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都市青年的择偶标准——基于南京万人相亲会的实证分析
2013-10-08贾志科风笑天
贾志科,风笑天
(1.河北大学 政法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2.南京大学 社会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一、问题与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出生性别比失衡问题所带来的社会风险与社会影响逐步显现,人们对于青年男女婚恋问题的关注和讨论日渐增多。择偶这一婚姻家庭研究领域的经典话题,如今面临性别失衡的人口结构形势,又增添了更为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国内有学者依据调查资料推算:1980-2000年间,全国婚龄人口中男性(相对于女性)已经累计多出2 079万余人[1];到2004年,0-24岁“女性赤字”则进一步扩大到了2 379万人[2]。这些庞大的数字背后意味着当他们陆续进入婚恋阶段后,将会有大量的男性面临严峻的择偶形势。近期有研究表明:截至2010年,20-49岁男性(相较于女性)已多出近1 035万人,这一状况若不能得到重视和有效缓解,势必会造成男性的“择偶拥挤”[3]。然而,表面上却又似乎矛盾的是,“剩女”在女性中的比例也越来越高,数量不断攀升。根据200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从1997年到2005年,30-34岁的未婚女性比例激增,尤其是30岁的未婚人口,未婚比例从1.2%增加到3.4%[4]。另有数据显示,北京的“剩女”早在几年前就突破了50万[5],而国内其他大城市(如上海)的“剩女”现象也在不断地显露出来。尽管全国的“剩女”数量我们暂时无从查证,但这一中国特色的婚恋问题,足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
南京万人相亲会正是应南京及周边地区青年男女择偶之需,以服务大众、解决“单身公害”为目的而创立的一个大型的公益组织平台,由于参加人数在2006年1月1日突破万人,因而得名。自2011年10月15日正式落户南京市GL公园以来,万人相亲会与某高端婚恋机构联手GL公园管理处定期(一般为周末)举办相亲会和专场相亲(如亿万富翁专场、公务员专场、海外相亲专场)等,通过实行会员制的方式,由会员主动自愿加入并为其现场展示相亲牌,而帮助未婚青年达到相亲的目的。这一在“中国举办最早、规模最大、次数最多”的相亲会,为南京及周边各地的青年男女相亲择偶提供了现场交流的平台,也为交际范围、空间较窄的年轻人创造了更多的交往机会。然而,在这一现实的择偶场域中,都市青年男女是否能够真的找到他们的另一半?参加相亲会的这些青年男女,其择偶标准具有怎样的特点,他们更看重对方的哪些条件?他们的择偶标准是否因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具体表现如何?这是本文关心和试图回答的主要问题。
二、简要文献回顾与述评
关于择偶标准与择偶观念的研究,国内社会学界、人口学界关注较多,涉及到青年男女择偶标准的研究成果,按照其所采取的研究方法进行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问卷调查类,另一类是内容分析类。其中,问卷调查类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项:徐安琪等1996年在上海、哈尔滨对3 200名已婚男女的入户调查,以近50年来在不同年代择偶、恋爱的已婚者为研究样本,对50年来择偶标准的变迁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6-7];陈宇鹏的研究是以义乌市经商未婚男女青年为研究对象,对其择偶标准及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经商青年择偶特征与行为体现了商人的经济理性选择结果”的结论[8];另外几项调查虽规模不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这一领域研究,一类是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9-10],另一类则针对武汉高校的青年教师[11]。而采取内容分析方法的研究则较多地集中于选取报刊、杂志上的征婚广告来进行,如吴雪莹、陈如,张萍,钱铭怡等,朱松等,种道平、王绪朗以及韩荣炜等人的研究。其中,董金权、姚成的研究是通过对《现代家庭》杂志上刊载的6 612则征婚广告进行内容分析,描述了青年择偶标准25年的嬗变,并将人们择偶标准的变化脉络置于三个阶段的时代背景下,探讨了社会变迁与人们择偶标准之间的内在关联[12]。而靖元的研究则是选取报刊、杂志等之外的另一媒介——网络,通过对“我爱南开BBS”鹊桥版上所抽取的527个有效样本进行内容分析,考察了当代青年在择偶时所关注的重要指标,探讨了择偶的性别差异以及上学者与工作者对被征者要求的差异等[13]。尽管以往研究已在择偶标准方面做过一些探讨,但专门针对现实的择偶场域——万人相亲会进行青年男女择偶标准的分析,目前国内尚无先例。
三、研究设计
(一)资料收集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资料收集主要是借助于南京市GL公园的万人相亲会这一平台。之所以选择万人相亲会,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相亲会作为一种新型的择偶方式,正在全国各地的城市地区流行开来,这一现象得到了网络和媒体的关注与报道,而社会学界对此尚未做出反应,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理性思考;二是相比较传统的择偶方式,以及网络相亲、电视相亲等方式,万人相亲会的会员多是主动要求登记其资料,并代为展示进行征婚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较为真实的择偶标准与择偶观念;三是由当地自发组织举办的相亲会集中了本地及周边地区大量的青年男女,他们有着表达自己真实择偶意愿的便利,而在这种表达背后能够反映更真实和更现实的需求与观念;第四,相比较报刊、杂志等媒介上刊载的征婚广告和征婚启事,万人相亲会的会员资料更贴近现实,也更接近真实的生活。因此,笔者通过近两个月的调查研究、实地访谈和参与观察,搜集了大量的定量和定性的资料,限于篇幅,本文暂且主要就其中的定量资料部分进行一些分析与探讨。
数据主要来源于2011年11月13日至12月10日笔者在万人相亲会上对其所展示的会员资料所进行的收集与整理。近一个月内共收集到有效会员资料1 255份,其中男性363份,女性892份。由于在相亲会上,会员的年龄从21-85周岁(1926年-1990年出生)不等,而本文集中探讨18-35周岁(1976年-1993年生)青年男女的择偶标准与择偶观念。因此,剔除不在年龄范围内的会员资料319份,共获取21-35周岁青年男女有效会员资料936份,其中,男性约占23.3%,女性76.7%;出生于1976-1980年的占29.0%,1981-1985年的54.3%,1986-1990的16.8%;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下的占5.4%,大专的21.3%,本科的51.8%,研究生及以上的21.4%。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具体操作如下:
概念操作化与定义变量。择偶标准,即男女选择结婚对象的条件或要求。根据本研究所收集到的936份青年男女的有效会员资料,笔者先进行了概要的通读,而后将涉及到的择偶要求或条件一一列出,主要包括:年龄、身高、文化程度、优先职业①这里的优先职业是指会员在资料中提及择偶时优先考虑的职业,如提及优先考虑教师、公务员、医生等职业的情况。、工作稳定、户口、收入、住房等,共计39项(详见表1)。然后根据会员择偶条件与要求中是否提及,对每一变量,进行赋值,0为未提及,1为提及,从而对各变量进行量化处理,以便进行统计分析。
编码。考虑到在编码过程中,不同个体对各项因素理解上的差异,以及编码录入的工作量,本研究采取了如下办法进行处理:(1)由2男3女共5位编码者进行编码;(2)编码前仔细讨论对各项因素的理解,并提取少量会员资料,进行尝试编码,而后再进行讨论,以基本达成较为一致的理解;(3)为了更好地理解会员资料中的表述,我们采取同性编码的方式,即由男编码者对男性会员资料进行编码,女编码者对女性会员资料进行编码,编码时两人或三人一起,遇到问题及时商量讨论;(4)由笔者对部分编码结果进行抽检,对于编码中理解不一致的地方,重新进行讨论,统一认识后,再次编码;(5)编码结束后,由笔者逐一对照会员资料与编码,对编码质量进行再检验,进而得到最后的编码。
数据录入与分析。首先,利用EpiData v3.02程序将936份会员资料逐份编码录入计算机,转化为量化的编码结果;而后,使用SPSS18.0对变量进行统计分析。
四、结果与分析
(一)青年择偶标准的总体情况
表1 择偶条件(要求)的基本情况
由表1可见,整体而言,南京万人相亲会上青年择偶时更看重对方的身高、年龄、工作是否稳定、脾气性格如何以及文化程度等个人基本条件方面的情况,而住房、收入、家庭经济情况等物质条件方面的情况,则排在后面;相比较事业心(对事业的)而言,更看重责任心(对家庭的);相比较爱心(对小孩子的)而言,更看重孝顺(对老人的);相比较身材而言,更看重容貌,但这些外貌条件吸引力有限;对于脾气性格、人品、气质修养等个人内在条件等,南京地区青年还是比较看重的;而对于户口、身体健康等因素,南京地区青年已不太看重;至于缘分、眼缘等因素,已没有那么多人相信。而对于持家能力、兴趣爱好、排斥条件、购房能力、海外考虑、留学经历、车辆要求、父母养老保障、聪明、目标规划、技术特长、家庭政治背景、有房无贷、感情经历、生育能力等,只有少数、个别的青年会关注一些,多数青年并不看重。
总的来说,本研究结果与其他研究相比,既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如,有研究表明人们对配偶性格品德的要求一直都是最为关注的,排在第一位[12],而我们的研究由于是将脾气性格和人品分开来计,故排序靠后,但若合并在一起,提及率高达77.3%,亦可排至第一位,因此,在这一点上,研究结论具有根本上的一致性。而不同之处在于,本研究中青年对于健康和容貌的看重程度远低于现有研究。可能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对于健康,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程度普遍有所提升,因而这一因素并不再像以往那样受到重视,以往研究也表明,人们对于健康的提及比例随年代的更新在逐渐下降[12];另一方面,对于容貌,由于样本中性别比例的严重失衡(男女比例接近1∶3),而男性对于容貌的关注程度在总体样本资料中不能显现出来,因此导致了总体上对于容貌较低的提及率。
(二)不同性别、出生年份及文化程度青年的择偶标准分析
根据SPSS统计所显示的结果,我们选择了青年择偶更看重的(提及率在10%以上)各项指标,展开进一步地分析。其中包括:身高、年龄、工作稳定、脾气性格、文化程度、责任心、人品、住房、事业心、孝顺、收入、气质修养、容貌、婚史、户口、生活习惯、身体健康、优先职业等,共计18项。进而分析青年的择偶标准在性别、出生年份以及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
1.青年择偶标准的性别差异及原因分析
表2 都市青年所看重择偶条件的性别差异 单位:%
续表2
表2最后一列的统计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青年,除了在文化程度、优先职业、婚史、孝顺、身体健康等5项指标上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之外,其他13项指标均存在较为显著的性别差异。这说明,在上述18项择偶标准中,72.2%的择偶要求或条件与都市青年的性别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男女两性在择偶标准上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
从表2第三列和第四列中男女各自的提及比例对比可见,相较于男性而言,女性更为看重年龄、身高、工作稳定、户口、收入、人品、气质修养、脾气性格、生活习惯、责任心、事业心等因素;而相较于女性而言,男性则更看重容貌。可见,在择偶要求和条件上,女性似乎要比男性有着更多、更高的要求。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住房条件上,几乎没有1个男性提及,而28.5%的提及率全部是由女性贡献的。这表明,在南京地区,女方要求男方负责住房问题的传统观念依然明显存在。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一方面,由于南京地区较高的房价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压力,要求男方负责解决住房问题,最起码可以为女性未来较为安定的生活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和保证;另一方面,这可能跟婚后的居住方式也有一定关系,已有研究表明,“青年婚后小家单独居住的比例高达2/3,成为第一代独生子女婚后居住方式的主流”[14],住房是作为迫切而必要的资源需要而出现在女方的要求和条件中的,因此,女性对于住房的要求要显著高于男性。
2.青年择偶标准的年龄差异及原因分析
表3 都市青年所看重择偶条件的年龄差异 单位:%
表3最后一列的统计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出生年份的青年,在年龄、工作稳定、脾气性格、生活习惯、责任心、事业心、孝顺、容貌以及身体健康等9项指标上,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而对于对方的身高、文化程度、优先职业、户口、收入、住房、婚史、人品、气质修养等方面的要求,存在着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在上述的18项择偶标准中,有50%的择偶要求或条件与都市青年所处的出生年份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从表3第三、第四、第五列中不同出生年份青年提及比例的对比可见,他们在择偶标准方面的差异突出表现为:在身高、文化程度、收入、人品和气质修养上,1981-1985年出生的青年男女最看重,其次是1976-1980年出生的,而1986-1990年出生的相较于前两者而言,不那么看重;而在优先职业、户口和住房等方面,1981-1985年出生的青年男女依然最看重,排在其次的是1986-1990年出生的,而1976-1980年出生的看重程度排在最后。可见,在择偶要求和条件上,1981-1985年出生的青年男女看重的因素最多,不论是个人基本条件还是物质方面的条件,相比较其他两个年龄段的青年,都存在显著差异。究其原因可能在于,1981-1985年出生的青年男女现正处于婚恋择偶的黄金时期(30-25岁),这一时期个人自身条件已基本成熟,有的已经有了较为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事业已经开始起步,有了选择的“资本”,因此倾向于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而1976-1980年出生的已经过了婚恋择偶的最佳时期,尤其是女性,在身材、容貌等男性较为看重的因素上逐渐失去优势,而在物质条件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因而在择偶上,相较于1986-1990年出生的而言,更倾向于看重身高、文化程度、人品和气质修养等个人自身因素;而1986-1990年出生的,由于年纪尚轻,再加上相亲会上家长的主导意见,因而更倾向于看重优先职业、户口和住房等方面的因素。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婚史方面的要求,数据显示,青年男女对于对方婚史的关注,随着年龄的减小,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1976-1980年出生的最看重,其次是1981-1985年出生的,最后是1986-1990年出生的。我们认为,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一方面可能与青年自身的经历与阅历有关,年龄较小的由于尚未步入婚姻家庭,对于婚史的问题接触不多,因而也较少提及,而年龄稍大的有的甚至已经结过婚,离婚后再来相亲,因而提及婚史;另一方面可能也反映出了由于当今社会越来越开放和包容的社会环境使得年龄越小的青年越表现出宽容的态度,逐渐改变着“从一而终”的传统观念。
3.青年择偶标准的文化程度差异及原因分析
表4 都市青年所看重择偶条件的文化程度差异 单位:%
续表4
表4最后一列的统计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不同文化程度的青年,在年龄、婚史、人品、气质修养、脾气性格、生活习惯、责任心、事业心、孝顺、容貌、身体健康等11项指标上,虽然存在一定的百分比差异,但检验结果显示,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而只有对于对方的身高、文化程度、工作稳定、优先职业、户口、收入、住房等方面的要求上,检验结果显示,存在着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可见,在上述的18项择偶标准中,只有38.9%的择偶要求或条件与都市青年的文化程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从表4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列中不同文化程度青年分别的提及比例对比可见,他们在择偶标准方面的差异更多地表现为:第一,在身高、文化程度、工作稳定、优先职业、户口、收入、住房等7项指标上,都是文化程度为本科的青年最为看重,而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下的最不看重。究其原因可能在于,作为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下的那些青年由于自身条件相比较而言稍差一些,因而提出的要求和条件也就少一些,低一些;而文化程度为本科的青年相较于研究生及以上的有年龄优势,相较于大专以及高中及以下的有学历优势,因此,倾向于提出更多和更高的要求或条件。第二,相比较而言,在身高、文化程度和优先职业上,文化程度为研究生及以上的青年比大专的青年更为看重,而在工作稳定、户口、收入和住房方面,文化程度为大专的青年比研究生及以上的青年更为看重。这表明,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年更看重个人自身因素,如身高、文化程度和优先职业等,而文化程度较低的青年则更看重物质方面的因素,如收入和住房等。
五、结 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南京万人相亲会上936份会员资料的分析,都市青年所提及的39项择偶标准中,身高、年龄、工作稳定、脾气性格、文化程度、责任心、人品、住房、事业心、孝顺、收入、气质修养、容貌、婚史、户口、生活习惯、身体健康、优先职业等18项因素是南京青年择偶比较看重的。在结合青年自身情况对择偶标准做出进一步分析后,我们发现:不同性别、出生年份和文化程度的青年分别在不同程度上与其择偶标准存在相关关系,其中性别差异较为明显,这可能与会员资料中性别比例严重失衡有关,但在一定程度上似乎也反映了真实情况。一方面,相亲会上接近1:3的男女比例,经媒体渲染后,不断加剧着都市生活中愈发严重的“剩女”现象;另一方面,在相亲会上,相比较男性而言,女性在择偶时似乎更倾向于提出更多或更高的条件或要求,尤其是1981-1985年出生的、文化程度为本科的女性。然而,这些结论似乎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限于万人相亲会会员资料本身的缺陷以及内容分析方法的被动性,本文仅就男女青年总体的择偶标准以及择偶标准的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差异做了一些分析,而对于一些更为重要的变量,如收入、职业等,未能涉及,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我们对青年择偶标准差异的判断。再加上,由于有效样本(会员资料)中的女性人数大大地多于男性,因此,本研究结论主要是对在相亲会上登记资料的青年男女所做出的,从严格意义上讲,不能推广至南京地区所有青年,更不能推至全国青年。
[1]潘金洪.出生性别比失调对中国未来男性婚姻挤压的影响[J].人口学刊,2007(2):20-25.
[2]王金营.2000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漏报评估及年中人口估计[J].人口研究,2003(5):53-62.
[3]贾志科.出生性别比失衡的社会风险、影响与后果[J].社会科学家,2012(12):22-25.
[4]宁鸿.“剩女”现象的社会学分析[J].理论界,2008(12):222-223.
[5]相树华,刘明福.中国婚恋危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60.
[6]徐安琪.上海女性择偶行为的现状与变迁[J].妇女研究论丛,1997(4):21-27.
[7]徐安琪.择偶标准——五十年变迁及其原因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0(6):18-30.
[8]陈宇鹏.经商青年择偶标准与行为的实证分析——以义乌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1(2):79-82.
[9]田岚.当代女大学生的恋爱观与性价值观[J].妇女研究论丛,1993(1):30-34.
[10]秦季飞.武汉地区大学生的择偶标准[J].青年研究,1995(11):36-39.
[11]种道平.武汉高校青年教师择偶标准的变迁[J].社会,2004(11):43-46.
[12]董金权,姚成.择偶标准:二十五年的嬗变(1986-2010)——对6612则征婚广告的内容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1(2):73-78.
[13]靖元.从网络征友看当代青年的择偶标准——对“我爱南开BBS”鹊桥版内容分析[J].青年研究,2007(2):9-16.
[14]风笑天.第一代独生子女婚后居住方式:一项12城市的调查分析[J].人口研究,2006(5):5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