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的图书馆机缘、影响及当今启示

2013-04-11杜水琴

关键词:机缘图书馆文化

杜水琴

(绍兴县越崎中学,浙江 绍兴312000)

人才学和文化社会学的原理告诉我们,人才的成长主要是内因起作用,但是,环境因素对人才的成长也是不可或缺的,其中图书馆作为第三文化环境,在现代社会中影响着人才向高层次发展.一代伟人毛泽东,爱读书、善读书,其博览群书和活学活用向来被人敬佩和仰慕,其早年在图书馆学习和工作的一段经历,给他的人生征程以深远的影响.

1 毛泽东的图书馆机缘

毛泽东是我国高层领导人中有过图书馆工作机缘而为数不多的一位.据史料记载,从1910年春到1919年3月,是毛泽东或直接、或间接与图书馆接触时间最为集中的阶段.[1]

毛泽东9岁开蒙读书,从《三字经》开始,继而点读《幼学》《论语》《三国志》等中国古典小说和《左传》等历代著名诗书辞赋等古籍.这一宝贵经历无疑为以后从事图书馆工作作了铺垫和过渡.

1910年秋,17岁的毛泽东进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2]与众不同的是这所小学校新设了一个藏书楼,里面有很多中外书籍和新潮报刊,这是毛泽东人生中碰到的第一个图书馆,他感到十分新奇,并很快地成了这里的“常客”.

1912年春,毛泽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在长沙的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在这里,他感到课程有限,校规繁琐,特别是在读了《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后,认为在校学习,不如自学,不如自己研究、思考,于是从1912年秋天起,即退学寄居于湘乡会馆,每日到省立图书馆去看书.

创办于1904年的湖南省立图书馆,对公众开放时间虽稍晚于我国最早具有近代公共图书馆特征的绍兴古越藏书楼,但也是我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之一.当时,毛泽东寄居的湘乡会馆,距图书馆约1.5千米.他天天早出晚归,风雨无阻,整天在阅览室里埋头读书,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贪婪地阅读,拼命地看书.

1914年春,毛泽东考入了膳宿费低廉的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预科,一年后第四师范合并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毛泽东转入一师学习.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是一所比较民主开明的学校,特别是有徐特立、杨昌济、黎锦熙、王季范、袁仲谦等优秀师资,其中有些是从海外留学归来,有些还是外籍教师,使毛泽东的视野大为开阔,而最令他欣喜的是在图书馆里阅读到大量的诸如《诗经》《昌黎先生集》《昭明文选》,以及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和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等中国古典文献.

1918年6月,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毕业.为了解决继续求学和人生出路问题,在杨昌济老师的引导下,毛泽东与蔡和森等人在湖南组织了一批青年,准备经北京到法国,去那里实行勤工俭学.[3]

1918年8月19日毛泽东到达北京.此时由于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正谋网罗海内人才”,“师颇希望兄入北京大学”,毛泽东也同时认为“有进大学之必要”,“进后有兼事之必要,可大可久之基”.就在杨昌济老师的努力下,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致函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守常先生大鉴:毛泽东欲在本校谋一半工半读工作,请设法在图书馆安置一个书记的职位,负责整理图书和清扫房间,月薪八元.蔡元培即日.”[4]就这样,毛泽东于1918年10月下旬进入北大图书馆,并工作到1919年3月中旬.

当时北大图书馆由5个阅览室组成,毛泽东负责第二阅览室,即报纸阅览室.每天的工作除打扫外,便是整理上架新到的报刊和登记前来阅览者的姓名.毛泽东进北大图书馆任职,自然解决了生计问题,也可以留在北大自由旁听和参加各种学术活动.

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一段时间以后,他感到:图书馆里的知识,不必花钱就可以学个够,由此他放弃了外出法国的初衷.[5]

在以后漫长的革命生涯中,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经常与北京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首都图书馆来往,即使在外地视察工作,走到哪里,也常常会到当地图书馆去借阅书刊.①

2 毛泽东的图书馆影响

毛泽东因人生际遇所经历的图书馆机缘,对他一生的潜在影响是十分深远而巨大的,正是这一机缘改变了他的一生,也是这一机缘,一直引领和影响他开阔视野、升华思想,乃至以他名字命名的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毛泽东的图书馆机缘,使毛泽东较系统地接触和熟悉了中国传统文化.

毛泽东的国学根底是极其深厚的.我们从《毛选》五卷中,可以看到数百条的成语典故,是从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中国古籍中信手拈来的,而毛泽东的国学知识、传统文化从图书馆里得到,则是一条十分重要的渠道.

早年,毛泽东在东山小学读了许多中外历史、地理书籍,包括梁启超曾经编印的《新民丛报》,毛泽东对其中的有关观点读了又读,直到可以背出来,并且作了很多批注.

毛泽东在湖南图书馆虽然只有半年时间,可对他的影响十分深远,1936年,他在陕北会见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时说:“我这样度过的半年时间,我认为对我极有价值.”[6]

湖南第一师范校史上还记载毛泽东读过这样一本书:德国哲学家包尔先生所著的《伦理学原理》,中译本全文约10万字,毛泽东在上面的读书批点就有12 000多字,其中许多批语是联系中国实际所作,阐述了自己的伦理观、历史观和世界观.[7]

这里还须指出的是:毛泽东在图书馆里学到的知识,正好是他同时期对湖南农民农村调查的互补和照应,也是他一生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种应证.

第二,毛泽东的图书馆机缘,使毛泽东懂得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湖南省立图书馆,是毛泽东自学道路上展开的一片更加广阔的知识天地.“我在这里——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生活中发生了很多事情,我的政治思想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我也是在这里获得社会行动的初步经验的.”[8]在湖南省图书馆,对毛泽东很有影响力的还包括一幅世界堪舆大地图:“从这个地图上看来,中国只占世界的一小部分,湖南省更小,湘潭县在地图上没有看见,韶山当然更没有影子了.世界原来有这么大.”“世界既大,人就一定特别多.这样多的人怎样过生活,难道不值得我们注意吗?”[2]

在湖南图书馆的半年自修生活,善于读书学习的毛泽东却在这里广泛涉猎了古希腊、罗马的文艺作品和世界历史、地理书籍,特别是反映18、19世纪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科学成就的代表作,这是毛泽东第一次比较系统深入地接触和了解西方文化,从而使他更加自觉地抛弃康梁改良主义的思想影响,逐步成为一个革命的民主主义者.

这里特别须说明的是毛泽东进北京大学图书馆,很快认识了当时任北大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1],以及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的张申府.正是图书馆的工作职位,不仅为毛泽东解决了生活问题,也使他有了学习新知识的机会,同时为他结识北大的蔡元培、陈独秀,以及《京报》社长邵飘萍、著名学者胡适等新派人物创造了机会.而这段时间,正是他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方向发展的时期.

第三,毛泽东的图书馆机缘,使毛泽东后来十分重视图书的出版发行和图书馆的建设.

青少年时期的毛泽东,有机缘在图书馆学习和工作,而且在以后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也十分重视图书馆的建设.早年,毛泽东就在湖南第一师范时,就广泛收集各种图书资料,建立学友会图书馆;1920年8月,毛泽东利用原船山学社的经费和社址整顿了原船山学社图书馆,并添购了大批书刊,订立了《借阅书籍规则》;同年9月,毛泽东在长沙创办了一所具有图书馆一类性质的“文化书社”,经营百余种图书、40余种期刊和进步报纸;1922年3月,在长沙都正街创办了湖南青年图书馆,并委派杨开慧担任该馆的负责人.

1939年12月,毛泽东曾亲自捐款扩建延安鲁迅图书馆;1942年9月毛泽东为绥德县子洲图书馆亲笔题字,在他的关怀下,根据地的图书馆建设有了很大发展,仅延安地区就建立了中山图书馆、鲁迅图书馆、中央图书馆、马列图书馆和图书馆协会.同时将每月5O元生活费节省下来,4次赞助鲁迅图书馆的扩建、中山图书馆的新建、延安女子大学图书馆成立,并为扩建后的中山图书馆题写馆名,将自己珍藏的书多次捐借给图书馆.

1949年以后,毛泽东还十分重视图书出版和图书资料整理工作,其中主要有重视关注《辞源》《辞海》以及《资治通鉴》《二十四史》(“校点本”)的出版.

3 毛泽东图书馆的机缘、影响的当今启示

从1902年春到1919年3月,毛泽东先后有整整一年的时间在图书馆自学和工作,有大约12年的时间在私塾和新式学校中念书,而在这后6年中,又几乎天天和图书馆有接触.通过对毛泽东的图书馆机缘、影响的追踪和分析研究,对我们今天将带来许多深刻启示.

第一,从毛泽东深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看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从1912年毛泽东到湖南省立图书馆读书算起,到今天已百年有余.百年以前,毛泽东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成长为叱咤风云、扭转乾坤的历史巨人,改变了中国社会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这里面固然有很多因素,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对毛泽东的孕育和哺养,乃是众多因素中的主要因素.

历史是不能割断的,而文化更是一个民族的根,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需要,尤其在处于转轨变型的时期里,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互为交融、互为挑战的背景下,在大家都在对青少年教育担忧的境遇中,利用图书馆的阵地,利用图书和图书馆的载体,让广大民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中国梦的早日实现,无疑是一种正能量.

第二,从毛泽东深受图书馆教育环境看净化第三文化环境的重要性.

从毛泽东身上可以看到,百年以前,处于萌芽和成长中的图书馆对毛泽东的高层次发展影响十分深远,这也是毛泽东逐渐成为一代伟人的一个重要因素.“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在今天人们更会感到图书馆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

今天,图书馆作为第三文化环境的一个重要载体,对人才培养和引领的作用也更凸现其主渠道作用.从社会文化角度来讲,由于文化本身没有严格的外延界限,加之人类文化活动范围不断扩展,造成了直接性的信息传输逐渐为间接性的信息传输所代替,跨时空的文化因子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确定现实走向、获知未来发展的主要手段,也就是说,人们的信息获得、知识长进不仅超越人生而具有、先天自然设定的第一文化环境,也超越志趣相投、志同道合的第二文化环境,更多的是通过书籍、报刊、影视,甚至微博、短信等等第三文化环境为信息获得的主要形式.就此,让人们留有思考、咀嚼和研究的第三文化环境,就变得更有实际价值和广阔空间.对照今天,净化包括图书馆在内的第三文化环境实在是太重要了.

第三,从毛泽东认真看书精神看读书要真读不能假读的重要性.

当年毛泽东每读一本书,他都要在重要的地方做笔记和批语,这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所写的各种摘记、读书笔记就有很多,后来在中南海丰泽园内几万册书上的眉批也还是很多.比如,毛泽东读《共产党宣言》,每读一次,都有体会,都写下了读书笔记②;又如,毛泽东读过的一套线装本《二十四史》,共850册,从头到尾都有批注、圈点和勾画,重要章节他不仅自己读,还批给其他中央领导人阅读.

毛泽东曾经说过:“我在湖南图书馆自学的半年,就贪婪地读,拼命地读,正像牛闯进了人家的菜园,尝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地吃个不停一样.”[9]毛泽东读书的认真是后人的楷模.

对照我们今天有些人的读书,一目十行,囫囵吞枣,浅阅读也有,装饰门面、应付检查、虚涨声势的更有.在倡导学习型社会时,认真读书,下真功夫读书实在是太重要了.

第四,从毛泽东当年接触的图书馆工作人员看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的重要性.

每一个人不一定有图书馆的经历,也不一定像毛泽东那样能碰上杨昌济、李大钊、谭咏春等等.但每个人都会有图书的经历.在现代社会,我们一方面呼吁更多的谭咏春式人物,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像当年能对衣着朴素、勤奋刻苦的年轻人在早上一开门就‘欢迎’,关门时‘欢送’的“管理员”.[10]

当今我们的图书馆管理员,尤其是中小学图书馆,专业教师少,兼职教师多的问题客观存在,需要我们图书馆的管理员,把素质教育放在首位,寻找和培养读者的兴奋点,成为先进思想、科学知识的播种者;同时,图书馆的管理员还应该有相应的图书馆自动化技术处理的能力.总而言之,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也有时代必要性.

注释:

①毛泽东到有关图书馆去借书的文章、报导较多,孙宝义的《毛泽东读书生涯》(知识出版社1993年)较有代表性,可见该书第33页.

②从陈晋主编的《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39——253页),就可知悉,毛泽东曾分别于1926年3月18日、1941年9月13日、1949年9月16日、1955年3月21日四次阅读《共产党宣言》,并作了笔记和批语.

参考文献:

[1]逢先知.毛泽东年谱(1893-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8-45,43.

[2]李京波.毛泽东与国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6,24.

[3]竞鸿,吴华.毛泽东生平实录[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346.

[4]方勇,刘大禹.毛泽东与北大图书馆的几个问题考析[J].党史文苑,2007(08).

[5]路海江.毛泽东为什么没有赴法勤工俭学[J].史学月刊,1993(02).

[6]〔美〕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西行漫记[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106.

[7]李伦娥.毛泽东与湖南第一师范[N].中国教育报,2003-12-26(5).

[8]沙兆华.湖南一师旧址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N].湖南日报,2007-7-2(3).

[9]田连贵.百年兴盛图书馆[N].人民日报,2011-6-24(7).

[10]白杉,子荫.毛泽东与图书馆[J].党史文苑,2003(05).

猜你喜欢

机缘图书馆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唐文治读经救国论的思想历程与发生机缘
浅析艾丽丝·门罗小说《机缘》中“无法看清的现实”
谁远谁近?
图书馆
追寻心灵的自由
去图书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