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构建
2013-04-11王夏冰胡国军黄朝阳
王夏冰 胡国军 冯 方 黄朝阳
(绍兴文理学院 元培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价值观、质量观、办学主体、办学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等在向多元化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表达的是高等教育从满足精英需求向满足大众需求的转变和高等教育的价值定位转移[1].因此“满足大众需求”将引导高校办学方向以及培养目标与规格,伴随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变化,高校必须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以适应这种需求.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自2007年以来进行了3次制订培养方案的工作,2013年又修订了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主动适应地方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建设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积极整合现有教学资源,总结前期办学成果,以行业为背景,以能力为导向,进一步推进专业改造,强化能力培养,注重素质教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培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根据学院办学定位和指导思想,元培学院机械类专业在制订培养方案时,通过调研与咨询专家、征求和分析近几年来用人单位意见、本专业毕业生的建议等,结合机械工业在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升级的过程中,对应用型高级人才提出的综合性和个性化的要求,根据浙江民营企业发达、多样的特点以及区域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确定了大力培养宽口径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的总目标,并提出了“宽口径、重基础、强能力、求实效”的制定培养方案指导原则,在此指导原则下对整个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构建与优化.
1 宽口径培养——保证学习内容和就业面向的灵活性
1.1 以机械大类招生,实行“2+2”培养模式
“按大类招生、通识化培养”是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按大类招生的学生在入校后经过1~2年时间的基础学习,在对大类中的各专业有了最基本的了解后,再根据社会需求、个人志愿及学习绩效等因素分流到不同专业方向,继续进行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学习.大类招生的做法,可以避免学生进大学前对专业并不了解但又不得不进行选择的盲目性,更加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的初衷,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
元培学院机械类专业从2013级新生开始全面实行“2+2”模式,即在新生入校的前两学年内,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和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同时开设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平台课程以及机械制图等9门机械类专业基础理论课和实践课程,力争拓宽理论视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第二学年结束后,学生在选课时可根据毕业后的需求和发展以及对知识结构的个性化要求,按专业方向模块选择专业课程.两个专业分别设置了机械制造技术、模具技术以及机电系统控制、数控技术4个专业方向选修模块,每个专业方向要求最少修满24学分.实现了“基础实、口径宽、方向多”的培养特点,体现因材施教、分段培养、多元发展的要求.
1.2 专业方向课程、拓展课程等形成交叉模块
选修时间安排在第5至第7学期,此时学生已经学完大部分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够根据所学知识比较准确把握自身发展方向.选修的专业课程可从专业公共选修课程(共计13门课程)选择,也可以从其余的3个专业方向所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选择.灵活的教学内容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更大的选择余地,学生的选课时间跨度大,选课门数多,能够给学生选课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实现了专业方向课程柔性交叉模块化设置,使学生学有专长,人人都有精于其道的“看家本领”,满足了学生对个性化综合专业知识能力培养的要求,实现不同企业对人才的知识构成的不同需求.
2 重基础——重视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与建设,保证可持续发展
2.1 专业基础课程设置
在普通高等院校中,各专业的总学时及专业课程与通识类课程所占的比例都有严格规定.在学制一定的情况下,通识类课程学时的增加必然导致专业课程学时的减少,课时安排上都存在一定的矛盾.为了做到兼顾双方,全面发展,必须在学科平台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上下大功夫,因此我们把基础课程的设置作为重点工作.参照教育部2012版《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规定的所有主要课程和实践教学,机械学科的基础知识结构可以归纳为:结构形体、机构运动、力学支撑、参数控制,作为这些知识模块的课程,我们通过反复考证和细致调研,在课时安排、与前后课程因果关系、实践环节的穿插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增减,使之更加科学化,做到在拓宽专业口径的同时又能加强专业基础训练.例如三维实体建模以前作为专业任选课,我们发现三本院校学生对空间想象能力偏弱,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将该门课程确定为专业基础课;对力学、电工电子、物理学相关内容进行整合,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对理论课与实践课内容进行了重新归属.
2.2 抓龙头,加强专业核心课程重点建设
核心课程体现专业知识与能力主要要求,是专业教育基础和重点.课程建设要整体规划,要抓主带次分批进行.建设过程中要协调好各课程之间的关系,围绕专业培养总体目标,课程之间听课并定期进行沟通.为确保课程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每年将拿出部分资金作为专项经费,对申报的精品课程进行资助.经费集中管理统一使用,主要用于教材、网络课件、教学文件、教学资料建设.通过近几年的课程建设,已经完成了多门省级、市级和院级不同层次的精品课程,不仅形成了良好的教改学术氛围,任课教师把课程建设作为经常性的自觉行动,而且促进了专业基础教育的整体健康发展.
3 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整合,建立适应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高效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环节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其教学效果能够直接影响整体教学效果.特别对于工科专业,如何强调其重要性都不为过.要科学地设置实践环节在教学中的比重,处理好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处理好各实践环节之间的关系,让实践教学环节落在实处,才能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高效作用,促进教学的良性发展.
首先,围绕专业培养总目标,以整体优化的思想来充分探讨实践教学体系各个方面,重新分析和梳理了专业能力的构成及其形成关系,从实践教学的架构、过程、评价到各学期交叠递进的形式对实践教学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既要注重能力培养的渐进性,也要强调各实践环节之间的交互关系,使得实践环节与能力培养的关系更加合理.在认识统一的基础上,我们对实践教学体系做了以下工作.
(1)将理论课程中适宜“做中学”的内容向实践进行转化.
(2)强调实践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例如:减少课程实验中不十分必要的验证性项目,增加设计性、综合性试验,并要求写入大纲;对原来欠缺的实践环节进行补充,如增加数控编程方面的实践培训环节等.
(3)相关实践环节连贯操作,提高实践效果.新方案中将相关实践环节无间隙连续完成.例如将生产实习、专业方向实训以及专业方向课程设计放在第七学期连续进行,不仅充分利用实践硬件条件,也遵循了学习过程的连贯性.
(4)建立稳定的学生校外实习基地,保障实习环节落在实处.机械类专业已经建立了如绍兴市越发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浙江凯达机床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盾安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等10余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通过进一步沟通,校企之间建立起了密切广泛的合作关系.不同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对象各不相同,为实践教学内容提供了广泛的可选择性.
(5)除教学计划所提供的实践教学环节之外,创建学科竞赛条件,丰富第二课堂学习内容.教研室专门组织人员积极联系省、国家级别的机械类学科竞赛活动.
与旧培养方案相比提高实践教学比重,达到了46~48学分;就单独开设的实践性环节而言,本专业达到35~37周,若加上各门理论课程的课内实验或实训学时,实践教学学时占到了本专业总学时的28.6%,比旧的培养方案大幅度增加.与理论教学相适应,实践教学横向也按模块设置,两个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平行开设,学生在所在专业或专业方向学习的基础上,可以选修其它实践教学内容,从而使实践教学体系具有与工程能力相适应,且灵活多样、分阶段模块化、多层次的特点.
4 结语
培养方案是高校专业教育教学的纲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与变革,培养方案应不断进行动态更新.为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及区域经济特点,宽口径培养是大势所需,专业大类课程设置是关键,既要保持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基础性,同时要具有专业方向划分的适应性,要为学生拓展学习提供灵活的空间;在此基础上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整体构建和重点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是工程能力培养的最有效途径,要探讨应用型人才能力的构成,认真研究各实践教学环节对于能力培养的作用,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并应着重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洪才.大众高等教育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111.
[2]赵哲.基于理念融合的行业特色型大学卓越发展路径选择[J].当代教育科学,2013(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