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文环境”视域的“校园足球”隐忧
2013-04-10张志奇
张志奇
基于“人文环境”视域的“校园足球”隐忧
张志奇
河南科技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洛阳,471023。
本文分析了足球人文环境的内涵与结构,根据“人文环境理论”提出了优化人文环境是“校园足球”和谐发展的根本。通过总结当前足球人文环境发展的掣肘因素,提出机制创新策略。
足球改革;人文环境;校园足球
1 问题的提出
在探索中国特色足球发展道路的进程中,中国足球历经十余年的探索和转型却终未取得质变,反以竞技和普及双线下滑而步入低谷。由此,又引发各方对足球发展理念的反思。举国足球、市场足球、留学足球、体教结合、教体结合,众多发展思潮此起彼伏,然而,此间持续时间最长、最具举国共识的足球发展理念——“娃娃足球”,却长期游离于变革行动之外,终究没有成为变革的主旋律,由此造成足球塔基的孱弱现状终于又使其再度成为举国关注的焦点。
为了改变足球普及系列的发展颓势,2009年10月,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启动了“校园足球计划”,每年从体彩中专项拨款4 000万在全国44个城市的2 000所中小学推广普及足球运动,教育部门按照不少于1:1的比例匹配资金,这是足球职业化以来首次全面启动“举国模式”发展“娃娃足球”。
这一举措无疑将改善青少年足球竞技人才匮乏的窘境,然而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中国足球的发展理念正在逐步抛弃急功近利的金牌足球,转向和谐高效、以人为本的发展轨道。那么,当前我国足球人文环境有哪些不和谐因素亟待解决?如何实现机制创新?如何使校园足球的投资产生事半功倍的长效?下文就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2 足球人文环境的内涵与构成
2.1 足球人文环境的内涵
以往研究认为,人文环境“可以定义为一定社会系统内外文化变量的函数,文化变量包括共同体的态度、观念、信仰系统、认知环境等。”[1]具体而言,“人文环境就是打上文化烙印、渗透人文精神的生活环境。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环境的文化衡量与人文要求。”[2]在体育领域,人文环境“特指承载或展示人类社会的各种体育文化现象的外部条件,是体育环境最重要的内容”。[3]综合已有研究成果,“足球人文环境”可以概括为:基于人们对足球项目的认知、态度和观念,长期形成的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制度基础、物质条件和文化观念形态,是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和发展观在足球领域的映射,是足球人才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氛围和物质保障。
2.2 青少年足球人文环境的理论建构
青少年足球人文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总体上可以概括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领域。
硬件环境又称资源环境,是指为青少年培养服务的文化体育设施,例如教学、训练的师资力量、竞赛环节投资等有形要素。
软环境包括制度环境和观念意识环境,制度环境表现为国家宏观政治经济体制、相关法律制度、青少年足球运行的相关管理体制和竞赛体制;意识形态环境通过人们的人文行为表现出来的,与培养对象有关的各种文化现象,其运行表现为四大特点:(1)重力场准则,即软环境如重力场,时刻发挥影响;(2)软环境的作用是以潜规则的形式发挥影响力;(3)软环境一旦形成,往往是单向强化的,表现为单向良性循环或单向恶性循环;(4)可调控性,可以通过人的主观努力而发生改变。软环境的作用方式有直接和间接作用两种。“直接作用表现为行政手段直接调控,间接作用指运用法律、政策、计划等手段对其发挥作用。”[3]
软环境与硬环境相辅相成、相互制约,互为整体,是青少年知识、人格、理想、审美观形成和竞技能力发展的外部环境。
2.2.1 宏观体制环境是后备人才发展模式的制度基础 从根本上说,“体育发展体制是权限划分的结构体系,它建立在基本制度之上,是基本制度的实现形式。”[4]不同的社会制度孕育着不同时期的社会制度,体育的发展模式取决于国家政治、经济体制,依据不同时期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体育行政部门出台相应的体育政策、体育发展规划、体育后备人才发展机制;另外,教育制度、人才选拔制度等其他社会发展宏观体制对青少年的发展有强烈的导向作用,从而对体育人才培养也会形成决定性影响。
2.2.2 竞训体制是直接影响足球普及效率和竞技水平的重要因素 合理性的竞赛体制反映在竞赛种类、组织形式、时间安排等方面,包含竞赛种类的多样性、竞赛年龄的连贯性、竞赛制度稳定性、竞赛办法的竞争性等要素,其发展水平体现在对后备力量培养的可持续性和对群体活动的普及力等方面。
2.2.3 人文意识环境是培养足球人口的土壤 马克斯·韦伯指出:“任何一项事业的背后,必然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尤其重要的是,这种精神力量一定与该事业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密切的渊源。”足球人文意识环境是以审美观、价值观和发展观为核心的观念体系,审美观是人们对足球运动美的理解,价值观是人们对足球运动对社会贡献的认识,发展观可以理解为人们对未来足球运动发展前景的预期。
足球运动与人文意识环境是内在的互动关系,一方面,人们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及理想追求等人文意识要素直接影响着国家、社会、家庭对足球的资源投入和支持,从而也决定着足球运动发展的机遇和水平;另一方面,竞技足球运动的发展状况对足球人文意识环境又具有能动的改造作用,它反作用于人们的足球价值观、审美观和发展观等人文意识要素,从而影响社会资源再投入、制度建设方向和项目发展决策。欧洲和拉美国家足球运动发展长盛不衰,根本原因就是这些国家优越的足球人文意识环境,其足球文化已经植根于民族的土壤里、融化到民族的血液里,以此文化背景为基础,在群众足球获得长期稳定发展。
3 从“人文环境”视角看“校园足球”建设得失
3.1 行政手段直接作用初显成效
2009年6月,按照《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44所试点城市正式启动了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设立专门机构,由主管校长负责学校足球工作;完善专门开展足球活动的场地条件;组织足球训练的教师(教练)参加相关培训;开展校内班级间、年级间联赛;加大足球教学在教学内部中的比例,在校学生每周不少于2h足球活动时间,保证全校不少于50%的学生参加足球活动。作为活动的重头戏—“校园足球联赛”跨年度举办,采用双循环赛制,赛程持续近半年,每周一赛,分主客场在每所试点学校场地进行,比赛分为小学男子甲组(1-3年级)、小学男子乙组(4-6年级)、小学女子组、初中男子组、初中女子组、高中男子组。
三年来,国家行政部门发挥了举国体制的行政潜力,有效调动了社会、学校的人、财、物资源致力于青少年足球普及;参赛指导思想明确,淡化锦标主义;针对不同年龄学生设定比赛场地大小和时间,既能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体能素质,也使青少年学生能享受到足球比赛的乐趣;采用主客场制很好地宣传了校园足球,展示了足球的魅力,培养了足球人文意识;使改善足球人文环境的思想初步具备了物质条件和人员优势。
3.2 维护发展校园足球软、硬件环境存在现实掣肘
通过对校园足球开展两年多时间的调查,在青少年足球发展的宏观体制环境得到国家大力保障后,“校园足球”初现生机。但在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人文观念环境的营造方面仍存在诸多隐忧,如果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建立合理的利益驱动机制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行政手段在项目启动阶段形成的突变效应将日趋平淡,很难避免陷入进退两难的窘境。
3.2.1 校园足球配套资金捉襟见肘,硬件环境建设需要建立长效资金保障机制 当前全国范围参与校园足球的试点城市已经达到49个,3 978所学校、155万学生投入其中,每年从体彩公益金中划拨的4 000万资金,只能起到引导和基本保障的作用。如此捉襟见肘的专项资金又如何应对未来更多批次的学校进入这一计划呢?仅仅依靠彩票资金和教育部门配套资金远远不能满足资金需求。项目要进入可持续发展轨道,资金必须形成合理高效的“专项基金筹措机制”。建立规范的资金管理,对项目进行综合市场化开发,提高其品牌形象和生存能力,筹措多元融资渠道,将体彩、教育部门的固定投入作为基础,吸收职业足球对校园足球的反哺投入;将企业赞助、校园联赛商业收入和社会各界给予的资金支持全部纳入专项规范的基金管理,使校园足球硬件环境获得长效资金保障。
3.2.2 软环境建设中,行政直接手段为主,间接手段不足,没有形成良好地利益驱动机制 “利益驱动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原动力,也是软环境作用的实质。”[5]通过调节主体利益以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是软环境作用的显著特征。但“校园足球”启动三年以来,各试点城市仍是以行政手段直接推动工作开展,缺乏进一步的政策、制度等间接手段跟进,比如竞赛体制的研究与创新、参赛队员的利益保障机制的制定、配套资金可持续发展的研讨等进一步的制度举措并没有跟上,软环境的作用远远没有得到开发,校园足球的吸引力不能得到积极展示。
3.2.3 应试教育阻碍足球软环境建设,足球本位主义“拔苗助长”,损害校园足球发展 多数试点城市“校园联赛”采用双循环赛制,每周一赛,分主客场在每所试点学校场地进行,中小学生每年参加市级联赛时间持续半年时间,以郑州市2011赛季为例,小学甲组18支队伍每队每年进行34场比赛,乙组每队每年进行26场比赛,初中每队进行28场比赛,比赛的高密度决定了训练的高密度,不仅造成师生疲于应付比赛,而且也造成学习时间和资金的大量投入,直接影响到家长和学校的积极性。
在当前教育制度所造成的升学压力下,无视学生“应试与就业压力”,片面发展足球的本位主义思想不仅会使足球发展难以深入人心,甚至可能“拔苗助长”。校园足球赛制要充分尊重当前教育体制总体上仍处于应试教育的现实状况,基于业余比赛重在参与的原则,应充分保障学生的学习和休息时间。中小学联赛应通过完善制度、增加宣传、适当减少赛次提高质量等手段,增强赛事的吸引力,促进其持续发展,而强化竞技水平的竞训工作应多放在高校联赛阶段进行。
3.2.4 竞赛机制不完善,赛事缺乏纵向牵引,项目发展前景模糊 现有竞赛体制既没有与高级联赛并轨,也没有后备人才选拔机制与其衔接,对于青少年足球竞技运动员的发展缺乏制度路径,在重普及的同时忽视了竞技力量的选拔和培养,不能形成普及与竞技的良性互动。
4 结论与建议
我国足球后备人才人文环境的优化应以“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挖掘举国体制优势,发挥行政手段直接作用和政策、法律等手段间接作用,构建充满人文关怀的青少年足球发展平台。
(1)重视软环境建设,建立长效利益驱动机制,促进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以足彩、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投资为基础,建立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的发展基金,吸纳社会资金、职业联赛反哺资金,对农村足球、贫困足球及需要资金扶持的足球优秀后备力量进行重点资助,保障青少年足球联赛的高效率、可持续发展;建立足球后备队员管理档案,建立针对失业、伤残专项社会保障制度,对足球特长生进行升学政策倾斜,使青少年足球发展纳入规范化、可持续化进程,使校园足球的投资产生事半功倍的长效。
(2)优化和完善“校园足球制度环境”,建立从中小学到高校“一体化”的教育部门分级联赛体制,使足球回归教育,“普及”与“竞技”分阶段、有侧重实施。
以足协、教育部联合开发的“校园足球计划”为契机,以全国首批试点城市为龙头,建立和发展全国中小学和高校并轨的联赛制度,以联赛发展足球人口,重在普及,经联赛选拔确定参加各年龄组全国赛会制分区竞赛,以此发现和培育竞技足球人才,使中小学联赛成为普及平台,足球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手段,高校联赛成为竞技发展平台,满足素质教育和竞技发展的双向需要。
(3)优化“竞赛体制环境”,建立以教育系统足球实体化协会为基础的人才发展机制,与现有市场机制主导的职业联赛竞争、互补,形成两种发展机制的优胜劣汰。
树立在重视普及基础上发展竞技的理念,以教育机构和学校为协会成员成立小学、中学和高校封闭式足球联盟,建立育人为本、普及为重、相对独立的教育联赛机制,学习足球发达国家经验,学校联赛与奥运接轨,走奥运选手业余化的道路,国奥队选材以高校联赛为基础,增强高水平赛事对于学校联赛的纵向牵引效应,逐步形成学校联赛和职业联赛两个渠道的高层次人才竞争动力机制。
[1] [美]查尔斯·哈珀. 环境与社会—环境问题中的人文视野[M].肖晨阳等译.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2] 程利群. CBA联赛人文环境优化问题探析[J]. 体育与科学. 2009,7:65~72.
[3] 卢元镇. 体育环境导论[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3).
[4] 魏 潾. 关于经济软环境的基本理论研究[J]. 学术交流,2004,9:69~73.
[5] 刘纯献. 中国竞技体育崛起的制度框架研究[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7:227~230.
[6] 李乃文,王 莹. 软环境理论研究综述[J]. 科技和产,2009(2):87~91.
Observed "Campus Football" by the Sight of the "Human Environment"
ZHANG zhi-qi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enan Luo Yang, 471003,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connotation and structure of the soccer human environment in Chinese,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human environment ", It is proposed to optimize the human environment is the fundamental of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campus soccer”. By summarizing the current environmental obstacl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cer human environment”, The thesis proposes a mechanism innovation strategy.
Football Reform;Humanism environment;The campus soccer
1007―6891(2013)05―0020―03
G843
A
2012-05-11
2011年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立项课题,河南省青少年足球人文环境发展战略研究,编号:112400450322,并获得河南科技大学青年科学基金资金支持。编号:2011QN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