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013-04-07孙保乐
孙保乐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孙保乐
福建省南靖县丰田华侨学校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尤为重要。作为基础学科的教师,需要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用“教”的创新火种引燃“学”的创新火焰。
创新意识 数学教学 教学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源泉。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思维的训练、提高创新能力是中小学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其中创新意识的培养又是重点,创新意识是创造的前提和关键。没有创新意识的人难以产生创造思维、掌握创造方法和获得创造成果。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若干做法和体会。
1 教师自身必须具有创新意识
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随着知识经济迅速崛起,教育定位于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而课堂教学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渠道。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意识,在课堂上进行创新教学,起创新的表率作用,只有教师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有责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会寻找知识、处理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达到一种自身的突破和超越,从而使创新意识在不知不觉中爆发,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2 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让人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一个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有可能出现创新思维的灵感。相反,在压抑、恐惧的心理状态下,很难有所创造。教育家陶行知提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传统的教育思想束缚了学生思维及个性的发展,自主创新教育主张发展宽容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进行角色转换:不再是权威的维护者,由过去的“权威”、“领导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要走下“师道尊严”的神坛,放下架子,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愉快还给学生,热爱每一个学生,用真诚的爱心与学生交朋友,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给予他们热情的鼓励和帮助,建立互助尊重、互相信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真正处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情感环境中,毫无顾忌地利用自己的天赋,发挥潜能,大胆想象,大胆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让每个学生在全部数学活动中,保持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乐观情绪,从而激发出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活创新的潜能,为创新提供保证。
3 坚守课堂阵地,加大创新力度
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教给学生创新方法的主阵地。教师要树立整体的教学观,在教学意识上要重视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方法上要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在教学中重视以下几个环节:
3.1 巧设问题情境
所创设的问题是否有趣、直观、生动,将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教学效果,成功的创设可以使学生主动、迅速地进入教学的情境之中,激发他们探求新知的欲望,可以很好地把学生引到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中。
3.2 精心设问
课堂设问既能导思,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起学生思考和争议。设问是教学中的一个环节,但也是各种教改都须重视的重要环节。将精心设问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的知识传授与学生的学习在疑问中开始探索、论证、小结、发展,使学生的思维习惯得以养成,求知的热忱得以激发,学习兴趣得以培养,思维品质、能力得以全面发展。
3.3 鼓励质疑问难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他们积极思考,敢于大胆质疑,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使学生疑中生奇,奇中生趣,并引导学生自己来析疑、解疑。因为只有“疑”才有“思”,只有“思”才能有创新,可见,鼓励质疑问难是培养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手段。
3.4 加强动手操作,鼓励学生参与实践
人的认识从实践中来,能力是通过实践逐步磨练出来的。如今数学课本教材中,有多处的内容需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演示,从中去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对此内容的教学,教师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忽略,教师要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让学生操作、演示,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规律,在动手操作中创新。通过放手让学生操作,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芽,并且引导学生操作要到位,鼓励人人参与,个个动手。
4 培养自主学习,提高创新能力
自主学习是培养创新素质的重要手段,学生有了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能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并且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自然就能养成独立思考能力,也就为以后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前提和条件,如果学生的自主选择参与能力上不去,其创造性就无从谈起。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这要求教师将教学的重心从“教”转到“学”,注重学生自己去思考、体会、讨论、探究、下结论,增强学习的研讨性、互动性。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起着主导性的作用,诱发、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让学生自己选择方法,让学生自己猜想结果,放手让学生探讨,放心让学生评价,真正实现自主学习。自主性是创造性发挥的前提和基础,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创新素质,激发学生自身的创造欲,促进创造力的开发,形成全民创新的氛围。
5 培养解题后的反思,训练学生创新思维
有效地培养数学解题能力,有助于独立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也可以促进数学能力的发展,而解题后的反思是提高数学解题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数学解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题后可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反思解题思路、解题策略,反思问题一题多解,反思题目一题多变,反思对问题的引申等。比如解答完一个题目后,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反思:
反思一:解题时运用了哪些基本概念,公式和性质定理?解题的思路是什么?解题的关键何在?如何突破?
反思二:解题过程哪些步骤容易发生错误?如何防止?显露出哪些知识或能力上缺陷?
反思三:解题时运用了哪些基本方法?有什么解题技巧?还有没有其他更巧妙的解法?
反思四:问题的题设和结论有何结构特征?能否对题目进行“改头换面”,或进一步推广、引申?
提出这些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反思技巧,并且养成反思的学习习惯,这不仅能有效地使学生对知识、技能产生深刻理解,而且对训练思维和培养创新能力具有特殊功效。教师应设法创造条件,让“反思”贯穿于教学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让创新走进课堂,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创造性,让学生创新地学,真正实现“人人需要创造,人人可以创造”。
[1] 任勇. 中学数学学习法[M]. 西安: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