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胡闹”,你能读“懂”吗?
2009-05-27陈昌弱
陈昌弱
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场景:宝宝每次玩完玩具,满地狼藉,等大人好不容易把玩具收拾好,宝宝又把玩具摊了出来……这场景常令年轻妈妈抓狂。然而,很多貌似简单的宝宝“胡闹”现象,其实根源在家长身上。
宝宝大哭VS妈妈的外衣
一位母亲抱着1岁左右的宝宝。由于天气炎热,母亲将自己的外衣脱掉,顺手措在手臂上,再去抱宝宝,可宝宝却开始大哭起来,而且哭声越来越大。这位母亲试了很多方法都无法使宝宝安静下来,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让这位母亲试着将外衣重新穿上,而不是搭在手臂上,宝宝的哭声奇迹般地止住了。原来,由于外部的一些因素,即儿童教育学家所说的“秩序感”发生了改变,才引发了宝宝的不适,导致啼哭。这些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能经常看到。
宝宝的秩序感是先天而来的。目前相关的生物学,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研究都表明:胎儿对秩序感就有了生物感应;3个月大的婴儿喜欢与体现对称,比例均衡的人脸交流,从而获得秩序感,满足心理需求;3岁前的宝宝有着强烈的安全需要,当被置于杂乱无章,陌生的环境中,宝宝会哭闹;秩序感随着宝宝的逐渐长大,在心理体验上会深化为安全感,归属感。美国社会心理学研究显示:3岁—4岁的宝宝如果有着良好的生活秩序习惯,当他们6岁之后,在人际交往中会表现出自如与和谐。
和宝宝一起挑沙发垫
宝宝的观察力是相当敏锐的,他们能不断与环境进行互动,清晰地记得物品摆放的位置。一贯性是事物的固定顺序,宝宝对此很敏感。家长稍加变动,打破了宝宝内心的顺序感,宝宝会发脾气,哭闹。所以家长不妨在做变动时(例如搬东西或调整物品),可让宝宝一起参与变动的过程,这样,环境虽然改变了,却仍然是一种秩序,并不会伤害宝宝的内在秩序感。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鼓励宝宝参与家居布置、挑选装饰物等,这都是激发宝宝主动发展秩序感的途径。同时,妈妈爸爸在把握“秩序感”上要区分“秩序的美感”与“刻板的规则”,例如,宝宝将方形韵沙发靠垫整齐摆放在沙发上,妈妈爸爸一方面赞许宝宝的行动,另一方面再和宝宝一起试一试方形与圆形的靠垫都放在沙发上是否美观。在宝宝秩序感的发展过程中,鼓励宝宝的创造力与养成宝宝有序的生活方式同样重要。
小书吧培养“乖宝贝”
在宝宝秩序敏感期中,宝宝最喜欢在“有序的位置”找到物品。所以,你不妨在家里建立一个“小书吧”,在小书吧里放上宝宝的小沙发,小靠垫和他喜欢的毛绒玩具。别忘了放一个和宝宝一样高低的小书架,让宝宝自由选择感兴趣的书。最重要的是,在书架上分别贴t爸爸、妈妈,宝宝的照片,宝宝在模仿中很容易分辩哪些是爸爸的书,哪些是妈妈的书,哪些是宝宝的书。慢慢地,宝宝就能学会分辩大小及分类整理。
家长也可以利用秩序感,建立规律有序的学习气氛。每天晚上,家长定时和宝宝一起“看书”,教宝宝按顺序一行行地“阅读”,一页页地翻书,还可以给宝宝反复朗读儿歌,童话,让宝宝体会其中的节奏、韵律等,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宝宝看书的兴趣以及学习的秩序感。
待宝宝稍长大些,家长可以让宝宝自由翻阅超市食品的宣传海报,共同商量需要购买的食品,然后宝宝可以将要购买的小食品,小零食图片用剪刀剪下,粘贴在自制的购物本中,并在购买时整齐地将要买的东西放在自己的小推车上,宝宝年龄小,常以自我为中心,有时不按大人的意思去办事。家长不要训斥宝宝,更不要帮助宝宝做,这样会剥夺宝宝获得成功的机会,我们可以通过游戏来帮助宝宝分清什么是先,什么是后,让宝宝自己寻找一种自我顺序感。比如把为宝宝穿衣、脱衣的全过程用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贴在醒目的地方:还可以将穿衣脱衣的顺序编成琅琅上口的儿歌,录到复读机中,等到宝宝做角色游戏时,可边听复读机的儿歌,边根据照片的步骤,一步一步帮助小娃娃穿衣,脱衣。如此,家长不仅在游戏中教会了宝宝穿衣,脱衣的方法,培养了宝宝做事的条理性,而且还让宝宝在自由的环境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培养宝宝的秩序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家长不断创设有序的环境,让宝宝不断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固定的整体的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