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折克柔墓志铭》考释
2013-04-08高建国
高建国
(内蒙古大学 蒙古学研究中心,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2012年夏,府谷县新出土墓志铭一盒。墓志盖高90厘米,宽92厘米,厚16厘米,篆书题写“宋故皇城使、忠州刺史、致仕,折公墓志铭”,每行四字,共四行;墓志石高89厘米,宽92厘米,厚16厘米,碑身右首题“宋皇城使、持节忠州□□□(诸军事)、忠州刺史、致仕、上柱国、开国侯、食邑一千六百户、累赠左金吾卫大将军,折公墓志铭并序”,全文楷体。志文由朝请大夫、权知凤翔军府管勾学事兼管内劝农事、提举府界坈冶铸钱公事、飞骑尉、借紫、郭长卿撰文;朝散大夫、新差权提点京西北路府狱公事兼本路劝农事、骁骑尉、借紫、蒲卣书丹;朝奉大夫、权知梓州军州管勾学事□(兼)管内劝农事、兼提举梓果等州军兵甲、巡检贼盗公事、飞骑尉、借紫、上官行篆盖。朝请大夫、朝散大夫、朝奉大夫,均为文散官品阶,分别为从五品上、从五品下和正五品上。郭长卿、上官行史籍无传。蒲卣,《宋史》第三百五十三有传,生卒年不详,字君锡,阆州(今四川阆中)人,第进 士[1]11153,卷三百五十三。所 以,为 折 克 柔 墓 志 铭 撰文、书丹和篆盖的人,均为朝廷命官,同时品级亦比较高,而且均为外郡官员,与府州无涉,足见府州折氏家族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为论述方便,暂且以《折克柔墓志铭》称呼。
一、折克柔的生卒年
根据《折克柔墓志铭》的记载,折克柔,字立之。从“以崇宁二年二月十九日,终于州宅之东堂,享年六十有二”的记载来算,折克柔应该生于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卒于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
以前关于府州折氏的研究中,在涉及折克柔时,因为史料不明,《折氏家族史略》记其事迹不详,没有记其卒年[2]29。《折氏家族研究》在“历任知州比较表”中说其因目疾卒于元丰二年(1079)后[3]62。该文的依据,是《续资治通鉴长编》中的一条记载:“以知府州折克柔弟西头供奉官克行为礼宾使、知府州。先是,克柔以目病乞致仕,仍乞以克行承袭。诏克柔与宫观差遣,而有是命。克行,继闵子也。”[4]7198,卷二百九十六,元丰二年正月丁亥折克柔固然因目疾请辞,但其致仕,在元丰七年(1084),卒年更在二十多年后的崇宁二年(1103)。不过,这条史料与志文有点冲突,即志文记折克行代职在元丰元年(1078)七月,而《长编》说是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者之间的矛盾,恐怕要咬文嚼字了。志文说“七月,被旨授代”,《长编》记“以知府州折克柔弟西头供奉官克行为礼宾使、知府州”,即是说,元年七月折克行乃是代理知州一职,直到元丰二年正月,朝廷正式授命其为知府州事。这样的理解,不知是否确切,敬请方家指教。
折克柔虽然辞去府州知州,但是朝廷并没有立即准其致仕,而是又做了几年闲散的宫祠官,于元丰七年(1084)才致仕。《折继闵神道碑》也记折克柔最终致仕——折克柔算是历任府州知州中唯一一位主动要求致仕的知州了。其后折克柔里居燕闲二十几年,期间还不断受到朝廷封赐。元祐元年(1086),宋神宗去世,哲宗即位。折克柔又加食邑,又迁左藏使,还进封金城县开国侯。建中靖国元年(1101),宋徽宗即位,又迁折克柔为皇城使。崇宁二年,六十二岁的折克柔,在家正寝。
二、宋夏啰兀城争夺战麟府军军事活动
志文记载:熙宁四年,西夏叛盟。朝廷命将出师,诸路并进。而麟府为西北冲,尤在得人。主将询于众,竞推公能属。公请行,提其众隶前军麾下。自正旦西征,次啰兀城,数与贼遇。公贾勇先登,斩获居多。军声大振,众方转战深入。主将属公独以劲骑百余,旁出二十里。夜破一强族,俘馘甚众,大军得无牵制却顾之患。粮道刍粟,飞挽不绝。洎破贼班师,论功殊等,迁西头供奉官。
折克柔出生时,正值元昊积极拓边时期,宋夏关系正处于频繁的战争状态。但随着和议达成,宋夏之间又转入和平时期。熙宁四年(1071),宋夏关系的再度变化,将折克柔推上了历史舞台。
宋治平四年(1067)三月,夏毅宗因连年征宋,向宋朝遣使“献方物谢罪”,表示愿意和平,不再侵扰宋土。宋神宗答应讲和,并赐西夏绢500匹,银500两[1]14002,卷四百八十五。但好景不长,同年五月,夏绥州监军嵬名山投降了宋朝。夏毅宗派兵争夺,失败而归。十二月,夏毅宗去世。梁氏当政后,于熙宁二年(1069)三月上表,请以塞门、安远两寨换取绥州。绥州即今天陕西省的绥德县,在宋夏之间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宋神宗犹豫后予以拒绝。四月,梁氏以此为借口,派兵进攻宋秦州,守将范愿战死。九月,又发兵进攻宋朝庆州,大掠人口。闰十二月,梁太后的弟弟梁乙埋亲自率兵围攻绥德城,无果而退。但是熙宁三年(1070),西夏再次大规模攻宋朝,深入环庆路,庆州守将郭庆等阵亡①参阅:李蔚.简明西夏史[M].人民出版社,1997;李锡厚.白滨.辽金西夏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李华瑞.宋夏关系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自此,夏毅宗去世前与宋订立的盟约,在梁氏当政时一系列的攻打行动中全面破产。所谓“熙宁四年,西夏叛盟”,指的应该就是这一系列战事。
对于西夏的一系列扰边活动,宋朝采取两方面反击,一方面在河湟地区积极备战,于熙宁五年(1072)取得熙河大捷;同时命种谔为鄜延钤辖,攻取西夏横山地区,即“朝廷命将出师,诸路并进”。
啰兀城之战,是在宋神宗开边政策指导下、种谔谋取横山地区的一次重要战役。据志文记载,折克柔参加了夺取啰兀城的战争,“提其众隶前军麾下,公贾勇先登,斩获居多,军声大振,众方转战深入”。据《宋史》,“韩绛发河东兵城啰兀,继祖为先锋,深入敌帐,降部落户八百”[1]8865。据此,则折克柔应当是随仲父、知府州事折继祖一同出征。
关于啰兀的地位以及筑城时间,白滨先生在《罗兀筑城考》一文中,已经详细地论证过。该文认为“罗兀,初建于宋太宗淳化年间,原为抚宁新治所。罗兀为西夏语石城或石头城之意。其地位宋夏边界上,扼横山冲要,为宋夏必争之地。熙宁四年为宋所占,寻复弃。元丰四年宋设置,后废。崇宁三年修复,赐名嗣武寨”[5]。
啰兀城争夺战,麟府路方面和折家将都有哪些军事活动?《宋史·折德扆传》载:“韩绛发河东兵城啰兀,继祖为先锋,深入敌帐,降部落户八百。”熙宁四年的宋夏战争,韩绛以参知政事身份宣抚陕西、河东,兵分七路,讨伐西夏。
据《长编》载:“是日(熙宁三年十二月十三日),知太原府吕公弼言:种谔申乞下麟府军马司。发兵,与谔会银、夏州收接归顺蕃族,望朝廷明降指挥。诏公弼一听宣抚司处分。枢密使文彦博等又奏,欲令公弼如谔所请,速差麟府军马司元定得力将官,领兵会谔,仍多募向导,远设斥候,无致坠贼奸计。诏依此与约束。”[4]5303-5304,卷二百十八,熙宁三年十二月己巳又据《长编》同卷记载:“初,绛檄河东发兵与谔会银州,有不如期,令谔斩其将。”[4]5306,卷二百十八,熙宁三年十二月丙子综合分析,当时种谔领兵赴啰兀城,要求韩绛檄河东出兵会于银夏之地,韩绛准允了这个请求,发河东麟、府、岚、石等州兵出征。
此次麟府军出兵,折继祖所司,《宋史》记为“先锋”,事实并非如此。麟府路出兵,甚至连配合都算不上,种谔仅仅是要求河东军会与银夏之地收接归顺蕃族——立功心切的种谔,行军前不仅没有与河东路麟府军做过沟通,而且在行军前已经打好如意算盘要收接蕃族。种谔的真正用意,是又想得到河东军的配合,又担心河东军抢功,故而用了这么一个荒诞的理由,既让河东军出兵银夏分担西夏的军事压力,又将行军指挥的权力牢牢抓在手中。折继祖同年九月病殁,他有没有亲自参加啰兀城之战,不得而知,不过府州折氏家族随军出战的有折克柔、折克行,还有继字辈的折继世[1]14009,卷四百八十六。
关于行军的日期,本志文记为“自正旦西征”。按,正旦即正月初一,据《长编》载:“……然河东兵由麟州神木寨趋生界,度十五日仅得至银州,谔但与期五日,河东兵恂恂以为言”[4]5306,卷二百十八,熙宁三年十二月丙子。但是种谔心急,限河东兵五日到达。权宣抚判官赵卨认为“麟、银地里,非五日可至”[4]5306,卷二百十八,熙宁三年十二月丙子,极力反对;河东方面,熙宁三年十二月十三日,知太原府吕公弼才收到种谔请求河东发兵的申文,文彦博等奏速差麟府军马司定得力将官出征人员。此处言正旦西征,则麟府军马司直到熙宁四年正月初一才命将出征,根据《长编》记载,河东兵九日才到。而种谔于熙宁四年正月初三已经达到啰兀城,凡二十九日,大小四战[4]5320,卷二百十九,熙宁四年正月己丑。
如此,则河东兵虽然后期而至,但还是参与了啰兀城战役。同时,折克柔到达啰兀城之后,继续有军事活动。不过从其内容来看,似乎仍然是保护粮道的任务。因为这次战役,从一开始谋划到实际执行,都由种谔操办。所以立功心切的种谔,本来十五日的军期,却令麟府军于五日内到达,特别的严苛。后来又不等麟府军,自己就亲自率军先发。事实证明,种谔要麟府军出动,并没有将其当作主力或者要求两军合围的意思,而仅仅是配合。从河东兵违反军令、没有按期到达、但也没有受到惩罚来看,也能看出种谔的用意。
涉及啰兀城战役的史料,无外乎《宋史》相关列传,最为详细的是《续资治通鉴长编》。本志文的出土,以墓志碑铭的形式,补充了啰兀城战役中河东路麟府军的军事行动。
三、袭职府州的原因
志文记载:九月,季父继祖寝疾不起,以公世袭,除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上柱国,文思使,知府州兼麟府都巡检使。
熙宁四年(1071)九月,折继祖病殁。折继祖临终遗嘱,以兄子克柔袭职。李裕民先生在《折氏家族研究》一文中,曾探讨过知州传袭的特点。其中提到:“从习惯上看,折氏崇尚的是父子继承制……兄弟承袭之后,决不再传给长兄之子,一般传给最后一位当知州的兄弟之子,唯继祖例外。”[3]61《宋史》提到,“继祖有子,当袭州事,请以授兄之子克柔,诏从之”[1]8865,卷二百五十三。李裕民先生的分 析很有道理,只是还没有揭示折继祖为什么遗嘱坚持以兄之子克柔代立的原因。结合本志文的记载,这个原因似乎可以进一步探讨。
1965年,府谷县出土《宋故福清县太君李夫人墓志铭并序》墓志。李夫人为折惟忠之妾,“年二十二”生折继祖,其卒年为熙宁五年,享年七十四岁。则李夫人生年当在咸平二年(999),据此推算折继祖当生于天禧五年(1021),到熙宁四年(1071)病殁,折继祖享年五十一岁。而据《宋故福清县太君李夫人墓志铭并序》一文称,折继祖三子,长子折克仪早亡。按照估算,次子折克禧当为二十岁左右。而其时,折克柔已经三十岁,正值壮年。应该说,折继祖遗嘱坚持以折克柔袭职,应该是折克柔年长的原因。因为折继祖袭职,就是因为当其兄折继闵殁时,折克柔等人年幼而折继祖正值壮年。府州地当契丹、西夏边境,是北宋河外军事重镇。西夏和契丹,也曾多次兵犯府州。所以,无论按军功还是论年龄,三十岁的折克柔更适合担当知州这一重任。
从这里似乎可以看到,作为北宋唯一可以世袭知州的府州折氏,它的世袭有别于传统意义上长子继承制。折御卿的长子折惟正,在折御卿去世后袭职知府州事。但两年后,朝廷因其患有“狂易症”而请他入朝,改任其弟、二十岁的折惟昌袭职[6]7663,第一百九十五册。之后折惟忠的长子折继宣袭职,折继宣因为安抚部落政策不当,被朝廷削职,改任其弟折继闵袭职。折继闵皇佑二年(1050)病,请以继祖代立。其时长子折克俊早亡,次子折克柔年龄不满十岁,而折继祖当时已年近三十岁。此次折克柔代立,又因为折继祖长子早亡,而相比次子折克禧,折克柔正值壮年。之后折克柔请以弟折克行代立,其时折克行也已近壮年。从以上折氏诸人袭职的情况来看,府州折氏的世袭不存在长子继承制,虽然有兄终弟及的情况,但更崇尚的是年富力强。这个因素,与府州的政治、军事位置大有关系。首先府州地当宋、辽、西夏三国边境,政治关系复杂多变,随时会有军事斗争活动;其次府州境内多为“蕃部”,各部分帐落而居,听候“蕃官”折氏调遣,民族关系处理不当,就会发生折继宣时部落离散的事情。这些因素,决定了知府州事一职的人选,年龄不能太小、也不能太老,身体更不能有缺陷,须要上阵会打仗、卸甲能安民。而府州折氏,自折继闵请弟折继祖代立,到折继祖坚请侄折克柔代立,到折克柔请弟折克行代立,都是主动请命。可见府州折氏的世袭,以职责为先。折氏非皇亲故旧,能世守府州,原因即在于此。
四、理政安民
志文记载:“七年,岁饥,河外为甚。公遣弟克行劝谕出粜,仍奏贷米五万斛。神宗嘉纳之,悉如其请,全活一方,民益爱戴。”其时为熙宁七年(1074),据《长编》载:“文思使、知府州折克柔言:‘今岁河外饥馑,蒙贷赈,尚未周给,人欲流散,恐北敌因而招诱,遂虚并边民户。臣乞保借米三万石、粟二万石赈济,候丰熟偿。’诏赐省仓粟二万石赈济,米三万石 借贷。”[4]6300,卷二百五十八,熙宁七年十二月甲戌。志 文与史料记载正相符合,贷米五万斛,朝廷最终给赈仓粟二万石,另外米三万石是借贷的。志文提到的司农丞黄廉,字夷仲,洪州分宁人。第进士,历州县。“熙宁初,或荐之王安石。安石与之言,问免役事,廉据旧法以对,甚悉。安石曰:‘是必能办新法。’白神宗,召访时务,对曰:‘陛下意在便民,法非不良也,而吏非其人。朝廷立法之意则一,而四方推奉纷然不同,所以法行而民病,陛下不尽察也。河朔被水,河南、齐、晋旱,淮、浙飞蝗,江南疫疠,陛下不尽知也。’帝即命廉体量振济东道,除司农丞。还报合旨,擢利州路转运判官,复丞司农。”[1]11002,卷三百四十七此处言黄廉为司农丞,与本传正相符合。从其言论来看,其时不仅河外岁饥,河朔、河南、齐晋、淮浙、江南均有灾荒,正值王安石变法最艰难的时期。
志文又记载“十年春,大旱。公奉诏虔诚,曾不旋踵,千里霶霈。并帅、丞相韩公绛奏其治绩,上甚嘉之。”《长编》载:上批:“闻诸路皆少雨,可令转运司访名山灵祠。已雨,速具以闻。监司察刑狱淹延,或就近巡按。”[4]6891,卷二百八十一。据此可知熙宁十年春季发生大范围干旱灾害,志文所记不缪。韩绛(1012—1088),字子华,开封雍丘人,庆历二年(1042)进士。神宗时拜枢密副使,熙宁三年(1070)除参知政事,西夏扰边,自请为陕西、河东宣抚使。后以兵败,罢知邓州。七年(1074)拜相。哲宗立,为北京留守,封康国公,后告老致仕。而关于韩绛奏举折克柔,《宋会要辑稿》载:“元丰元年二月七日,文思使、知府州折克柔领忠州刺史,以河东路经略使韩绛言‘克柔承袭,已及六年,乞依折继祖例,优于迁官’,故也。”[8]7665,第一百九十五册,方域二一之八。志文所记,与此亦相符合。
五、折氏谱系与姻亲
折克柔共娶了三位妻子,一位陶氏、两位王氏。因为资料缺乏,对于其岳家的详细情况,已经不能确知。从其职衔”卫尉少卿”“阁门祗侯”“文思副使”来看,同样为武官,且与折克柔的官品相当。
其第三个妻子王氏,为“文思副使承泰女”。王承泰,史籍无传也无名,不过从这个名字来分析,极有可能是丰州王氏。丰州为北宋河东路麟府丰三州中最小的一个州,其“蕃官”为藏才族王氏,宋初有知州王承美,曾娶折氏女为妻。不过王承美于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已经去世。如果王承泰与王承美为弟兄,而折克柔又能娶其女为妻,则王承泰与王承美兄弟的年龄差近三十岁(折克柔生于1042年,其妻王氏不会早于这个年龄而生,王承泰势必须要活到1042年)。这个年龄差距比较大,又没有佐证,故笔者不能遽下定论。
折克柔共有八子、十五女,志文所列诸子的名字,可以进一步缕清折氏的谱系。《折继闵神道碑》列出折氏家族男女共八十一人,非常详细。可惜的是,并没有列清后代与前辈的继承关系。相关研究专家在排列折氏谱系时,只有根据仅有的墓志碑铭和零散的史料记述来判断。《折克柔墓志铭》列出了折克柔八男一十五女及二孙男的详细情况。因为碑文破损,正好缺了长子名字,只留下了皇城使和河东第十一副将的官衔。皇城使,为北宋武官官阶名,属诸司正使首阶,正七品。政和改官制后,更名为武功大夫。根据《折继闵神道碑》的记载,折继闵诸孙中拥有武功大夫官阶的有折可复、折可权二人[2]71。考古学家戴应新在1976年的发掘中,曾掘得砖质墓志一方,据其考证,折可复当为折克柔的四弟折克俭之子[2]100。而折克行三子,《折继闵神道碑》均有着录。则在府州折氏诸子当中,没有做过知州又能拥有如此之高官阶的,应当是折克柔长子——折可权,其武功大夫的官阶,当为恩荫而得。其余七子为可政、可着、可霖,均官右侍禁;可颂、可绩,右班殿直;可常、可赋,立碑时没有官职。其二孙男为彦璋,右班殿直;彦图,立碑时还没有官职。
十五女的婚姻,惟有长女的情况稍微可以探讨,她嫁给了皇城使、昌州刺史李澄。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百七“己丑”条下所载的一份处罚名单,其中有“权知岷州、皇城使、昌州刺史李澄追十四官,免勒停,权管勾岷州”[4]12086,卷五百七,元符二年三月乙丑。此 条 所 记 时 间 为 元 符 二 年(1099)事,而本志文刻写于政和元年(1111),前后相距十二年,《长编》所记之昌州刺史李澄,应该与本志文所记是同一个人。如此,则与折克柔结亲的李澄,亦为武将,且其官品,与折克柔相当。双方结亲,可谓门当户对。而且李澄官在四川境内,与府州相距遥远。再加上为本志文撰写、书丹、篆盖的郭长卿、蒲卣和上官行做官的分布地域来看,府州折氏虽然孤悬河西,但其政治关系,却不限于河西。
折克柔与牛氏的姻亲关系也值得注意。折克柔次女嫁于绛州知正平县事牛元诲,次女早卒,折克柔又将第三女嫁给他。绛州正平县,今山西省新绛县,牛元诲为北宋知县一级的官员,不仅自己娶了折克柔两个女儿,他的弟弟牛元谘,又娶了折克柔的一个女儿,这个婚姻关系可以算是很密切了。
[1]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戴应新.折氏家族史略[M].西安:三秦人民出版社,1989.
[3]李裕民.折氏家族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2):55-68.
[4]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5.
[5]白滨.罗兀筑城考[J].宁夏社会科学,1986(3):76-80.
[6]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