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的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2013-04-08贾立红贾立英韩开顺
贾立红 贾立英 韩开顺
(山东省平原县畜牧兽医局 253100)
鸭的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贾立红 贾立英 韩开顺*
(山东省平原县畜牧兽医局 253100)
近年来北方养鸭业迅速发展,特别是山东肉鸭养殖量大增。鸭的病毒性肝炎病已成为危害养鸭业的主要疾病之一,笔者就本病的防治情况做一介绍。
1 病原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的,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分为三个型,一型属于小RNA病毒科,呈球形或类球形,直径在20~40NM,无囊膜,无血凝性,可在鸭、鸡、鹅胚尿囊腔增殖。病毒抵抗力强,在自然环境中可较长时间存活。二型属于星状病毒,三型属于小RNA病毒。三种血清型之间无交叉保护作用。
2 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发生于4~30日龄雏鸭,成年鸭有抵抗力,鸡和鹅不能自然发病。病鸭和带毒鸭是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饲养管理不良,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鸭舍潮湿、拥挤,均可促使本病发生。本病发生于孵化雏鸭的季节,一旦发生,在雏鸭群中传播很快,发病率可达100%。
本病在自然条件下主要感染鸭,不感染鸡鹅,一年四季、不同品种、性别的鸭均可感染,但近年来春秋冬三季节要比夏季发病高的多。健康鸭通过接触被患病毒性肝炎鸭和带毒鸭污染的饲料、水、垫草、车辆等传染而流行发病,也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雏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高,1周龄内的雏鸭病死率可高达95%,而1月龄以上的鸭则很少发病死亡。因饲养管理不善,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鸭舍阴湿,鸭群拥挤等均可促使本病发生。
3 病理变化
本病潜伏期1~4d,突然发病,病程短促。病初精神萎靡,不食,行动呆滞,缩颈,翅下垂,眼半闭呈昏迷状态,有的出现腹泻。不久,病鸭出现神经症状,不安,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两脚发生痉挛,数小时后死亡。死前头向后弯,呈角弓反张姿势。本病的死亡率因年龄而有差异,1周龄以内的雏鸭可高达95%,1~3周龄的雏鸭不到50%;4~5周龄的幼鸭死亡较少。剖析可见特征性病变在肝脏。肝肿大,呈黄红色或花斑状,表面有出血点和出血斑,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脾脏有时肿大,外观也类似肝脏的花斑。多数肾脏充血、肿胀。心肌如煮熟状。有些病例有心包炎、气囊中有微黄色渗出液和纤维素絮片。
4 临床诊断
目前,我国只发现鸭肝炎一型,本病型多见于20日龄内的雏鸭群,但近年来30日龄左右也有发病。一般发病急,传播快,病程短,出现典型的神经症状,肝脏严重出血等特征,均有助于作出初步判断。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临床上在较大日龄鸭群或已作免疫接种的鸭群发生本病时,病例常缺乏典型的病理变化,仅见肝脏肿大、淤血,表面有末梢毛细血管扩张破裂而无严重的斑点状出血,易造成误诊漏诊。必须经病原分离与鉴定确诊。临床上诊断鸭病毒性肝炎还应注意与鸭疫里氏杆菌病、雏鸭副伤寒、禽霍乱、曲霉菌病等作鉴别。
5 预防
从健康鸡群引进种苗,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对雏鸭采取严格的隔离饲养,尤其是5周龄以内的雏鸭,应供给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严禁饮用野生水禽栖息的露天水池的水。孵化、育雏、育成、肥育均应严格划分,饲管用具要定期清洗、消毒。一旦暴发本病,立即隔离病鸭,并对鸭舍或水域进行彻底消毒。对发病雏鸭群用高免抗体注射紧急治疗,同时注意控制继发感染。
6 治疗
一旦确诊,可注射鸭病毒性肝炎卵黄抗体,但是用量很大,而且对鸭子的肉质有一定的损害,现市面上有售青岛宝依特公司的鸭肝冻干卵黄抗体的,注射量可以自行调整,而且吸收比较快,对鸭子肉质损害比较小,效果也可以,可以推广。注意治疗的同时还要注意细菌病,如大肠肝菌和浆膜炎的预防,防止交叉感染。
S858.32
B
1007-1733(2013)12-0078-02
2013–09–13)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