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文化建设: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追求
2013-04-10王立
王 立
(南京林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 江苏 南京 210037)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1]。这是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我国文化建设提出的新的战略任务,体现了我们党对发展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自觉。
一、文化自觉的定义阐释
“文化自觉”的命题,最初是由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于1997年在北京大学举办的第二届社会学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提出的。他指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和形成过程,它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文化自觉不带有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坚守传统’。自知之明可以增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2]费孝通先生所说的自知之明实际上就是对本民族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做到文化的自知之明、自我觉醒、自我反省,才能主动地回应时代的要求进行文化的自我创建。这种对文化本真意义和内在含义的深刻认识、深度认同,就是文化自觉。
费孝通先生用一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3]表达了文化自觉的基本意蕴。涉及到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审视历史,充分认识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有自觉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并让其在新的时空条件下得到发扬光大;第二,注重理解和诠释他者文化的经验和长处,博采众长,自觉吸收他者文化中的精华,运用到自身文化建设中来;第三,在全球化语境下反观自己,在分析、比较及整合多种文化中,推动民族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自觉实现文化创新。“文化自觉”回答了全球化时代,世界各民族文化并存、冲突、渗透与交融的趋势下,各种文化的自我认识、相互认识以及如何实现和谐共处的问题。只有自觉发现文化系统中新生的有价值的文化要素,并积极推进文化建构:一方面以民族文化综合创新,实现本民族的社会发展为价值尺度;另一方面以全人类共同理想、共同追求,实现世界的未来发展为价值目标,才能在理性层次上实现文化自觉的终极意义。[4]
文化自觉是人的主体自觉性在文化发展上的体现,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因素,是建设先进文化必备的思维品质和实践精神。文化自觉不仅能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增强中国的软实力,而且能激发民族信心和创新力。在当代中国,文化自觉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现状的自知之明,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和谐文化”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文化自觉,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大理论创新,标志着我国文化战略上的调整。建设和谐文化,既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现实针对性的文化提升,也是对全球化过程中文化多样性诉求的积极回应,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和谐世界提供了理论支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和谐文化的价值取向
和谐文化标明的是文化的内容及其价值取向。所谓和谐文化,就是指反映一切人类和平、和睦及其自然关系、社会关系和谐的价值观念、文化形态及行为规范的总称。它包含对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包含对社会发展的总体认知和评价,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实践取向和制度构建。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可以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谐共存的社会氛围以及同心同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广泛共识。
和谐文化的鲜明特征表现在:第一,以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凝聚人心,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的和谐。只有以共同理想的号召力和感召力,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万众一心,共创和谐的强大力量。第二,在全社会普遍树立和谐至上的价值观,把促进社会协调发展作为主要价值追求。用和谐至上的价值观去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才能为国家的不断进步提供可靠保证。第三,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合重于分争的思维方式,把和合作为斗争的最终目标和发展的首要途径。和合思维是与分争思维相对的一种思维范式,它把思维重点放在事物内部各对立要素的统一和协调上。和合思维的最终目标,是创造一个和合、和谐、和美的崭新世界。第四,建立科学、规范的制度文化,用法治的力量维护社会和谐。有了好的制度,人们就有了行动的依据、裁决的标准,就能向着一个共同的美好目标努力奋进。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文化因素深深地渗入其间,它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支撑。没有和谐的文化,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根基,就没有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有没有和谐的文化,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尺度。
1.和谐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和谐社会的凝聚和激励力量。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5]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重要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未来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竞争,取决于一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技术、教育程度。我国要在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高度重视和谐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2.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巩固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和谐社会是理想的社会,这种理想越能充分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越能为绝大多数人所认同和接受,就会越能成为执政党领导和团结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
3.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谐文化内含着协调发展的理念,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培育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使人们在关注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促进和谐文化建设
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以先进文化为指导,面向时代,立足现实,与中华民族和谐传统相承接、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思想文化体系。因此,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促进和谐文化建设。
1.弘扬和谐自觉的文化精神。必须使和谐的文化精神成为时代与社会的高度自觉,实现文化的人本精神和人文关怀,提升社会民众的文化享有、文化权益意识;同时,通过和谐自觉的文化精神增强社会成员的认同感,改变理想信念缺失下社会道德的滑坡和无序状态。
2.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我们今天建设和谐文化提供了丰富而厚重的思想资源。我们必须深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容,汲取其合理的思想内核,并对体现和谐思想的传统文化资源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我们应以宽广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博采众长,使其熔铸于和谐文化建设之中。当然,对于西方文化中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观念,是要坚决抵制的。只有在交融中学习借鉴,在碰撞中扬弃升华,才有助于和谐文化的丰富发展。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和谐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最基本的层面看,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这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是当代中国人民不断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的基本准则。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成为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前进的精神旗帜。[6]
4.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加强和改进文化领域宏观管理,加快政府职能从“办文化”的传统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向“管文化”方向的转变;明确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职责,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属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规范国有文化事业单位的转制,加快文化部门的职能转变,进一步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权,加强面向社会的宏观调控和依法监管,逐步建立党委领导、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独立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鼓励大型国有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在文化事业的主要领域如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指导我们的文化建设,同时要利用现代化的通讯技术、传播媒介,使互联网站成为传播和谐文化的重要阵地。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属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健全文化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加强文化立法。
和谐文化,是我们党深入分析和全面把握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着眼于不断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提出来的新的文化建设指导原则和战略方针,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与把握达到了新的境界,是我们党所具有的高度文化自觉的鲜明体现。在建设和谐文化的过程中,只有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和而不同的方针,努力实现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吸收,推动我国文化发展和创新,才能最终达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愿景。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19.
[2]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3):15-22.
[3]费孝通文集(第 14卷)[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196.
[4]李艳.文化自觉的三重释义[J].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12,(4):230-233.
[5]江泽民文选(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
[6]刘云山.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N].人民日报,2006-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