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残疾人参与群众体育的价值
2013-04-10崔春山
崔春山,薛 峰
中国有八千多万残疾人,关系着全国近五分之一的家庭。让尽可能多的残疾人参与到全民健身活动中去,是尊重残疾人的人格和公民权利,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的重要任务。因此党的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充分展示了我国政府对残疾人的关怀,也确立了新时期残疾人体育的核心内涵,为我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的开展指明了方向,确立了目标。残疾人是社会的重要成员,也是人类社会的组成主要部分。与正常人一样,残疾人应享有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平等权利与地位,应享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虽然体育已经融入到我们正常人的生活当中,但对残疾人而言,体育还是一个比较陌生,难以触及的话题。事实上,体育活动对于残疾人尤为重要,具有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心理上,职业上,余暇上的多重利益。同时,体育活动又是广大残疾人群体走向社会,参与社会,建立自强,自立生活态度,获得自尊和自信的又一重要手段。然而,一般正常人眼中残疾人的体育活动常常是充当康复训练,保健活动等恢复手段的角色。因此本文旨在一方面论述社会变迁过程中残疾人的身份和地位的改变,另一方面着重阐述残疾人参与群众体育的效果和残疾人参与群众体育价值的同时,为残疾人的群众体育价值进行解译。
1 残疾的概念和生活体育
1.1 现代社会中残疾模式
随着社会转型,人们对残疾人的观念也不断变化;从不能正常活动,排外,需要同情的观念,到能力和人权上不可区分的观念的不断加强。我们在判断残疾的时候一般用平均基准,价值基准,病理基准来衡量。所谓的平均基准是用量的基准来衡量,脱离平均的程度来分类残疾;例如精神和肢体障碍。价值基准是以社会理念和社会常识为基准;例如痴呆,聋哑障碍。病理基准是以生理技能为主分类;例如小儿麻痹,精神障碍。但这些基准在明确残疾人的时候会出现偏见,因此在现代社会里残疾的含义也不断改变,并且达到了中立的位置。这一现象在语言上有明显的体现:英语文章里直接表示残疾的“handicap”用语几乎不用了,大部分用“individual with a disability”的词汇而且把表示人的单词放在首位,表示残疾的单词放在后面,表示人格的尊严和尊敬[1]。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对残疾的认知模式也不断变化。传统的残疾模式是用医学模式和社会模式区分,但在现代社会里又增加了生理社会心理(biopsychosocial)模式[2]。
医学模式是把残疾原因放在病理上,由专业医生来诊断并进行治疗的最传统残疾模式[3]。医学模式是把残疾的病理状态相结合,从脱离了正常状态的程度来评价,因此存在着忽视人的多样化问题[4]。也就说医学模式在治疗因疾病、外伤、健康问题引起的残疾是有效果的,但是根据个人的技能,环境所产生的个人差异是不认证的,并且把有残疾的人是自行诊断的。因此,医学模型是对于认知障碍所产生的残疾人不符合的一个模型。
社会模型是因社会中产生的问题所理解的。从社会关系和社会理论的角度上残疾研究者们对残疾概念的进行了再次的定义[4],明确了残疾人并不是悲哀,值得同情的对象。并且把残疾人分类成社会构成的一部分[5]。根据残疾的社会模型,残疾并不是因为个人特性,而是因为社会环境而构成的,为了解决残疾问题应该让残疾人更自由的融入到社会中去[2]。
2001年世界保健组织明确残疾的概念之前认证了对医学模型概念和社会模型概念,其次,提倡了生物社会心理模型并且改变了残疾的概念。也就是把疾病残疾分类为损伤,无能,社会·心理不利开始转换为谁都会遇到的一般的,普遍的现象;不能参加身体活动并不是因为“残疾”而产生的,而是因为身体健康状态和身体结构要素的条件变化所引起的[2]。 过去把残疾人看作是身体机能的 impairment,能力的disability,社会的handicapped过程;但是现在,把impairment当作是身体机能的一部分,disability当作是活动,handicapped当作是社会参与的形式改变了概念,并且指出这三个要素受环境和个人影响的。
1.2 残疾人生活体育
生活体育是指一个人通过一生主动,持续的享受体育活动机会的同时图谋在身体上、情绪上、社会上全面发展、并适应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通过体育锻炼来创造出精神和毅力、巩固社会意识,提高生活质量的体育活动。
以上的生活体育是排除了教育手段为核心的学校体育内容,不再受学校教育的成年人为主的概念。但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所得到的利益中以康复为目的的人比追求生活体育本身利益的人更多一些,因此残疾人的生活体育中必须包括恢复的内容。不仅如此,年龄的范畴也要比一般的生活体育要广,还要主动参与以外有目的性的参与也要包含起来,这个时候针对残疾人而言生活体育的概念才是有效度的。
大部分人把残疾人的体育活动看作是康复及恢复运动。实际上在社会福祉设施里也有着康复和恢复运动项目,但是把残疾人的体育活动看作是康复和恢复运动,这说明残疾的概念还没有从医学模型中脱离出来。康复是从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职业上、经济上复原的,因某些原因人的权力和尊严受到损伤后从新恢复起来的叫做康复。
把残疾人生活体育应当看作是人们所进行的文化活动之一,在法律上能够得到保障的生活权利和丰富生活的手段。残疾人生活体育不仅维持体力,恢复健康,促进身体机能,更是全面提高生活质量的活动。
2 残疾人生活体育价值
在现代人的生活当中,生活体育是培养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主要因素。残疾人也有权利享受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通过生活体育的参与来提高身体机能,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不仅如此,生活体育还会给残疾人带来对他人和自己的信任、提高自信心等益处,更重要的是能让疏离社会的残疾人们重新融入到社会中。因此残疾人生活体育价值可以从身体上、心理·情绪上、社会上、康复上解译。
2.1 身体价值
(1)有助于增加体力和健康。残疾人体力比同年龄段正常人要弱一些,这是因为过量的吸收营养,运动量不足,天生要素所造成的。对于正常人来讲规律性的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比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人要健康。由此可见体育活动对增强体力,提高免疫力,有着显著的效果。
(2)提高运动能力的同时可以启发业余生活的潜在能力。参加多种运动项目会熟悉相应的运动技能,运动技能的提高转换为动机,会产生追求更高技能的欲望。通过这种过程熟悉的运动技能能让残疾人的余暇生活更有活力和快乐。
(3)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参与生活体育不仅能全面提高身体活动能力,也很轻易的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例如经常利用轮椅进行运动的人过马路沿、上或下楼梯、乘车的时候可以自行,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的活动范围不受任何限制。
2.2 心里·情绪价值
(1)消除紧张情绪。体育活动可以安全有效的调节紧张,攻击性,挫折,破坏性等情绪,提供发泄极端性的思维,愤怒,悲伤的机会。Leonard(1988)通过运动会消耗体内的能量,活动肌肉和脑组织,加快血液循环,提供新鲜的氧气[6]。运动后体内盐分明显降低,可以感觉到清爽的感觉,并且解除抑郁症和紧张情绪,减少精神不安,提高稳定性。
(2)找回自信心。Sherrill(1986)在访谈300名残疾人运动员的结果,通过体育形成确认能力的同时,比障碍更重视能力[7]。Sherrill和Williams(1995)指出生活体育起着克服社会·环境的障碍,提高社会地位和改变生活方式的作用[8]。
(3)提高自我意识。对于残疾人来说参加体育和身体活动是形成自我意识的重要手段。参加体育活动对自信心,自我尊重,自我意识变化起着正面作用。特别是参加正规体育活动残疾人的自我意识比不能参加体育活动残疾人自我意识较高。自我意识的形成和自我表现,成就感,克已心等心理状态会形成参与意识。
(4)快乐和兴趣。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就会感受到从中的快乐,同样残疾人也是因为快乐和兴趣才参加体育活动的。现在残疾人参加生活体育的机会越来越多,残疾人竞赛也越来越激烈。脑源性麻痹运动员就是通过竞赛培养挑战意识,感受运动的快乐和兴趣而参加体育运动的[9]。
2.3 社会价值
(1)进行健康的余暇活动。体育活动是具有文化,政策上也能得到支持的健康的余暇活动。生活体育可以缓解社会人群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转换气氛提供快乐。
(2)促进正常化。正常化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机能上的问题所面对的社会·环境困扰的残疾人问题,让残疾人更适应一般社会,经社会文化的体验从而融合到整个社会当中。对残疾人的教育目的尽量要跟一般人同等,提供残疾人能融合到社会的条件。生活体育当中也有着正常化现象,让残疾人通过生活体育跟家人和社区更加完整的融合最终达到整个社会正常化的目标。
(3)培养学会跟他人共同生存的原理和客观的面对事物的能力。参加生活体育过程当中会跟社会成员们进行相互作用,从中培养相互之间感情,思维会更加客观,提高他人和社会的信赖,让残疾人感受到自己是社会成员之一,主动的参与到社会共同体当中。
2.4 康复和预防价值
体育康复手段是最原始最有效的康复手段之一。因伤害和疾病引起的残疾,可以用体育活动的手段来进行医疗康复过程。对于残疾人来说体育是回归到社会的重要手段。生活体育属于康复手段的一部分是根据机能解剖学理论而得成的,Guttmann(1976)通过脊髓损伤人群体育活动实验证明了体育活动对康复的作用,从中可以了解到对于残疾人来讲,体育活动有着建造,身体机能恶化及退化的预防作用[10]。
3 结束语
现代社会里残疾这个词汇是每个人身上都符合的一种概念,我们不能参与体育活动不是因为残疾因素,而是因为周边环境在控制着个人能力无法参与体育活动。残疾人通过体育活动得出身体上,社会上,精神上·心理上的价值以外还附带着康复和预防价值。对社会而言残疾人生活体育参与是促进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个人而言残疾人生活体育参与是丰富个人生活,提高社会地位的活动。因此参与生活体育重要因素是个人参与欲望和社会要接受参与者并且提供能够参与生活体育的环境。
[1]Seaman, J .A., DePauw, K.P., Morton, K.B., & Omoto,K.(2003).From theory to practice in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Scottsdale, Arizona, Holcomb Hathaway, Publishers.
[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1).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 Disability and Health.
[3]Downs, P.(2001).Towards a society for all through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Is a paradigm shift needed? 13thinternational symposium/5thEuropean congress proceedings: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19~28.
[4]Linton, S.(1998).Claiming disability: Knowledge and identity.New York: NYU Press.
[5]DePauw, K.P.(1997).The (in)visibility of disability: Cultural cotexts and “sporting bodies”.Quest, 51, 416~430.
[6]Leonard, W.M.(1988).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of sport.Minneapolis, MN: Burgess.
[7]Sherrill, C.(1986).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dimensions of sports for disabled athletes.In C.Sherrill(Ed).Sports and disabled athletes.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8]Sherrill, C., & Williams, T.(1995).Disability and sport: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inclusion, integration, and Participation.Sport science Review, 4(1):1~23.
[9]Cooper, M.(1984).Attitudes toward physical activity and source of attraction to sport of cerebral palsied athletes.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Texas Woman’s University, Denton.
[10]Guttmann, L.S.(1976).Textbook of sport for the disabled.Aylesbury.Bucks, England:HM & M P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