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学研合作是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关键支撑

2013-04-11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

中国科技产业 2013年3期
关键词:产学研创新型科技

◎ 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 余 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提出的“三个定位、两个率先”要求,按照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决策部署,以创新驱动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以产学研合作支撑创新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产学研合作是集聚全国优质创新资源的重要平台

开展产学研合作是省委、省政府积极应对国际国内竞争,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抉择。2005年起,我省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广东省与教育部、科技部联合推进产学研合作的试点工作。七年来,省级财政投入28亿元,带动地市财政投入120多亿元,社会及企业投入1000多亿元,吸引全国312所高校、332个科研机构的2.5万多名专家、教授来粤与近2万家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新建各类产学研创新平台1500多个,累计实现产值超过1.2万亿元,利税1700多亿元,获得专利2.8万多件,为企业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9.1万人。我省的产学研合作已确立了“三部两院一省”共同推进产学研合作工作的领导体制,形成了在全国范围集聚配置优质创新资源服务广东经济建设的工作模式。

产学研合作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重要载体

我省通过以企业为主体实施产学研结合重大专项、以企业为主体建设产学研结合创新平台、以企业为主体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有效强化了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据不完全统计,广东珠三角地区80%以上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80%以上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80%以上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80%以上发明专利生产于企业。省科技厅以企业为主体组织地方政府、企业与部属重点建设大学结合广东重点领域以及各地市区域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节能环保与新能源、生物技术与医疗器械、新材料、现代农业和海洋产业等领域联合实施了一批产学研结合重大科技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

产学研合作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

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推进,一批新兴科研机构在我省兴起发展壮大,已逐步成为广东乃至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创新平台。这批新型科研机构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根本、以创业为目标、以创富为动力、以企业化运作为模式,集科技创新与产业化于一体,通过从源头创新到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的快速转换,充分释放出创新活力,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自主创新发展道路。

管理机制新。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既是大学又不完全像大学,既是科研机构又不完全像科研院所,既是企业又不完全像企业,既是事业单位又不完全像事业单位。从1996年发展至今,已有600多家企业入驻研究院接受孵化,其中和而泰、拓邦电子、达实智能、数码视讯、海兰信等15家企业成功上市。

科研机制新。新型科研机构创新的指向非常明确——市场需求,科研项目通常采用逆向创新、交叉创新的创新方式,充分保障了创新的高效率、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2007年成立以来,组建了一支由院士、国家杰青、长江学者为首席科学家,集聚570多人的研发团队,已为3000多家企业提供设计、研发、检测、精密激光加工、产品快速开发应用、物联网技术应用、技术咨询等技术服务,为合作企业带来新增销售收入超过23.6亿元,新增净利4.46亿元,出口创汇7316.3万元。

激励机制新。新型科研机构按照企业化管理方式运作,普遍采用了合同制、匿薪制、动态考核、末位淘汰等管理制度,大胆任用具有创新胆识和创新能力的年轻人,激发其创新意识和创业雄心。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自2010年成立2年时间内,凭借其良好的科研体制,申请发明专利超过1000件。一批新型科研机构在广东的发展壮大,为我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余健副厅长(左二)带队到西安交通大学调研

产学研合作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方面,通过共建产学研创新联盟和示范基地、派驻企业科技特派员、实施高校与专业镇对接等手段,我省成功突破了一批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瓶颈。如佛山市陶瓷企业联合湖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6所高校成立的陶瓷清洁生产创新联盟,成功攻克了一系列陶瓷行业清洁生产关键共性技术,改变了传统生产工艺,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在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方面,通过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向高新区集聚,在电子信息、数控装备等领域研发出一系列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装备和核心技术。如惠州亿纬公司和武汉大学合作,成功设计和制造出我国第一套锂亚电池电解液产业化装备,报价仅相当于国外设备的1/10,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一跃成为我国最大的绿色高能锂电池制造商,并在2009年成为首批创业板上市企业。2012年,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预计达到4万亿元,同比增长17.3%,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12年,全省21个高新区营业总收入预计达2.56万亿元,同比增长22.6%(同口径统计对比,下同),实现工业增加值5000亿元,同比增长21%,增速比全省规模以上工业高出10个百分点,占全省工业比重达20%。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一大批广东企业与国内985、211重点建设大学合作,利用高校强大的研发优势,加快布局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如广州润芯公司、东莞泰斗微公司在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帮助下,成功开发出北斗卫星导航终端射频芯片和基带芯片,填补了国内空白。佛山昭信集团原来主营传统电子元器件,通过与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抢占LED产业和技术制高点,成功推动集团主营业务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这从全局和战略高度为科技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我省产学研结合工作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围绕省委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决策部署,我们力争到2015年,通过产学研合作吸引超过10000名国内外专家入粤开展创新性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派驻企业科技特派员数量达到10000人次;建设100个产学研创新联盟、100个大型创新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100个院士工作站;培育发展1000家以上产学研合作综合示范企业;引进和培养超过100000名企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推动我省技术自给率达到70%以上。

为实现以上目标,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坚持开放式创新把提升集聚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作为推动创新型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进一步加大产学研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努力实现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优势叠加”,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双向融合”,全面提升我省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产学研合作全球战略格局。

重点建设10个大型综合性创新平台,进一步加强对珠三角地区地级市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10所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共建的高水平综合性研究院的建设。

积极推进我省与国有大型企业、军工科研机构等开展产学研战略合作。加快推进我省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的产学研合作。

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地域优势,进一步深化粤港澳产学研合作,加强港澳地区大学、研究机构与广东企事业单位的合作。

强化“哑铃型”国际合作模式,拓宽与乌克兰、以色列等国家科技合作的领域,探索与欧美、日韩等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提升集聚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

坚持把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区域创新和金融资本的协同作为推动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

围绕地市产业特色,省市协同、校地协同、院地协同组织实施产学研结合重大项目,推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围绕各地市党委政府重点发展的产业,通过省市联动、产学研合作、区域协同创新组织实施重大专项。

围绕产业前沿技术,校企协同、院企协同,组织开展产业先导性技术研究,推动技术创新和能力提升。组织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和国家级科研机构联合企业开展前沿性、基础性研究,提前介入和引进未来可能成为主流技术和有重大产业化前景的前沿技术项目。

围绕创新能力提升,集聚高端人才。一流的创新成果要靠一流的人才来创造,也需要一流的人才来转化。根据重点产业和科技优先发展领域的需要,不惜重金吸引高端人才到广东创业,把先进技术和成果吸引到广东转化。实践证明,引进一批人才,往往能催生一个大产业,培育一个新增长点。大力实施校镇协调创新人才计划。在实施“一校一镇”计划的基础上,探索高校科研人员到专业镇挂职锻炼等合作模式,推动校镇长效合作机制的形成。

大力促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加快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要进一步扩大创业投资规模,推进广东产学研合作发展基金的建立,充分发挥省粤科风投的作用,广泛吸引境内外股权投资基金、社保基金、保险公司等在我省开展创业投资服务,要进一步推进科技金融服务创新,探索建立一批科技担保公司、科技保险公司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加快科技企业上市融资步伐,在高新区开展国家股份代办转让试点。

坚持把强化创新型企业主体作用作为推动创新型经济发展的中心环节

大力促进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紧密结合,加快构建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引导企业确立创新发展的主体战略,激发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在行业龙头企业建设100个国家科研机构分支机构。为有效集聚国内外的优质创新资源,在我省重点扶持的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建设10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或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分中心或分支机构。

建设1000 个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点)。在我省专业镇中的1000家中小微企业建设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点),帮助这些企业获得技术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动力。

推动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同组建100个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组织企业与部属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推动我省产业整体水平。

推动10000名以上的科技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大力实施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的优质创新人才入驻企业,解决企业生产一线的创新问题,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使企业成为决策与投资主体、创新主体、创新利益分配主体和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夯实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基础。

坚持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创新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加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重点在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等三大领域,组织攻克更多处于产业链高端环节、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核心技术,占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加大商业模式创新力度,加速新能源汽车、LED照明产品、光伏产品等重大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积极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大力开展高端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LED标杆体系、标准光组件等新兴产业标准预研工作,主导或参与国际、国家标准体系建设,争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话语权。

积极培育高端服务业。积极发展知识服务业,加快建设工业、农业、社会发展和科技服务业等四大主体科研机构,推动省内高校、研究机构建立面向产业的重大技术创新平台,促进公共创新资源的开放共享,完善知识创新服务网络。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创新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促进金融服务业发展,积极培养私募基金、产业基金等新金融业态,建立健全创业投资体系;探索新三板、知识产权质押、科技保险等科技金融新路子,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上市。

做大做强低碳绿色产业。重点发展海洋经济,重点打造广州、江门、深圳核电产业基地,建设粤东粤西沿海能源生产基地、珠三角清洁电源基地以及若干个沿海煤炭、原油接收储备基地和沿海风电带等重点工程,大力发展海洋养殖和医药健康产业。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实施节能环保产业高新技术示范工程和装备国产化项目,建设10个省级节能环保产业园区和基地。

坚持把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作为推动创新型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加强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依托高新区主导产业优势,强化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融合、集聚发展,建设一批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创新为支撑、商业模式先进,以生产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强化企业集聚化、技术高端化、产业集群化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推动专业镇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实施“一校(院所)一镇”产学研帮扶计划,鼓励支持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专业镇设立研发机构。充分利用省部院产学研创新资源,实施专业镇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工程等四大建设工程,逐步构建面向全省专业镇中小微企业的创新服务体系。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专业镇。充分发挥政策、资金等政府“有形之手”,突出“一县一业,一镇一品”的特色,强调示范效应,紧紧围绕当地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在粤东西北地区重点建设若干农业专业镇,加快我省农业现代化步伐。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事关全省发展大局,事关“两个率先”的进程。必须在科技创新工作推进上有更大力度,在科技创新政策上有更大突破,在营造创新环境上有更大作为。将创新的志气、创业的勇气、创先的锐气、创富的豪气内化为广东人的鲜明时代特征,使创新引领发展成为全社会上下的不懈追求和自觉行动,使广东成为创新型经济蓬勃发展、创新人才加速集聚、创新载体功能完善、创新活力充分释放的地区,到2015年在全国率先实现创新型广东的发展目标。

猜你喜欢

产学研创新型科技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科技助我来看云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