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振兴梅州“足球之乡”改革与发展的对策研究

2013-04-10张俊华

四川体育科学 2013年2期
关键词:梅州足球青少年

张俊华

梅州是全国著名的“足球之乡”,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文化传统。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李惠堂被亚洲足联评为“亚洲球王”, 1979年,梅州被确定为全国16个足球重点地区之一,梅州市籍球员张小文、郭亿军、谢育新代表国家队参加了1988年汉城奥运会,梅州足球盛名全国。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中国实施职业联赛后,足球推向市场,梅州足球受到了强烈冲击,“足球之乡”的足球水平不断下滑,2008年广东省体育局为重振广东足球“华南虎”雄风,将振兴梅州“足球之乡”作为提高广东足球运动水平的突破口, 2009年8月6日,梅州市政府与省体育局签订了振兴“足球之乡”战略合作协议书。本文通过对梅州“足球之乡”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变革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未来振兴之路,对重振梅州“足球之乡”有重要的意义。

1 梅州“足球之乡”的诞生

1.1 “现代足球”在梅州的孕育

清末以前,梅州民间体育主要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到了清末初期,各地开始创办新学校,引进了球类、田径、体操等体育项目。1873年,德、瑞、法基督教巴色会传教士将近代足球传入梅州五华长布源坑中书馆,是中国最早传入足球的记载;1901年西方牧师又在该馆教学生踢足球,首开梅州足球运动的先河[1]。1904年,德国牧师马谟鼎等在梅州城内创办乐育中西学堂, 1914年,时任校长万保全(瑞,曾为德国国家足球队员)从国外带来足球,组织学校足球队,向学生传授现代足球技术和比赛规则,随后在梅城及附城的梅州中学、东山中学、广益中学(美国教会创办)等学校相继兴起,并逐步扩展到附近农村【2】。1929年,由梅县张作晋、杨运粦等自发组成了梅州第一个民间体育组织“梅县强民足球队”,标志着梅州足球从学校走向社会,1934年更名为“梅县强民体育会”,梅县强民体育会的成立为梅州客家侨乡体育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带头作用[2]。

1.2 足球在梅州地区的兴盛

足球运动传入梅州地区后迅速在学校中发展壮大,逐渐在社会民众中普及,足球成为客家人最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梅州地区四周都是嵩山峻岭,客家人生活非常贫穷,温饱问题都难解决像皮革制的足球更是稀罕物,梅州盛产柚子,当地民众没有皮革的足球就用柚子来当球踢,祖籍五华锡坑的“亚洲球王”李惠堂“柚子射狗洞”体现当时客家人踢足球的场景。梅州是著名的侨乡,旅居海外的华侨每次回乡都要把海外先进的文化思想带回山旮旯,其中足球是必须要带回给乡亲的“手信”,那家小孩有了足球周围的小孩都会涌到家门口的禾坪踢球,踢球场景异常激烈。

据史料记载: 1934年在菲律宾举行第十届远东运动会中华足球队战胜日本队夺得冠军,“铁脚震日寇”的传奇故事,传遍大江南北引起强烈反响。梅州籍的亚洲球王李惠堂为队长的中华足球队和梅县强民足球队屡屡战胜西方列强极大地鼓舞了梅州客家人民的反帝反封建的斗志, 充分体现客家人团结进取、爱国爱乡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梅州足球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政府都高度重视足球事业的发展,积极筹备和建设场地设施、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有细致规划;另外华侨的慷慨解囊大举兴建学堂和足球场,捐赠足球比赛用品,资助各种比赛活动等等有力地推动了梅州足球事业的发展。客家人崇文重教,建国初期梅州地区学校数量及规模在全国都是名列前茅,学校足球的发展是足球之乡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场所,梅州地区所有能踢球的运动场都聚集大批青少年在踢球,培养青少年足球成为近代梅州足球的发展之路。1956年,国家体委根据梅州足球的悠久历史、当地足球运动的普及程度,授予梅州“足球之乡”的称号。60多年来,梅州已为国家和十几个省、市输送了足球运动员和教练员300多名,其中有中国国家队主教练、队员35人,被足球界誉为“北有足球城(大连)、南有足球乡(梅州)”。

2 改革体制下“足球之乡”发展的现状

2.1 体育经费的欠缺

梅州是个经济欠发达的城市,虽然政府一直重视着足球事业的发展,但由于资金的缺乏,梅州运动场所设施仍停留在改革开放初期水平,学校运动场所也由于缺乏资金维护和不重视学校体育,运动场寸草不生尘土飞扬已经不适合踢球了,梅州至今为止仍然没有一个能举办高水平比赛的标准的足球场,就连梅州唯一的高等院校嘉应学院也没有带看台的足球场;由于资金的缺乏,宣传力度的降低,以及各种活动的减少,使梅州足球文化氛围和梅州人对足球活动的热情也逐渐减弱,这直接导致梅州足球走下坡路。

2.2 缺乏高水平教练员

对于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来说,教练员是启蒙人,教练水平高低直接影响下一代发展。由于梅州地处边远山区,是个经济欠发达的城市,教练的工资待遇低,其经济待遇在学校受到歧视,不能与自己所体现的价值相匹配,而一些具有实践经验的教练都不愿留在梅州。目前在岗的教练员大部分来自中专学校或是退役的球员,文化基础薄弱,没有先进系统的青少年训练理论,按部就班老一套的训练方法,而且参加培训和对外学习的机会相当缺乏,使梅州足球教练水平的提高受到了限制。

2.3 校园足球发展的现状

上世纪80年代,梅州籍球员曾占据广东和中国足球队半壁江山,张小文、郭亿军、谢育新代表国家队参加了1988年汉城奥运会,“足球之乡”的光环更加辉煌。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1993年中国足球市场化、职业化改革以后,特别近十年来,在国家队的比赛中,甚至在国青队,再也没有梅州人的身影,这种现状一直持续到今天,现在的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赛场上,梅州球员的身影也渐渐变得稀罕。由于受中国足球大环境的影响,“足球之乡”梅州面临无人会踢球的现实,学校领导不重视学校体育,学校运动场都用围墙围起,学校足球队基本解散学生都回归教室埋头读书,课余足球训练没人指导完全抛弃,很少学校有建制完善的球队,有比赛时临时拼凑应付式完成任务,有些学校为了达到好名次目的,以大充小甚至借外校学生来壮大自己的实力。梅州足球的没落充分反映了中国足球的现状,这几年中国足球水平停滞不前,除了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不力,对青少年足球基础训练没有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变化,中国足球的毒瘤也不断向基层渗透,对梅州这样的足球人才培养基层打击尤其惨重,直接导致足球后备人才的断层。

3 振兴梅州“足球之乡”改革与发展的对策

3.1 切实加强对足球工作的领导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足球工作,2009年8月6日,梅州市政府与省体育局签订了振兴足球之乡战略合作协议书。市政府成立了振兴“足球之乡”工作领导小组,由书记挂帅,进一步提高对足球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足球项目发展列入市县政府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足球发展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大投入,逐步改善足球项目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中国足协副主席薛立来梅州调研时所说:“书记亲自抓足球的做法值得向全国推广。”

3.2 加大对校园足球的投入幅度,营造校园足球文化氛围

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将梅州列入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44个布局城市之一,在梅州各地布局小学有54个、初中27个学校。梅州市政府应借振兴广东足球的有利时机,政府应该多建设免费的足球场给孩子们,不要让小孩子们“望球兴叹”,首先加大对青少年足球事业的资金投入,为这些学校修建良好的运动场,完善校长管理责任制,学校足球要有专门经费纳入学校预算;其次要保证梅州足球各年龄组队伍建设所需要资金,以及中小学的足球比赛经费并且要专款专用。政府部门把梅州青少年足球训练工作摆在工作重点,构建、完善和开展青少年足球活动的机制,应当把足球人才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对各学校现有的足球教练要进行培训上岗,组织各教练到青少年足球训练先进的地区去交流学习,也可以请一些足球名人高、水平的教练和球队来梅州与青少年进行交流学习。为营造良好的梅州足球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开展形式多样的足球赛事,把一些赛事打造成具有影响力的校园足球赛如:传统的“市长杯”和校园足球大、中、小学足球联赛等,为提升梅州足球水平努力。

3.3 改变办学模式,落实《规划》建立与完善的规章制度

梅州是“文化之乡、足球之乡”教育资源充足,作为“拳头”项目大力开展以足球为特色的学校体育运动和全民健身活动,创建以足球为主题的城市特色。为重塑足球之乡昔日的辉煌,落实《振兴足球之乡十年规划》的实施,首先就是要让现在的中小学学生接触足球,继而爱上足球,注重校园足球的开展,昔日梅州足球扬名国内,是因为足球在青少年中实在太普及了,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庞大的后备人才库,梅州才能屡出国脚。不断完善现行的青少年足球训练和比赛管理体制,充分利用“文化之乡”与“足球之乡”

的资源,教育局、体育局和学校必须转变观念相互配合,共同管理,回归“体教结合”培养机制,形成科学系统化的培养体系。学校应当把业余运动训练纳入正常的教学秩序,保证学生文化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习与训练融为一体,科学地解决训练与学习的矛盾,让学生在学校能进行全面系统的训练,同时把请进来的足球名人等深入教学第一线,使学生对足球有更充分启蒙与认知,把优秀足球运动员送入到高水平运动队或高等院校,进行更加系统的训练和学习,这样既有效的解决足球后备人才的出路和生存问题,也增加了足球后备人才队伍。

3.4 借助“足球之乡”声誉,打造具有影响力的足球赛事

市政府应该尽快修建一个高标准的现代化体育运动场,为梅州举办高水平比赛做好基础准备,梅州市政府要打好足球这张牌,应该把外界高水平的球队请进梅州,可积极争取中国足协、省足球管理中心支持,每年在梅州举办一些具有一定影响力高水平的足球比赛,为梅州足球文化作宣传。另一方面为推动梅州足球运动的发展,提升梅州足球之乡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借助举办“李惠堂”杯足球赛,使之成为中国足坛有影响力的足球传统赛事活动。

3.5 充分发挥梅州“华侨之乡”的优势,拓宽合作培养渠道

梅州是著名的华侨之乡,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发动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等热心人士关注和支持梅州足球,与欧美国家足球发达的城市加强合作,探索足球友好城市后备人才合作培养模式,加强与国外球队交流学习。争取建立梅州人的海外训练基地,筹集资金把梅州好的足球苗子送到海外去熏陶,有效的解决足球后备人才的模式,吸引更多的梅州青少年投入到足球中来。

3.6 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资源

嘉应学院是梅州唯一的地方高等学府,为配合振兴足球之乡的战略,目前正在积极申报运动训练专业(足球方向),光靠学校努力是比较困难实现的,需省、市和学校共同去完成,该专业申报成功将给梅州足球运动员提供更高层次的学习与训练机会,将来更好服务于梅州足球的发展,这样既有效的解决足球后备人才的出路和生存问题。

4 结 语

虽然近年来由于受足球大环境影响,梅州足球不断滑坡,但梅州人选择了坚守足球,梅州各级党委政府将抓好足球项目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梅州足球的振兴,为“文化梅州”增添绚丽的光彩,梅州人坚信足球的发展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略)

猜你喜欢

梅州足球青少年
梅州咸菜“腌”出大产业
梅州咸菜 “腌”出大产业
梅州明眸
青少年发明家
让足球动起来
少年快乐足球
认识足球(一)
梅州,“美州”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