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城县平原风沙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探讨

2013-04-09

海河水利 2013年3期
关键词:风沙水土保持

胡 燕

(海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天津 300170)

1 基本情况

武城县位于山东省德州市西南部,属于海河流域鲁西北平原,总面积751 km2。境内3条黄泛故道分东、西、中贯穿南北。由于受黄河改道泛滥的次数不等、流速不同影响,形成了高、坡、洼相间的微地貌类型。多年平均年降水量528.2 mm,夏季降水集中,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平均风速3.6 m/s,8级以上大风天数为24 d,春季大风天数约占54%。武城县表层土壤主要为壤土和沙土两种类型,壤土保水保肥性能好,适种性广,而沙土结构简单,有机质含量低,风蚀季节性强,适种性差。该区域植被以人工植被为主,次为少量的自然植被。人工植被以杨、柳、槐、枣、苹果、梨、桃等为主,自然植被主要是野生杂草,以茅草、芦草、黄草等为主。林草覆盖率23.8%。

武城县总人口372 959人,人口密度497人/km2,2005年人口增长率为0.05%。全县农业人口298 265人,农村劳动力137 621人。全县土地总面积75 100 hm2,其中耕地37 860 hm2、人均0.1 hm2。果园653 hm2,林地15 320 hm2,水域5 616 hm2,其他用地15 651 hm2,分别占总面积的50.36%、0.9%、20.4%、7.5%和20.84%。

2 水土流失现状和危害

2.1 水土流失现状

根据全国第2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结果,武城县现有水土流失面积113.62 km2,其中轻度侵蚀57.82 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50.89%;中度侵蚀50.95 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44.84%;强度侵蚀4.85 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4.27%,土壤侵蚀模数为2 253 t/(km2·a)。水土流失的类型主要为风蚀,风蚀以滑动、移动、跳跃为主,悬浮移动次之,主要发生在黄河故道区风沙化土地上。

2.2 水土流失成因

2.2.1 自然因素

武城县为黄河冲积平原,每次黄河决口都会在主流经过地带和决口扇中部沉积大量以细沙为主的沙土。沙土黏结性差,沙粒易被风卷到空中或随风滚动。该县主导风向为南风,次为东北风,多年平均风速3.6 m/s,最大风速19 m/s,冬春降雨偏少,而沙土地多开辟为中低产田,水利条件差,大多没有实现林网化,每到冬春季节特别是春播季节,连片的耕作面暴露于强风之下,发生风蚀。

2.2.2 人为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发展经济的需要,土地资源开发程度加剧,种种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现象也时有发生,如在沟、渠、路、堤、岸、坡上开荒种田,乱挖土塘和大量兴建砖瓦窑,开发建设项目任意占用耕地,大量破坏地表植被。上述行为虽然短期内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破坏了生态平衡,加剧了水土流失。与此同时,区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经费多年处于低水平,造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不到位,无法形成水土保持整体防护体系,难以控制水土流失的进一步发展。

2.3 水土流失危害

2.3.1 导致土地退化

武城县水土流失造成大面积土地的营养物质被带走,有机质含量降低,肥力不断下降。经计算,平均每年约流失土壤156万t,随水土流失带走N、P、K等肥料折合标准化肥5 626 t。

2.3.2 加剧灾害发生

严重的水土流失使风沙区面积不断增加,河道淤积严重,造成20余座闸和扬水站不能发挥正常效益或停止运转。同时,泥沙淤积造成河道堵塞,给防汛和抗旱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据统计,全县平均每年淤积河道土方140万m3,平均淤积模数为2 682 t/(km2·a)。

2.3.3 恶化生态环境

风沙区是沙尘暴策源地,在冬春季节,每遇大风即沙尘蔽天。沙尘暴影响农事活动,更造成群众生产生活不便,当地流传“无风三尺沙,有风尘满天,关门盖住锅,沙饭一起咽”的打油诗,正是风沙危害的真实写照。风沙灾害是生态恶化的集中体现,严重影响当地的生产和生活质量,也限制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水土保持成效、经验和问题

3.1 成效

1986年以来,在省市水土保持部门的支持下,武城县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在局部展开,先后立项实施的有野庄风沙片、董王庄风沙片等省级水土保持项目。20多年来,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6 km2,其中新建基本农田1 840 hm2,兴建农田防护林2 650 hm2、经济林640 hm2、水土保持林276 hm2,开挖沟渠85 km,打机井226眼,建桥涵20座。

经过治理,项目区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综合效益,水土流失危害大大减轻,林草覆盖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蓄水保水能力大大提高,农村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水土保持产生的经济效益达6 000多万元。

3.2 主要经验

治理方面,在项目区内,采取总体防护和严重流失地段重点防治相结合的办法,将农田林网、水土保持林、经济林统一规划,建立起点面结合的整体防护体系。治沙先治水,通过修沟、渠、路,建桥、涵、闸,搞机井建设,健全抗旱排涝蓄水体系。发展经济价值高、市场效益好的优质果园,结合沙区种植结构调整引进名、优、新、特品种,提高经济收入。

武城县1992年被列为全国水土保持监督试点县,在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方面积累了经验。一是广泛宣传新的水土保持法,提高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意识;二是制定全县监督区划和规划方案;三是依照水土保持法,制定地方性法规文件,使监督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四是建立健全县乡村3级监督管理网络,提高监督执法水平。

3.3 存在问题

(1)治理经费不足。由于武城县水土流失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仅靠政府部门有限的治理经费难以开展大规模、高标准的治理,加之水土流失区经济落后、群众收入低,水土流失治理资金投入不足,造成治理步伐慢和治理质量不高。

(2)部分领导和群众水土保持意识不强。没有认识到水土流失的危害性和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只看到眼前有限的经济利益,看不到生态破坏和由此带来的巨大危害。

(3)水土保持力量薄弱。水土保持专业技术人员少且得不到相应的技术培训,新的防治理念和治理技术得不到及时贯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综合治理质量的提高。

4 建议

4.1 科学制定水土保持规划

武城县应把水土保持工作融入到全县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之中。在系统调查、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治理模式,制定水土保持综合防治规划。合理配置治理措施,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草则草。协调林业、农业、国土资源等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能共同搞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4.2 着力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治理经费缺失是武城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一方面,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应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通过高标准高质量的治理,减轻风沙对当地及周边城市造成的危害;另一方面,应结合县域经济转型、城镇化建设等契机,进一步探索、完善有关政策,建立风沙治理和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设投入机制,采取优惠措施,吸引民营资本和其他资本投入风沙治理,利用全社会的力量治理水土流失。

4.3 全面推广水保新技术

在全县范围内推广科学生产新技术,可有效减轻水土流失灾害,提高生态建设效益。第一,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通过提高单位面积产出,充分保证粮食等农产品总量,继而扩大林草面积,提高覆盖率;第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第三,改变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实行精耕细作、秸秆还田、带状间作、轮作和休耕措施,推广间作、套种、混种、复种等多熟制种植方式,提高土壤抗侵蚀能力;第四,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全面推广节水灌溉措施。

4.4 切实加强预防监督管理

从维护生态文明的角度,开展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的各项工作。第一,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传媒工具,广泛宣传新水土保持法,提高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意识;第二,依照新水土保持法,落实管护责任,坚决杜绝“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督促生产建设项目按规定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切实防止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猜你喜欢

风沙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水土保持
风沙地区公路路基防护措施初探
时间的年轮
平和:搞好六个推进 实施六大工程 水土保持谱新篇
水土保持在防洪工程中的作用研究
东明县风沙化土地监测与治理
都怪祖先
水土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