收了欧美摇滚乐的配乐风格,采用我国北方地区粗犷豪迈的演唱风格进行演绎,流行音乐在民族艺术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取得了一个不小的突破。此后,国内流行乐坛借鉴地方民歌素材创造的作品屡见不鲜,涌现了诸如《天堂》《青藏高原》等大量优秀作品。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回到拉萨》,这首作品真正做到跨越摇滚、流行、民族三种不同的风格,杂糅了多种元素,呈现出开放兼容的音乐风格,中间包括美国本土摇滚乐风以及新疆、西藏等中国民族音乐精髓。[3](P41)进入21世纪后,流行音乐在吸收借鉴欧美流行音乐格调的基础上,在演唱技巧上逐步融入民族元素,从更深层次上呈现出现代兼具民族的多元化特征。近年来红遍国内流行乐坛的组合“凤凰传奇”,他们能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音乐路线的正确选择。其代表歌曲《月亮之上》等作品借鉴了中国传统民歌中劳动号子的“呐喊式”演唱要领,以朗朗上口的曲调、乐观向上的生活气息、一唱一和的演唱形式,大大顺应了大众的欣赏需要和心理需求,传唱的人群覆盖不同年龄段,可以说在国内掀起了一场最炫“民族风”。
其次是对地方戏曲的借鉴与融合,尤其是京剧中的长转音以及假音与咽音相结合演唱高音的技巧被大量采用。一些新锐的流行音乐人发现具备自由转音和唱法的欧美现代R&B竟可以如同“穿越剧”般与数百年前中国京剧融为一体,二者在长转音上有着巧妙的契合。深受欧美和中国多种文化熏陶的歌手王力宏在这方面做出了成功尝试,其知名作品《花田错》中转音的演绎,让听众充分感受到中西唱法相互融合所焕发出的独到魅力。此外,这首歌曲在演唱中,还有多处交替出现“一唱众和”的片段,巧妙结合了中国传统民歌中的演唱形式。此外,由台湾著名音乐人陈升创作、信乐团演唱的作品《北京一夜》,通篇带着几分京剧韵味,歌手一人分饰两角,将京剧的反串艺术活用到音乐作品中,“人说百花地深处,住着老情人,缝着绣花鞋”,男歌手反串女角柔美的唱腔令人眼前一亮。作品巧妙地将摇滚与京剧唱腔融合,这种反差产生的巨大碰撞也成就了一种令人印象更为深刻的风格,很容易引起听众的青睐和效仿,也成为一首传唱度极高的音乐作品。
四、民族乐器在配器中得到广泛运用
中国的民族乐器历史悠久,种类众多,如古筝、笛子、二胡、琵琶等,这些乐器音色独特,表现力丰富,被广泛应用于当今的中国流行音乐配乐中,使得民族乐器在流行音乐中焕发了生机和活力。[4](P104)在国内流行乐坛,旗帜鲜明主打“民族乐器、国际表达”的当属“女子十二乐坊”,她们以富有创意的演奏形式、洋溢时尚气息的外型、极具张力的现场演绎,让听众充分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的乐器在新世纪焕发出的崭新魅力和蓬勃活力。除了演奏领域以外,在众多流行音乐歌曲中,也时常发现传统民族乐器的身影。不可否认,民族乐器在早期相当一部分流行音乐中仅仅扮演着点缀或炫技的“角色”。直到“中国风”流行音乐兴起,民族乐器在流行音乐作品中的定位逐渐明晰,围绕突出和增强主旋律作用的创作思路不断成熟和完善。因音色本身的特质和差异性,各类民族乐器中与流行音乐产生“亲密接触”最多的是二胡和琵琶。其中,二胡应用在流行音乐中的典型之作《离歌》,将歌曲中如泣如诉的忧伤情绪渲染得恰到好处。这一成功应用,不仅将听众带入作品所要表达的哀伤旋律中,更是将歌词内容反映的古代将士离开妻子远征沙场的悲壮氛围烘托得淋漓尽致。同样的效果在《东风破》等伤感风格的歌曲中也得到充分印证。在此基础上,一些音乐创作人还从一些比较冷僻的少数民族乐器中找寻灵感。如王力宏的《心中的日月》《竹林深处》这两首歌曲,就融入了他在西藏采风时听到的奇异的少数民族乐器,这种打破固有模式的创新也给作品带来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除此之外,将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现代电子合成音色在旋律结构中进行穿插衔接也有颇多探索和尝试,其中音色互补、过渡自然的代表作品有《江南》《孙子兵法》等。以《孙子兵法》这首歌曲为例,二胡和古筝营造的悲壮气氛,现代电子乐的震撼效果,将古代战争千军万马列阵以对的雄阔气势、士兵相互拼斗的肃杀味道演绎得极有画面感和时空感,将歌曲题材、旋律所要传递的意境表达得非常到位。
综上分析,尽管过去、现在和将来,中国流行音乐“眼睛向外”获取启发和借鉴仍不可或缺,在21世纪,民族化已成为中国流行音乐持续发展、创新发展的主要路径选择。中国流行音乐的民族情结,体现着流行音乐文化与民族音乐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交融,二者通过相互借鉴,不断开拓着各自的发展空间。[5](P83)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多样化风土人情、多民族曲目旋律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比拟的。展望未来,这些庞大而宝贵的音乐题材和素材,必将为中国发展属于自己的流行音乐提供丰富的营养和无尽的启迪。当然,在坚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根本立足点的同时,也要注重处理好流行音乐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关系,积极寻求传统民族文化和现代音乐艺术的契合点。总之,中国当代的流行音乐必须植根于民族的土壤中,歌唱属于自己民族的流行音乐,继续开创和发展中国流行音乐独树一帜的民族化风格。[6](P121)只有这样,中国的流行音乐才能创造出新的文化样式,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发展。
[1]李梅.“中国风”流行音乐艺术特征之探索[J].艺术评论,2012,(10).
[2]张莉莉.流行音乐的传统文化想象[J].人民音乐,2010,(5).
[3]沈恒.中国流行音乐在传统音乐中的多维嬗变[J].音乐探索,2008,(4).
[4]冯岚岚.中国流行音乐对民族音乐的吸收运用[J].焦作大学学报,2012,(2).
[5]陈曦.中国流行音乐中的民族情结[J].人民音乐,2011,(5).
[6]王一川.关于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民族化发展的若干思考[J].红河学院学报,2012,(1).
An Analysis of the 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Pop Music
GUO Chao
(College of Humanity,Fujian Jiangxia university,Fuzhou 350108,China)
After Chinese pop music has experienced the influence of"East meets west"and the commercial operation, people gradually begin to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ir own music system,and strive to make it mix together with the mainstream culture.In this process,"Chinese music style"is springing up,and blend in the national music style with some popular elements,which is mainly reflected in four aspects,that is,the lyrics to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language and culture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national mode,local folk songs and opera being referred to the singing melody,and the national musical instruments being utilizing widely.The thorough analysis for the cre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opular songs with"Chinese style"will be beneficial to make one more intuitive to grasp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ese pop music nationalization in new period.
pop music;national mode;national musical instruments
J602
A
1673-4343(2013)05-0087-04
2013-08-25
郭超,男,福建福州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