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二十年来我国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反思
2013-04-10夏远群
夏远群
1 我国学生体质的现实困境
1.1 我国学生体质的现实
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表明,全国学生身体形态与身体素质总体有所改善,与2005年相比,7-18岁中小学生爆发力、柔韧性、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持续下滑趋势开始得到遏制,有了不同程度提高。全国城乡学生的身高、体重和胸围等身体形态生长发育水平继续呈现增长趋势;肺活量,在连续20年下降的情况下,出现上升拐点。调查结果同样显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19-22岁年龄组除坐位体前屈指标外,爆发力、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学生肥胖和超重检出率继续增加,以及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并出现低龄化倾向——值得我们深思,令人堪忧。针对我国学生体质的时代性变化和现实问题,应引起各级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这同时也给广大的一线教师敲响了警钟,深刻认识到体质与健康的真正含义[1]。
1.2 我国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
2005年7月6日《教育部关于2004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公告》指出:(1)部分体能指标继续呈下降趋势;(2)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继续呈现下降趋势;(3)超重及肥胖检出率继续呈上升趋势;(4)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调查显示,有66%的学生每天锻炼时间不足1h,其中,24.8%的学生每天基本不锻炼,这成为导致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直接原因。2005年与1995年相比,学生的柔韧性、爆发力、肌力、耐力、肺活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力量素质已连续10年下降,耐力素质已连续20年下降。《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特别强调:“体育事业重点选择上,群众体育以青少年体育为重点,把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摆动突出位置,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凸显国民身体素质提高的核心价值理念。
2 学生体质下降的致因
2.1 传统教育体制的桎梏
以分数为指挥棒的教育体制下,衡量学生的唯一的标尺就是分数。班主任关心班级的是班级的整体分数,校领导看重班级的还是中考的分数和上线率,上级主管部门衡量学校教学质量也只看应试成绩,这样形成了恶性循环,使得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少之甚少,致使原本归属他们这个年龄段的青春个性只能考试中张扬。应试教育的弊端彰显“人本”为的缺失!新课改改变了什么?
2.2 管理体制的倪端初显
主管部门的管理理念和相应的管理体制弊端也是致使学校体育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学生体育活动时间的安排得不到重视,学校领导对学生活动时间的安排采取消极的甚至是反对的态度,则令人费解。“安全第一”拘囿下学校管理体制的缺陷,致使对学生体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仅流于形式,学校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跟不上时代的脚步。重“文”轻“武”的指导思想钳制了对学校体育的重视。
2.3 运动场地设施与学生人数的比率失衡
现在的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学在实现新课改后,合并了一些学校,致使某些学校教室和学生人数不协调,出现班少人多的尴尬局面,结果导致不足八十平米的教室里坐七八人,实地调查的几所中小学,最好的一所学校是学生活动场地在人均3.58 m2,其中有5 所学校学生活动场地面积不足1m2。所见到的体育场地不仅面积不达标,而且设备简陋,高低不平的泥巴场地大多是农村体育场地,一个破烂的简易篮球架和几个水泥乒乓球台。
2.4 学校、社会、家庭互动效应欠佳
增强学生体质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互动建立学校、社会、学校三位一体模式,形成良好的风气和促进学生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合力。学校对素质教育要常抓不懈,提高每天一小时锻炼活动的质量,逐步改善学校体育设施现状,为学生锻炼创造条件;全社会要营造一个关心学生体质健康,形成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和崇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良好风气;家长要支持孩子参加各类体育活动,给孩子玩的权力,提供适度的时间和空间供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学生也要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深刻理解健康是一切的基础,运动是一种时尚的理念。
2.5 缺乏合理充足的睡眠
正常的中小学生9h,高中生应保证8h的睡眠。由于学生的压力大、课时多、作业重、在校时间长或好多学生挑灯夜战,凌晨即起,深夜苦熬等,学生根本没有充足的睡眠时间。这种上学早、放学迟、睡觉晚的现象严重影响学生身心的正常发育,引起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下降,也导致精神不振思维紊乱,造成健康隐患。同时学生长期睡眠不足,更会导致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学习效率低下,影响身心及智力发育,引起各种慢性生理疾病,形成恶性循环,体质下降。
3 提高我国学生体质的思考
健康的体魄是革命的基础,奉献社会的前提,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为了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特别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才兼备、身强体健且能从事各种实践活动的急用人才。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正是旨在引领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过渡的有效抓手,更是推进新课改的最好抓手,也是为学生的一生奠基、塑造一代人的伟大工程。
3.1 政府部门的重视和基层学校的践行是前提
提高青少年的健康素质该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政府各级部门、全社会人士广泛关注的重点。梁启超先生曾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则国雄。”强健的体魄是基础是奉献的前提,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是以全民健康水平的总体提高为基础的。保障全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健康,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长盛不衰的战略问题。全民健康素质提升是长期的战略性任务。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民族和政府,无不时刻关注自己民族、人民的身体素质健康问题。鼓励中小学生积极参加户外体育锻炼,到操场上去、到大自然中去。诚然,学校体育在此要扮演重要的角色,学校领导真正起到素质教育的引领者,让整个学校形成良好的健身氛围,正真让“阳光体育”落实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养成健身的习惯,充满健康和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基础。不能让党的政策和法规到了基层实践的过程中而发生效力上的变化,要真正贯彻执行,落实到实处,同时也能充分调动老师,特别是体育老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要让“小三门”在学校中流于形式。
3.2 学校、社会和家庭良性互动是提高学生体质的基础
学校的管理理念和评价手段及目标的改进和完善是最为重要的前提基础,学校要从应试制度的藩篱中解脱出来,不能仅仅拘囿于升学考试的分数,桎梏于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学生的未来。要以长远的观点看待问题,要看到问题的根本所在。同时社会的舆论导向也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调,从长计议,祖国的未来是他们现在的学生的;《全民健身条例》为学生强身健体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家长对子女给予厚望,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龙或成为金凤凰,在此思想的指导下一味地灌输子女“惟有读书高”的理念,从而钳制孩子的全方位发展。从小在孩子的心目中根深蒂固“重点、名牌”大学的烙印,致使学生的全部是间全都用在了学习上,用于体育锻炼的时间少得可怜。君不见“眼镜”族在小学里比比皆是,给充满童真的孩子多了份无言的伤痛。故而观念的转变时亟待解决,不论是社会、家庭还是学校都应梳理一下思路,反思我们所走过的路了!学校给予学生提供知识营养大餐,家庭和社会给予了舆论的压力使莘莘学子们踌躇满志!高考——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分数还是最有说服力,招生单位还是看重分数。分数与健康如同“鱼和熊掌”能否兼而得之?教育体制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凸显出来,从中考到高考的应试教育的模式如何改观值得我们深思!
3.3 “健康第一”理念是支撑
一个不断发展变革的社会,学生对体育的需求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要让学生有兴趣的活动、科学的锻炼、养成良好的运动卫生习惯,这就需要教师必须面对发展变化的形式,按照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去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内容和竞赛充满趣味性和人文情怀。要在家长中提倡“健康第一”的理念和科学的人才观,孩子身心健康是发展成才的前提,对教育理念的重新认识:不少家长重智育、轻体育,重升学、轻素质,重营养、轻锻炼,只重视智力培养而不重视德育和体育,人应该是全面发展的,祖国建设需要一批身心健康的人才,对学校体育的意识、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关心程度,直接影响学生在学校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家长也要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成为学生健身锻炼的指导员和观察员,始终坚持学生“以全面发展为本”的思想,引导和教育孩子自觉参与体育锻炼,养成经常性锻炼的良好习惯。真正认识到“阳光体育”之于学生、学校乃至民族的重大意义,合理调整作息时间,精心调配营养食物,努力克服不良影响,充分利用阳光课堂这一主阵地,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激励学生大胆创新,顽强拼搏,让中小学生健健康康成长,快快乐乐学习,全面推进整个素质教育,进而进一步提高全民素质。
4 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建议
落实阳光体育行动促学生养成锻炼习惯,培养体育意识,使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养成锻炼习惯是一个引导与持之以恒的过程,首当其冲的是要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加强责任意识和优惠意识,深化体育教育改革,要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的共同参与形成良性互动真正使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质的飞跃。
4.1 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基石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必须从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高度,充分认识提高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意义,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的桎梏,加强对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督导力度,真正做到学校的基石地位功用。各级部门要坚持依法治教、执政为民,要进一步加强责任感,以极端负责的态度,针对学生体质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学生体质健康提出相应的有针对性地策略和对策。
4.2 强化责任意识,让学校体育措施落实到位
学校的管理者要采取“人本主义”的管理理念,从意识到实践上给予学校体育高度重视对“祖国未来和希望”的教育和引导,为其今后发展成社会的栋梁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学校要按照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开足并认真上好体育课,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课时。同样体育教师也要有敬业精神,不要总是做顺水人情把自己的课拱手送给“文化课”老师。体育老是要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要求,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学校的后勤主管领导要按照《学校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的要求,搞好硬件建设。要进一步加大体育课程和学生体育活动改革的力度,在体育活动内容的安排上,除了要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外,要针对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重视选择具有一定运动负荷、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体育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学习和锻炼不仅要改善学生的心肺功能、增强体能、全面提高身体素质,还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4.3 继续深化体育教育改革、加大改革力度
加大体育课程改革力度,构建科学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新体系。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实践环节,从内容的选择到教学的评价要始终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在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和大课间活动上做文章,体育课堂教学是基础,为学生的课余和课间活动创造了前提条件,掌握了一定的运动技术和形成一定的动力定型,让学生每天1h体育活动的要求真正能落实到实处,这就要求“文化课”老师不要在下课铃响过之后还在滔滔不绝地灌输,不能挤占学生的可怜的20min大课堂时间,让大课堂来调动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学校体育效果评价方式和方法改革,体育课的评价标准不能仅局限与中考或高考的成绩如何,特别是中考的体育加试的成绩,“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做好的评价方式和方法,这样学生也会更加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体质健康状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的指导,以达到增强体质健康水平的目的。
4.4 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
要切实加强学校健康教育,保证健康教育的开课率,要积极探索健康教育的形式和途径,使学校健康教育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健康生活方式发挥作用。要通过课堂教学、讲座、板报、广播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营养知识、常见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营养观念和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增强学生的卫生防病意识。在开展学生营养教育、普及营养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应结合本地实际,开展一些有利于改善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的工作,当然,在实施营养时必须坚持自愿的原则。
4.5 减负不再唱高调
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采取切实措施,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在继续落实各项"减负"措施的同时,还应注意合理安排学生的作息时间和学习时间,按照有关规定严格控制家庭作业量,确保学生睡眠时间。学校校长要作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第一责任人督促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协调各科教师的家庭作业量。学生家长也应积极配合,合理安排和保证学生的睡眠时间。
4.6 上级部门加大对学校的检查督促力度,促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上新台阶
要进一步加大对贯彻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检查力度,把对《条例》的督导检查纳入政府对教育的督导检查内容,对《条例》规定的学校体育卫生工作要求和措施进行定期督导检查,促使《条例》在学校得到真正贯彻落实。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关系到民族的兴旺和祖国的未来,需要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齐抓共管,让我们团结起来,为了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共同努力。
[1]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 /s5948/201109 / 124202.html.
[2]赵建英.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公布[J].中国学校体育,2001(6).
[3]张新萍, 杨 茜.中国学生体能素质持续下降的制度反思[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11.
[4]教育部.教体艺[2005]6号关于2004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公告[Z].2005~07~06.
[5]邢文华, 张一民.改革开放20年中国汉族学生体质状况的动态分析[R].2000 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54~93.
[6]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12.15)[J].体育科学,2001(3):1~6.
[7]赵秀红, 苗艳丽.为何66%的学生锻炼不足[N].中国青年报,2006~09~19(2).
[8]陈树华, 饶纪乐.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与对策研究[J],1995~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