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塞70例临床分析
2013-04-09王小燕权启平
王小燕,权启平
腔隙性脑梗塞是指发生在大脑半球深部白质及脑干的缺血性微梗死,因脑组织缺血坏死液化并由吞噬细胞移走而形成腔隙,约占脑梗塞的20%。我们对我院70例腔梗患者CT检查情况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0例患者中男54例,女16例,年龄40~80岁。有高血压病史51例,糖尿病史39例,高脂血症病史41例。患者以突然发病为多数,主要表现为运动性偏瘫者36例,肌力0~2级者4例,肌力3~4级者32例,感觉运动性卒中3例,运动性失语者2例。
1.2 临床表现 41例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纯运动性偏瘫28例表现为单侧面部及肢体偏瘫占40%,纯感觉性卒中8例,表现为单侧肢体感觉障碍占11.4%,构音障碍一手笨拙综合征2例,占3%,感觉运动性卒中2例,表现为单侧肢体轻瘫及感觉障碍占3%,共济失调性轻偏瘫1例,占1.4%。
1.3 CT表现 本文70例腔梗在CT检查中发现,绝大多数患者在进行CT常规扫描可发现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病灶。腔隙性脑梗死灶可分为多发型、单发型和复合型3型,多发型腔隙性脑梗死病性为2个以上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灶,无占位改变,单发型腔隙性脑梗死36例,病灶形状为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灶,病灶大小约2~15 mm,复合型腔隙性脑梗死有单发或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灶,并伴有较大范围的梗死有9例,其中2例伴出血灶,出血灶均局限在梗死范围内,无占位改变。
1.4 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偏身感觉和偏身运动功能恢复正常,能够生活自理。好转:临床症状减轻,偏身感觉和偏身运动功能恢复,能够基本生活自理。未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改善或改善不明显,生活不能自理。
2 结果
本组70例患者治愈48例,好转16例,总好转率为91%。
3 讨论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均无意识障碍,影像学检查最常见的部位是豆状盒、丘脑、放射冠和桥脑等,病变血管多为直径100~400 mm的深穿支,梗死灶直径一般为2~15 mm,本组资料梗死灶位于22例基底节区、丘脑桥脑区,呈圆形或卵圆形,大小约2~15 mm之间,无占位改变,本组资料显示腔隙性脑梗死多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
3.1 高血压 高血压是缺血性脑卒中重要而独立的危险因素,高血压主要引起全身小动脉痉挛,引起全身小动脉狭窄甚至闭塞,持续性高血压可引起血管内膜增生损伤,小血管内皮下层纤维样物质节段性沉积,使动脉结构破坏,微动脉瘤形成,可存在小动脉闭塞,导致大脑深部微小梗死灶的形成。
3.2 糖尿病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造成微循环异常,也可引起脂质代谢障碍,促进胆固醇合成血液粘滞度增高,血液凝固性强,血小板易粘于血管壁,发生小血管梗死,导致腔隙性梗死。
3.3 高血脂症 高血脂可使脂质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血管腔狭窄甚至闭塞,从而形成腔隙性脑梗死。
本资料结果显示,积极预防和治疗引起腔隙性脑梗死的多种危险因素是非常重要的,早期治疗高血压有重要意义,积极控制血糖、低盐低脂饮食,适当锻炼,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同时发病早期应用扩血管药物改善微循环,增加脑组织的血液供应,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同时可使用阿司匹林等抑制血小板聚集药物,减少复发。总之,应采取各种治疗措施,减少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复发、改善愈合。
[1]黄彩红,孙 琀.腔隙性脑梗塞与52例临床分析[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8,14(10):69-70.
[2]编辑部述评.腔隙性脑梗死[J].高血压杂志,2005,13(5):257-258.
[3]杨园治,张 乐.腔隙性脑梗塞的CT表现及分析[J].传统医学教育,2007,21(33):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