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百年顾太清研究综述

2013-04-10张广才

湖北社会科学 2013年11期
关键词:渔歌满族词人

张广才

(南昌工学院民族教育学院,江西南昌 330108)

近百年顾太清研究综述

张广才

(南昌工学院民族教育学院,江西南昌 330108)

从20世纪到21世纪初的一百多年时间里,顾太清研究是清代女性词人研究成果最为丰富的部分,在对其诗词版本、生平身世的考证、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中,我们皆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其研究仍有一定的拓展空间。对顾太清研究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将有助于推动和深化新世纪的女性词研究及清代词学的研究。

顾太清;女性;学术研究;综述

在满族闺秀中,以诗词著称者并不乏人,但像顾太清这样有影响的词人似不多见,近代词人和词学家王鹏运说:“满洲词人,男中成容者,女中太清春。”[1](p765)可见其时人对其评价之高。由于时代的、历史的原因,时人对顾太清了解甚少,因此不仅有关她的身世记载在各种文献里难见,甚至她的完整抄本还流传异邦。胥洪泉“《白山词介》为何未选顾太清词”(《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2年03期)认为杨钟羲编纂的《白山词介》没有选录被誉为"清代第一女词人"的满族作家顾太清的词,其原因是杨钟羲编纂《白山词介》时,还不清楚顾太清是满洲人还是汉人,也没有见到顾太清的词集《东海渔歌》。可见当时人们对顾太清了解的程度如何。

在清代第一女词人顾太清的研究领域,以金启孮先生为先行者,从顾太清生平身世的辨析、诗词著作的寻找和收集整理、诗词版本的考证、诗词的校笺等方面做了全面而详细的研究,大量有关顾太清研究史实清晰地呈现出来,为中国文学史和清诗词研究拓开了一条新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多元化,带来社会意识多元化,顾太清研究呈现出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研究态势。近年来学术界对太清词研究的成果,以及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认知和新思想,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出发关注太清词,将太清词清晰地展现在面前。让我们回眸近百年来顾太清研究的艰难曲折,对其作一个综合的述评。

目前,关于顾太清研究的相关论文有30余篇,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太清生平身世的研究

关于顾太清的生卒年,齐燕铭根据《天游阁集》编年诗推定其生年为嘉庆四年(1799),关于卒年的情况则注其未详。“考诗集注明年月者,最后为壬寅夏四月二十二日,壬寅者,道光二十二年(1842),则卒年当在此后,约五十余岁。”[2](p81)黄世中认为齐燕铭的这一推测是不确切的,他认为顾太清的卒年当在1808年以后。卢兴基认为太清一生经历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至光绪二年(1876)尚在世,大约次年逝世,享年77岁。金启孮根据《荣府家乘》与《爱新觉罗族谱》记载确定:顾太清生于嘉庆四年己未正月初五(1799年2月9日),卒于光绪三年丁丑十一月初三(1877年12月7日),享年七十九岁。这一说法现已为大多数研究者所接受,如黄嫣梨《清代四大词人》一书就采信此说。关于顾太清的祖籍,1980年,金启孮根据《荣府家乘》与《爱新觉罗族谱》考证,断定顾春应写作西林春,字梅仙,号太清,满族镶蓝旗人。1996年,柯愈春亦据稿本《天游阁集》之自署,推测顾春姓西林,名春,字太清,清乾隆间甘肃巡抚鄂昌孙女,镶黄满州人。现在大家一致接受金启孮关于顾太清为满族镶蓝旗人的说法。

二、太清诗词版本的研究

最早有关太清诗词版本记载的是况周颐《东海渔歌序》,况周颐在序文中提到自己与王鹏运在光绪十四、十五年间(1788—1789)曾于厂肆得太素(奕绘)《子章子》及顾太清《天游阁诗》手稿,但其词稿却未得见。这时距太清去世只有十来年的时间。

关于太清诗的版本,据李灵年、杨忠主编《清人别集总目》著录,国内现存有3种本子:第一种是中科院藏清稿本《天游阁集》5卷,该书缺卷四;第二种是宣统元年南陵徐氏刻本《天游阁诗集》2卷,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有藏;第三种是宣统二年排印“风雨楼丛书本”《天游阁集5》卷诗补1卷附录1卷。张璋《八旗有才女,西林一枝花——记清代满族女文学家顾太清》一文又记载有4种版本,分别是:太清诗的祖本,共收诗521首;南陵徐氏刻本,共收诗197首;风雨楼刊本,共收诗527首;日本内藤炳卿抄本,共收诗768首。张璋综合上述各种本子,经过广泛搜集、补充,将《天游阁诗集》调整为九卷本,共收诗826首,这是目前所见最完善之版本,此集与奕绘诗词合编为《顾太清奕绘诗词合集》,1998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近年来,卢兴基又指出太清诗共有3个抄本:一个是陈士可藏本,一个是日本内藤炳卿藏本,还有一个是徐乃昌藏本,后一个抄本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图书馆,它是徐乃昌刻本所依据的底本。卢兴基推测,这个本子是抄录者不待太清正在继续创作即录副的本子,其中仅见于徐藏本而不见于其他各本的诗竟达34首之多,说明这个本的原抄本,是《天游阁集》的最早的一个抄本,太清后来编定时把它删去了许多。关于太清诗还有《子春集》的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郭延礼、张钧等认为《子春集》即为诗《天游阁集》、词《东海渔歌》的总称。另一说法以卢兴基为代表,他认为《子春集》为顾太清早年诗集,这部诗集是太清的第一个结集即《子春集》,它收录的是道光六年以前的诗。“《子春集》的失传,比较大的可能是太清自己的舍弃,至于舍弃的原因则不得而知了。”[3](p68)

关于词集《东海渔歌》,据吴熊和等编《清词别集知见目录汇编》著录现存《东海渔歌》有三种本子:民国三年西泠印社刻本、民国八年西泠印社刻本、民国三十年竹西馆铅印本。但是,《东海渔歌》在日本有较完整之抄本,1929年储皖峰首次披露了《东海渔歌》凡六卷的重要消息,至此《东海渔歌》的实际情况始大白于天下。很遗憾的是这一消息未能引起当时学界的重视,以致长期以来人们都是以况周颐校刻的西泠印社本为研究文本。据张璋先生根据对比抄本和刻本统计情况,将《东海渔歌》的本子归结为四种:第一种是陈士可收藏的初稿本,这是太清词的祖本;第二种是西泠印社刻本,亦即况周颐删改本;第三种为竹西馆刻本;第四种是日本内藤炳卿所收藏的抄本。

目前关于顾太清诗词文献的整理成果主要有:张钧编《顾太清诗词》(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张璋编《顾太清奕绘诗词合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金启孮、乌拉熙春合编《天游阁集》(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由金启孮、金适合著《顾太清集校笺》(中华书局出版2012年11月版),这是迄今第一部关于清代著名女词人顾太清诗词全帙的校笺集。著名满学、清史学家、顾太清的五世孙金启孮先生根据满族女词人顾太清家世、事迹的史料记载,对书中人物、地点、事件进行注释;其中关键事件皆引奕绘太清家史《荣府史》与《爱新觉罗宗谱》记载详以说明,使读者从中可概知太清之身世及一生主要活动,使之成为顾太清诗词研究最可靠的版本。该书以启孮先生从日本杏雨书屋寻回的家藏《天游阁集》手钞本全秩影印本为底本,全集共辑诗作八二八首,词作三三五阙,是可以替代以前所有版本的新整理本,是迄今第一部关于清代著名女词人顾太清诗词全秩的校笺集。校笺者以太清后人的学者身份对集中人物、地点、事件均详加笺注,并附有家传《荣府史》的珍贵资料;校笺者熟悉清制、满俗,澄清了以往顾太清研究中的某些误区,纠正了以前各校笺本的某些错误注释,充分体现了该书的文献与学术价值。词学大家况周颐(蕙风)的评语,再将启孮先生所撰《满族女词人顾太清与东海渔歌》、《〈天游阁集〉寻访记》、《原本〈天游阁集〉考证》放在书中,书后并放《西林觉罗氏世系表》、《顾太清(西林春)年谱》,使《顾太清集校笺》成为研究太清生平与诗词著作之全璧。

三、关于太清词的研究

顾太清是满族女词人中的佼佼者,特别是在清代闺秀词纤弱文风的影响下,她能以清丽的风格独铸新词,“绝无一毫纤艳涉其笔端”,是最难能可贵的。在近代文学史上,顾太清应占有一定的地位。顾太清文学成就最高的是词,她的词得力于宋词,这从《东海渔歌》中的《和黄山谷》、《和周邦彦片玉词》等诸名家词就可以看出。[4](p357-364)关于清代满族女作家顾太清词的研究发端于况周颐在《东海渔歌序》(1915年)中对太清词创作特色的论述。况周颐谓:“太清词得力于周清真”,指顾太清作词师法周邦彦,形成典雅清丽的风格。周邦彦的词含蓄蕴藉,浑厚和雅,具有写恋情而不浮艳,赋离情而不轻俗的雅致品格。顾太清的《惜花·春起早·本意》被况周颐称为“直入清真之室,闺秀中不能有二”。所谓“直入清真之室”,就是指具有周邦彦词含蓄蕴藉,典雅浑成的风格。[5](p10-11)后来梁乙真所撰《清代妇女文学史》(1927)称太清词二百余年文学史上,地位非同一般。[6](p390)苏雪林撰写《清代女词人顾太清》(1931)称太清词的某些特色甚至超过宋人诸作。这是对太清词总体风格的评价,有助于后代研究者加深对太清词的了解。在20世纪百年时间里,太清诗的研究成果不多,这一时期的顾太清研究主要在文献整理,关于文本的研究尚未全面辅开。

只有在最近20多年的时间里,才真正称得上是太清词研究的全面深入期,研究现状具体如下:

(一)太清词的宏观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和很大的改观。

严迪昌《清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是新时期出版的第一部用较多篇幅论述清代女性词的词史,比较准确地揭示了各家的创作特色。邓红梅的《女性词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是迄今为止所见的惟一一部女性词通史,作者重点分析了顾太清、徐灿、吴藻等7位作家,作者能够把自己的感性分析升华为理性的认知,达到宏观与微观、感性与理性、时代与个人的有机结合,因此,比较准确地揭示了作家的创作特征和作品的审美意蕴。

张佩(“闻诗闻礼宛从容”([D];苏州大学;2011年)从太清的生活经历着手找寻其创作的内涵和内在根源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她所具有的“士大夫”倾向以及相异之处;张淑蓉、徐晓春“顾太清初步觉醒的女性意识及其体现”(《学术交流》2012年第11期)认为顾太清以一位女性作家的视角全方位地反映了十八九世纪我国文化妇女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品位,体现了一定的人文主义思想,呈现出初步觉醒的女性意识,对我国女性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冯雁的“顾太清和她的诗词”(《满族研究》2010第4期),从顾太清在清代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太清的诗词鉴赏两个方面阐述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成就;魏鉴勋“论顾太清诗词的思想内容”(《满族研究》1993年03期)认为顾太清的诗词就内容可分为咏怀、写景、记交游等三大类;吴敏“论太清词的艺术美”(《民族文学研究》1997年02期)认为太清词具有自然美与个性美的和谐统一、旋律美与意境美的巧妙配搭,是继李清照和朱淑真之后的杰出女词人;段继红的“太清诗中的女性生存本相—清代女诗人顾春诗歌论”(《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认为顾太清的诗虽具传统女性伤春悲秋的细腻缠绵,但其独特魅力在于其洒脱不羁的精神风貌和超越时代的女性意识;李珍“论顾太清诗中的梦幻思想”(《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1期)在对顾太清的诗作进行阐释分析的基础上,从作者的人生经历、道家思想濡染、明清女性文人回归佛道的审美追求以及晚清社会环境的影响等角度入手,分析该思想形成的文化背景。对其诗作中梦幻思想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顾太清这位晚清才女的创作和思想。

这一时期发表的论文有张宏生“清代妇女词的繁荣及其成就”(《江苏社会科学》1995年第01期)、冯雁“顾太清和她的诗词”(《满族研究》2010年第04期)和朱喆“清代满族女词人研究”(《浙江大学学报》2011年第09期),对顾太清等清代女性词创作特征作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总结,这显然为清代女性词的研究找到了一个新的视角。

(二)太清词的微观研究在文献整理、生平研究、作品分析三个方面皆有新的创获。

在文献整理方面出版有张钧编《顾太清诗词》(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金启孮、乌拉熙春合编《天游阁集》(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及张璋编《顾太清奕绘诗词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在生平作品研究方面主要有金启孮的《顾太清与海淀》(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张钧的《顾太清全传》(长春出版社,2000年版)、张菊玲的《旷代才女顾太清》(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等研究著作,以及金启孮“满族女词人顾太清和《东海渔歌》”(《满族文学研究》1982 年01期)、金适“清代女词人顾太清与《天游阁集》”(《中国文物报》2010年07期)、董淑瑞的“顾太清及其词作的审美特色”(《满族文学》1989年09期)、卢兴基“清代女词人顾太清和她的词”(《阴山学刊》第十四卷01期)等研究论文。

最近几年,许多学者对太清的研究深入到更加微观的层面,对具体作品有了新的探究方向和认知。胥洪泉在其著作《顾太清词校笺》(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0年版)中凭借其准确的注释、校勘,成为太清词研究的可靠版本;金适的《清代女词人顾太清与〈天游阁集〉》从具体作品入手,从中揣摩作者的情感、思想,更深层次地挖掘其创作的艺术特色;魏远征“顾太清词之气格论”(《民族文学研究》2011年03期)认为晚清词论家况周颐对太清词“佳处在气格”的评论,成为对太清词最贴切而准确的评价;无论是从微观处还是宏观上,都让我们更有质感地触摸太清词;董淑瑞“顾太清及其词作的审美特色”(《满族研究》1992年02期)认为顾太清的诗词在气格上表现为言真情切、风韵自然、绝不矫情造作;魏远征的“词境·画境·心境”(《民族文化研究》2007年04期)将顾太清题画词分为文人山水画题词、花卉小品画题词与人物画题词三类,从而抒发了词人的闺阁情怀与生活意趣,刻画出女性细腻的内心状态和其幽微隐曲的内心世界,展示出近代社会知识女性生命意识的朦胧觉醒。刘立杰的“从游觅词看太清词的某些艺术特质”(《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第6期),认为从艺术风格来说,太清词一反大多数女性词的柔婉纤丽,重视气格的峻拔与境界的高浑,展示出深稳沉着的大家。吴新星“顾太清:冰雪聪明的音乐才情”(《现代语文》2009 第12期)认为顾太清精通音律,会多种乐器的禀赋影响到她的词的创作,因此她的词作中,有的作品风格,也似流珠泻玉一般音响自然。

胥洪泉“以‘宋人为法乳’的顾太清词”(《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认为顾太清作词既受浙西词派、常州词派词学主张的影响,又与她的身份、性情和审美情趣相关。其作词,体现了清代中叶满族人学习汉族文化的填词,逐渐注重词的手法、技巧和风格的特点。这些研究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走出了传统的注重作者生平介绍和作品分析的陈旧模式,进入结合时代思潮与女性意识的觉醒分析女性词审美意义的新境界。

(三)港台及海外关于顾太清词研究成果。

近20年来,港台及海外关于顾太清等清代女词人词作研究的成果不是很多,主要研究论文有万子霖的“清代闺秀四家词述”(《铭传学报》23、24期)。万子霖在该文中,正文多征引前人资料,然而自己之论述略显不足。王力坚提出了清代女性文学“闺词雄音”的特别现象,这显然是对清代女性词的深层次思考,是站在性别立场审视女性词的,而不只是对女性词的题材内容和表达形式发表意见。

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黄嫣梨博士的《清代四大女词人——转型中的清代知识女性》(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年版)是一部探讨清代妇女思想演变过程的历史学著作,作者将顾太清、徐灿、吴藻、吕碧城4位女词人置诸当时社会的大背景中考察,试图揭示她们在社会观念、婚姻观念、社会地位、经济能力、教育机会、国家观念、宗教观念等等方面的转变,眼界开阔,认识深刻,可以说是作者对清代女性词的文化学或社会学研究方面的力作。

总之,从20世纪到现在,清代女性词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特别是在顾太清等著名词人的研究上有了重大的收获,但在文献整理、词史描述和宏观研究方面还有很大的开拓空间。

四、关于顾太清与《红楼梦影》的研究

《红楼梦影》是《红楼梦》的30余种续书之一,共24回,31万字,1988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整理出版。认为《红楼梦影》的作者乃顾太清的主要有:赵伯陶“《红楼梦影》的作者及其他”(《红楼梦学刊》1989年03期)证顾太清确为《红楼梦影》的作者;詹颂“女性的诠释与重构:太清《红楼梦影》论”(《红楼梦学刊》2006年01期)认为顾太清将小说定位于现实世界,显示出平实、节制的叙事态度。她的女性生活经验与上层社会的阅历使她在续写《红楼梦》的闺阁与大家族日常生活时得心应手,虽然作品注意照应原书,但实为作者以己意对曹雪芹原著的诊释与重构;马靖妮“浅析《红楼梦影》的价值”(《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02期)认为《红楼梦影》在叙事方式和语言风格上都有自己的特色,既有旗人小说的特点,又有京味小说的风格,开辟了红学研究、晚清小说研究以及满族文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这对于研究太清的晚年心态和清朝末年封建贵族家庭生活,有重要的价值。《红楼梦影》的刊行出版,奠定了太清在中国小说史上为第一位女小说家的地位。[7](p166)此外,关于顾太清戏曲创作的研究,黄仕忠“顾太清的戏曲创作与其早年经历”(《文学遗产》2006年06期)实证出她除诗词小说之外,还是一位重要的戏曲作家。介绍新发现的清代著名女词人顾太清的稿本《桃园记》、《梅花引》,也证实她是一位重要的戏曲作家。剧作与奕绘早期词作及相关史料相印证,从而澄清了关于太清早年生平的一些问题。

总之,经过近百年的时间,在太清的身世及生平研究、太清诗词的完整面貌、《红楼梦影》的作者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突破,特别是在太清词研究上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丰硕成果,这些将成为顾春研究的新起点,也成为进一步解开顾春身上各种“谜结”的一把钥匙。

[1]况周颐.顾太清奕绘诗词合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施淑仪.清代闺阁诗人微略[M].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版.

[3]卢兴基.顾太清的生平和创作探考[A].中华文史论丛第67辑[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第一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5]胥洪泉.顾太清词校笺[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0.

[6]梁乙真.中国妇女文学史纲[M].上海:上海书店,1990.

[7]张菊玲.旷代才女顾太清[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邓年

I207.23

A

1003-8477(2013)11-0136-04

张广才(1972—),男,南昌工学院民族教育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渔歌满族词人
传承满族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
词人的职业
新宾满族歌舞音乐创作及时空表述
汨罗江渔歌
《浮世清欢,岁月安好》
雷家民作品
秋浦渔歌
汕尾渔歌的考察与研究
让满族剪纸艺术走向辉煌是我一生的追求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