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文明理念下消费方式的发展趋势
2013-04-10张美君
张美君
(天津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天津 300191)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我们党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生态文明的战略升位,将主导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根本性变革。英国《卫报》曾刊登过一篇评论,它认为:“19世纪英国教会世界如何生产,20世纪美国教会世界如何消费。如果中国要引领21世纪,它必须教会世界如何可持续发展。”可以说,英国人让人类拥有了巨大的生产能力,美国人引发了人类无穷的消费欲望,同时带来人与生态环境的紧张关系,中国人则通过高效生产与合理消费把地球推向生态文明。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是生态文明的核心内涵,更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基本路径。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未来我国人民的消费方式将沿着以下几个趋势发展。
一、物质消费的简约化
物质消费的简约化是指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淡化物质欲望,摒弃过度的物质奢求,增强物质消费品的使用寿命,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压力。简约不是压缩消费,降低生活水准,不是抑制人们正常的健康的消费,更不是花钱越少越好,消费越简单越好,而是在满足正当需要的前提下,避免不必要的消耗和花费,倡导物质消费品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物质消费的简约不是小气,也不是吝啬,而是一种理智的、成熟的消费态度,它使人们不再以物质消耗的多少来定义生活的成败,从而摆脱疯狂纵欲、贪婪占有的物质主义重负,为精神消费的丰富提供更多的空间。物质消费的简约化之所以会成为消费方式的一个发展趋势,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资源约束趋紧。我国本身就是一个人均资源拥有量非常少的国家,例如,我国矿产资源总量的人均排名只在第53位,人均占有的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值的31%左右,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而我国又是一个消费大国,许多产品的消费量跻身世界的前列,庞大的消费已经给我国的资源、能源和环境带来了压力。从主要的生活消费品来看,我国有部分产品的消费总量超过了美国而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者。但是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很大,人均消费水平并不高,距离发达国家的水平还很远。这一方面表明我国社会和生活消费的潜力还很大,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未来的需求可能对世界资源和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我们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不可能像美国那样消耗世界的资源,现在世界上也没有那么多资源可以消耗。在2011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科威特的The Kuwaiti Danish Dairy Company董事长兼董事经理Sir Mohammad Jaafar在题为《资源问题》的分论坛上表示,现有的对能源的消费方式对地球的资源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中国、印度的消费者的能源消费如果像欧美那样消费能源,我们需要有五个地球。[1]所以,未来我国人民对物质的消费必然要趋向简约。
其二,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伴随着人口增长和消费增长,生活消费领域产生的污染物和废弃物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随着汽车消费的井喷式发展,城市的空气质量也大幅下降。2013年的第一个月,北京26天的雾霾令所有人都无法淡定。各方专家用尽办法查找雾霾原凶时,汽车尾气“罪责难逃”。另外汽车消费导致的城市空气污染,已经使肺癌成为北京发病率最高的癌症。物欲消费不仅产生污染物,还产生废弃物。统计资料显示,全世界垃圾年均增长速度为8.42%,而我国垃圾增长率达到10%以上,后者已经成为世界上垃圾包围城市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世界每年产生4.9亿吨垃圾,而仅我国每年就产生近1.5亿吨城市垃圾。目前,全国城市生活垃圾累积推存量已达到70亿吨,占地约80多万亩,近年来又以平均每年4.8%的速度持续增长。全国600多座城市,除县城外,已有2/3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的包围之中,且有1/4的城市已没有合适场所堆放垃圾。[2]尽管我们党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我国政府也已经投入巨大的人力和财力来净化环境,但依然步履维艰,未来更应该关注污染物和废弃物产生的源头,减少人们的物质消费,提高物质产品的使用寿命。
二、精神消费的丰富化
精神消费主要指教育、知识、科技、娱乐、音乐、艺术、体育等方面的消费,强调对人的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的满足,要求将消费与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让人们在消费中实现人的体力、智力、情感、意志力以及社会素质、精神素质、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全面发展。精神消费的丰富化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正如艾伦·杜宁所说:“地球上生命的未来取决于我们——世界人口中最富裕的1/5能否从物质需求的充分满足转向非物质需求的满足。”[3]
首先,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为精神文化消费的丰富化提供了条件。2004年以来,我国的文化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2004年,全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仅为3 440亿元,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已达到11 052亿元,占同期GDP的2.75%。[4]过去几年里,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都在20%以上,大大超过了每年GDP和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又提出推动文化产业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必将为市场带来了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可有效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也引导人们进行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
其次,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的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较大改善。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我国居民的生活和消费水平已向小康社会迈进,标志着我国消费结构进入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消费结构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这为精神消费的丰富化提供了需求支撑。
最后,人们对全面自由发展的追求为精神消费的丰富化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人类对自身的完善和进步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当人们的物质需要达到一定层次的满足后,就会把精神需要提到更重要更突出的地位,这时人的幸福感、特别是人的发展跟消费的物质财富的绝对量已没有太大的必然联系。这说明在我们的生活进入小康状态以后,人们的需要应该主要不在于物质欲望的满足,而在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人的发展,“最具体的表现在人的物质文化需要,特别是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得到满足上面。”[5]因此,在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消费得到保证以后,人们会增加文化、学习、艺术、休闲、娱乐等精神生活的消费,以提高文化素质和加强精神修养,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三、个体消费需求满足方式的社会化
个体消费需求满足方式的社会化是指人类个体的需求越来越通过社会的公共产品来满足,逐渐减少需要的满足依赖个体消费商品的形式。譬如,更多的公共交通,更少的私家汽车;更多的公共预防性健康,更少的昂贵治疗性健康;更多的公共绿地,更少的豪宅庭院;更多的公益文化产品,更少的商业演出团体。
在现代社会中,个体的消费需求构成个体的主要需要,个体需要的满足依赖于交换基础上的消费活动。其实,“需要的产生,也像它们的满足一样,本身是一个历史过程”,[6]在普遍交换还没有发展起来的社会中,人们主要是自己生产满足自己需要的产品,自给自足;当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交换进而发展到普遍交换的时候,出现了商业,一些人专门为交换而生产,他们的生产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直接需要,而是为了交换价值,他们生产的产品叫做商品。商品出现后,人们主要通过以货币为媒介的消费活动来满足需要,这种消费活动表现为个体对商品的占有。人们通过消费粮食、衣服、住房、日用品等来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通过消费书籍、报刊、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来满足基本的精神方面的需要。现代社会也是资本逻辑主导一切的社会,资本为了满足自身增值,就要加快资本流通的速度,所以就要不断激发人们的需要和欲望,并且人的需要和欲望主要被引入到了物质消费领域中,物欲消费几乎成为了满足需要的唯一方式,各种各样的商品充斥着人们的生活,正如马尔库塞在其《单向度的人》一书中说到的那样,“人们似乎是为了商品而生活。小轿车、高清晰度的传真装置、错层式家庭住宅以及厨房设备成了人们生活的灵魂。”[7]
这样的消费方式,一方面并不能带来幸福,因为消费需要的满足只是暂时的,满足过后,是更多的空虚和无聊,因为新商品总是层出不穷,没有止境。另一方面还耗费了大量的资源,并给生态环境带来带来难以消化的废弃物和污染物。“在美国,道路、停车场和其它用于轿车的地方占据了城市空间的一半。并且在全国范围内,铺筑过的路面覆盖了比乔治亚州还要大的区域。汽车所到之处,铺筑的地面就扫荡了这里的土地——田地变成了停车场,森林变成了汽车道。”[8]中国的人口密度是美国的5倍,土地资源十分短缺,人均耕地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如果中国不断将养命活口的大量土地用来修建道路或停车场,18亿亩的耕地红线将迅速被突破,未来将是怎样的图景不难想象。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我们必须加大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扩大公共消费,以最有效的方满足尽可能多的个体消费需求。
总之,未来的消费方式应当是既有利于资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护,又有利于消费的激发和经济的发展,同时有利于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
[1]Mohammad.现有消费方式对地球的资源造成很大压力[EB/OL].http://finance.ifeng.com/news/special/2011dws/20110915/4595790.shtml.
[2]城市垃圾之困:中国成垃圾围城最严重国家[J].观察与思考,2009(17).
[3][8]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12,83.
[4]杨浩鹏.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破万亿元从繁荣走向跨越十七大以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成就综述[N].中国文化报,2012-05-31(8).
[5]尹世杰.尹世杰选集(第2卷)[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3.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80.
[7]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