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国内经验及其对武汉的启示

2013-04-10余振赵梦婷

湖北社会科学 2013年11期
关键词:武汉文化发展

余振,赵梦婷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国内经验及其对武汉的启示

余振,赵梦婷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当前,越来越多的城市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途径。京沪津穗渝等国家中心城市的经验表明,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要根植于城市基础、要立足于企业自身的创新、要政府提供相应的引导和服务。武汉正在着手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亟须借鉴京沪津穗渝等国家中心城市的经验,立足于武汉自身历史文化资源,坚持以市场为基础优化文化创意产业链,坚持政府引导强化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服务,打造具有武汉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国家中心城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文明武汉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有效途径。目前,越来越多的城市将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视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抓手。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武汉正在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宏伟目标而努力,亟须借鉴国内主要中心城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经验,针对自身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加快武汉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的路径和方法。

一、文化创意产业集聚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

产业集聚是行业相同或者相关的大量中小企业集中在一起,通过专业化分工从而获得某种外部经济优势的过程。[1](p6)作为一种具体产业形态,文化创意产业是“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2](p16)目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出现了集聚化的趋势,多集中于伦敦、纽约、新加坡等世界经济中心城市,在这些城市中,也集中在某些特定的地理位置。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发展与其自身特点以及城市的支撑密切相关。根据马歇尔的解释,集聚能带来技术和知识的外溢,能集中和吸引大量潜在的劳动力供应者和需求者,提供了共享的公共设施,具有巨大的外部规模效应。[3](p37)文化创意产业以知识、文化、价值为主体,对网络、信息咨询系统、数据库等公共科技和服务设施的依赖性很高,人才需求量大。文化创意产业在拥有众多高校、研究所等知识文化创意部门的中心城市集中,为创意生产提供了源泉;集聚区内人员知识信息的集聚和交流,能够推动知识的创新和进步;而共用一些高科技公共服务设施,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文化和创意往往根植于某个特定地区文化传统,具有本土性和当地性的特点;知识的前期投入成本很大,而后期成本很小,企业边际成本递减;另外,创意企业个体往往专业性较强,为了完成创意生产,需要存在着广泛的前后向经济联系,知识的溢出性也要求企业间具有较近的空间距离。这些特点都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化的形成和发展。

与此同时,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对城市的发展也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第一,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具有正向的外部效应,不仅能吸引更多同类及相关联的企业、产业的加入,强化集聚经济,还能集聚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经济资源,促进其供给质量和数量的提高,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从而拉动区域经济增长。[4](p57)第二,创意产业是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其竞争关键不在于有形的生产成本,而在于无形的知识创意资本,创意产业的发展和集聚,能够带动特定区域内经济增长方式由传统的资源消耗型向创意经营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转变,可以有效解决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源严重不足、就业压力过大、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第三,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有助于城市产业价值链的增值和拓展。创意产业集聚形成的新价值链包括以“创意”为源头的产业,带动内容创作、产品制作和营销等价值环节,以“创意”带动后续产品开发,形成上下联动、左右衔接、一次投入、多次产出的产业价值链。第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在城市内部,既延续了城市文脉,又增强了地方文化保护的特色,有利于地方独特性和地方认同感形成,有利于重塑和营销城市形象。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带来了创意人才的集聚,也是城市创意情景形成的基本路径。

二、国内中心城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模式比较

目前,京沪津穗渝等国家中心城市①2010年2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明确提出要建设五大国家中心城市:北京(京)、上海(沪)、天津(津)、广州(穗)、重庆(渝)。已经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方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模式。

(一)北京模式。

北京市已公布成立了四批共3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可大致分为四种模式:其一是创意设计和技术研发类集聚区,主要密集分布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集中的地方;其二是动漫和影视制作类集聚区,分布在距离市中心较远的地区;其三是数字娱乐和媒体运营类集聚区,多分布于近中心城区或者交通便利的周边区县;其四是文化展示与交易和会议展览集聚区,为了靠近消费市场,多分布于近中心城区或者交通便利的周边区县。[5](p33)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水平居全国前列,全市已经认定30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涉及全市16个区县,覆盖文化创意产业的全部领域。集聚区管理普遍以政府行政管理为主,各集聚区都已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其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包括:798艺术区、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等。

(二)上海模式。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形成时各自较为独立,形成社会嵌入式的空间布局。基本模式包括:其一是高校企业运作型。该类型的集聚区在高等院校的智力支持下,通过对旧厂房整合的资源统一改造而成。其二是老建筑改造型,主要通过保护性开发老厂房、老仓库和老大楼形成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其三是传统布局型,即在现有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其四是新建型,即建立全新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例如张江高科的高科技园区。以上四种类型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受到政府主导作用的影响,并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选择——企业运作——集聚发展的基本发展模式。[6](p33)目前,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达到80家,覆盖全市多个区域,总建筑面积达到270万平方米,已经初步形成了“一轴(延安高架)两河(黄浦江、苏州河)”的布局。集聚区内已吸引30多个国家和地区4000多家企业入驻,近70亿元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其中工业设计、咨询服务、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创意产业成为领头羊,“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曾称赞上海,“是继伦敦、东京、纽约等城市之后的又一世界级创意产业中心”。目前,上海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创意集聚区包括:同济大学周边建筑园区、泰康路和8号桥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城隍庙旅游纪念品设计基地等。

(三)天津模式。

天津“地处九河要津,陆通七省舟车”,有着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的“租界文化”,其临近北京的地理位置,使其具有中西合璧的皇家贵族文化。天津素有“曲艺之乡”之称,曲艺成为天津特别的人文景观。[7](p2)天津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模式主要包括:其一是与天津文化遗存结合的集聚区,例如明清一条街,近代金融街,水西庄创意产业园区;其二是与工业遗存相结合的集聚区,就是将旧厂房旧仓库加以改造而成,如6号院,3256创意工厂等;其三是与民俗文化相结合的集聚区,如天津的鼓楼——古文化街地区民俗文化旅游商圈,老城厢地区的民俗文化创意坊和创意体验区等。

(四)广州模式。

广州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其一是政府主导或大力推动并实行统一管理的集聚区,如广州荔湾创意产业集聚区;其二是企业自动聚集和自行孵化后由政府支持的集聚区,如信义国际会馆;其三是根植于某一区域特定文化资源的集聚区,即积累沉淀了丰厚的文化资源,吸引企业聚集而成当代文化产业园区;其四是行业内龙头入驻而带动形成的集聚区,即以一两家大型文化企业作为依托,吸引其他中小企业慕名而来快速跟进,形成交叉产业链以及由最初的产业延伸的行业网,如羊城晚报集团作为龙头企业,依托一些旧城区、旧仓库、旧厂房而改造建成的羊城创意产业园等。[8](p96)广州目前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共有13个,总建筑面积约1288万平方米;在建的集聚区20个,建筑面积430万平方米;待建的集聚区7个,建筑面积678万平方米。

(五)重庆模式。

重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主要包括:其一是成本导向型集聚区,即在城市级差地租和创意空间需求的制约下,在近郊地区形成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如北碚玻璃设计、堰兴剪纸设计艺术村等;其二是旧城改造型集聚区,即对中心城区闲置的旧厂房、旧仓库进行创意改造,采取二次租赁的模式发展而成的集聚区,多分布于市中心,如巴渝世家创意园等;其三是专业院校集聚区,即以专业院校为布局中心而形成的集聚区,如依托四川美术学院形成的黄桷坪艺术街;其四是产业簇群型集聚区模式,即与高新技术紧密结合,倾向于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区域集聚;其五是时尚消费市场型集聚区,该集聚区开展生产活动灵活,主要分布在市中心;其六是生态环境型集聚区,即出于追求自由、宽松的环境和生态资源的需要,倾向于在城市近远郊的旅游地聚集布局;其七是创意地产型集聚区,即在市域范围未被开发区域,规划植入创意产业集聚区,如洪崖洞民俗风情街、重庆映像地产等。[9](p303)2012年,重庆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520亿元,占重庆GDP的4.5%,创意产业实体达到2.6万多家,从业人员达到36万人。重庆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包括:黄桷坪艺术园区等。

总的来看,京沪津穗渝等国家中心城市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模式各具特色,均是因地制宜的选择具体的发展路径。从它们共同的经验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其一,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根植于城市基础。不管是历史文化基础,还是现代科技基础,都是以上城市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基石。其二,文化企业的创新意识与行为,是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核心内容。其三,政府的作用不可忽视。以上国家中心城市的经验表明,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该秉承“不越位、不缺位”的原则,通过“加强引导、强化服务、规范管理”等方式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按照产业链的逻辑进行集聚发展。

三、国内中心城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对武汉的启示

武汉作为中国中部地区最大都市,全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正在蓬勃发展,已建成文化创意园区21个,入驻企业1525家,吸纳就业人数近8万人。“光谷”创意产业基地、“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等已初具规模,已经基本形成门类齐全、特色鲜明的产业格局。但是与京沪津穗渝等国家中心城市比,武汉市创意文化产业集聚还面临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集聚总体规模不大,水平还不够高,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比相对较小;产区的产业链条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不高;资源整合与优化不够、区域分布不科学,优势、特点不明显;领军企业和文化创意名牌缺失等。根据京沪津穗渝等国家中心城市的经验,武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加速发展。

第一,深挖武汉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武汉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武汉是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楚文化、知音文化、黄鹤文化、木兰文化、首义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汇集了全球数目最多的大学生,具有独特的文化竞争力和生命力。而目前这些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整合和利用。武汉应该深入挖掘武汉文化历史特色和经济发展特色,充分整合各种历史文化资源,合理定位,改变目前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结构不平衡、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差的局面。

第二,坚持以市场为基础,优化文化创意产业链。对于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北京、上海、深圳等都有明确定位要求。目前武汉市的一些文化创意产业园已经形成,但是园区内的很多企业没有明确的定位,尤其是上中下游企业之间没有形成明确的分工,没有形成清晰的产业链。武汉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需要突出特色和定位,优化文化创意产业链,真正实现集聚而不是聚集。因此,应该进一步完善文化创意市场,通过市场将有关联的企业真正“关联起来”,让它们不仅在地理上集聚在一起,而且要依照产业链的要求和规律,清晰定位各自在产业链上的地位。通过如此协调性分工,推动文化创意企业向高附加值、强竞争优势的方向上发展,实现集聚区企业的共同繁荣和发展,创建功能协助、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第三,强化政府的引导,通过规划明确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发展方向。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在产业上的联结,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可以节约企业成本、有效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近年来,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迅速,与政府的整体规划、合理布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武汉市而言,首先需要明确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方向,通过发布指导目录,从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结构的角度,对能补充产业链中不足的企业给予特别的支持。其次,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基础设施的服务水平。再次,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一般来讲,文化创意产品容易被复制。如果没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创意人员的劳动成果就得不到相应的保护,他们创造优秀文化成果的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势必影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10](p86)因此,武汉应该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通过多部门协调和合作,强化对文化作品创意、版权、专有技术、产品外观设计、专利权等知识产权的保护,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健康持续发展。

第四,健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管理方式。集聚区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环境。因此,要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还必须制定园区管理制度,创新园区管理模式,为文化创意产业及其集聚区提供服务平台,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首先,建立园区管理制度,促进园区管理的功能由物业管理服务向产业要素服务转变。其次,创新管理模式。武汉可以借鉴上海的经验,建立以投资园区内企业为主、以构建公共服务平台为主等园区经营管理新模式。投资园区内企业的管理模式是园区的经营者把园区作为投资经营实体,挑选、积聚和培育好的优质企业,甚至可以通过压低租金吸引企业入驻,或者用园区租金换取企业股权,从投资中获得更多的收益,这比纯粹的商业地产经营模式前进了一步。武汉市可以根据各个集聚区的建设需求,选择恰当的管理方式,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以实现集聚区的良性发展。

[1]魏后凯.中国产业集聚与集群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2]Garnham N.From cultural to creative industries:An analysis of the implications of the“creative industries”approach to arts and media policy making in the United Kingdom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2005,11.

[3][德]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M].李刚剑,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4]付永萍,曹如中.城市创意产业集聚化发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

[5]王晖.北京市与纽约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比较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10,(6).

[6]王慧敏.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的3.0理论模型与能级提升——以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为例[J].社会科学, 2012,(7).

[7]王琳.城市文化现代化与滨海新区的强势文化构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

[8]钟韵,刘东东.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效益的定性分析——以广州市为例[J].城市问题,2012,(9).

[9]向勇,刘静.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实践与观察[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2.

[10]范桂玉.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机制研究[J].特区经济,2009,(10).

责任编辑 郁之行

F127(263)

A

1003-8477(2013)11-0070-04

余振(1980—),男,现为武汉大学发展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亚太与新兴经济体研究中心主任。赵梦婷(1991—),女,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

武汉市科技计划项目“文明武汉建设对策研究”(2013040906010437),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的产业集聚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10CGJ01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武汉大学自主科研项目“深度经济一体化、产业集聚与区域协调发展”,武汉大学70后学术团队计划项目“中国服务贸易及其国际竞争力研究”。

猜你喜欢

武汉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