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生命的未来建筑

2013-04-07陈婧

IT经理世界 2013年6期
关键词:比斯建筑物叶片

陈婧

未来的建筑物会不会开始“认识”并且“关心”我们?它们会不会用某种相当鲜活的方式,可以移动、呼吸、有感觉,变成有生命的物体?

如果说这是一座建筑物,你肯定觉得这是“天方夜谭”,因为它看起来更像艺术品,或许,这就是未来跨界建筑的雏形。一不小心,你还会觉得自己闯入了阿凡达的世界。这座名叫《移动森林》的复杂建筑物,占地整整170平方米,创造出具有浸润感的空间环境,邀请每位参观者去探究一些有关建筑的重要话题:未来的建筑将变成什么样子?

“建筑物”一般是指人造物,提供了社会运作的空间或机能需求——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建筑物”,那这个词汇本身就包含了一种不断被颠覆、被创造的形象。众多的技术人员、艺术家、未来主义者以及作家集聚一堂,发挥想象力,探索着那些将会让未来感到惊讶的奇思幻想。这些创想者的其中一员,便是来自加拿大的实验建筑师菲利普·比斯利(Philip Beesley)。这位来自加拿大多伦多滑铁卢大学的建筑学教授兼艺术家,借鉴古希腊的哲学信仰“万物有灵论”,相信任何物质皆有生命,提出未来城市将作为一个有机生命而存在。

这座“移动的森林”是一个跨多门学科的幻想之作,融合了建筑学、信息技术、视觉艺术、声学、机械智能、生物学、环境科学和社会学等多元学科的交叉。建筑物内部包含了众多的传感器、微处理器、机械连接装置和过滤器,并可以根据环境移动。仔细观察它的局部设计,细致又复杂,但整体上不仅保持了壮观的气势,也充满了优雅和美感,尤其是控制系统采用分散又集中的方式,做到简洁而不凌乱。

刚看到这座建筑物时,总会让人吃惊于它的生命力,所有的一切都让人觉得更像是一场魔术表演。当感应到观众的动作时,比如当你的手开始靠近它,或者当你准备给它挠痒痒,它羽毛一般轻盈的叶片便会开始起伏、振动和卷曲,比含羞草有着更加丰富的动作表现。飘渺柔弱的丙烯酸塑料叶片的每一次颤动,都如同生命释放的每一下呼吸。这些叶片还会发出微弱的荧光,并且透过如云层般错综叠加的空间发出低吟的声响,仿佛正在邀请你走入一座奇异的波光粼粼的童话森林。因为作品使用了38块分布式传感器,不仅局部区域的叶脉会产生颤动,而且由一个总线控制器控制了整片森林的互动。

除了可以感知到观众的行为与之进行互动,这座充满生命力的建筑物也有自身的循环系统进行基本的新陈代谢,处理环境中的物质与之进行交互——尤其是,它可以吸收过滤空气中的水分和有机分子,利用这些“养料”帮助自己“器官”中的细胞成长。完成这个循环的命令中枢是一个网状物,细致而透明,形成圆顶般的蓬罩,串联起一些装有液体的玻璃球,它们是生命的器官,每个器官的周围还连接着成千上万的细微管道,仿佛人体的“毛细血管”。实际上,玻璃球内的液体是培养液,空气中的水分和二氧化碳被捕捉到之后,就会让培养液中的细胞“加速成长”,另外参观者与装置感应而发出的光线,也会刺激玻璃球中的细胞生长。最后当细胞茂盛地长成时,整个装置中的“腺体”组织会散发出香气,让空间变得异常芳香。

比斯利的这件实验性建筑物吸引了全球注意并得到广泛展示,包括马德里、林兹、恩斯赫德、布鲁塞尔、纽约、洛杉矶和新奥尔良等地,还在哥本哈根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中展出。他的作品获奖无数,其中包括了加拿大建筑罗马大奖第一名、西班牙Vida 11.0第一名、远东国际数字建筑设计奖和两次加拿大Dora Mavor Moore大奖。

这种建筑与生命、机械与植物之间的融合进化,或许已经成为未来城市的一个重要方向。尤其当城市文明以一种侵占自然的形态在扩展时,反省如何恢复自然生态在城市中的位置,让“无机物”也可以充满生命力,就成为了更加值得探究的话题。

记者:很多人会觉得“移动的森林”是建筑仿生学,您怎么看?

比斯利:移动的森林是一种融合机械和植物的跨界建筑,它不仅利用机械或者人工智能对动植物进行仿生,也是一种结合两者的融合演化。人工所创造的东西与自然创造的东西一起进化,将人类、自然、机械、信息4个维度的东西,放在时间的潮流中进行重塑。有人把我的作品称为“活着的建筑”,我更喜欢的叫法是“有生命的建筑”,因为它更好地代表了一种以模拟自然的手法进行创作,而不是自然与人工的对立,生态与城市的对立,有机体与无机物的对立。在城市演化的进程中,应当是相互依赖共鸣,并且可以呈现出一种新的跨界建筑的形态。

记者:怎么会想到创造这么一种有生命的建筑?

比斯利: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是坚实的,但也是在移动的,这种移动,主要是乡村到城市的变迁。预计到2050年,地球将有60亿人居住在城市,换言之,地球上2/3的人将居住在城市。建筑就成为了人和人之间相遇的场所,也构成了一种复杂的生态。我们需要思考建筑物在两种环境中的角色,能否从没有生命力的水泥块,变为可以做出应答的生命体:一种是自然环境,建筑物是不是可以成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能对环境因素的变化做出反应,比如当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时,会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新鲜空气;还有一种是社会环境,建筑物对人的行为能否回应,当你感到孤独时,你可以感受到建筑物给你带来的关怀,比如给你唱一首歌曲、给你一个“拥抱”。对两种环境的即时响应,或许是未来的有生命力的建筑区别于当今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

记者:这种虚拟的跨界建筑是否会被批评为太过脱离真实?

比斯利:21世纪,从对身体进行医学美容,到征服自然生态建造起一座座城市的过程,无一不体现了人类的意志力。藉由技术、科技满足对自身理想的企求和对生活的想象,促成了人类社会形态和居住环境的转变。但这种转变也带来“自然与人工”、“环境与生态”之间界限的思考,我们会处于怎么样的后人类社会环境?科学家也好,建筑师也好,都在扮演上帝的角色,在超真实的基础之上,把想象中世界的图景变为可能。这种虚拟的自然,更加需要去超脱自然与非自然的二元对立,探索一种共生共存、相互依赖的关系。

记者:创造这座壮观的、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物,你的灵感来源来自哪里?

比斯利:古希腊的万物有生论说道,不论是石头、云雾、液体还是生物,其实都不存在着严格的界限,所有的物质都是有生命的,因为生命就蕴含在这些物质之中。所以我开始思考,建筑作为一种人工的存在,究竟是否可以打破传统印象中人们认为的“非生命”的形式,而挖掘出建筑物内在生长的生命力。其中,马尾藻作为一种原始的生命,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我将它作为原形,虚构了你看到的羽毛状的叶片,而幽暗的空间,则营造出这个虚拟空间的神圣感。创造这件作品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依赖很多非传统的建筑手段,比如人工智能、化学、电子工程和分布式计算,也需要运用建筑学的手法,比如空间布局、仿真程序等等,协调这些学科的交叉,去打造一件崭新的集合。

记者:这座建筑物非常庞大而复杂,如何才完成它从局部到整体的设计?

比斯利:这个作品的完成由4个部分组成,我们在电脑上画出图纸,设计控制系统,寻找合适的材料,再把像珊瑚海一样复杂的部件拼装完成。整个团队一共有20个人参与编织这座建筑物,有一个阶段,所有人都因为它的复杂而逐渐失去耐心,变得烦躁,不知道究竟会得到怎么样的一个怪物,甚至想过放弃。因为在这件作品中,有数以万计的电子零件,这些轻巧的零件需要被逐一装设在微处理器和传感器上,对参观者的进入做出反应。最终,当这个无比精密、充满生命力的建筑物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所有人都感到内心的无比震撼与喜悦。

记者:响应式的环境是你非常强调的,这种响应如何做到如同生命般自然?

比斯利:我特别留意过,那些带着孩子的父母或者有老人的家庭,在探索这座建筑物的时候是怎么样的反应。有些人会说,这非常神秘,就像大自然;也有人说,像走在森林里,日落时候的森林。这种模拟的自然响应,叶片的颤动、光线的强弱变化,虽然都是通过机械式的行动,但你要能够了解人类的行为和反应,以及他们的情绪变化。比如当你触摸到的叶片卷曲时,他们会惊讶地发出尖叫声,这就会改变灯光调节的明亮变化,同时刺激这座建筑物通过“腺体组织”发出香味,给观众带来更大的刺激,从视觉、听觉、嗅觉多个空间,享受到这种互动的乐趣。

记者:可持续的建筑通常非常注重创新材料的运用,我们注意到你使用了丙烯酸塑料,好处有哪些?

比斯利:丙烯酸在你身边随处可见,通常用于服装的纤维之中。这种材料的好处不仅是非常轻盈,而且具有一种感性的力量。当装有感应器和微处理器的羽毛一般的叶片,抚摸你的手掌、脸庞的时候,你可以感觉到这个建筑物对你的体贴和关怀。从建筑材料的角度,它可以帮助建筑物实现高效率的能量交换,能够大面积地应用于建筑的表面和结构之中。另外,它也具备了一种可复制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可以从小小的单一的叶片逐渐演化为更加完善的自然环境,尤其在安装了感应器和微处理器之后,会呼吸、会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并吸收空气中富含的有机营养物。在材料的创新运用上,过去我们更加关注轻盈的结构,现在的研究重点转向了轻型材料如何能够更好地负重。当然,这听起来都像科幻小说里的事情,而不像科学,但是当科学与艺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在创造一种可能性,对未来建筑想象的现实壮观图景,我不希望这幅图景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

猜你喜欢

比斯建筑物叶片
月季叶片“雕刻师”
莫比斯加速器众创办公空间
邻近既有建筑物全套管回转钻机拔桩技术
摩比斯的三大“黑科技”
两种喷涂方法在TRT叶片上的对比应用及研究
描写建筑物的词语
墨比斯漫画作品选
美味的比斯开
火柴游戏
基于CFD/CSD耦合的叶轮机叶片失速颤振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