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选举是理性的胡闹?
2013-04-10赵凤琦
上小学一年级那年我7岁。开学第二天,老师组织选举“班干”,因为都刚入学,所有同学都不会写字,选举只能采取举手表决的办法。老师首先提出候选人,然后问班同学是否有意见,最后“一致通过”。年复一年,每个新学年都重复这种选举程序……近半个世纪过去了,我参加选举的次数和选举过的人也不计其数,直至参加国家最高级别的选举。当我每次投上庄严神圣一票的同时,不禁要问自己,我“这一票”能起多大作用,这是否就是民主?
民主是什么?投票管用吗?民主制度是否是最理想的社会制度,民主化到底能给大众(选民)带来什么?最近,带着这些问题,读了布赖恩·卡普兰著的《理性选民的神话》(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版),积淀在心中多年的疑问在这里找到答案。
这是一部研究民主制度下公共选择的学术专著,是一张对准民主机制拍摄的X光片。作者独特的视角,透视了一条始终存在,但从未被清晰展露的逻辑通道。这就是“民主制度产生不良政策”的因果链条,或“选民自愿选择下策”的制度缺陷。
自有人类社会以来,民主制度一直被人类所追捧。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对民主制度又有不同的理解和追求。人们坚信,民主制度是人类社会最完美的制度。这种制度一旦形成,从此便可高枕无忧。因为人们相信大部分人在多数场合都是正确的。只要决策者们善于听民声、察民情、顺民意,且不断坚持下去,公共政策就会如同绑上卫星导航仪,哪怕起点多么偏远,迟早都会回到正确的轨道。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作者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找到了关于偏见的心理学及公众舆论调査研究的证据,证明在与政策直接相关的问题上,选民偏见不仅普遍,而且在数据统计上十分显著。由于选民自身的原因和对民主制度下经济政策的看法存在着系统的偏见,“民主倾向”未必能产生“经济良策”。
为了揭开民主神秘面纱,作者在对选民投票动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思维试验,对民主制度下由于选民的非理性导致愚蠢政策的出炉进行了研究。作者指出,民主是偏好的结合,如果选民具有某种形式的非理性偏好,就容易导致错误的结果。事实上,人类具有“双重属性”,即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这就决定了民主制度下并不一定产生十分完美的政策。最典型的就是人们在高喊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同时,出于个人的虚荣和逐利心理,还是到“秀水街”购买“名牌”;在呼吁“要实现教育资源均等化”的同时,又托亲朋好友使子女上“名校”;在呼吁惩治腐败、为国家前途担忧时,又大肆搞权力寻租。凡此种种,人们在言论上的夸夸其谈,在行动上精于算计。这种情况恰好是“不同约束条件下追求最大利益化”的典型表现,卡普兰对此称之为“理性的胡闹”。
《理性选民的神话》是一部政治经济学专著。该书通过实证分析和对人性的剖析,得出了民主制度下未必产生完美政策的结论。至此,卡普兰并未停住,学者的责任和良知使他继续深入研究,就如何解决民主制度选择不良政策等问题给出答案。如果说“理性的胡闹”会产生不良的经济政策的分析结论是该书的特点,那么,依靠市场的力量减少“理性的胡闹”是该书的又一大特色。作者认为,民主是一副备受推崇的政治万灵药,但糟糕政策的存在是因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存在利益的分歧,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市场。无论你是否相信市场的绝对力量,如果民主使事情变得很糟糕,那么相应地,市场往往能改善事情的效果。这就是该书的独到之处。在凯恩斯主义盛行的今天,世界各国都在出台“刺激计划”,用“有形的手”干预市场,作者依然坚守古典经济学派的观点,为哈耶克辩护,为自由市场叫好,相信市场的力量。作者坚持这种观点的对错暂且不论,但就其这种科学的态度和执著的精神不正是我们今天正在寻找并要坚守的东西吗?
(摘自《博览群书》 作者:赵凤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