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初探

2013-04-08孙伟丽王子金

山东水利 2013年6期
关键词:德州市水利水资源

朱 洪,孙伟丽,王子金

(德州市水利局,山东 德州 253014)

德州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11m3,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0%,属于水资源严重紧缺的地区。目前,该市水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体系亟待完善,水质不理想、产业形态落后、管网配套滞后等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由此说明德州市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形势不容乐观,任务非常艰巨。

1 主要做法

1.1 加强水生态建设规划

近年来,德州市解放思想、先行先试,把生态德州建设作为重大战略,明确提出建设 “生态经济发达、生态优势明显、生态保护有力、生态环境优美”的幸福德州,让全市人民乐享“碧水、蓝天、绿地、宁静、整洁”的生态环境。2012年编制完成了《德州现代水网建设规划》及各县(市、区)规划,与省水利厅签署了合作共建协议,标志着德州市进入了由传统水利、工程水利向现代水利、生态水利发展的新阶段。

1.2 加强水环境整治

德州市高度重视水环境改善和河流综合整治工作,以城市水生态建设推动城市水利工作转型升级。加大城市河道整治及疏浚力度,提高城市防洪保障能力,并对水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区域,进行集中治理,不断改善城市水环境,促进了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3年来,全市流域面积30km2以上的102条支流河道全部治理完毕,多数河道为近二三十年来的首次彻底治理。其中,减河湿地公园建设项目是德州市“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水系生态建设项目,整个项目总投资9.02亿元,分为污水处理、水体景观、湿地景观、观光采摘4大部分,通过拓宽水面、营造湿地、整合树木、强化节点、完善配套,形成滨河公园,在保障减河原始的行洪排涝功能下,赋予其生态和景观功能。项目竣工后呈现出“一池荷花香,十里芦苇荡,百池鱼虾跳,千顷碧波流”的自然景观,对德州市城区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改善和德州市整个生态水系建设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1.3 推进水污染防治

德州市通过实施“碧水”工程,在“治、用、保”水污染防治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完善了具有德州特色的“点源——污水处理厂——湿地——河流”的递进式治污模式,即:生活、工业污水经过污水处理厂初步处理后,最终汇入人工湿地,人工湿地会对富氧成分及重金属等物质进行多重吸收,并最终形成清澈的可用之水。目前,德州市先后投资建设了8座潜流与表流相结合的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将城市污水处理厂、工业企业处理达标的水再经人工湿地进行入河前治理。到2015年底前,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将达到90%以上,全市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28万t,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再生水回用率达到40%以上。全市水生态环境得到明显好转。

2 建议对策

2.1 重视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意义

德州市自古就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黄河、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交通便利、生态优越,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日趋严峻,特别是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不断加剧。因此,要以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全面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探索水生态建设的新机制,创新工作举措,通过实施蓝天碧水工程,抓好“三河六岸”水系开发、重要河道维护清淤、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供水管网建设,推进创建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2.2 完善大水网体系规划

德州市于2010年全面启动水网建设规划,计划10年投资175亿元,建设防洪除涝、农业灌溉、南水北调、饮水安全4大工程体系,构建灌排结合、丰蓄枯用、河渠相连、水量互济的德州大水网。目前,按照十八大会议精神,根据《山东省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标准》,应对水网规划再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把水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现代水利示范市建设的切入点、突破口和总抓手,努力将生态文明贯穿到水利规划、贯穿设计、体制机制建设等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全市水利建设从水利工程向景观工程延伸,从工程治理向生态治理延伸,从工程水利向现代水利、资源水利、人文水利的延伸。

2.3 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德州市水资源严重短缺,在加强水利建设、提高供水能力的同时,必须按照《德州市实施〈山东省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细则》,严守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加强水资源管理,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做到开源节流并重。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上,不仅要考虑量与质的问题,而且要把握好开发利用的“度”,切不可盲目地进行竭泽而渔式的开发,应该在不超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

2.4 发展水生态文化旅游区建设

发展水生态文化旅游区对于建设水生态文明,传承水生态文化,提升城市生态品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科学地开发与利用德州市水资源优势,优化水资源布局,着力发展亲水旅游业,作好 “水文章”,加快推进“三河两岸”和以太阳湖、太阳山为核心的南部生态片区等生态精品工程建设,打造 “水清、水活、水美”、水景互映、人水和谐的城市河道景观带,把中心城区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水城一体风貌的生态城市,实现德州市水体资源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位一体的效益最大化。

2.5 加强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居环境改善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工作。德州市在漳卫新河、马颊河、德惠新河、徒骇河等重要水体防洪大堤内全面开展生态修复、退耕还湿工作,大力建设环湖沿河生态带,加大水资源调配力度,保持生态流量,修复受损水生态环境,把全市的河湖打造成“既安全又生态美丽”的生态河湖,从而加快推进水系生态建设。

2.6 加强水生态文明理念宣传

一是树立水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水生态文明教育,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水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大力推动绿色创建活动,推行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是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以及网络、微博、手机等新兴媒体,形成强势主流舆论,加大对德州市尤其是基层在水生态创建、水生态文化、执法监管、水污染整治、环境科技、机制创新的实践与成果等方面的宣传力度,切实让群众了解水利部门为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采取的重要措施和付出的努力。

三是建设一批水生态文化载体。以水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基地为龙头,充分发挥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社区活动中心等在传播水生态文化方面的作用,使其成为弘扬水生态文化的重要阵地。坚持保护和开发并重原则,加强湿地公园和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和管理,使其成为承载水生态文化的重要平台。

3 结语

水生态建设是一个长久持续的过程,在以后的工作中要针对水生态建设工作的薄弱环节、薄弱区位,一方面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构建水生态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德州市水利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建立覆盖县、乡(镇)、村(社区)3级的水环境监管体系,消除管理盲区,高度控制辖区内水环境质量。另外,应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水生态文化建设的战略规划、制度机制、对策举措等研究,形成一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为推进德州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思想支持。

猜你喜欢

德州市水利水资源
山东省德州市杂技团《蹬伞》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征订启事
德州市市场监管局赴济宁市学习观摩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2019年河南省水资源公报(摘录)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
加强水文水资源勘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平凡的岗位 非凡的业绩——记德州市关工委名誉主任蔚立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