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装卸机械技术管理的思考
2013-04-08郁凤达上海铁路局上海铁路装卸服务集团有限公司
郁凤达 上海铁路局上海铁路装卸服务(集团)有限公司
装卸机械的技术管理是装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装卸机械的维修保养是装卸机械技术管理的关键内容,是装卸机械安全运用的根本保证,是影响装卸经营效益的重要因素。多年来,装卸机械按照《铁路装卸机械检修技术规范》,实行计划检修制度,分日常保养、一级保养、二级保养、中修、大修5种维修保养类别,这种制度为装卸行业完成繁重的装卸任务提供了有力保证。目前,货物运输方式具有多样性,装卸行业的生产经营面临新局面,对装卸机械的技术管理特别是维修保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1 维修保养现状
1.1 计划修理不合理
现行装卸机械的修理,按照运转时间和作业量来确定修理周期,没有考虑装卸机械技术状态、作业工况、使用频繁程度、人员操作水平等因素。以门吊为例,相同起重量的同一台门吊,装运同一重量的集装箱和木材时,所用的运转时间前者比后者少,如用运转时间确定大修周期显然不合理。由于每台装卸机械使用的状况不同,会出现有些机械到大修时状况仍较好(过修),而有些机械未到大修故障不断的现象(失修)。
计划修理时,零部件间过多的拆装,会引起配合面受伤或零件损坏;零部件不正确安装后,有可能使机械产生故障,增加修理成本。
1.2 大中修计划执行不到位
装卸机械大中修时间一般为10~30天,长时间的停机影响生产,不但减少了装卸收入,对货场的运输组织也产生影响。对于繁忙的机械或者单机作业线路的机械来说,大修停机还会增加使用单位的额外支出;近年来,材料价格的上涨,增加了维修成本;装卸作业量的下降,使装卸收入减少效益下滑。这些因素影响了一些机械大中修计划的执行,给机械的安全使用带来不利。
1.3 维护保养效果差
由于装卸作业点多线长,人员缺少,职工身兼多职,日常交接班记录流于形式,维护保养计划落实不到位;有些单位对装卸机械维修管理不够重视,忽视资金投入,对机械维护保养方面缺少激励机制,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有些职工对设备保养工作责任心不强,不重视对机械保养技术的学习,业务素质较低,对于保养中发现的问题,不重视不上报,或采取临时措施应付,造成小问题引发大故障。
1.4 维修技术力量薄弱,维修水平低
由于政策和效益方面的原因,近年来专业技术人员大量流失,造成管理人员和维修人员技术水平下降。现有的机械作业人员年龄平均在50岁以上,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他们虽然工作多年,但对于装卸机械用得多,修理不专业;有的单位作业人员是委托管理人员,因缺少长效考核机制,维修水平提高不快。
2 加强装卸机械技术管理的措施
2.1 改进装卸机械维修方式
2.1.1 状态修理的特点
状态修理是指应用各种检测手段和故障诊断技术,通过检测机械或系统的温度、压力、流量、振动、油液、裂纹、噪声、消耗量等各种参数,与设计的技术数据相比较,及时发现设备的故障特征或预兆,提前安排维修,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以降低机械故障停机时间,提高机械运行可靠性,延长机械使用周期。因此,状态修理是一种能反映机械实时状态并预先处理故障的修理方式,它可以变“事后修理”为“事前修理”,变“计划修理”为“预知修理”。
2.1.2 实行计划修理和状态修理并行的维修方式
现行计划修理方式的基本依据是修理周期及其结构,是根据不同零件实验结果与实际磨损的大量统计数据规定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在一般技术水平的机械中仍较多采用,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不足之处是它不能紧密结合设备的实际使用状况与技术状态,实施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装卸机械的特点是:安全性要求高、信息化水平低,配置设施不高、机械状态差别大等。为了减少装卸机械故障发生率,降低维修成本,提高装卸企业综合效益,根据实际情况,对装卸机械可实行计划修理和状态修理并行的维修方式,积累经验后,过渡到全面实施状态修理。
2.1.3 选择维修方式
维修方式的确定需要专业人员具有科学化和专业化的态度。要按机械种类先对每台装卸机械的技术状态进行安全评估,再按照装卸机械发生故障的规律、使用工况、年限、经济指标等因素分析后确定。对正常使用处于偶发故障期的装卸机械,可以选择计划修理或状态修理;对于超年限使用处于故障多发期,或增吨改造、作业繁忙、单机线路的大型装卸机械,可以实行状态修理;对于配置先进、采用自诊断技术的装卸机械,优先采用状态修理。
对实行计划修理的非特种设备(如装载机、扒料机),可根据实际,在不影响安全的前提下,调整修理周期。
2.2 采用先进的检测仪器和诊断技术
多年来,装卸机械的检验检测设备增加不多,对装卸机械的运行、检查、维修大多通过人的感觉进行,缺乏先进性和可靠性,需要配备先进的检测设备,强化对装卸机械动静态的监测手段,提高对机械故障的分析处理能力,以降低维修成本,提高机械的使用寿命。采用先进的检测仪器和诊断技术,为正确修理提供可靠依据,可以实施状态修理,也可以对计划修理进行优化。对于检测仪器的选择,可根据成本、人员、修理方式、检测项目等因素确定。如使用超声波测厚仪可测量钢结构的板厚;采用渗透液法、射线探伤机等可检测结构件和零部件的裂纹;对大型装卸机械的车轮、电机轴承的监测,可采用振动测量仪;电动机、各制动器线圈的检测,可采用温度指示带;用磁屑探测器、铁谱仪可以探测分析内燃机及各类减速机、液压系统的油样。
2.3 完善装卸机械的维修保养制度
实行计划修理和状态修理并行的维修方式,需要建立相适应的维修管理制度。对于实施状态修理的机械,要根据其实际状态,确定动态监测的项目和监测点数量及监测周期,从而制定监测制度、监测工艺和技术标准,建立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制订检测设备的管理措施,以确保状态修理顺利进行。要通过开展单机消耗核算、规范材料采购领用制度等方式,完善成本管理机制。
实施计划修理的机械,因各种原因超过了修理周期,应制订专门的管理办法加以规范。
2.4 开展培训交流 提高技术水平
管理部门应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增强操作人员的操作技能,提高维修人员的修理技术,丰富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装卸机械使用单位之间,可通过有偿方式进行人员、设备、技术和信息的交流,如机械大修时,维修能力不强的单位可派人员到专业维修单位跟机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对机械的日常维修保养,各单位间可相互派人参与,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职工的技术水平。
2.5 采用激励机制 确保维护保养质量
保养、检查和修理是维修保养制度的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对设备的擦拭、润滑、紧固件的防松、安全装置的防护等工作,是维修保养制度的基础;对设备的检查和监测,是发现故障或征兆的重要手段,需要操作人员、维修人员、管理人员共同参与。使用单位要认真落实日常保养检查制度,针对维修人员减少、技术水平下降的情况,实行有效可行的管理制度,动员职工全员参与维修管理,定人定机,采用良性激励机制,奖勤罚懒,改变机械保养中出现的好的总是好的,差的总是差的现象,确保维护保养质量。
3 结束语
装卸机械技术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管理部门要对装卸机械的选用、运行、维修保养和报废等环节严格进行管理,认真落实装卸机械的技术管理制度。要科学地分析装卸机械的运行状况,积极探索并逐步推进维修保养制度的改进,确保装卸机械安全运行,以适应铁路运输发展的需要,提高企业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