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业学生厌学中医课程成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2013-04-10李仲平张海霞
李仲平,张海霞
(河北北方学院 中医学院,河北 张家口075000)
随着高校的扩招及“严进宽出”,厌学风开始在大学里蔓延[1],中医专业学生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厌学现象,特别是厌学中医课程。厌学对学生自身而言,导致专业知识肤浅,毕业后难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成为将来工作的隐患;对学校而言,直接导致培养人才质量的下降;对社会而言,浪费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经费。因此,对中医专业学生厌学中医课程现象进行分析与探讨,找到相应的解决对策具有现实意义。以河北某高校中医学院2011级至2008级中医专业学生为例进行调查,以大学生厌学心理量表为参考工具[2]42-45,量表共设71个问题,包括厌学情绪、动机、性格特征、行为表现及引起厌学的社会、学校、自身及家庭原因,共发出问卷240份,收回226份,问卷回收率94.17%,调查有效。经统计,中医专业厌学中医课程占总人数的43.21%。厌学情绪的产生主要和社会因素有关占79.03%;其次有学校因素占32.26%;自身因素占27.42%;家庭因素占11.29%。将226份问卷汇总,结果分析如下:
一、中医专业学生厌学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中医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需要学生有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阴阳五行、藏象学说、经络腧穴等,基础知识需要死记硬背,但应用又需在理解基础上融会贯通,学习过程显得枯燥无味。初次接触中医课程,一部分学生感觉迷茫而产生抵触心理,进而厌学[3]。厌学程度轻重不一,从学习被动、盲目,到不学、逃学、甚至退学。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医专业不感兴趣,厌学专业理论课,即使学习也是被迫学习,毫无学习乐趣;学习目标错位、不明确,缺乏主动性;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或不听讲;经常逃课,泡网吧、玩网络游戏;忙于学习外的其他活动,不安心学习,学习成绩下降等。
厌学情绪的产生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与专业因素有关,还和与之相关联的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个人因素有关。
(一)社会因素
1.专业歧视。中医的发展跌宕起伏,从清朝的要废除中医的呼声到现在有些学者认为中医是伪科学,再加上西方医学对中医的冲击[4],还有个别不懂中医或略知皮毛的人滥用中医、中药,破坏中医形象曲解中医知识,使中医专业雪上加霜,忽视了中医的精华和成就而对中医产生歧视。
2.中医专业“成才”周期相对较长。中医专业的知识,主要是经验性的成分较多,所以,学生不仅要掌握课本上的知识,而且需要大量的时间去获取专家的临床心得,才能真正掌握真谛[5]。另外,中医知识学习讲究“师承”教育,学生认为在课堂上所讲的知识没有实用性。由于中医专业讲究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一个病用不同的方子,不同的病用同一个方子,成才速度没有其他专业快,所以,出现了名老中医门庭若市,年轻医生门前冷落的现象。大学生正处在身心不断成熟的过渡时期,面对充满利益诱惑的现实社会,其心理难免会出现偏差,使大学生难以专心致志学习,学习热情下降,产生厌学情绪。
3.就业难。中医专业就业难,并不是中医专业本身的原因,这也有整体社会的原因。就目前中医就业来看,每年中医学院主办的人才招聘会,要中医专业的只占很小一部分,即使是中医院也要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而中医专业的学生到工作单位主要从事的还是西医临床科室,中医科即使在中医院也是个摆设,所以,导致大部分学生认为中医就业难,学中医无用。鉴于此,许多中医专业学生对学习中医失去信心。
(二)学校因素
1.教学质量。中医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但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中国大部分高校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满堂灌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反感,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把中医教学看成是对知识的传授,而不是技能的培养,教学手段相对落后,使学生觉得课堂枯燥、沉闷,无法引起学生共鸣,从而产生厌学情绪[6]。
2.考风、考纪及考试方式的影响。中国高校考试方法多采用闭卷考试、开卷考试、课外论文等形式[7],中医课程考试绝大部分是笔试,考试内容多数局限于教材,导致学生考前临时抱佛脚,考试过程中监考老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对作弊、违纪的学生采取纵容态度,使一些平时不上课、不学习的学生只要在考前突击就能过关,这些做法在学生当中产生不良影响,认为学和不学根本就没有差别,不仅败坏了学风,还助长了厌学情绪。
(三)学生个人因素
1.内心浮躁,急于功利。面对多门医学课程心中烦躁,不知何时才能记住、背完这些枯燥的词句,想尽快接触临床,但真正遇到患者又不知从何下手,因此,学生认为学不会、课堂无用而厌恶课堂学习。
2.学习目标错位。迈入大学校门,面对色彩斑斓的大学生活,认为自己不需要再刻苦学习了,应该在大学校园锻炼自己的社会能力,所以,把参加社团活动、当干部、甚至做买卖当做锻炼自己的方式,而把学习放在次要位置,60分万岁,只要能拿到毕业证就行,产生厌学情绪。
3.学习方法不对,学习效果欠佳。这部分学生喜欢中医专业,但却找不到学习方法,每天很用功地学习,但成绩欠佳,久而久之,认为自己缺乏学习中医的悟性,而厌恶学习。
(四)家庭因素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已经考上大学了,就一切可以放手了,对学习不如在高中阶段关心,认为将来工作能力和学习成绩没有直接关系,而主要是社交能力的培养。另一部分是家庭经济条件贫困造成的。一年的大学各项费用最低也需要1万多元,对于收入低的家庭来说更是难上加难。有些孩子非常体谅父母的不容易,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做数份兼职,身心疲乏,造成学习成绩下降,进而逐渐厌倦学习。
二、解决中医专业学生厌学的途径
大学生厌学虽然是个人行为,但此行为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要改变部分中医专业学生的厌学状态,就应该多管齐下,共同努力,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根据引起厌学的原因,提出以下对策:
(一)社会方面
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正确评价中医,净化中医队伍,严格中医专业人才考核,消除专业歧视,从政策上鼓励中医、扶持中医、坚守中医,对中医知识要继承和发展,充分展示中医在疑难病症的优势。医院不要对新毕业学生设门槛,消除不公平竞争,正确引导,提高中医在医院的影响和地位。在学校教育的同时,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到农村、到社区去义诊,接触和了解社会,真正理解一个良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之内化为学习动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学校方面
1.改变教师授课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大学老师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培养。在教学的同时加强专业化思想的教育,提倡学习中医知识的同时,吸收现代医学知识,但学习现代医学知识并不是废除中医,而是更充实中医知识。另一方面,多引入临床真实案例,由学生自己解决,查找自己的不足,强调基础知识在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改变考试方式,严肃考风考纪。由单一的笔试改为笔试和实践技能操作,考试内容增加门诊、病房真实病例,使考试成绩和实际知识掌握成正比。考试过程中坚决杜绝考试舞弊,考试作弊一经核实绝不留情。给学生一定的约束力,达到以考促学的目的。
3.发挥榜样的力量。学校多请一些中医专家来学校讲学,阐述中医治疗疾病的优势;请中医专业的成功人士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请优秀的本校毕业生展示他们的学习方法。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希望,调动学习积极性,改变学习态度。
(三)学生自身
1.戒除浮躁,踏实求学。中医知识的学习是慢慢积累的过程,基础知识需要一点一滴地掌握,中药需要一味一味地记,方剂需要一首一首地背,使自己大脑中达到一定的中医知识储蓄量。只有夯实基础知识,才能在临床运用时得心应手,做到心中有数,以不变应万变。
2.规划人生,积极上进。大学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面向社会的开始,要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并为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和人生发展规划。
3.改变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中医的学习不同于理科,更需要理解。在学习基础的同时,参考一些名家的学习方法,听一些专家讲座,和高年级的学长学姐或老师探讨学习方法,增加学习信心。
(四)家庭方面
学校和家庭之间要相互多联系,不要脱节。家长定时与孩子沟通,关心其在校学习及生活情况,当学生感到迷茫困惑时,鼓励孩子向家长、老师及同学敞开心扉,及时帮助孩子调节心理问题,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对于贫困家庭来说,体恤父母艰辛懂得感恩是中华民族的良好美德,值得提倡,但在学校的任务主要是学习,勤工俭学可以,但要分清主次,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打工时间,不要影响学习。另外,高校都有励志奖学金和贫困岗位,要积极主动申请学校的资助,不要舍本求末。
大学生厌学是当前教育的难点问题,表现为学生厌恶学习,甚至学习时感到痛苦,表面上反映了学生个人对学习的态度,实际上它显现出社会、高校、学生及家庭存在的弊端和不足。因此,改变大学生厌学是社会、学校、学生自身和家庭的共同责任,针对不同的原因采用相应的对策,只有各方面共同努力、综合治理,才能将厌学转变为好学,使高校真正成为人才的摇篮,为社会培养更多栋梁之才。
[1]辛婧,胡志海.对厌学大学生的质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25):180-181.
[2]陈雪松.重庆市大学生厌学心理的初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3]凌昌全,王丽娜.关于中医本科教育的几点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9,(10):1193-1195.
[4]夏媛媛.民国时期的医学教育制度与医生地位的变化[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3):75-76.
[5]陈一江.发展中医教育的前瞻性策略[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4):1-2.
[6]姜涛.高师学生厌学与高师院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1,(22):30-32.
[7]罗竞红.试析当前影响大学生厌学的因素及解决途径[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9):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