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贴压结合养心四物汤治疗睡眠不足综合征临床观察
2013-04-10王海松
王海松
(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中医院内科,河北 宽城 067600)
睡眠不足综合征是指患者无意导致的持续3个月以上得不到足够夜间睡眠以支持白日正常清醒状态的睡眠失调,好发于25~30岁,男性发病略多于女性[1]。2009-12—2012-10,笔者采用耳穴贴压结合养心四物汤口服治疗睡眠不足综合征65例,并与单纯养心四物汤口服治疗65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30例均为我院内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5例,男37例,女28例;年龄23~45岁,平均(30.41±0.19)岁;病程3~26个月,平均(2.1±0.5)个月。对照组65例,男39例,女26例;年龄25~43岁,平均(29.47±0.19)岁;病程3~24个月,平均(19.5±0.1)个月。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西医结合睡眠障碍诊疗学》[1]。白日嗜睡或曾在青春期前或少儿阶段入睡困难;在习惯性睡眠周期内,持续睡眠时间相对于年龄明显较短;不能维持习惯性睡眠安排;异常的睡眠模式至少持续3个月;采用延长睡眠周期的治疗能缓解症状;在习惯性睡眠周期内进行多导睡眠图检查显示:入睡潜伏期缩短(<15 min),睡眠效率增高(>85%),总的觉醒时间<10 min,非快速眼动(NREM)/快速眼动(REM)睡眠分布和比例正常,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的平均入睡潜伏期缩短,>80%小睡次数中出现2期睡眠,显示过度嗜睡。
1.3 治疗方法 2组均予支持性心理治疗。
1.3.1 对照组 予养心四物汤口服。药物组成:当归3 g,生地黄3 g,熟地黄3 g,茯苓3 g,白芍药6 g,川芎6 g,党参5 g,麦门冬5 g,五味子5 g,柏子仁3 g,酸枣仁3 g,炙甘草3 g。日1剂,水煎取汁100 mL,睡前90 min温服。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同时予耳穴贴压。
取穴:心、脾、神门、交感。先将耳廓常规消毒后,将王不留行用0.5 cm×0.5 cm医用胶布贴压在以上单侧穴位,每日揉按以上穴位3~5次,以局部产生痠、麻、胀、痛或灼热感为宜,每次持续3~5 min,3 d后更换至对侧同样穴位。
1.3.3 疗程 2组均以30 d为1个疗程观察疗效。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治愈:睡眠正常,伴有症状消失。好转:睡眠时间延长,伴有症状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善。以治愈、好转统计总有效率。
2 结 果
治疗组65例中,治愈42例,好转20例,未愈3例,总有效率95.38%;对照组65例中,治愈29例,好转25例,未愈11例,总有效率83.08%。2组总有效率比较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 讨 论
睡眠不足综合征无明显诱因,常自行发生,患者不存在神经与精神病理性睡眠障碍或异常的睡眠质量,睡眠能力无障碍,除嗜睡外,白日可继发性出现疲乏、乏力、焦躁不安、学习工作能力减退、胃肠功能紊乱或抑郁等症状,临床主要表现为睡眠减少,夜间睡眠时间缩短,并出现慢性化特点,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下降,家庭与社会活动功能退缩,病程迁延,目前西医以针对症状对症治疗为主[1]。
睡眠不足综合征属中医学不寐、疲劳、懈怠、懈惰、四肢劳倦等范畴,发病因久劳所伤、起居失节导致神志疲劳,与气、血、津、液有关,病位主要是肝、脾、心、肾。气、血、津、液是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为用,过度疲劳导致气机紊乱,引发血及津、液功能失调,生成及输布异常,从而无法正常维持机体正常活动,日久导致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气机不畅,心神失养,神志恍惚。治宜补血益气,滋阴宁心。养心四物汤方中当归补血养肝,和血调经,既助熟地黄补血之力,又行经脉之瘀滞,熟地黄为滋阴补血之要药,白芍药养血敛阴,川芎温通经脉,组为四物汤,茯苓健脾利水,宁心安神,生地黄清热养阴,凉血生津,党参补中益气,麦门冬滋阴益精,清心除烦,五味子敛肺滋肾,宁心安神,柏子仁养心安神,润肠通便,酸枣仁养心安神,镇静催眠,炙甘草益气滋阴,通阳复脉。全方共奏补血养心、益气敛阴治功效。
耳与脏腑的关系密切,《素问》云“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灵枢》亦云“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难经》云“肺主声,故令耳闻声”。耳穴疗法是以刺激耳穴或阳性反应点达到诊治疾病的中医特色疗法,耳廓部位神经、血管较为丰富,刺激穴可以有效地双向调整机体内分泌系统以及内脏功能,通过耳穴贴压刺激心、脾、神门、交感,具有明显的疏经通络、安神活血、调畅气机功效[3],患者每日3~5次自我按压耳穴,可以起到强化治疗效果的作用,而且方法简便易行,容易操作。
综上所述,采用耳穴贴压结合养心四物汤口服治疗睡眠不足综合征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1] 刘泰,谌剑飞.中西医结合睡眠障碍诊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86-89.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9-20.
[3] 郭义.实验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215-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