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警察院校警体第二课堂探究

2013-04-10何胜军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院校职业

何胜军

(四川警察学院 四川泸州 646000)

警察体育(简称警体)是警察类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警察体质、强化警务技能、提升实战素养的重要保障,是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合格公安人才的重要基础课程与途径之一,而其第二课堂则是课堂警体(即第一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和补充。它突破了传统警体教学的限制性和被动性,具有教学方法灵活、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特点[1],尤其在激发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缓解教学资源不足、延长训练时间、促进训练实效、提高训练效果、养成终身职业锻炼意识等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本文通过对全国部分警察类院校警体第二课堂开展现状进行调查,总结分析其成因,并提出对策,旨在推动以学生为主体的警体教育模式改革,为全面落实“向教育要素质,向素质要警力、要战斗力”提供相关依据和理论支持。

一、警察院校警察体育第二课堂现状

通过对四川警察学院、贵州警官职业学院、江苏警官学院、山东警察学院走访调查发现,警体第二课堂的开展,除个别院校常设有与警体内容有直接联系的专业训练外,绝大部分院校是以学生“自主锻炼”为主要形式,具体表现为:第一,缺乏警体特色氛围,尚未开展如射击、缉捕战术、警械使用、警用驾驶等内容课外训练,而是以基础体能锻炼如跑步、跳绳、跳健身操或开展各种球类活动为主,与普通高校课余体育锻炼具有同质性,广度有余而深度不足、特色不鲜明;第二,组织机构松散,人员不确定,缺乏专业指导,学生以兴趣为主导,对训练方法认知不足,对训练方向和程度不能有效把握,尤其在量的掌握上参差不齐,训练随意性大,缺乏持之以恒的动力;第三,参与面不广,喜爱运动的学生始终是少数,更多学生没能参与其中,即便有的部门开设了各种业余的“兴趣班”,如散打、球类、健身等,但因训练周期短、针对性小、力度不大,难以大面积推广和延伸;第四,缺乏警体竞赛形式,无论是校内、校外举办的各种运动会或竞赛,都以传统田径、球类比赛为主,未能与警察的职业相衔接,举办以警体为特色的竞赛少之又少,不利于促进学生警察职业意识和能力的提高。

二、警察院校警察体育第二课堂现状成因

(一)认识不足,对警体第二课堂定位不准。

在警体教师甚至相关领导的观念里,警体第二课堂就是课余体育锻炼,是“非课程化”的学生自由活动,其锻炼方式方法是由学生自己支配,与教师关联不大。而作为警察类院校的学生对警体第二课堂也存误解与偏见,存在着文科是主科,文科成绩好坏直接决定着学业是否能顺利完成等误区,对警体训练则“退而次之”,其参训动机与需求自然也处于附属地位,训练中消极思想严重,常常是敷衍了事,更没有与未来要从事的职业联系起来,对警体第二课堂定位不准,缺乏深度理解与认知,往往是兴趣爱好决定一切。据对该四所警察类院校358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有34.9%的学生参与警体第二课堂是为了兴趣和娱乐消遣,只有12.5%的学生是为了职业需要,动机的不同从根本上影响着参与训练的态度和效果。而对于警体“达标”,他们的观点是:“只要身体好,临到考试抓紧练一练,能过关就行”,这种思想极为普遍并且根深蒂固,相互影响,形成了一种负效应,制约着警体第二课堂的有效开展。

(二)制度缺失,学生缺乏主动参与的原动力。

对警体课教学质量进行监督与考核是学校的一项长期制度,学校也制定了严格的考核标准与评价细则,以期对学生的训练效果进行合理评价。而实际操作中其规范性和约束力不强,以致制度失衡或形同虚设。以学生警体“达标”为例,教师即施教又评教、即主考又评考,而学生考核成绩往往与教师自身业务评价息息相关,学校行政管理部门也存在监管不力、督查不严,因而体能考核“暗箱操作”、人为操作的现象增多,致使评价标准的合理性和严格程度令人担忧,学生常常因教师的“网开一面”而顺利过关,学校也有明文规定“达标”不合格不予毕业,但即使当时“达标”不合格,学生到毕业行考时也一并而过,并未因此而影响其毕业,其结果均是皆大欢喜,形成了“练与不练一个样,好与不好都一样”的错误观念和恶性循环,无形中助长了学生不能正确对待警体训练的消极思想和惰性,从而严重弱化了主动参与警体第二课堂的原动力。

(三)知行不一,学生缺乏终身职业锻炼意识。

关于警体锻炼的功能,学生在认知上并不缺失,知道加强警体锻炼是为了强化警察身体素质、促进掌握警务技能技术、提高警察职业素养的需要,积极参与警体第二课堂更是作为一名合格警察所必需的重要条件。但在具体的学习与训练中,又表现出知行不一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在校学生普遍缺乏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尤其缺乏作为警察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体验,更未与犯罪分子进行面对面的殊死搏斗,难于领略其中作用,也没有留下更多有价值的情感体验,因而对于长期参与有计划的警体训练行为因得不到情感的推动而变得被动或惰性,加之警体训练还要在身体上承受各种负荷与磨砺,对其精神意志也有极大考验[2]。从目前警察类院校学生体能测试结果来看,体能素质普遍较差且下降趋势明显,这从侧面也反映出学生参与警体第二课堂的自觉性较弱,训练时间与质量缺乏有效保障,没有养成警察终身职业锻炼的习惯。因此,在参与警体第二课堂的问题上,学生往往是认知有余而行为不足,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和终身职业锻炼的意识。

(四)保障不力,配套机制不完善。

警察类院校持续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警体训练场馆建设、器材设备添置速度未能与其同步,其使用处于超饱和状态,只能勉强满足日常教学需要,课余一旦开放,涉及多个部门的人员管理、维护保养、劳动报酬等一系列问题,学校也未出台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在涉及枪支弹药、警械装备又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尤其是训练中的安全问题,安全事故的界定、处理与保障,对教师的制约过大而没有激励与动力,而训练科目设置的合理性、趣味性、需求性以及被其它第二课堂所挤占的时间安排还有待解决,也阻碍着警体第二课堂的有效开展。

三、促进警体第二课堂思考

(一)深化认识,重新定位警体第二课堂的价值取向。

开展警体第二课堂活动是传统课堂警体教学的有益补充,是缓解教学资源、课时、场地器材不足的重要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警察类院校实施素质教育、实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众所周知,警体课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警体课的教学过程是使学生掌握警察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提高觉悟的过程,每一个技术动作都要经过技术了解、练习掌握、改进提高、不断巩固等几个阶段,其复杂性和专业性是一般技能不能比拟的,而要求学生在有限的警体课中(一般每周2-4节)达到动作定型和运用自如是难以办到的,从教育规律出发,基于警体技能的特殊性,其第二课堂的延伸和补充,遂成为一种现实与必然。因此,全体师生应不断深化认识,认真领会开展警体第二课堂的意义和初衷,加强学习、吃透内涵,站在全局的高度去重新审视和正确定位警体第二课堂的价值取向,以警察职业需求和实际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强化警体素质和警务技能为任务,以打造警务实战应用型人才为根本,切实转变观念、更新思想,将警体第二课堂真正纳入与传统课堂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在相同的教育体系中去考察、去评价、去执行。同时加大宣传力度,适时通过校内报刊、广播等各种媒介,广泛传播健康知识以及终身职业锻炼的意义,极力营造良好的校园警体文化,使学生把自觉参与警体第二课堂的愿望与其职业需要联系起来、与生命攸关联系起来[2],逐步形成积极参与警体第二课堂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健全制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提供动力支持。

制度是实现有效管理的必要途径,也是达成教育方式与目标培养最佳契合的有效保障。现行的警体教育评价体系对学生都相对缺乏持久竞争和激励的原动力,不利于其警务素质的提高,更不利于从警后职业生涯的发展,因此,必须建立规范化的制度机制,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以制度性的约束和激励,唤醒警体第二课堂的活力。第一,建立学分制,有效将警体第二课堂纳入学分制的管理体系中,对学生具体的训练情况进行量化考评;第二,建立奖惩制度,对表现突出、训练刻苦、成绩优异者给予荣誉和物质奖励,对作风散漫、不能坚持、收效甚微者给予留级复训或延缓毕业;第三,实行教考分离,教师在训练中只负责组织与指导,提出训练方案和计划,以目标管理的形式组织教学,而在考试中本班教师实行回避制,由警体、教务等相关部门指派专人进行考核;第四,严格监管制度,由学校专门的强力部门司以其职,多角度收集相关信息,准确掌握实际情况,对“达标”不合格者不予毕业,实现全方位督导、监控,充分行使其职能,确保考评结果的可信度和权威性[3]。通过这样,学生就会由压力变动力,由被动变主动,自跨进校门之日起,自觉、积极地投入到警体第二课堂之中,并根据专业、职业特点自愿选择训练项目,积极主动进行强化训练,挖掘其潜力,自主掌握和调节训练时间、训练内容和训练强度,有效从过去被动的训练中解脱出来,逐渐体验到训练乐趣,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提供动力支持。

(三)正确引导,树立警察终身职业锻炼意识。

在新的历史时期,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已成为一种共识,原来的静态式或追求某一阶段目标的学校教育已与动态发展状态的社会职业需求不能合拍[4]。警察是和平时期风险性最高的职业之一,是与各类形形色色违法犯罪作斗争的尖刀利器,是捍卫国家和人民群众安全的金色盾牌,因而提倡终身职业锻炼是警察职业岗位的客观需要,在警察职业发展的各个阶段中都必须持续、广泛、适当地参与警体锻炼,不能将学校警体教育成为自身锻炼的终点。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时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因此,教师应注意施加正确引导,以理论讲解、实例剖析、组织训练为重点,有效渗透和强化警察终身职业锻炼的理念,注重养成教育和思想培养,将长期的职业锻炼作为警体第二课堂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把它与打击犯罪、提高体能技能、锻炼身体、提高智力、促进社会交际能力等因素紧密结合起来[5],着力提高警察自我锻炼的能力和效果,以满足社会及个体需要的程度作为行为准则,使警体第二课堂的教育有效延伸到警察职业之中,通过行之有效的引导,使学生正确认识自觉长期参与警体训练的意义,并有效落实到行动之中,从而牢固树立警察终身职业锻炼的意识。

(四)科学设置,不断丰富和完善具有专业特色的警体第二课堂结构。

鉴于警体训练的多样性、专业性、系统性较强,如果没有科学的课堂设置,就可能使警体第二课堂的培养目标发生偏离。科学设置是指警体第二课堂的训练思想、训练目标、训练计划、训练措施、训练评价等几方面,都要与课堂教学以及学生所学专业吻合、互补,这是其有效开展的前提,也是贯穿于全过程的重要主线。它不仅能使学生由自发、随意、无序的课外锻练转变为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双边教学活动,更能准确定位(把握训练方向和程度)、吸引学生、抓住要点,有效弥补传统警体教学中的“短板”,从而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对此,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丰富和完善具有专业特色的警体第二课堂结构,在内容设计上即要注意训练对象的共性与个性,又要兼顾警体特色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做到即有层次差别的高低搭配,又有难度区分的深浅组合;即有明确指向的短期目标,更有清晰可见的长远规划,使第二课堂与学生发展有效匹配。同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特色为导向、以育人为最终目标,有效契合好兴趣爱好、职业需求、个性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训练指向,科学施加训练手段,不断促进学生警体素养的提升。例如;对一、二年级本科和非公安专业学生应以基础体能、障碍通过、武装越野为主要科目,而三、四年级本科和公安专业学生应增设泅渡、攀登与速降、枪械分解与排故、应用射击、防卫与控制技术以及综合性警体比(竞)赛,以凸显公安实战氛围,使之能在高危环境中去努力掌握警察的制胜本领和生存法则,并逐渐形成以点代面,面面俱到,纵横交叉的合理的警体第二课堂内容结构。

(五)完善保障,为警体第二课堂的长效运转提供坚实基础。

警体第二课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的高效协作与组织保障。学校应成立专门机构并由分管教学工作的校长牵头,在警训部、学生处以及学生社团的参与下,共同组建警体第二课堂的常设机构,下设各分类训练部门及人员组成,由专职教师和学生骨干负责全面管理,并实施长期具体的训练指导工作,形成领导师生共参与、分工明确、协作高效、齐抓共管,有序开展的良好局面。此外,还要拨出专项资金予以坚决保障,加快场地馆所建设和购置器材设备,以缓解警体第二课堂训练的供求矛盾。同时制定相关政策,完善机制保障,确保训练时间,加强安全防范,建立激励机制,健全管理制度,以营造良好的训练环境,有效激发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的热情,为警体第二课堂的长效运转提供坚实基础。

四、结束语

在当前“向教育要素质,向素质要警力、要战斗力”已成为全国各地公安机关共识的大环境下,警察类院校开展警体第二课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加凸显,其训练价值也日渐被广泛认同和实践证明,我们要针对当前警体第二课堂还受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其开展仍缺乏足够活力与魅力,未能充分彰显在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作用这一现状,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以唤起相关领导、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与积极参与,进而健全体制、加强管理、大胆尝试,不断促进警体第二课堂整体向纵深推进和良性发展。

[1]孟 淼.对警体第二课堂的研究[J].公安大学学报,1995,(4).

[2]王 慧.关于高校开设体育第二课堂的相关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7,(6):83-85.

[3]郭 林.警察类院校学生体能达标现状与影响因素探析 [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10).

[4]张 良,周务农.基于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和职业特色三维视角的高职体育课程改革与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10,(5).

[5]陈炳阳.公安院校警体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8,(1):48-50.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院校职业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职业写作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我爱的职业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