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会稳定多元化机制的构建
2013-04-10王劲晓侯江书
王劲晓侯江书
浅析社会稳定多元化机制的构建
王劲晓*侯江书**
社会稳定 社会矛盾 多元化机制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应以社会稳定为基础。当前我国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社会群体之间利益失衡,人民内部矛盾日益激化的趋向,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因此,在立足司法机关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下,调动其他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构建社会稳定的多元化机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稳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确保社会稳定,从而实现人民生活安定有序。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凸现,社会纠纷日益增多,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当前,应当坚持司法机关作为解决社会矛盾的最后手段,同时,建立多层次的、多方面的社会稳定多元化机制。笔者试图立足当前我国的国情,并结合河南省部分地区的有益实践,就社会稳定多元化机制的构建与完善提出一些建议。
一、构建社会稳定多元化机制的意义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我国社会矛盾频发的实质原因在于社会利益结构失衡。当前存在的诸多社会问题,如不同行业收入差距问题、城乡差距问题、社会公共安全问题、失业问题、腐败问题、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等,没有明确回应和解决通道,从而会更容易引起群众不满。如果不让人民把自己的不满情绪合理宣泄出来,久而久之沉积下来,最后会以集体上访、群体性事件等强烈的方式释放,这将严重危及社会稳定。要实现长期的社会稳定,就必须建立一种宣泄和疏导机制,让人们在合理的范围以温和的方式表达不满[1]胡仕林.完善我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对策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2007,(4).。构建多元化稳定机制,通过多元化方式救济群众利益,从而使群众的不满得到宣泄,以期达到社会矛盾有效化解的目的。
随着我国改革与发展的全面推进,社会结构急剧变动,利益格局不断调整,社会矛盾已成为新时期影响政治稳定、社会生活和谐的主要因素。因此,能否及时准确地发现矛盾, 正确、妥善地化解矛盾,不断提高化解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所以,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顺应时代要求,创新维稳理论和维稳机制,把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立起多元化的社会稳定机制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命题中的应有之义。
(二)解决社会纠纷的客观需要
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均衡的利益协调机制
当前,我国社会转型发展阶段,社会利益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不同所有制经济、不同行业中的社会利益主体由于其社会政治结构、资产结构和思想文化结构中的掌握社会资源不同、地位不同、能力不同、机会不同,从现实社会中汲取的利益也就不同。因此,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差距不断扩大,造成了很大的利益矛盾。然而,当前我国缺乏有效的利益平衡协调机制,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落后,就业、教育、住房、医疗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突出。
社会纠纷呈现多元化现状,包括利益的多元化、纠纷主体关系的多元化、纠纷主体价值和文化的多元化,这就要求解决这些矛盾和纠纷的方式和途径也应是多方面和多渠道的。目前,我国存在当事人自行解纠、民间机构和个人解纠、行政机关解纠、司法解纠等纠纷解决途径。然而,当前的纠纷解决机制却依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综合运用各种纠纷解决机制,把非诉解纠和诉讼解纠有机统一起来,理顺各纠纷解决主体之间的分工和责任,依靠社会力量解决纠纷,构建一个多元化社会稳定机制,从而确保矛盾得到有效化解和群众生活安定,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维护群众利益的需求
(二)缺乏社会稳定风险预警机制
社会稳定不是永恒的,人类社会也从未有过绝对的、凝固的稳定。对于如何应对社会稳定问题,美国政治学家萨缪尔·亨廷顿曾提出“社会风险预警机制”的概念,即为确保社会的稳定,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应对突发事件的安全应急管理机制,以便在冲突爆发前发出预警,以提供相应的处理方案及对策[2]刘汝宽.论维护社会稳定机制的构建[J].公安法制研究,2011,(4).。所谓社会预警是指对危害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影响社会稳定、干扰社会正常运行的事件和问题的预警。其实质是对社会稳定性程度的评判, 其目的和作用是识警防患, 超前预控[1]王传发.建立和完善构建和谐社会必需的社会机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3).。建立全面有效的社会稳定风险预警机制,定期、定点对社会风险的发生及其可能危及的范围进行科学预测,通过针对有可能发生的公共危机和社会矛盾事件提前警示, 促使社会预先采取对策,超前进行必要的社会控制行为, 或采取相应防范措施将危害的发生缩小在最小范围。体系,能够对社会不稳定因素及其积聚的情况作出预见,以便及时制订和采取措施、使问题消解于萌芽状态。社会心态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由经济关系、政治制度以及整个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引起的直接的、在社会群体中较为普遍存在的、具有一定共同性的心理或心理态势。
(三)缺乏有效的社会矛盾化解和纠纷解决机制
一是基层民调机制形同虚设,能力欠缺。长期以来形成的基层就地化解矛盾纠纷,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当前我国基层村(居)委会调解机构形同虚设,调解员一般由“村干部”兼任,没有补贴或者没有实际拿到补贴,工作没有积极性,甚至有很多村(居)委会根本没有开展此项工作,群众也不知道基层村(居)委会还有这样一个机构存在。二是人民调解协议缺乏执行力。我国调解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现状是非诉讼解决结果未得到应有尊重,效力得不到司法保障。一些当事人反复无常,即使是经过人民调解机构调解后又通过诉讼程序进行解纠时有发生,浪费了大量资源,同时也有进一步激化矛盾的可能性。三是缺乏临时性纠纷解决机制。如拆迁活动以及因此引发的纠纷, 使基层群众抗拒拆迁, 由此引发大量上访事件。四是未形成系统化、配套化的纠纷解决体系。当前我国将主要资源配置于司法机关和正式的诉讼程序, 对其他纠纷解决方式的制度建设重视不足, 投入相对薄弱, 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发展不平衡,诉讼程序和非诉讼方式之间也未能形成一个有效的协调机制, 相互间的衔接和互补不够。
三、构建社会稳定多元化机制的建议
(一)完善群众利益均衡机制
构建社会稳定多元化机制,一方面,要畅通和扩展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渠道,进一步强化社会的表达、监督机制。通过设置并开放领导信箱等多层面、多途径、多形式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方便群众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帮助政府部门了解群众需求、解决群众困难,从而有助于矛盾纠纷的及时发现与制止;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平衡和协调机制的建设。以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为重点,以促进就业为抓手,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机制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稳定,使群众具有良好的安全感和稳定感,从而减少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稳定。
(二)建立社会稳定风险预警机制
积极开展社会预警指标和社会心态的研究,加强和完善社会稳定工作决策、社会预警和应急机制的建设。社会预警指标是对社会运行中出现的失调、失序、失范、失误等问题的评估,它是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指标
(三)建立多元化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建立一套以诉讼为核心、各种非诉讼方式为补充的相互配合、相互衔接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以调动社会上的一切主体、一切因素、一切形式来参与, 充分发挥道德、习惯、社会规范的积极作用, 并综合采用政治、经济、法律、行政、教育等多种手段, 协调处理各种矛盾纠纷, 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首先,充分发挥各类调解方式的作用,构建以协商和解为先导,以仲裁裁决为分流,以行政解纷( 行政调解、行政裁决、行政复议) 为中心,以司法终局为后盾的“大调解格局”[2]吕毅平,栗宏.检察机关涉检信访的现状、成因、特点及对策研究[C].昆明市检察机关优秀论文集:241.。坚持指导为主、干预为辅的原则,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积极推动民间调解。在充分发挥工会、妇联等群众组织和机构在反映诉求、维护权益等综合性常设调处平台的同时,扶持和培育社会组织,使其成为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载体,能够承担起政府“干不好、干不了、不该干”的事,增强社会的自组织能力,减少社会矛盾发生。
其次,注重社会稳定多元化机制的系统化和有机衔接。注重完善非讼解纷机制与诉讼解纷机制之间的合理衔接,确保司法作为“最后一道防线”,实现司法对其他解纷方式的支持保障与监督,将所有调解所成的协议赋予法律效力。如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所规定的人民调解协议具备民事合同性质,也规定其他解纷主体所作的调解协议同样具有民事合同性质。当调解达成后,法院依法确认达成的和解协议、调解协议的效力,并通过司法审查对非诉讼纠纷解决过程中的瑕疵和错误进行救济。这样,通过非诉讼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之间的有效衔接,探索非诉讼与诉讼途径相补充、相衔接、相配合的纠纷解决渠道,实现对矛盾纠纷的法律调控与非法律调控、诉讼调解与诉外调解、诉讼与非诉讼解决矛盾纠纷机制之间的联动与协调。
最后,注重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和联调机制。借助现行综治维稳、平安建设、信访、社会管理等工作机制搭建的平台发挥作用,将完善多元化稳定机制的一些措施具体落实到现行相关工作机制中,如将矛盾解决的相关信息汇集至党委政法委,借助信访化解社会矛盾等。同时,还要积极发挥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作用,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能够办好自己的事情,通过把群众组织起来,让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增进社会和谐。■
王劲晓,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
侯江书,河南省安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二庭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