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新形势下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2013-04-10

社科纵横 2013年10期
关键词: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

冯 波 于 飞

(中共莱芜市委党校哲学教研室 山东 莱芜 271100)

历史和现实证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对崇高科学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富有活力和最有广阔前景的信仰,它完成了人类信仰的伟大变革。历经岁月变幻,在今日中国,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更具特别的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1]共产党员树立和坚持这种信仰,是我们手中持有的最有力的精神武器,是我们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之基。因此,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仍然特别需要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的研究和教育,正视马克思主义信仰淡化以致信仰危机现象,分析原因,探索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合适路径。

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意义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我们党优于古今中外一切政党的独特品格,是党领导革命和建设战无不胜的精神武器。在新形势下,我们仍然需要把马克思主义信仰牢牢扎根在广大党员群众心灵深处,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利于建设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

信仰是人类最根本的精神现象,也是最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息息相关,体现了人类对价值理想和人类终极关怀的不懈追求。回顾历史,感怀沧桑巨变,我们党始终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指导,引领当代中国进步的潮流,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性转变。在这期间,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多少仁人志士满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美之歌。今天,我们的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而努力,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为目标,从根本上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目前虽然已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中国共产党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本世纪中叶实现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仅要解决30年来快速发展所积累的大量矛盾和问题,还要解决好今后十几年、几十年发展中可能产生的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信仰。

(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则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希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理论源泉。时至今日,中国人民从未像今天这样离伟大的“中国梦”如此之近,“中国梦”也印证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光辉形象。回顾历史,无数事实都证明了列宁所说的“遵循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道路前进,我们将越来越接近客观真理(但绝不会穷尽它);而遵循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2]九十余年来,正因为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领导中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取得一次次的伟大胜利,才能将几代人矢志追求的现代化梦想和民族复兴进程不断向前推进,从积贫积弱的落后国家发展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九十多年的光辉历程,凝聚成宝贵的历史经验,启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光明未来。所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施政路线,不断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坚定信念,居安思危,艰苦奋斗,永不懈怠,我们才能承续无数先烈们所开创的伟大事业。

总之,“中国梦”的实现要以强大的物质为基础,更需要信仰的牵引,并最终展现为精神和价值的形式。信仰关乎国家的命脉、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因此,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新境界,从实现‘中国梦’的客观视角和时代立场去理解和把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3]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4]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从而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所具有的精神动力和现实意义毋庸讳言,邓小平也曾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力量。”[5]然而当前在精神领域呈现出来的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所谓的个人人生信仰和社会理想信仰问题,说到底,主要表现为一部分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的怀疑,特别是少数党员干部对权力、金钱、宗教等的信仰,使其马克思主义信仰发生了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一定冲击。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主要表现

所谓信仰危机是指社会现实在精神层面的反映,是信仰者原有的信仰全面失落与崩溃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信仰新旧交错、更换替代特殊阶段出现的某种精神疑虑、空虚或倒错的状态。在社会深度转型的当下中国,人们出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危机,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信仰理解模糊并趋于淡化。可以说,对于“信仰”一词,每个人都不陌生,然而深入了解当代中国人的信仰状况后,结果却十分令人堪忧,其一,能够说出信仰的基本含义和知道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国的主导信仰的占多数,但问题在于有些人将信仰等同于宗教信仰等非科学、非理性的思维;其二,不清楚马克思主义信仰主导地位的还大有人在,表现为缺乏信仰或对信仰非常迷茫,甚至以个人利益作为信仰选择的标准;其三,有些人们甚至否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主张和认同自由、平等、博爱等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伦理信条。

其次,信仰缺乏坚定性。信仰认识的薄弱及淡化直接影响人们信仰的坚定性。第一,由于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忽视,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方法论把握的不足,在面对善恶混杂、真假并存的信仰选择时,无法辨明是非,无法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社会现实相脱节,从而进一步质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进而动摇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决心和信念。第二,当代中国人的信仰带有盲目、盲从和功用主义的倾向。什么对自己发展有利就信什么,随波逐流,没有一个统一且坚定的信仰。第三,缺乏理性机制,过于主观和感性,一旦原有信仰遭到质疑和挑战,就会表现出混乱和摇摆不定。

再次,信仰缺乏超越性。信仰本来是一种主动的“超越”,是理想对现实的精神超越。然而事实上,大多数国人往往局限于自我境界之中,表现为追求自我价值、自我利益和自我享受,自私自利。即使有些人能够超越自我境界,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弘扬集体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也只是表现为一时之举或昙花一现,这样的信仰还完全没有达到“超越”个人私利的境界。

最后,信仰缺乏终极性。“马克思主义信仰立足现实,憧憬未来,既摆脱了宗教信仰的虚无,又给人的心灵以美好的向往,是一种处处充满着人文关怀的信仰。”在现实中大部分人们的信仰追求还在低层次徘徊,有的则淡泊名利,或者躲避崇高——只关心家事,不关心国事;另一方面,有些人的信仰过于空洞,夸夸其谈,没有正确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理论性、实践性与批判性的统一,是需要和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创新和发展的人类最崇高的信仰。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成因

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我们仅从历史、现实两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历史根源。从历史上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命运与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紧密相连,它随着共产主义运动的成败而起伏;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之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负面影响一直长期存在,不少人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产生了质疑甚至动摇,“共产主义渺茫论”、“信仰危机论”、“淡化政治论”等思想反映时有出现;中国共产党在实践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失误或偏离,影响了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信服和信心。如历史上“左”倾造成的严重错误,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大打折扣。

其次,社会现实根源。在国内,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等社会现实与马克思主义构建的物质极大丰富、人人平等的“理想国”严重脱节,另外,教育、就业、住房、医疗、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问题之改善也与经济发展并不完全同步,使人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甚至也是虚幻的空中楼阁,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失去信心;在国际上,西方多元文化的侵烛,也动摇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性。伴随着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增强,西方社会各种形形色色的新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乃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也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中国,使得我国的广大民众、部分党员干部对主流文化——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更为重要的是,在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对传统的思想观念冲击下,部分党员干部以权谋私、损公肥私、违法乱纪、腐化堕落的现象愈演愈烈,致使党员干部与人们心目中的应有形象大相径庭。这一切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对社会主义前景的信心,从而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怀疑,甚至否定。

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路径选择

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是“危”,也是“机”。事实上,从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形成发展的具体历程可以发现,它从一开始就是在不断地被人怀疑甚至背弃中发展壮大起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根源,从精神层面说都是源于党内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但凭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优秀品质,凭着中国共产党坚定执着的坚持,每一次都能化“危”为“机”。对于“当下的信仰危机来说,化解之道同样不是要重新确立一种新的信仰,而是要重建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和态度”[7]。

(一)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架构,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吸引力

长期以来,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象似乎是不言自明的态度,让许多人陷入了“言而不明”的尴尬境地。因此,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首要前提是要从理论形态上搞清楚我们究竟信仰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东西和怎么去信仰的问题。对此,不仅要尽快尽量地形成社会共识而不是一味地议而不明、论而不决,而且要形成结构严谨的信仰理论形态。任何一种持久而又影响深远的信仰,都有一套完整的信仰理论(或教义),宗教的魅力就在于此。然而,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创立之初并非作为信仰理论来构建的,而是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来构建的,无论就其逻辑结构还是就其内容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论都是两个不可完全划等号的概念。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论固然内含于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之中,但并非全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都是我们必须信仰的对象,而是需要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去提炼。因此,我们不仅要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而且要在此基础上弄清楚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能够成为我们信仰对象的内容及其逻辑关系。

与此同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正本清原,固本创新,以增强其现实解释力和说服力。“正本清原”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尤其是作为执政党的决策者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回到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原著中去,系统地钻研原著,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只有这样,才能搞清楚“究竟什么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具体内容,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8]“固本创新”,就是在区分清楚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具体论断后,对基本原理要始终坚持,而具体论断则要与时俱进,根据现实境遇不断地给予扬弃和创新。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并在此层面上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夯实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社会载体

作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社会载体,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模范主体,又是其实践客体,因此,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关键在党。它要求党的组织及其成员不仅必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坚定信仰者,而且还必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忠实践行者,在其信仰实践中,必须充分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应该具备的信仰品质和信仰能力。

总的来看,改革开放后党的先进性在整个执政过程中得到了整体体现,但也无法否认在局部上与“应然性”上所要求的还有较大的差距。这些较大的差距成为推动党内外群众真正相信马克思主义的最大障碍。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9],从而树立良好的公仆形象,提高党的公信力,如此,马克思主义信仰才有可能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认同。

具体而言之,就是要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特别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从执政之日起,其执政能力就成了影响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关键因素。而新的历史时期,党的执政环境更复杂,执政任务更艰巨,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更加严格的要求和考验。所以,作为执政党,在践行自己信仰的执政过程中既要体现其先进性,还要有较强的执政能力去完成其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伟大“中国梦”的执政使命,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信心。而信仰发生的内在逻辑是:“有了信任,才能有信心;有了信心,才能有坚定的信仰。因此,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构成了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不二法门。”[7]

(三)创新信仰方式,努力使信仰的主体意志自觉地适应马克思主义信仰客体的内在要求

信仰方式分为精神层面的信仰方式和实践层面的信仰方式。精神层面表现为对理论的接收、学习与感悟方式;实践层面表现为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

从精神层面看,首先,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前提或基础。健康有益的信仰必然是真正理解基础上的信仰,只有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接受、认同后内化和升华的信仰才能持久坚定。在学习的内容上,要尽可能地阅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在学习的方式上,要寓理论教育于帮助受教者满足其现实需要出发。长期以来,我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之所以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正是由于我们在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时缺乏实实在在的生命性投入和践履,把本应触动人心灵的生动教育变成了干瘪的知识灌输或远离人们现实需要的冰冷说教,使受教者误以为马克思主义解决不了发展变化的实际问题,满足不了当代人的需要,从而对马克思主义知而不信。

另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仅仅是朴素的感情,更不是盲目的崇拜,而是建立于准确的认识和理解之上的理性把握,这体现出人的认知需要。宗教具有神秘感,因为它以唯心主义世界观为理论基础,是对虚幻的天国的盲目崇拜。而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为理论前提的,它要求人们所做的不是盲信盲从,而是理性地独立思考和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认知能力,使人的认知需要得到极大的发展。所以,只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系统学习和深入研究,才能被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思想所吸引、所折服,才能真正树立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其次,强化必要的信仰仪式。“信仰仪式存在的作用不在于仪式本身,而是这些仪式能够彰显出将群体成员联系在一起的动力,从而达到凝聚、教导和训诫的作用。”[9]宗教仪式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就是最好的佐证。再例如“三会一课”(“三会”——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委会、党小组会;“一课”——按时上好党课)制度作为党的组织生活的基本制度是加强党员教育的重要制度,是我党经过长期实践证明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党组织生活制度。但是,在当下的现实生活中,这一制度对许多基层党组织来说越来越形式主义化了,有的甚至形同虚设。因此,如果这一制度得不到完善和强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就很难深入人心。

再次,要培养科学合理的敬畏感。信仰的支撑,仅靠科学的论证、理论的彻底是不够的,还要靠敬畏。人有了敬畏,才能有自律,正如马克思所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而人之所以有“自律”,是因为人有敬畏之心的“他律”。虽然马克思主义理论用科学性取代了神秘性,随着神秘性一起消失的是对未知的神秘力量(如上帝、佛祖等)的敬畏,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就没有值得人们敬畏的内容了。比如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客观规律和人民群众的力量就是最值得敬畏而且必须敬畏的,否则就会遭受惩罚和失败。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和信仰实践中,必须通过各种方法和措施,培养人们对客观规律和人民群众的敬畏之心,要让客观规律和人民群众化为信仰者心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神”。

从实践层面看,在信仰方式上要增强实践意识。信仰的本质是实践,在现实性上它是实践活动。实践更是马克思主义的首要特征,“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说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10]。因此,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最关键的是要化信仰为行动,化理论为德行。任何离开实践去奢谈理论,或光说不做的行为,都不可能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在信仰方式上,我们必须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践意识。信仰者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信仰融入日常生活中,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并统领其行为。只有当信仰者把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要求与自己的日常行为紧密结合起来,在日常行为中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功能,让人们切实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价值,才能引导人民群众真正树立起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认识到,导致当下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原因不是以上两点所论就能言尽的,而是多种复杂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化解危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之道除了从以上方面认真着手进行,还有待继续深入探讨。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新华网,2012-11-8.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19.

[3]孙红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中国梦”[N].光明日报,2013-5-05-07.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17.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

[6]崔艾举.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人文关怀[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8).

[7]曹桂芝.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路径探析[J].湖湘论坛,2012(5).

[8]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9]李阎,刘建宏.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群众信仰体系新格局[J].人民论坛,2011(8).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7.

猜你喜欢

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