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面对幼儿的“游离”行为
2013-04-11吴舞
吴 舞
(绍兴市鲁迅幼托中心,浙江 绍兴312000)
“游离”原指化学元素不和其他物质化合而单独存在,或元素由化合物中分离出来.在幼儿园,还用来界定经常不服从组织者指令离开集体,呈一种自由随意状态的幼儿行为.每个班级里,均有幼儿存在不同程度的“游离”现象,在集体教育的背景下,这些“自由分子”颇令教师感到头疼.
作为教育者,该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游离”行为呢?“游离”的孩子又是怎样度过在园一日生活的呢?带着疑惑,笔者对一名叫多多的小班幼儿进行了跟踪观察.
1 幼儿“游离”行为的个案观察
1.1 生活观察片段:排队和盥洗
老师带着小朋友们排队去晨间锻炼,共8人,多多排在第七,走的过程中,教师(队伍前面)说:“跟着我,看看我们的火车直不直?”多多的视线被墙上的装饰物吸引,与前面幼儿拉开了很长的距离,保育员(在队伍后面)提醒:“多多,看前面.”多多这才跟了上去.在跟踪观察中,教师多次组织幼儿排队,巧合的是,多多总是排在最后几个,有一次在排队玩跳圈游戏时,教师本来安排多多在第一,但跳了2个回合后,多多的注意力开始被另外班级游戏吸引,不参加本班游戏,其他孩子就都陆续插到他前面了.
运动结束,教师让孩子们洗手吃橘子,有大部分孩子已经开始吃了,多多还在洗手,他把袖子卷得高高的,手上涂满了肥皂,用力搓出很多泡泡,教师在门口提醒:“多多,快点.”多多没有理会继续搓泡泡,教师再次过来提醒:“洗好小手吃橘子了.”多多低着头还在洗,保育员进来,帮助多多冲干净手,他才出来,此时,卫生间已经没有孩子了.
1.2 交往观察片段:拉手
教师组织幼儿玩《拉个圆圈走走》,教师说:“好,现在两只手都和朋友拉起来.”只有一名幼儿反应过来,教师再重复,这一次又有两个孩子用手去拉别的孩子,另几个幼儿可能不明白该怎样拉,凑在老师身边,在教师的指导下和别的孩子拉起来了.可多多站在一边不动,老师主动拉他的手,多多倒也高兴地加入,游戏很开心,很投入.
1.3 运动观察片段:跳圈
在自由玩圈后,教师让孩子们把圈三三两两连续并放,指导孩子双脚并拢向前跳,很多孩子出现双脚分开,或中途停顿的现象,但是多多跳圈动作非常协调连贯.活动结束后,多多一个人跑出去很远,跑一圈后回来,教师正忙着整理圈没发现,可能觉得这样比较有趣,多多又飞快地跑出去,一些幼儿加入,场面开始混乱,教师有些生气地说:“回来,要在老师看得到的地方.”
1.4 游戏观察片段:搭积木
在建构区,多多动作敏捷地用插塑搭了一个造型,教师问:“这是什么?”“吸尘器”,多多头也没抬地回答,然后,拿着“吸尘器”,趴在活动区的地上,一边开,一边喃喃自语:“吸尘器,呜呜呜.”
1.5 学习观察片段:小手变变变
集体活动玩《小手变变变》的游戏,老师问:小手可以变什么?其他孩子踊跃发言,多多出神地坐着,教师主动邀请多多回答,多多呆站着不出声,有个女孩在底下说:变花!多多就重复了别人的答案:变花.
由以上观察可见,幼儿的“游离”现象一旦存在,就会渗透于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造成幼儿与集体活动的脱节.上面举的虽然是个案,但在幼儿群体中却具有很强的典型性,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不自觉的“游离”呢?
2 导致幼儿“游离”行为的原因
通过观察分析,结合家长访谈,我们认为导致幼儿游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2.1 注意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由于先天遗传素质和后天环境的影响,即使年龄相同的孩子也存在很大的发展差异.游离的孩子在注意力发展方面往往相对较缓,其注意力不能受主观意志所控制,很容易受外部冲击改变行为.以多多为例,通过跟踪观察,可以发现,多多参与活动还是比较积极的,特别是在有较多材料的区域游戏中玩得很专注、很投入,但在一些需要有较高注意力要求的活动中(如排队等待、集体听讲等),一有新鲜刺激出现(如漂亮的墙饰、不一样的游戏等),孩子的注意力会马上被吸引,并脱离正在进行的活动.
2.2 缺乏与教师交往的需求
低年龄段的孩子,对教师指令的响应不可能是出于为了完成活动,在活动中获取个体发展的目的,更多的是幼儿对与教师交往互动的一种响应,亲近信赖教师归属感的体现.小年龄幼儿同伴间的交往不多,但很多孩子会主动与教师亲近,多多似乎缺乏与教师交往的积极性.在观察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每次排队、洗手、参加游戏,大部分孩子会争着往前,主动拉教师的手,而多多总是在最后几个,他不像别的孩子一样,希望亲近教师,对教师的指令能积极响应,他有时会沉浸在自己的快乐中(闲逛、洗手),指令对于他,总是在教师反复提醒后才有所反应.
2.3 显性智能一般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智能分为8个方面,即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内省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该理论要求教育者更注重儿童智能的全面开发.可事实上在集体教育的背景下,各类智能被重视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幼儿某些方面的智能优势更容易被教育者发现并获得肯定,如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而有些智能优势因为班级人数众多,教师需要仔细个别观察才能发现,如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内省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因而也常常被忽视.从运动、游戏可以看出,多多的运动、空间智能发展很不错,他会双脚并拢协调地连续跳圈,他会熟练地用延长垒高的方法搭自己喜欢的“吸尘器”.但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一般,认知经验也不丰富,这使他在集体活动中没有突出表现,运动、空间智能的优势又没有被教师所注意到,而获得相应的认可.可以说显性智能方面的欠缺导致他所得正面关注不够,这也可能是孩子没有与教师间建立良好互动关系的原因之一.
2.4 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一方面可能是家长家庭教育的缺位,孩子自由散漫惯了,没有养成倾听的习惯;另一方面可能是班级教师教学方法过于高控,手段单一,导致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降低.
3 应对幼儿“游离”行为的策略
面对幼儿的“游离”行为,怎样帮助他们较快地融入集体,亲近他人,并在集体活动中学会自律呢?教师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3.1 创设情景化、个别化的学习环境,吸引孩子主动参与
面对孩子的游离,教师要积极反思:孩子为什么会“游离”?3—6岁的幼儿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方面都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好动、好奇、好问的特点尤其突出,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想看一看、摸一摸、学一学,通过亲身尝试获得直接经验.而当下幼儿园教师习惯采用集体活动的模式,由于时间、内容、方法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幼儿多种好奇心得不到满足,学习兴趣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压抑.
因此,幼儿园要改变高控制的、以集体教学为主的活动模式,提供情景化、个别化学习环境.创设各类活动区,在材料设计、提供上呈现多样化,让幼儿凭自己的兴趣自主参与到游戏活动中,在情景化的环境中主动建构.对不同层次的幼儿可准备不同的内容和材料,这样在幼儿的自主游戏中,各层次幼儿的能力都能得到促进和发展,给幼儿带来快乐并能在真正意义上满足幼儿的需求,促进幼儿情感、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3.2 提高施教能力,为幼儿能持续活动提供支撑
持续地克服困难完成活动是一种心理能力,是最为重要的学习品质之一.根据孩子的现状,教师要联合家庭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培养孩子自制力、注意力和倾听能力等,为幼儿能坚持活动提供支撑.
①适度提醒,逐步提升孩子在集体活动中的自制力.
面对幼儿的游离行为,大部分教师习惯采用语言提示,但幼儿之所以“游离”,正是由于对教师指令接收的不对等,而此时教师还热衷于使用语言提示,往往需要“反复督促提醒”,这样不仅教师感到筋疲力尽,还会使幼儿在集体中不经意地树立“不是乖孩子”的形象.因此,当低龄孩子出现“游离”行为时,教师可直接用行动切断,并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当然,随着孩子年龄增长、注意力水平提高,教师可从行动逐步过渡到用语言提示甚至用眼神、表情提示,让幼儿逐步学会自我控制.
②家园合作,提高幼儿的注意力水平,培养倾听习惯.
家长和教师首先要明确目标,提高幼儿的注意力水平.因为人的需要、兴趣和经验,直接影响人的注意.教师和家长可协同从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入手(如搭积木、看书、绘画等),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要求孩子专注地做一件事,制定孩子“跳一跳能够到”的目标,从开始的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到更长的时间,从由成人陪同到逐渐成人退出,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讲明意义,激发他做好这件事的愿望,并学习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完成约定任务.
重视孩子倾听习惯的培养,要求孩子与人交流的时候眼睛一定要看着对方,听清楚对方在讲什么,家长和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交流语言要简洁、明了,切忌用不停“啰嗦”的方式来实现让幼儿“听见”的目的.当孩子能积极响应家长、教师指令时要及时予以鼓励.
③主动交往,让幼儿乐意亲近他人,学会遇到问题寻求帮助.
每个幼儿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困难,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幼儿遇到了什么困难,还应关注幼儿面对困难时的态度,以及是否会求助,运用了何种方式进行求助.针对游离幼儿遇到问题多采用逃避的方式,教师要主动与其交往,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如晨间、自由活动中主动与其交谈一些生活的趣事,允许孩子向教师撒娇,邀请孩子协助教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等,让其体验与教师交往的快乐,从而在内心产生与教师交往的愿望.有了与教师互动的愿望,孩子才有可能去积极关注教师的指令,遇到问题也能主动请求帮助.
3.3 发掘优点,让“游离”幼儿在集体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一个人可以有缺点,但是不能没有优点.游离的孩子由于显性能力一般(如言语表达能力),在集体活动中更容易被教师、同伴忽视.教师和家长可以针对这一点,对孩子进行有意识的培养,也可以根据孩子的长处创造机会(如利用孩子的运动智能优势让他体育活动中给小朋友示范动作,利用孩子建构能力方面的优势为孩子办一个小小建构展等),让孩子在集体活动中获得成功、获得认可的几率提高,帮助其积累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融入集体.
如果你认同幼儿教育是一项“人”的事业,那你就要接受一个个“与众不同”的他们,接受他们不同的观点、意见、感受和要求.孩子的“游离”的确会给教师的班级管理带来一些麻烦,但是作为专业的幼教工作者必须认识到,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及发展速度都是不一样的,教师不能以此主观判定“这是孩子不听话”“这是和老师作对”,更不能因为孩子每次都动作慢腾腾的,需要教师反复提醒而产生厌恶情感,这样只会使教师身心疲惫,同时孩子也受到了深深的伤害.面对“游离”幼儿,教师和家长要避免过度的焦虑.幼儿园不是军营,“整齐划一”既是不科学的,也是很难实现的,更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要创造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让每个孩子踏着自己的节奏成长,展示他精彩的一面.其实每个孩子的成长“爆发点”是不同的,我们应该坚信,“游离”的孩子将来也会有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建人.幼儿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卫生问题及对策[J].山东教育,2000(9):20-22.
[2]庞丽娟,姜勇.叶子.幼儿社会性品质的结构维度及其对社会性行为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2):63-65.
[3]杨丽珠,宋辉.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2:110-112.
[4]董光恒,杨丽珠.3~5岁幼儿自我控制类型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7(11):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