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垄断调查洋奶粉助行业回归理性
2013-04-08刘国信董国胜
刘国信,董国胜
(山西省阳城县畜牧局,山西 阳城 048100)
最近,国家发改委对包括多美滋、美赞臣、惠氏、雅培、富仕兰(美素佳儿)等多家知名奶粉巨头展开价格反垄断调查。随后,惠氏率先承认存在操纵价格的行为,宣布下调部分产品价格,此后,多美滋、雅培、富仕兰、美赞臣等企业也纷纷应声降价。为什么洋奶粉企业在遭到反垄断调查后急于降价?洋奶粉市场是否会迎来大规模的降价潮?价格反垄断调查能否终结洋奶粉的暴利时代?
相关人士表示,反垄断调查只是我国整顿奶粉市场秩序、提升奶粉综合质量的部分举措,要真正打破垄断,仍须从各方面完善制度,尤其是要获得消费者的响应和支持。联系此前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可见此次政府肃整奶制品市场的坚定决心。只有调查整顿多管齐下,才能进一步规范市场竞争秩序,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行业回归理性,并最终形成有利于全行业良性发展的竞争格局。
1 疯狂操纵恶意抬价,反垄断大棒挥向洋奶粉
发改委相关人士表示,从已经调查取得的证据材料看,被调查的奶粉企业存在对经销商和零售商的价格控制行为,排除和限制了市场竞争,涉嫌违反《反垄断法》。
在调查中发现,这些企业虽然在中国市场上销售的奶粉价格本身就偏高于国外同类产品,但仍不乏连年涨价者,且每次平均涨幅都在10%以上。洋奶粉之所以能够边热销边涨价,长驱直入并垄断中国市场,正是源于国产奶粉的“不争气”。据了解,近年来洋奶粉占据了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70%~80%的份额。在成本下降、关税下调的情况下,售价仍然频频上调,并且居高不下。
那么,洋奶粉究竟比国产奶粉贵多少?以900克1段婴幼儿奶粉为例,普通洋奶粉零售价基本在220元左右,部分高端产品单价超过500元。而同规格的国产奶粉售价普遍在160元左右。据公开资料显示,2008年以前,洋奶粉与国产奶粉终端售价相差不多,从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到现在,洋奶粉5年来平均涨幅已超过60%,其中多款相同品牌和重量的洋奶粉国内外价差超过两倍以上。
调查显示,洋奶粉之所以敢卖高价,频频以各种理由轮番涨价,就是因为中国大陆消费者对进口奶粉的信任度更高,往往为了孩子的健康,再贵也要买。近年来国产奶粉因质量问题陷入信任危机,市场份额逐渐缩水外资品牌趁机扩大了市场份额同时还利用市场优势地位限制销售商竞争,不断涨价。由于洋品牌的扩张,国内品牌受打压严重,导致国产奶粉对国内奶源的需求大大减少,奶农因此受损因此,无论从市场份额、国内外产品价差,还是价格掌控能力来看,洋奶粉均有垄断操纵之嫌发改委对其发起反垄断调查,乃是合情合理之举。
2 多个品牌被迫降价,终端调价依然缓慢
在国家发改委高调启动反垄断调查后,多家涉事洋奶粉企业纷纷发布了降价方案。有市场分析人士指出,此举是奶粉企业应对发改委反垄断调查的一种策略。根据《反垄断法》第四十五条规定,被调查的奶粉企业主动降价,将有可能被减轻处罚。因此,主动降价等自罚措施显然是无奈中的良策,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能够为企业赢得更多的空间。
反垄断调查初见成效,多年持续上涨的奶粉业终于迎来了降价潮,让不少市民着实开心了一回。但笔者走访了多家超市和母婴店后发现,尽管洋奶粉喊着降价,但并没有完全传递到零售终端。
3 调查整顿多管齐下,有助行业回归理性
业内人士指出,发改委的反垄断调查迫使外资品牌主动降价,对消费者来说肯定是好事,但同时给国产奶粉也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因此,国内奶业的重生不能仅仅仰仗反垄断之剑,奶业要想获得健康持续的发展,最终在于提振消费者对乳业的信心。这次反垄断调查不是一次孤立的行动,而是这轮奶粉行业整冶中的一环,目的是变压力为动力,重振国内奶业,促进行业回归理性。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认为,在目前的奶粉市场上,外资品牌奶粉占据着优势地位,国产奶粉只能凭借低价优势在中低端市场维持一定份额。如果外资品牌奶粉迫于反垄断调查的压力而主动降价,意味着压缩了国产品牌奶粉的低价优势,会使部分国产品牌奶粉的消费者转向购买外资品牌,使得国产奶粉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不过,国产奶粉同时也获得了契机,因为国产奶粉不能永远走低端路线,随着外资奶粉降价,国产奶粉就必须想方设法提高产品质量。从这个意义上看,洋奶粉的降价可能会迫使国产品牌奶粉提升质量。
资深乳业专家王丁棉认为,此前,在与洋奶粉的较量中,国货还拥有价格优势,但在反垄断调查后,如果洋奶粉集体降价,而国产奶品牌又尚未重获消费者信任,那么,国产奶粉要保住市场份额就必须在提升产品品质和信誉上下功夫。事实上,虽然在前十大奶粉品牌中国产占据了将近半壁江山,伊利、圣元、完达山等品牌都有自己忠诚的消费群体,国产奶粉总体产业集中度低的现实在短期内仍难以改变,但政府力量的推进,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127家,年产量约60万吨,但是年产量在3万吨以上的企业仅有3家,从国内市场看,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品牌仅占高端产品份额的20%~25%。而在政府层面,则计划争取在两年之内,使婴幼儿配方乳品十大本土品牌企业的产量占社会总量比例提高到60%以上,五年后提高到75%以上。这样,兼并重组成为时下中国奶粉行业最热门的话题,各大品牌奇招迭出的同时,对国产奶业的保护也呼声渐起。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国外,保护其本国产婴幼儿奶粉品牌的例子并不鲜见。在美国,根据WIC计划(母亲和婴儿幼儿营养计划),美国每年有400万新生儿,其中将近50%获得政府奶粉补贴,这个补贴是限定品牌的,所以,表面上是补贴给了消费者,但参与该计划的美国婴儿奶粉本土企业获得了该计划实质性的市场保护,其他企业很难再进入这个市场。而这样做的最终结果就是,美国市场的婴儿奶粉价格最近十年基本没有变化。
对于政府而言,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守住自己的行政边界,恪守中立地位,对行业整体发展的重要性自不待言,这对扶持国产品牌同样是应有之意。事实上,相对于进口奶粉的咄咄逼人,国产品牌并非毫无亮点,在三、四线城市以及更为偏远的农村地区,国产品牌的占有率一直保持在高位,问题在于,在整个奶粉市场金字塔最顶端的一线城市中,国产品牌只能处于尴尬的防守地位。
整顿和打击价格垄断,对保护民族品牌一定是利好,但真正的保护,还得靠自己。针对国内奶业存在的问题,有网民毫不客气地指出,正是国产奶业近些年来的“不争气”,给了洋奶粉“边热销边涨价”的机会。发改委对几个洋奶粉的反垄断调查,能唤醒生产监管等部门的行动配合,而且,只有国产奶粉自立自强安全雄起,才是约束和平抑洋奶粉竞相涨价的唯一手段,这需要产业链上所有要素的改进与完善。
要根本扭转洋奶粉的价格垄断局面,仅靠反垄断调查远远不够。消费者对于洋奶粉的信赖,实质是对国外食品质量监督体系的信任,所以要想改变现状,除了国产奶企自身要争气外,还需要最严格的行业标准及行政监管,以挽回消费者日渐脆弱的信心。在严酷的市场竞争中,相信那些产品质量过硬的企业,终究会脱颖而出。
专家指出,发改委的这次反垄断调查不是孤立行为,政府已经出台一系列政策,要用药品的管理标准来管理奶粉,提升国内乳品行业集中度,重振国产品牌的消费信心。因此,只有调查整顿多管齐下,才能进一步规范市场竞争秩序,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行业回归理性,形成有利于全行业良性发展的竞争格局进而实现产业的持续健康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