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苏州缂丝的艺术特色

2013-04-10李建亮

山东纺织经济 2013年2期
关键词:纬线缂丝经线

李建亮

(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苏州缂丝工艺产生于隋唐,盛于宋代。北宋时以河北定州的缂丝最为有名,到南宋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很多能工巧匠也转移到南方来,缂丝技艺这时也传到了南方,在松江、苏州一带流传发展。并在当时统治阶级的倡导下,与刺绣艺术一起开始向纯欣赏的艺术品发展,都以摹织画院风格的书画为能事,缂丝也从此迈向了技艺的顶峰。到了明代,苏州地区出现了民间缂丝作坊,并形成了一定的行业规模,齐门外的陆墓和蠡口等地已有一批缂丝艺人集中生产,如陆墓的张花村,户户排缂机,有“缂丝村”之称,苏州当时已成为国内缂丝的主要产地之一。清代,苏州缂丝行业有所扩大,从城郊陆墓、蠡口扩展到光福、东渚一带,并成为当地世代相传的农村副业,苏州成为全国的缂丝中心,规模不断扩大。江南织造局发办的缂丝活计,均由南京派专员前来苏州督办。缂丝成品上交织造局作为贡品为清皇室征用。清代以后,苏州缂丝行业趋向衰落,从业人数锐减,全国也仅苏州一地保存了此项工艺。

苏州缂丝艺术,浑朴高雅、艳中具秀,采用“通经断纬”的独特的织造技法,工艺精湛绝伦,织物结构精巧细密,视若万缕晶珠,如刀刻笔画一般,曾被形容为“雕刻过的丝绸”。用色自由丰富、随意匹配、晕染自然和顺、浓淡层次分明,题材取材广泛,多以院体画为范本,能缂织山水、花鸟、人物、书法等。摹缂书画胜于书画,图形明暗清晰,具有很强的装饰性。织成的作品平整光洁,图案正反如一,有“织中之圣”之称,深受世人的喜爱。

1 视如“雕镂”的织造工艺

凡是织物皆由经纬线交织而成,所有纬线必须通过全部经线。缂丝则与其他织物不同,纬线则非通梭所织,而是在一定画稿轮廓内自由来回穿梭,直到完全表达出图案形状为止。而画稿轮廓外未通过纬线的经线部分,则由作为地色的纬线穿越织成。故织成的花纹,颜色正反两面相同,但方向相反,这就是缂丝不同于其他丝织工艺的一大特色—“通经断纬”。

“通经断纬”即纬线并不贯穿整幅织物,而是只在花纹局部内回纬织制,因而花纹与素地之间、色与色之间的交界处呈现一些互不相连的断痕,如刀刻一般,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犹如万缕晶珠。有人曾形容缂丝为雕琢的时光、雕刻的丝绸,可见其工艺的精巧、绝妙。

缂丝是靠纬线显花的精美丝织物,纹样的轮廓、颜色都通过纬线缂织来完成。而且纬线一般较经线粗,经线一般是由两根分别含三根单丝的股丝合捻而成,纬线则是由两股分别含八根单丝的股丝合捻而成。缂织时经线绷紧,纬线疏松呈曲纬状,所以粗的纬线可以充分弯曲覆盖在织物表面,而不显露经线,这就是所谓的“直经曲纬”。纬线承弯曲状覆盖在经线上,所以丝线光泽减淡,织品具有古朴、典雅的色彩效果,且织品平整、耐磨,是其它织物所不及的。

缂丝除了常用缂织技术外,有时还把刺绣、绘画等工艺结合进来,运用到同一块织物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织物的装饰效果,丰富和提高了缂丝艺术的表现力。

2 灵活多变的配色手法

缂丝艺术品除有较高的工艺技术水平外,还要有较高的艺术水平。缂丝是以缂代笔,通过缂丝技艺来表现一幅画的画意笔触,所以可以自由地用几十只到几百只色线,同一种色线中还可以由深到浅分出几种到几十种,这与“通经断纬”的织造方法是分不开的。同一纬线上可以中断变换多种其它颜色,所以缂丝织物色彩丰富,能自由变换色彩,擅长表现细致精微的色彩过渡和转折,有层次丰富和灵活多变的装饰效果,因而特别适宜制作书画作品,它所表现的物象生动逼真,与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缂丝作品要达到技艺卓越的艺术效果,使线条勾勒刚柔曲直,色彩的浓淡过渡和顺等,都得靠戗法的运用,所以说戗法的掌握和运用是至关重要的。国画是用笔渲染来达到色彩的调和,而戗色是利用戗头的来回伸展达到色彩的浓、淡调和,以表现物象的层次质感。如长短戗技法就是利用不同深浅颜色的丝线相互穿插的缂织,使色彩在视觉上产生混合,从而取得自然晕色的效果。木梳戗则是通过把深浅过渡的丝线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排列成整齐的形如木梳的影光条,使色彩渐变过渡自然,也能用来丰富色相变化。此外,还有参合戗、合花线等多种戗法,都很好地表现了颜色的深浅过渡。清代还曾创造了劈丝拼色的合色线,以解决不同纹样的接色问题,使画面色彩转接、过渡等方面表现更富韵味。敷色错综复杂,层次变化无穷,多系复色,有很强的装饰性。

此外,金线也是缂丝中常用的材料之一,自元代开始就大量使用,《存素堂丝绣录》中曾说到:“克丝之工,妙于南宋,而元制尤广,进御服饰参以真金,组织华丽,过于前代,而精雅渐非古法……”。[1]这对以后明清二代的缂丝也产生了直接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我们的缂丝生产中仍用到大量金线。另外,外销日本的和服腰带更是无金不为贵,无银非佳品,金线的使用提高了缂丝工艺品的身价,也增加了缂丝工艺品的装饰性,缂丝工艺品中经常拿来缂织金地,装饰效果富丽堂皇,一派富贵气象。

3 摹缂书画的艺术题材

缂丝工艺的可塑性、机动性、适应性都很强,能缂织各种装饰图案及风格多样的绘画作品,从传统的几何纹样、折枝花卉到书法、绘画作品,以及人物、风景、花草鱼虫、翎毛走兽,甚至当代抽象画等等,都可以拿来缂织。还可以根据设计原稿的外形及大小尺寸随意缂织。

宋代之前,缂丝织品多以实用为主,多用来装裱书画、佛经包首等。所以图案多是程式化的四方连续及适合纹样等。《丝绣笔记》中曾提到:“绍兴内府所藏书法、名画,其装裱具有成式,内中于出等真迹法书,两汉三国、二王六朝、隋唐君臣墨迹,用克丝作楼台锦裱,又于六朝名画横卷亦用。”[2]到了宋代以后。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缂丝织品开始以缂织纯欣赏性的绘画和书法为上乘,故宋代缂丝与闺阁刺绣一样,技艺很快得到急剧的发展,达到顶峰时期,并出现了一批技艺高超的艺人,如朱克柔、沈子蕃等。

缂丝书画作品的题材以吸取院体画为范本,工艺制作以追摹绘画原作的神韵风采为能事,往往根据画面不同的形象,选用不同松紧粗细的丝线,运用丰富多样的缂法来表现。为了表现画面形象的转侧起伏,有时还将纬丝部分放松成弧状,有些织梭表现不够细腻之处,也少量以添笔描画,把原作摹刻得惟妙惟肖,而肌理质感之美则比原作更胜。如卞永誉形容的那样:“宋缂丝仙山楼阁,文绮装成、质素莹洁、设色秀丽、界画精工、烟云缥缈、绝似李思训①。”将宋代缂丝的书画作品比喻为“绝似李思训”,可见宋代缂丝技术之发达。缂丝摹缂的书法作品也极具欣赏性和艺术性,又不失书法的笔意神味。如:缂丝《十全记》、缂丝《临王羲之帖》缂丝《临米芾帖》等。

除书画作品外,佛像以及带有祈福纳祥的纹样也是缂织的重要内容之一。满足人们在欣赏之余心理上产生的需求,也包含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朴实信念、善良愿望和美好理想。著名作品有:缂丝《达摩》、缂丝《释迦牟尼》、缂丝《极乐世界》、缂丝《麻姑献寿》。

从宋代初期至中期以后缂丝表现题材的发展可看出图案性向绘画性的转变,即从实用为目的向纯欣赏为目的的方向转变。缂丝也成了“书画织物化,织物书画化”的杰出代表。

结语

苏州的缂丝工艺经过宋、元、明、清几个朝代的发展,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从实用性的作品转到了纯欣赏性的艺术作品上来,摹缂书画,胜于书画,作品色调浑朴高雅、艳中具秀,用色丰富、配色自由,具有晕色柔和,过度自然的特点。它以其独有的织造技法和浓厚的装饰效果,在我国民族艺术宝库中闪烁着永恒的光辉,是我国传统丝织品中的一支奇葩。

【注】

①李思训:唐代金碧山水画之创始人,其画勾勒填彩,十分精美。

[1]朱启钤.存素堂丝绣录[M].

[2]朱启钤.丝绣笔记[M].

猜你喜欢

纬线缂丝经线
通经断玮 绘彩织梦
——蔡霞明缂丝作品欣赏
一种反光耐磨编织袋
高考地理中关于日期比例问题计算的探讨
缂丝之美,从皇室走入民间
南通缂丝将经纬织入生活
《艺术:北纬30度》神奇纬线 串起文明起源
宋代缂丝的色彩符号与审美意趣
鲜茧丝与干茧丝在梭织纬线上的使用比较
复合管注塑机自动检测装置应用
专项突破:日界线与日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