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修身,齐家,平天下
——蔡元培《中学修身教科书》中的国家教育

2013-04-10陈十资料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3年8期
关键词:爱国心蔡元培学堂

文_陈十 图_资料

修身,齐家,平天下
——蔡元培《中学修身教科书》中的国家教育

文_陈十 图_资料

何为爱国?

蔡元培在其编著的《中学修身教科书》中,答曰:爱国心者,起于人民与国土之感情,犹家人之爱其居室田产也……爱国之心,源于人民和国土之间的感情。

这是为中学少年编撰的教科读本,代表着民国初年的国家教育主张。

武昌起义后,中华民国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蔡元培出任中华民国临时教育总长。

他任职不久,就在《东方杂志》撰文《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5月,蔡先生编著《中学修身教科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这一文一书,代表着当时的教育潮流,更代表着民国初年的国家教育主张。

不同的祖国,不同的修身课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囚禁光绪帝,发布训政诏书,临朝“训政”。7日后,谭嗣同、杨深秀等人“血洒菜市口”——光绪帝和康有为、梁启超主导的“戊戌变法”失败。“变法”虽败,但变法改革的主张,却推动老态龙钟的清政府进行改革,以图生存之道。

教育改革,为维新派最重视的地方,新政的教育政策做了很多规定:办京师大学堂;书院、祠庙及社学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各省设高等学堂,府城设中学,州县设小学;鼓励私人办学;设立技术类速成学堂;挑选学生到日本游学;废八股文、乡试、会试及生童岁、科考试,改考历史、政治、时务及四书五经,以及定期举行经济特科,等等。

变法内容并非空穴来风。当时,清朝留学生的归来,传教士在中国传教并兴办教育,众多西方各国人士在国内的活动和交流,让清政府和民间开明人士意识到,要强国,必须要变革。

“变法失败亦引发了民间支持更为激烈的改革主张。”推翻帝制,建立西式民主政体成为当时进步人士的愿望和需求,从而引发了辛亥革命;另一方面,作为“守旧派”的清政府也不得不顺应时代之变,继续探求生存之道,改革“新学”。变法失败的第四年,1902年,颁行《钦定学堂章程》,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1905年,废八股科举。

清政府的两个章程,把宣扬和维护传统思想桎梏作为教学的第一重要内容,列“修身课”为教学“首科”,并对授课学时做了明确规定:《钦定学堂章程》规定,蒙学堂和寻常小学堂每周8至12小时,高等小学堂和中学堂每周2至4小时(每周为12日)。课本以“取《曲礼》,朱子《小学》诸书之平近切实者教之”,主旨为“授以性理通论,伦常大义,宜选先哲前言往行平近切实者教之”;《奏定学堂章程》对“修身”课做了减少,规定小学堂和高小学堂,每周课时2小时,中学堂和师范学堂,每周1小时,以“讲‘四书’之要义,以朱注为主,以切于身心日用为要。读有益风化之古诗歌”,“其要义在随时约束以和平之规矩,不令过苦;并指示古人之嘉言懿行,动其欣慕效法之念,养成儿童德性,使之不流于匪僻,不习于放纵。尤须趁幼年时教以平情公道,不可但存私吝,以求合于爱众亲仁、恕以及物之旨。此时具有爱同类之知识,将来成人后即为爱国家之根基。”

陈青之《中国教育史》:“当此之时,领导青年思想的有两派,一为康、梁派,一为同盟会。自甲午以后,康、梁的言论思想对于青年学生影响极大,凡在三十岁以下的读书分子差不多没有一人不受他们的撼动;但自庚子以后,同盟会的言论思想在国内渐渐发生力量了。”

康、梁派和同盟会主张改革教育,1905年,八股科举废除后,社会上各种力量都看到了教育传播思想的重要性,掀起了教科书出版潮——乱世之中,守旧派,维新派,革命党,都希图通过增强国民教育,训练全国之民皆有国家思想,修身课程成为在学子中传播国民思想的主要方式,只是,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祖国,满清的,日本和英国君主立宪式的,德国和美国式联邦共和的,法国式共和的……

据教育学者吴亚玲统计,当时民国成立前后的十余年,社会修身教科书的种类不下百种,而自1898年戊戌变法到1920年,仅五家重要的出版机构,就出版修身教科书71种。

梁启超在《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中说,“当光绪、宣统之间,全国有知识有血性的人,可算没有一个不是革命党”,清朝被推翻,辛亥革命发生并成立民主政府,“是全国人的自觉心,到时一齐迸现的结果”。

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民国政府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各类教科书,务合乎共和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止。”社会风气趋新,百业涌动,百家争鸣。出版社看好“教科书”市场,同时各学者和教育家极力推行自己的学术和教育主张,“教科书”市场活跃异常,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共和国教科书新修身》,中华书局出版《中华教科书》,其中《中华修身教科书》有“初小、高小、中学、女子、师范”等版本。沈颐、戴克敦编《共和国教科书新修身》第3册,1912年到1926年间,印行达1052版,第5册,印行901版,还有多种修身教科书,印行达上百数十版。

《中学修身教科书》

《中学修身教科书》出版于1912年5月。编写者为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1907年到1912年,蔡元培留学德国,书稿写于留学期间。

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内容包括修己、家族、社会、国家、职业,下篇则为良心论、理想论、本务论、德论。《例言》说:“上篇注重实践;下篇注重理由。修身以实践为要,故上篇较详。”

第一章,修己,《总论》说:“人之生也,不能无所为,而为其所当为者,是谓道德。道德者,非可以猝然而袭取也,必也有理想,有方法,修身一科,即所以示其方法者也。”

“道德之教,虽统各方面以为言,而其本则在乎修己。”如何修己呢?作者说,身体第一位,知识第二位,第三,要有高尚的情操,这就是后世所说的“德、智、体”,“修己之道,体育、知育、德育三者,不可以偏废也。”

总论之下,从体育、习惯、勤勉、自制、勇敢、修学、修德、交友、从师几个方面分别阐释“修己”之道,“自制”一节,“自制之目有三:节体欲,制欲望,抑热情。”分别从节制情欲、体欲等方面,同时阐述了“骄之害”“谄之害”“用财之道”“鄙吝之弊”“奢侈之弊”“节俭”“寡欲则不为物役”“奢侈与国家之关系”“善享快乐”“不快莫过于欲望过度”“养成忍耐之力”“对人之道”“制情之善法”等方面的内容。他的说法带有中国传统的勤俭思想,又有现实意义——甲午之后,全国上下都主张勤俭,勤俭以强国。还带有宗教性内容。

本节以及下面的章节中,如“家族”“社会”“国家”中,则带有浓厚的传统和西方宗教和伦理性的说辞,写作本书时,蔡元培刚刚完成多部伦理学著作,他翻译了德国泡尔生《论理学原理》,并出版专著《中国伦理学史》。《毛泽东早期文稿》中有多次评点泡尔生的著作,“注重内界修养者,所以挽救物质文明之弊。” 毛泽东看到的泡尔生就是蔡元培翻译的版本。《中学修身教科书》出版5年后,蔡元培在《新青年》杂志发表另外《以美育代宗教》书一文,提出“德、智、体、美”的观点。

《中学修身教科书》观照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现实的影响,第二章“家族”“夫妇”中,阐述了夫妻间的感情和义务,“爱者,夫妇之第一义也。各舍其私利,而互致其情,互成其美,此则夫妇之所以为夫妇,而亦人生最贵之感情也。”

教科书对夫妇所担当的责任做了划分,“夫为一家之主,而妻其辅佐……为夫者,必勤业于外,以赡其家族;为妻者,务整理内事,以辅其夫之所不及,是各因其性质之所近而分任之者。”

教科书强调公德。“盖道德者,本以补法律之力之所不及;而法律者,亦以辅道德之功之所未至,二者相须为用。”主张个人与社会、国家结合,“家事国事天下事”。当时众多修身教科书基本上沿用着这样的体例和内容,如1913年出版发行的樊炳清编《共和国教科书修身要义》:“甲篇首论持躬处事待人之道,次以对国家之责务,又次对社会对家族之责务,而终以对人类及万有之责务。”

国家和社会部分,又为《中学修身教科书》及其他教科书的内容主旨之一,当时众多文化名人,修撰教科书和修身教科书,希望通过教科书,培养年幼学子独立人格,并传播家国思想,从而达到社会和政治改变、国家富强的目的。这也是苟延残喘的清政府和刚刚成立的民国政府,都规定中小学堂开设社会伦理道德教育课程的目的之所在。1923年,国民政府改“修身科”为“公民科”,从“自我修身”到“公民”,这也是从“己”到“公民”的转变。

何为爱国

1912年,出任中华民国临时教育总长时,蔡元培先生45岁。蔡元培出生于浙江绍兴,幼年读私塾,后考取秀才、举人、贡士,25岁时,经殿试进士及第,1894年,得授职翰林院编修。这一年,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的北洋水师受到毁灭性打击。他主张革新图强,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他弃官从教,先后出任多所学校中式和西式学堂教职,并创办学校。1902年,创办中国教育会并任会长,创立爱国学社、爱国女学。1904年,组织建立光复会,次年,光复会并入同盟会,孙中山委任蔡元培为同盟会上海分会负责人。1907年赴德留学。

《中学修身教科书》第四章“国家”,其中一节为爱国,何以为国?蔡先生说,“国为一家之大者,国人犹家人也。于大多数国人之中而有代表主权之元首,犹于若干家人之中而有代表其主权之家主也。”在这些句子之下,蔡元培先生特别加了着重符号,明确了“国”和代表政权的“元首”的关系,国家为大,如同一个家族,而代表政权的元首,则是族长。

爱国心者,起于人民与国土之感情,犹家人之爱其居室田产也。行国之民,逐水草而徙,无定居之地,则无所谓爱国。及其土著也,画封疆,辟草莱,耕耘建筑,尽瘁于斯,而后有爱恋土地之心,是谓爱国之滥殇。至于土地渐郭,有城郭焉,有都邑焉,有政府百执事焉。自其法律典列成立,风俗习惯之沿革,与夫语言文章之应用,皆画然自成为一国,而又与他国相交涉,于是乎爱国之心,始为人民之义务矣。

人民爱国心之消长,为国运之消长所关。有国与此,其所以组织国家之具,虽莫不备,而国民之爱国心,独无以副之,则一国之元气,不可得而振兴也。彼其国土同,民族同,言语同,风俗同,非不足以使人民有休戚相关之感情,而且政府同,法律同,文献传说同,亦非不足以使人民有协同从事之兴会。然苟非有爱国心以为之中坚,则其民可以与共安乐,而不可与共患难。事变猝起,不能保其之死而废他也。故爱国心,实为一国之命脉……

爱国之心虽人人固有,而因其性质之不同,不能无强弱多寡之差。……

人民之爱国心,恒随国运为盛衰。……由是观之,爱国心者,本起于人民与国土之相关感情,而又为组织国家最要之原质,足以挽将衰之国运,而使之隆盛,实国民之最大义务……

爱国,爱的是这片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土地,正如诗人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中学修身教科书》出版后,先后印行21版。该书出版百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重新出版了该书,“出版说明”中说:“蔡元培先生学贯中西,以中国道德为基石,镜鉴西学,去芜存菁,对青少年道德修养提出了若干方法和规范,在今天看来仍有价值。”

猜你喜欢

爱国心蔡元培学堂
蔡元培美育思想之我见
如此“爱国”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蔡元培的气度
蔡元培借衣服
蔡元培借衣服
两种爱国心,我们该要哪种?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
宝宝国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