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生信仰存在的问题、原因与教育对策

2013-04-10宋幼奇张加明

湖北社会科学 2013年11期
关键词:信仰马克思主义大学生

宋幼奇,张加明

(武汉轻工大学思政课部,湖北武汉 430023)

论大学生信仰存在的问题、原因与教育对策

宋幼奇,张加明

(武汉轻工大学思政课部,湖北武汉 430023)

由于受后现代主义、市场经济以及虚拟网络等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对传统的政治、道德、理想等方面的信仰正在呈现弱化倾向,相应的功利主义、实用信仰、宗教信仰正在呈现上升趋势。我们应该按照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方针,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国学以及其他优秀文化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树立科学的信仰。

大学生信仰;问题;原因;对策

中国当代社会的信仰状况令人忧虑,受资本主义精神的侵蚀,人们往往着眼于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精神的价值;也由于后现代主义以及工具理性的过度发展,人们也不再相信崇高,不再相信超越性的东西,只追求现世的、当下的享受。此外,也由于近现代以来传统与现代的割裂,很多人丧失了精神的家园。马克思主义在新中国成立后曾经很长时间内成为了人们的精神信仰,但是市场经济改革以来出现了很多的新情况,时代要求我们要运用邓小平的大文化观,把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都要利用起来,重新构建我们的信仰体系。在当今信仰缺失、精神荒芜的时代,我们实际上可以借用传统信仰构建的很多有益做法,结合现代社会特点,将其与马克思主义以及其他优秀文化结合起来,重新构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信仰体系。

一、存在的问题

1.多元化选择趋强,主导信仰受冲击。

马克思主义信仰仍然是当代大学生的主导信仰,但在价值选择上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我们从一份调查看到,选择“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认识世界”的大学生人数占调查总数的28.2%,有16.7%的大学生选择“相信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同时,社会上利益选择多元化、文化取向多元化的现实也明显影响学生的信仰,冲击社会的主导信仰,表现在一些学生主导信仰不稳定,愿意了解甚至主动尝试相信其他信仰。有12.8%的大学生“相信神灵”,11.9%的大学生“相信星座”,17.1%的大学生“认为金钱最重要”,13.4%的大学生“认为权力最重要”,6.5%的大学生“愿意接受宗教”。这些调查数据比以往类似的调查数据有较明显增长。这一方面说明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信仰的地位并没改变,大多数学生是积极接受学校主渠道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另一方面,大学生的信仰选择是主导信仰与其他信仰多元并存的,既有马克思主义的主流信仰,也有非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既有理性信仰,也有非理性信仰。

2.理想信念缺失,功利主义至上。

整体来看,大部分学生在学校为实现人生理想或者为考研、考证、出国等现实目标而在努力学习,但是也有部分学生陷于茫然之中,缺乏较明确学习的目标,没有努力学习的动力。学生纠结于毕业后工作难找,有才者未必有位的某些现实,认为到大学里面来就是混日子、混文凭,有些学生甚至主动退学。在他们看来,为国家、为人民而读书乃是一种空话。因此,趋向实际,表现出明显的个人本位和功利主义倾向。

3.宗教信仰复苏,政治信仰趋淡。

据研究数据表明:大学生中的信教人数在10%左右,且有逐年增加的态势,这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基督教的传播。据信,基督教准备在中国发展一亿的教徒,最终目的是要用宗教“像打败苏联和东欧一样在中国打败社会主义”,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1](p55)而人们信仰宗教,多缘于大量的烦恼、紧张、浮躁等社会心理,造成人们的精神焦虑、孤独和不安,他们希望在宗教信仰中找到心灵的安宁,在信众中找到朋友的关怀,也有人希望通过此方式达到“求财神”、“去灾祸”、“保平安”的目的。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大学生对政治信仰、国家主义、民族情感等政治热情正在逐步走向冷漠。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一是部分高校脱离实际的政治理论说教让他们反感;二是社会政治领域频频出现的腐败现象以及在体制面前个人力量的弱小,使得他们感到失望,从而疏远政治。

4.荣辱观念淡薄,心理敏感脆弱。

荣辱观实际上是一个道德判断和行为价值取向的问题。由于受市场经济的泛化、媒体影视的庸俗化、社交网络虚拟化等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在道德判断和行为价值取向上出现严重错误偏向,从而呈现出道德行为和道德形象的滑坡现象。大学生的精神信仰世界的变化让人担忧,功利化、世俗化、个性化日益发展,而对于被我们一直奉为圭臬的传统道德品质和精神修养在他们眼里是迂腐,一些学生为钱可坐台,为爱轻献身,道德感、耻辱感、责任感淡薄。伴随产生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一些学生心理素质变得极不稳定,多疑、敏感而脆弱。部分大学生如温室中的花朵,由于不能积极主动去了解接触社会,积累社会经验和心理调适资源,磨砺意志品行,提高心理能力,一旦遇到较大的挫折则或狂躁或萎靡或陷入痛苦不能自拔,出现如大学生马加爵、连勇的杀人极端行为以及众多大学生自杀自残等伤人害己的悲剧。

5.迷恋虚拟网络,价值取向紊乱。

网络的复杂性常常使得涉世不深的大学生陷入价值紊乱、信仰芜杂的迷茫状态,甚至于陷入了美国等西方国家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的陷阱而不能自知。网络的“去身体”、“去中心”、“动态性”、“虚拟性”等后现代特征通过一些正面价值一起进入了网民的世界,形成了知识本位与唯科技主义,民主、自由与道德相对主义,世界眼光与民族虚无主义等同时并存的局面。由于网络的虚拟与匿名的特征,大学生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在网络世界发泄对现实的不满,做些违反道德和法律的事情,或者在其中追求低级欲望的满足进而导致网络成瘾不能自拔者,不在少数。[2](p57)

二、原因分析

首先,社会转型造成的阵痛是大学生产生以上所述信仰问题的根本原因。客观上看,历史上任何一个社会经历大的社会转型,尤其是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方面的急剧变化,都造成了社会成员精神信仰以及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目前中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加上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加速发展,导致利益结构不断变化,不可避免的出现信仰多元化和价值多样性的现象。

其次,核心价值的建设缓慢。一种令人心悦诚服的信仰体系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逻辑构建到实践推行、社会接受乃是一个复杂和渐进的过程,不是靠搞运动的方式能够奏效的。第一,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我国的最终确立,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中,经历过重重考验和危机,其中最严重的危机发生在“文革”时期。由于不正常的政治生活导致马克思主义信仰被严重曲解,人们的思想陷入极度混乱,虽然经过后来的拨乱反正,但其负面影响至今也未完全消除。这是核心价值建设缓慢的原因之一。第二,当前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开展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化、中国化的工作广度深度均还不够。在大学课堂上,一些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老师照本宣科,不能深入钻研马恩的经典著作,不能联系中国活生生的现实创造性地发掘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而是仅仅满足于教科书的几点苍白结论,这样使得学生因教师的教授所感受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往往是枯燥、乏味和脱离实际,最终学生是背了考,考了忘。这些因素都导致马克思主义走向相对的边缘化。

再次,是当前中国社会问题的影响。目前社会上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存在的不正当的市场竞争和权钱交易的腐败,对当代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小视的,尤其当他们在面临就业的巨大压力,付出巨大的努力仍陷困境的情况下,看到那些并无过人之长却因关系而衣食无忧者,心里的失落和愤怒可想而知。在整个社会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而充斥自我中心和唯利是图、人生的价值迷失在权钱和刺激享受的灯红酒绿中的情况下,不要说大学生,就是大学老师也困惑难解。

第四是教育理念的扭曲。素质教育倡导了很多年,然而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德、智、体、美、劳变成了单一的智育,而对于学生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的人格教育、道德教育、信念教育等却视为可有可无。中小学教育的目标固化为升学率,具体化为有多少人考上了名校,正如一位中学校长所言,每年要是没有考上几个清华、北大,谈什么都是虚的。教育终于走向了功利主义的道路。到了大学,在这方面的教育也并没有得到各方重视。一方面是部分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认为这样的课程可有可无,学校重视的也只是专业课,而公共课和系统人文教育在他们看来都是虚的,他们所需要的乃是将来的就业率,所以实际上大学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就业教育。另一方面乃是课程设置体系和教师素质的良莠不齐,有些老师知识结构很老旧,有些老师不敢面对现实问题等等,结果是大学的教育又变成了知识教育,仍没补上道德教育和信仰教育的缺失。关于人格教育和信仰教育等精神价值理念的东西,绝不是上一个学期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就一劳永逸了,乃是一个春风化雨、长期渐进的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尚的文化理念和先进的时代思想不去占领学生的思想阵地,那么其他的文化理念和价值系统就会乘虚而入。

三、教育对策

在中国这块文化土地上,传统儒、释、道互补而构成人们的精神和信仰价值体系,存在了几千年的时间,其中有很多优秀的做法乃至理念都值得借鉴。在中国,儒家文化其实承担了伦理道德信仰和审美信仰的功能,而佛、道则更多的体现出了超越性的价值,代替了宗教的功能。它们都关注现实生活,都讲究伦理道德,也都注重精神境界,我们完全可以将其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融汇西方优秀文化,解决当前大学生的信仰危机问题。

不论我们承认与否,以儒学为主要代表的国学一直在深层次的文化心理上影响着当代,仍然是我们安身立命的重要精神资源。25位诺贝尔奖得主曾于1988年齐聚在巴黎开会,探讨人类未来发展的指导思想。他们最终一致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人类想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国学,对于医治西方现代性的伤痕,对于解决国人精神家园归宿问题都有很大作用。与中国“五四运动”以来全盘性反传统的做法不同,东亚很多国家和地区是充分发挥了儒学的积极作用,如韩国、新加坡等都注重对学生进行儒家文化的学习与熏陶,日本更是要求在中学时代都要能背诵论语,因而使得现代化建设在物质和精神层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我们似乎一直羞于谈儒学与现代化的关系,很多人在观念上就把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当成是水火不容的东西,这是一个大的误会。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终成果如果说真有活力、能够被中国广大民众接受的话,那在其中我们一定能够找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内核。

1.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灌输政治信仰。

高校应该开设专门的信仰教育课程灌输马克思主义,用逻辑的力量使大学生感受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性科学之美,用道德的力量使大学生感受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和谐向善之美,用艺术的力量使大学生感受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博大自由之美,从而树立正确的科学的政治信念和道德追求,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目前我国高校还没有建立独立的信仰教育课程体系,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任务是隐性的由马克思主义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的。而这些思想政治理论课侧重知识传授的现实必然会弱化信仰教育的效果。因此,要深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从满足大学生的信仰心理需要出发,逐步探索建立起富有中国特色的既专业又多样多层的信仰教育课程体系。这个课程体系应该包含马克思主义信仰普及课、骨干课、实践课,还应该包含对非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转化课等。此外,民族精神教育可以深化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很多大学生之所以疏远政治,主要是由于历史知识的欠缺,无法从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典籍中感受民族精神,汲取政治智慧。事实上中国古代汗牛充栋的历史典籍中,充满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勤政爱民、举贤选能、夙夜在公、舍生取义等政治理念,有数不胜数的雄才大略的政治人物如汉武帝、唐太宗等活生生的治国实践。明代东林党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政治传统一直传承不辍,那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所在。这些完全可以与现代爱国主义结合起来,培养强化当代大学生的政治信仰。

2.用圣贤信仰来代替宗教信仰。

在一定意义上,宗教也有其积极作用。有些人信仰宗教之后,开始注重精神的自足,道德的自律,心态的平和,处世的进退,在他们身上宗教发挥了心理调适与社会整合的积极功能。因此,我们认为只要宗教的团体及思想不与主流意识相对抗,没有反党、反社会、反国家、反人类的教义和行为者,我们应该遵循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在一定范围内允许他们存在。对于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我们不应该视为另类,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处理。可以有意将学生的宗教信仰往国学方面引导,激发其理论思维。实际上,中国传统儒释道思想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充当了宗教的角色,尧、舜、禹、孔子、老子、庄子等圣人贤人一直是中国古代士人精神家园崇信的对象。对于儒家的“仁”、“诚”、“太和”以及道家的“道”等观念,完全可以进行创造性转化后变成新的精神家园,甚至可以与马克思主义进行打通,如大同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等。

3.用人格教育来补充挫折教育。

孙中山先生当年就指出:人生的要义在于完善人格,我国民生有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诸德,学校不能光教知识,必须学会知识与道德两条腿走路才行,德行甚至比知识更重要。宽恭信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克己慎独、明德亲民等,一直是中国古代的君子品德,这些品德在当今社会不仅没过时,相反还更加迫切需要。此外,传统国学也是进行挫折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素材宝库。如儒家的历史使命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儒家安贫乐道的超越境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等,至今都有发人警醒的教育价值。自古儒家就把“立德、立功、立言”,视为生命的不朽所在。试想一个有高远理想和精神追求的人,岂会随便自寻短见?《春秋·左传》讲“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就是说只有为了国家社稷,才值得以死相报。孝经上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轻易毁伤。就是强调个体的生命是与父母以及家人息息相关的,不顾惜自己生命的人,也必然给其父母带来巨大的伤害,因此要珍惜生命。传统佛教认为,万物本性迁流无住,人性有贪、嗔、痴、慢、疑,亦迁流无住因时而变,因此强调要破执着,就是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世间万事万物,避免走进思维的死胡同。这一点也可以与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互相配合。

4.用审美教育来代替实用信仰。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文艺教育,近代的教育家蔡元培也提倡要进行美学的教育。孔子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历代志士贤人,罕有不精于诗词、书画、音乐等至少一门艺术的。审美是超越功利的,它可以抵御人膨胀的物欲,而欲望的膨胀会导致贪婪,贪婪必然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伤害。在艺术审美中可以获得精神的满足,这种快乐是比物质欲望满足更高级的快乐,它无害且持久。中国传统的书法和绘画艺术不仅可以提高人的精神修养,而且悬腕挥毫写字作画,就是直接调动丹田之气,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应当说,在这方面中西方都有很多优秀资源值得挖掘。

[1]左鹏,何进.大学生信教的原因、影响及对策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9,(1).

[2]李晓菲.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透视[J].教育科学,2006,(10).

责任编辑 周刚

G41

A

1003-8477(2013)11-0186-03

宋幼奇(1971—),男,武汉轻工大学思政课部讲师。张加明(1963—),男,武汉轻工大学思政课部主任,教授。

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和平崛起背景下青年学生理性爱国引导研究”(12BKS076)和湖北省教育厅2010年度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命教育功能开发研究”(2010b183)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信仰马克思主义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铁的信仰
大学生之歌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