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高校“以人为本”的就业工作理念及其启示
2013-04-10李利军
李利军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深圳 518055)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使之成为全党必须坚持的行动指南,意义重大而深远,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什么是“以人为本”,说简单一点就是从人的需求出发,包括生理、心理、习惯、风俗、教育、文化等多个方面出发,满足人本身的显性和隐性要求。在香港高校的就业工作中,处处都体现了这一工作理念。
一、香港高校就业工作中的“以人为本”
香港高校的就业工作和内地高校的就业工作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尤其体现在就业工作的出发点上,香港高校的就业工作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和需求,“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得比较全面。
1.围绕“以人为本”,强调就业工作的首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发掘职业兴趣,规划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之路
在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这几所大学的就业工作中,首要的任务不是就业率达到多少,而是引导学生规划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无论是在香港大学专门开设的就业讲座中还是在这几所大学的就业网站里,“career planning”都是摆在首要和极其重要的位置。香港大学不但强调每位学生应该“find your career planning”,而且还帮助学生怎样来“find your career planning”,作出正确的“career planning”,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的发掘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学校还专门开发了基于网络平台的测试软件“Prospects Planner”,非常便捷、实用和有效。
2.围绕“以人为本”,强调就业指导的“全程化”,促进了就业指导工作的系统性与有效性
就业指导工作绝不仅仅是毕业年级才开始的工作,香港的大学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其实从新生就开始了,他们从新生的职业兴趣寻找开始,到职业生涯规划,到二三年级围绕职业生涯目标开展个人能力的培养,到最后毕业年级的求职能力的训练,有着一套系统的就业工作体系,实践证明效果是非常不错的。以香港大学为例,香港大学为各院系开设了四年就业辅导计划,目的在于让学生做好专业的、心理的、实习的准备,让同学更快、更易找到合适的工作。针对个别学科学生,设计相应的专业培训,强化学生职前训练,全面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就业辅导的课程包括:针对性的行业出路介绍、就业策划、与学科有直接关系的企业讲座、求职及面试技巧训练、社交礼仪等。就业辅导课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涯,如在新生一入校就帮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进行职业启蒙;二年级时通过人才测评等手段来认识自我,从而能选好专业;三年级时进一步了解市场需求,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四年级时进行专题的求职训练。另外,香港大学还实施应届毕业生就业协助计划,自毕业生毕业后一个月开始,继续提供相关的就业服务,如改良求职信、择业建议、面试训练、职位空缺通知、雇主推介等,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程化指导。
3.围绕“以人为本”,强调就业指导的专家化,为学生
香港大学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很高,无论是学生导师(就业)、资深学生导师(就业)还是就业总监,都是学历较高且具有多学科的知识,如具有辅导学、咨询学、高等教育学、心理学的硕士或博士,他们都是经过正规培训并取得上岗资格,其中有些还是从企业过来的高级主管,他们对就业市场比较了解,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就业指导服务。以香港城市大学为例,就职于学生发展处的高级辅导谭立恒先生曾在PHILIPS中国(香港)分公司担任人事总经理,并被IBM聘请为亚太区总部行政经理,目前出任该校高级辅导主任,主理职业辅导专项,阅人无数,经验丰富,对于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了然于胸。
4.围绕“以人为本”,强调求职训练的针对性与实战性,提高学生的求职技巧与实效
求职训练指的是为求职学生提供简历设计、面试技巧等方面的培训。虽然内地高校也非常注重这些训练,但香港的这几所大学更强调针对性与实战性,他们与香港的很多著名企业,如汇丰银行、施耐德电气、阿迪达斯、瑞士信贷银行等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并邀请这些企业参与到相关的就业指导中来,如邀请企业来校举行行业研讨会,邀请企业开展模拟面试、审查简历、面试技巧等的技能工作坊等,为学生的求职做到有的放矢,大大提高了求职的成功率。
比如香港著名企业太古集团公司来香港大学招聘,香港大学的职业与就业服务处就会开办专门针对太古集团公司的求职训练,主要有:邀请太古集团公司的相关部门开展专门的招聘讲座、举办专门针对太古集团公司的模拟面试工作坊、邀请在太古集团公司工作的港大校友与求职同学举行分享会等等,通过这些高针对性的求职训练,不仅拉近了企业与学生的距离,而且有效地提高了求职的成功机率。
5.围绕“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网络技术的大量使用,切实为学生的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便捷的服务
作为国际大都市里的名校,香港这几所大学非常善于使用互联网的平台来为学生求职提供最便捷、最优质的服务。在香港,不仅有香港八所大专院校共同使用的招聘网站,而且各所大学还有专属自己的就业网站,他们的就业网站上公布的不仅仅是各种各样的招聘广告,还有上面提到的专门为学生评估自己职业兴趣,规划职业生涯的网络测试软件,学生只须通过身边的电脑就可非常便捷地探索自己,了解招聘的相关信息,可以更加快速地明确自己的求职意向。如香港大学的就业网站上有一个“weekly bulletin”,专业用来公布每周最新的职位空缺,大大地方便了学生。
网络技术还有一项重要的功能就为雇主招聘与学生求职搭建相互了解与沟通的平台,求职的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材料上传到网络上供雇主选择,而雇主也可以将自己的需求放在网络上以供学生关注。为了方便学生,网站为学生提供了在线报名参加招聘会、招聘讲座、求职技能工作坊等服务;为了方便雇主招聘,网络为雇主设立了“Employers'Corner”,通过“Employer’s Corner”,雇主可以到校园开展招聘活动、了解求职的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获得学校各种便捷的服务。
6.围绕“以人为本”,强调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为就业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就业的去向是社会,所以与社会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自然有利于学生的就业,香港的这几所大学平时都非常注重与知名企业及企业家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为本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许多隐性但非常重要的帮助。如香港大学实施的师友计划、企业伙伴计划、毕业生分享方案以及荣誉就业顾问等措施,都非常有效的建立起了大学与社会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师友计划是邀请社会知名人士担任在校生的人生导师,利用业余时间教育与引导学生,形成了非常好的老师与朋友的关系。这种活动既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帮助,同时也为学生的就业打下了基础;企业伙伴关系则是学校与知名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定期为求职学生提供讲座、工作坊等活动,另外还通过实习、参观等方式让企业与学生加强彼此了解;毕业生分享方案则是邀请已经就业的毕业生回到学校为同学们分享求职的体会与现在工作的感受,帮助在校生解决就业中的困惑问题;荣誉就业顾问则是邀请社会知名人士担任就业顾问,这些荣誉顾问大都是来自银行业、保险业、公共事业、工商业、公务员、大学等具资深专业背景的退休人员、跨国企业人力资源总监或企业高层管理者,他们为学校的就业工作出谋划策,同时协助解答毕业生专业范围内的问题、批改毕业生的求职信、提供模拟面试服务以及择业建议等。另外,通过他们,学校也与外界保持了紧密的联系。
7.围绕“以人为本”,强调高效完备的就业工作架构,为学校的就业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在香港的大学,职业及就业辅导中心(即就业指导中心)隶属于学生事务发展中心(即学生处),同时它还接受专设的就业辅导委员会和荣誉就业顾问(成员大都是学校及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的指导,就业辅导委员会和荣誉就业顾问专门为辅导中心制定大政方针及工作计划,保证就业工作的权威性和专业性。职业及就业辅导中心根据工作需要下设多个行政部门和执行部门,以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如香港大学的就业指导中心有专职人员20余人,从属于学生事务发展中心(既学生处)的领导,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为就业总监,就业中心不但下设多个“administrative assistant”和“executive officer”开展具体工作,而且还设有专门的就业辅导委员会和荣誉就业顾问来制订工作方针和出谋划策。
二、立足“以人为本”,创新高校就业工作
高校的就业工作已经不能只局限于提供政策咨询和就业服务了,应该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和个性化的需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1.改变过去只在某个年份开展就业教育的做法,实现“全程化指导”
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并且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对学生进行诸如就业形势、生涯规划、自我探索、职场探索以及就业技能等相关的教学和指导。例如,在一年级时,以职业选择和生涯规划指导作为重点内容,中间年级以自我探索和职场探索指导为重点内容,高年级时以就业技能指导为重点内容,这样一来,就业指导层次分明,逻辑性强,有助于学生分步去解决疑难问题。
另外,毕业生毕业后仍可以提供相应的就业指导服务,甚至是再向前走一步,实施“毕业生召回制”,当用人单位聘用毕业生后,如果对他的职业技能、工作能力等方面不满意,学校可将其“召回”,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实施强化培训,以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毕业生召回制”体现了学校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
2.摈弃那种鱼目混杂、专业素质不高的用人模式,实现“专业化指导”
学生能否得到专业性的指导关键还在于是否有一只专业化的队伍。目前,内地高校的就业工作绝大部分由辅导员完成,从就业指导课到提供就业咨询与服务,无一不是辅导员在担任主角,而辅导员中具有就业指导相关学科背景的人极少,具有企业一线工作经历的人就更少,这样一种人员状况根本不可能给学生提供专业性的就业指导服务。所以,建设一支既掌握系统的就业指导知识,又具有丰富的咨询方法与技巧,而且深入市场,了解人才需求变化的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各高校应从政策配套、人员引进或培训、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倾斜,努力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就业工作队伍。
3.以学生的发展为重点,实现“个性化指导”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在具体的就业指导过程中,要始终围绕着学生个人发展开展工作。那些以大班、大专业、年级为单位的授课和指导模式尽可能少用,努力开创针对学生各种需求的主题窗口和针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一对一”指导模式。另外,“工作坊”的模式值得借鉴,以班级、专业、年级为单位开展的课堂教学、就业讲座和形势报告会等单向向学生灌输相关知识的形式可以改变为以问题为主导的“工作坊”模式,效果会更好。
4.深化网络功能,形成人员、信息的联盟,实现“网络化服务”
网络的出现已经大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就业工作也不例外,虽然几乎所有高校都有自己的网站提供相关的就业服务,但在人员共享、信息联盟方面却少有成效,因此,可以依托网络平台实现人员和信息的联盟,如在就业工作人员方面,可以实现高校之间的师资资源联盟,一般的问题,由学生所在的学校解决,深层次的问题可以通过各高校的就业专家进行网络会诊;在就业信息的提供上,可以实现更大范围内的信息联盟,不但各大高校可以实现信息共享,而且还可以和市人才大市场、各区人才大市场实现信息共享,搭建全方位的就业信息平台,极大地方便学生的就业。另外,各高校也可以像香港大学一样,开辟“Net Match”板块,通过网络为企业和学生搭建沟通的桥梁。
5.深化校企合作,实现“良性互动”
校企合作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香港地区及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与加强校企合作是密不可分的,如英国的三明治制度、德国的双元制度、美国的合作教育以及日本的产学合作等,都是强调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校企合作不仅是校企之间的双向互动合作,也是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实现共赢的重要形式。具体来说,就是企业能找到适合自己企业的应用型人才和人才(智力)储备;学校能提高科研水平以及专业的社会适应性;学生能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
深化校企合作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渠道和方式:(1)企业参与到专业课程的建设中,尤其是课程的设置,可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来设置专业课程,使其更具有针对性。如果企业的需求数量多、目标明确,也可设置“订单班”;(2)专业参与到企业的培训中,用专业的理论构架来指导企业的实际工作,把控发展的方向;(3)企业参与到就业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尤其是那些资深的企业人士,他们洞悉市场的方方面面,可以为学校的就业政策制定提供权威性的建议。各高校也可成立就业指导委员会,由校外资深人士担任委员;(4)企业参与到就业指导的过程中,企业可以召开专门的说明会、技能培训活动等来培养、挑选适合自己的人才;(5)专业参与到企业产品研发中,以横向课题合作的方式,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资源研发新产品,制定相关行业的标准等。
6.引入专业化的测评工具,实现“科学化指导”
帕森斯的“特质因素论”告诉我们,只有充分了解自己和职场,才有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1]。而要充分了解自己必须借助一定的测评工具,如测评职业兴趣的可以引入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系统,测评个人性格的可以引入MBTI职业性格测试系统等等。现在,高校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提供权威的、便捷的测评服务让学生去探索自我,只有清楚地了解自我才能有针对性地去完善自我。目前,国内知名的北森测评提供的“北森朗途大学生职业测评系统”能够提供在校大学生系统职业测评服务,帮助学生对自己的个性特征进行系统了解,从而促进学生逐步树立起大学生活与发展的目标。
[1]杜若等,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资格培训教程[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胡海员.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能力及培养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