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诸城市社企共建清洁型小流域的实践

2013-04-08周德宝侯月娟张珍娜

山东水利 2013年6期
关键词:大源诸城市流域

周德宝,侯月娟,张珍娜

(1.诸城市青墩水库管理局,山东 诸城 262200;2.诸城市郭家村水库管理局,山东 诸城 262200)

诸城市社企共建清洁型小流域的实践

周德宝1,侯月娟1,张珍娜2

(1.诸城市青墩水库管理局,山东 诸城 262200;2.诸城市郭家村水库管理局,山东 诸城 262200)

诸城市以荒滩、荒水、荒地、荒坡为载体,以土地流转为依托,以企业开发为主体,统筹规划,进行水系联网、生态开发和机制创新,探索培育生态清洁型、生态经济型、生态旅游型“三型合一”的生态农业园区,实现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与农村社区经济建设的同步推进、互利共赢,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诸城市;社企共建;清洁型小流域

诸城市围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在黑龙沟流域进行试点工作,通过土地流转、社会融资机制,培育成融生态园林区、设施农业区、休闲观光区“三区一体”,以及生态清洁型、生态经济型、生态旅游型“三型合一”的大源生态农业园区,构建起“水网、路网、林网网网相通,社区、园区、景区区区互映”的新格局。

1 基本情况

大源生态农业园区清洁型小流域位于诸城市西南部的龙都街道,隶属黑龙沟流域,总面积21.8km2,共有10个自然村,人口11043人,耕地面积1200hm2,经济林36.67hm2,疏林569hm2,荒岭坡地340.93hm2,人均耕地0.11hm2,是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白垩纪恐龙化石群所在地。大源生态农业园区由山东大源集团和诸城市龙都街道大源社区联合投资2.8亿元共同建设。园区总规划面积1400hm2,建成区已达1066.67hm2,治理率达到86%,被评为山东省农业旅游示范点。

2 治理模式

2.1 开展治水改土,培育生态清洁型流域

在流域治理中,投资6850万元,对流域内2座小型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利用废弃石坑改建成56座小塘坝,筑堤衬砌、植物护坡2条,河流15km;新建扬水站2座,通过降雨拦蓄和提灌引水,完善灌排系统,使流域内年最大蓄水量达到600万m3,实现了库河相连、闸坝相通、联合调度、丰歉互济。同时,投资300万元建设社区污水处理厂,实现了社区污水就地处理。投资850万元,对流域内666.67hm2的荒岭、荒滩、荒坡、荒沟和基本农田,分类分块进行了开荒造田、复垦整平、坡面防护、深耕深松、培肥地力、围堰造方、路渠配套、拦污截污等土地整理,基本达到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2.2 发展设施农业,培育生态经济型流域

推广使用现代农业新设备、新技术,投资3000万元发展设施农业,铺设管道120km,建设微喷、滴灌、管道灌溉等高效节水工程,发展微喷66.67hm2,滴灌66.67hm2,管道灌溉200hm2,构建起区域农业生态系统。

2.3 建设生态园区,培育生态观光型流域

投资1.7亿元建设生态园区666.67hm2。园区分为南区和北区,其中南区占地126.67hm2,建设观赏园、休闲园、种植园、养殖园等园区,开发建设黑龙山、黑龙潭、卧龙岗等景观;北区占地540hm2,分为生态园林区、设施农业区和休闲观光区等功能区,以栽植培育大树、古树为特色,引进栽植不同档次的风景树、绿化树及南方热带雨林树种,形成一座种类齐全的植物观赏园,满足了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

3 治理经验

3.1 坚持顶层设计,推进流域规划一体化

流域东临常山风景区,西靠白垩纪恐龙地质公园和风景优美的涓河水系,南依马耳山风景区,北临世纪诗翁臧克家故居,山水相依,沟壑纵横,水网密

布,自然地理、人文景观、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综合考虑防汛抗旱、生态建设、土地利用、城乡规划、园区建设、交通设施、水务管理等需要,做到水保规划与各项规划融合、各项规划与水保规划衔接,全面实行山、水、林、田、路、岸、滩、园、景、村综合治理,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3.2 坚持水系联网,推进水利基础设施一体化

围绕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以水源、水系、水网为依托,以流域为单位,以经济功能区为项目区,根据不同水源、种植作物、产业结构等,坚持水库塘坝与河流相互贯通、骨干工程与田间工程相互衔接,灌溉工程与排涝工程相互配套,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统筹规划、科学布局、集中治理、规模建设,做到一次性整体规划,分步骤、分类别具体实施,构建区域水网,实现耕地灌区化、灌区节水化、节水长效化。

3.3 坚持生态优先,推进水系生态文明一体化

坚持水网、山系、林带、景点、园区、社区一体规划,坚持水利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生态园林城市和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紧密结合,突出生态保护、生态修复、污染防治重点,大力发展水源涵养、生态湿地、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等生态建设区,从单一水库、河流专项治理向区域水网保护、绿地建设相结合等综合治理转变,从单纯的污染源控制、调水冲污措施转变为净化水体、改善环境、维持水系生态的创新型手段,实现现代水网建设、生态旅游观光与绿色生态农业的完美结合。

3.4 坚持机制创新,推进产业经营一体化

流域属于典型的荒山野岭,治理前处于“村集体无力干、群众干不了、社会不敢干”状态。龙都街道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到大源集团,并明确了水利设施和荒岭、荒坡、荒滩、荒沟的经营权、管理权和使用权,由大源集团统一投资开发治理。为了搞好水利设施的建设管理,大源集团依托自身的经济实力、技术优势和机械装备,专门组建了一支30人的专业队伍,确保有资金、有技术、有人建、有人管。同时,大源生态农业园区的发展,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使社区200多名土地流转农民变成了园区产业工人,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

3.5 坚持政府主导,推进水务管理一体化

为确保流域内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市政府为主体,成立了由水利、环保、林业、国土、公安、消防等部门和龙都街道参与的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分工实施,精细化管理。采取封育禁牧措施和乡规民约,杜绝乱砍乱伐、乱搭乱建、散养放牧;推广使用有机肥料,以及易降解、低残留的农药与化肥,减少上游农业面源污染物的排放;对农村生活污水及畜禽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防止污染水源。结合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设立2名园区水管员、2名护林员,工资经费分别由社区和大源公司承担,由市水利、林业部门培训后上岗,具体负责水源调度、林木管护等工作。

4 取得的成效

4.1 万亩荒山变园林,美化了环境

在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中,加强植被建设,解决好生活垃圾和污水问题,改变了村内垃圾乱堆,鸡飞鸭跑,脏水横流,臭气熏天的景象。治理后河边绿草茵茵、繁花似锦,村内整洁干净,村民享受着生态清洁小流域带来的优美环境。

4.2 清水成网绕绿廊,保护了水源

通过对流域内库、河、坝的综合治理,改变了老化失修面貌,建立起上游蓄、中游疏、下游截的防汛抗旱体系,工程蓄水量长年保持在600万m3左右。喷灌、滴灌、管灌等节水灌溉设施的推广应用使年节水率高达52%,保障了有限水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园区建设构筑起的“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实现了农业面源污染、生活垃圾污水污染的有效防治。

4.3 农民就地当工人,增加了群众收入

土地流转共涉及230户、800口人,其中劳动力300人,就地转化成为园林产业工人的有200人,工人月均工资1500元。土地流转补偿费根据地级差别年均600~800元,农民年增加收入675万元,实现了财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双增长。

4.4 示范区链成产业群,扩大了水保产业的影响力

大源生态园区的发展和壮大,推动了流域内苗木产业、畜牧业、淡水养殖业、农业旅游业的转型跨越发展,同时也辐射带动了全市水保产业的兴起。近年来,全市通过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形式,吸引社会资金1.5亿元,培植了常山、马耳山、石门山、竹山、茁山5个集保清洁型与经济型、观光型于一体的小流域治理示范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km2,营造水保林、经济林9km2,发展了经济林木、花卉、蔬菜、旅游景点和观光农业等特色产业,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得以长期稳定发展。

(责任编辑张玉燕)

TV85

B

1009-6159(2013)-06-0091-02

周德宝(1970—),男,助理工程师

猜你喜欢

大源诸城市流域
压油沟小流域
“公园之下”的潮生活
我的月球家园
诸城市恐龙博物馆
堡子沟流域综合治理
罗堰小流域
汉宫春·春日职教行
中国梦,飞起来
打造智慧流域的思路及构想——以讨赖河流域为例
初冬的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