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指导下卒中三级预防知识浅述
2013-04-09卢昌均王洁琼
卢昌均 王洁琼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中医院脑病科,广西 柳州 545001)
1 概 述
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在中国,卒中是仅次于癌症的第2位杀手[1],是威胁中老年人生命健康及致残的常见神经系统疾病,其造成的后遗症给患者带来心理、生理上的障碍[2]。卒中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其较高的医疗费用使诸多家庭不堪重负甚至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医学关于卒中三级预防主要是针对发生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控制管理,内容尚不完善。中医学在卒中预防方面以“治未病”为理论指导,倡导中医文化、养生和健康生活方式,古代治疗疾病很少提及用药,而是教导我们“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即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卒中三级预防方面,将中医文化、养生贯穿于现代健康生活方式中,这便体现了“天人相应、形神合一、正气为本”的养生文化。如何对卒中患者实施全面系统的健康教育,促进患者康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卒中的预防、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尤为重要,已成为当前卒中防治工作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我们秉承中医文化、中医养生,将中医“治未病”思路贯穿于整个过程中,根据唐代孙思邈“未病”、“欲病”、“已病”的疾病三级分法,结合中西医健康教育各自的优势,宣传卒中的三级预防知识,使其内容更加完善。
2 卒中三级预防知识
2.1 卒中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相当于“未病”阶段,主要是针对低危人群,研究各种危险因素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如年龄、性别、种族地区、遗传、高血压、心脏疾病、糖尿病、高胆固醇、高脂血症、无症状性颈动脉疾病、吸烟及酗酒、其他(如肥胖、口服避孕药)。具体应用八段锦运动联合低危因素管理措施来进行预防。多年来倡导八段锦运动,在卒中的一级预防方面取得良好效果,明显降低了卒中发生率,主要是通过功法来强健五脏,改善五脏功能,起到调整人体不良情绪、调节心理亚健康状态的作用。从而让卒中低危患者在运动中“户枢不蠹”。在饮食上,现代医学提倡低盐(<6 g/d)、低脂肪和低热量饮食[3]。另外,我们认为食疗、药膳饮食疗法亦对卒中一级预防尤为重要,中医有其独特的药膳食疗方法。结合当年五运六气、自身体质辨证、地理因素、先天因素、食物生克关系对卒中低危人群进行中医饮食指导,养生宣传,既杜绝了“病从口入”,又达到了以食治病之目的。其次,提倡戒烟限酒。Lynch JK等[4]研究表明,吸烟者的卒中风险为不吸烟者的2倍。乙醇可通过升高血压、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心律失常、降低脑血液流量等引起卒中。《景岳全书·虚损》也有记载:“酒本狂药,大损真阴,惟少饮之未必无益,多饮之难免无伤,而耽饮之则受其害者十之八九矣。”《饮膳正要》谓酒:“少饮为佳,多饮伤形损寿,易人本性,其毒甚也。饮酒过度,丧生之源。”要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提倡对工作压力及紧张心理进行自我调整,努力做到心理平衡,生活规律。经常向专业人员进行咨询,征求他们的具体指导。通过宣传五运六气理论指导四时养生原则,结合低危因素管理以及倡导八段锦运动对卒中一级预防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多年随访调查,卒中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明显降低。
2.2 卒中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相当于“欲病”阶段,主要是预防或降低再次发生卒中的危险,减轻残疾程度。针对发生一次或多次脑血管意外的患者,应积极寻找发生意外的原因,治疗可逆性病因,纠正所有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以预防再次复发。加强开展社区人群相关疾病如短暂性脑缺血、颈动脉狭窄、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脂血症、心脏病和糖尿病等干预、监控和治疗。
2.2.1 高血压、糖尿病与卒中 资料表明,经系统抗高血压治疗后,所有卒中患者减少38%,重度卒中患者减少34%[5]。糖尿病患者发生卒中的危险性比血糖正常的同龄人高出1倍[5],积极防治高血压、糖尿病,在医生指导下长期坚持服用降压药、降糖药,不要随意停药,医护人员应电话访谈[7]与家庭随访相结合。
2.2.2 心脏病与卒中 器质性心脏病,容易形成赘生物或形成血栓,这些赘生物或血栓脱落,阻塞脑血管,发生脑栓塞。
2.2.3 高胆固醇与卒中 研究显示,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升高是卒中最危险因素之一,使用降低胆固醇的药物可以使心肌梗死后卒中的风险率降低30%[8]。
2.2.4 炎症与卒中 研究表明,炎症很可能与卒中的发病有关[9],最常见的如梅毒引发的脑血管炎,带状疱疹感染引发的血管炎。
2.2.5 其他因素 黄久仪等[10]研究发现,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当出现血流动力学损害迹象时,其卒中的风险明显增高,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卒中危险度评估和高危个体筛选指标。随着对卒中危险因素研究的不断深入,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成为卒中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11]。体力活动是影响卒中单独的危险因素[12],缺乏体力活动造成心肺功能的适应性下降,是卒中可控制的危险因素。即使是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也可以对卒中起到保护作用[13]。
因此,针对该人群提倡八段锦运动疗法联合中药干预进行卒中二级预防,总体针对虚、瘀、痰等不同体质因素与卒中易感性,结合老年多虚、老年多瘀、老年多痰的特点,进行辨证施治预防。通过多年来临床观察和电话随访证实明显降低了卒中复发率和发展率。
2.3 卒中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要有“时间就是大脑”的观念。相当于“已病”阶段,主要是卒中早期针灸康复介入干预治疗。早期康复介入可显著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使患者最大限度地从身心障碍中恢复,重返社会[14]。来自循证医学的证据表明,卒中单元治疗是卒中患者最佳选择[15]。急性期护理工作不容忽视,既要重视急性期的康复护理,也要关注心理疏导、预防性和对症性康复护理以及肢体康复护理体位等。这些护理工作对患者的身心恢复尤为重要。而恢复期康复训练倡导及时、规范、标准、适当。同时给予患者及家属用药、饮食、防病指导,进而达到稳定斑块和抗栓的目的。另外,要给患者适当的解释指导药物的不良反应,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通过多年观察,早期针灸介入治疗对卒中的发展及预后转归至关重要,在卒中发生早期行针灸介入干预,同时联合药物指导,如通窍活血胶囊、通脉乐口服液等取得良好疗效。
3 对卒中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意义
由于我国卒中患者的健康教育起步较晚,人们对健康教育知识了解较少,对卒中患者实施全面系统的健康教育,将卒中患者进行分阶段、分期健康教育,达到健康教育个体化、群体化以及量化。同时结合家庭随访与电话访谈,并建立健康教育网络制度等,对卒中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指导宣教[16],进而促进患者的康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4 结 语
综上所述,在卒中三级预防方面,我们提出八段锦运动联合低危因素管理措施进行一级预防,八段锦运动联合中药治疗进行二级预防,早期针灸康复介入治疗进行三级预防。结合中西医健康教育模式各自优势来预防卒中将是今后脑血管病预防及护理领域的趋势。该模式秉承了中医文化、养生观,以中医“治未病”为理论指导,结合针灸康复、介入、中药等多重因素的预防管理模式,与中医“治未病”理论揭示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止复发,防患于未然”的思想不谋而合,相互印证。该模式对于预防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和临床指导意义。
在实施健康教育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我国现阶段卒中的治疗还远未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具有可操作性的规范化治疗指南尚未普及,许多健康教育内容较适于单一的卒中病例,对于伴发其他疾病的复杂卒中病例,存在局限性,宣教效果不明显。目前尚未形成一个具有可操作性、可复制性相统一的健康教育管理模式。同时,健康教育的人力资源不足,健康教育的实施范围目前局限于住院患者,因此应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开发多渠道、多形式、可操作、可复制的健康教育策略,以增强全民健康意识,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将中医“治未病”思路贯穿于现代健康教育模式中,并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来进行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是否制订一套完善的可操作性、可复制性相统一的健康教育模式,对卒中人群防治探索一条更有效的途径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方向。
[1] 杜秀花.早期功能训练和康复护理对卒中偏瘫的影响[J].河北中医,2012,34(2):290-291.
[2] Roberts SE,Goldacre MJ.Case fatality rates after admission to hospital with stroke:linked database study[J].BMJ,2003,326(7382):193-194.
[3] 张世洪,周斌,吴波.膳食与脑卒中一级预防关系的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06,22(23):2813-2814.
[4] Lynch JK,Nelson KB.Epidemiology of perinatal stroke[J].Curr Opin Pediatr,2001,13(6):499-505.
[5] 韩仲岩.实用脑血管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51.
[6] 周晓娜,车媛.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训练及护理[J].河北中医,2011,33(10):1566-1567.
[7] 王颖.谈康复护理在脑卒中的应用[J].甘肃中医,2010,23(9):54-55.
[8] Derdeyn CP,Grubb RL Jr,Powers WJ.Indications for cerebral revascularization for patients with atherosclerotic carotid occlusion[J].Skull Base,2005,15(1):7-14.
[9] 高庆利,刘克明.急性缺血性卒中与炎症反应[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1,9(2):83-85.
[10] 黄久仪,王桂清,郭吉平,等.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积分变化与卒中风险的关系[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8,16(4):273-276.
[11] 谈晓牧,刘建国,刘怀翔,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梗死复发率关系的随访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9(9):591-594.
[12] Gordon NF,Gulanick M,Costa F,et al.Physical activity and exercise recommendations for stroke survivors:an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Council on Clinical Cardiology,Subcommittee on Exercise,Cardiac Rehabilitation,and Prevention; the 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Nursing; the Council on Nutrition,Physical Activity,and Metabo lism; and the Stroke Council[J].Circulation,2004,109(16):2031-2041.
[13] Wendel-Vos GC,Schuit AJ,Feskens EJ,et al.Physical activity and stroke.A 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data[J].Int J Epidemiol,2004,33(4):787-798.
[14] 潘霞.中风护理改良方案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1,20(3):128.
[15] Jorgensen HS,Kammersgaard LP,Houth J,et al.Who benefits from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in a stroke Unit? A community-based study[J].Stroke,2000,31(2):434-439.
[16] Phillips SJ,Eskes GA,Gubitz GJ,et al.Description and evaluation of an acute stroke unit[J].CMAJ,2002,167(6):65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