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北宋中期诗歌创作中的学杜风潮

2013-04-07左汉林

关键词:杜诗黄庭坚杜甫

左汉林

宋人学杜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诗学观念上推崇杜诗,另一方面是在诗歌创作上学习杜诗。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在讨论杜甫在宋代的影响时,所举多是宋人推崇杜诗的言论,①参见许总:《杜诗学发微》,南京:南京出版社,1989年;郭英德等:《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尚学锋等:《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胡可先:《杜诗学引论》,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而对宋人在诗歌创作上如何学杜认识不足,也缺少深入分析。这样就导致对宋代杜诗学认识的偏差,即对杜诗在多大程度和何种层面上影响宋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误解。诗坛普遍的评杜、崇杜甚至注杜,固然表明杜诗在一个时期受到重视,但在诗歌创作层面学习杜诗才是杜诗产生影响的最重要表现。因此,本文拟结合作家作品,讨论杜诗对北宋中期这一时段诗歌创作的影响,②关于宋诗的分期,学界有三期说、四期说、五期说、六期说等多种划分方法。本文对宋诗的分期基本按照程千帆、吴新雷先生的划分。但考虑到黄庭坚与苏轼年龄接近,所以把黄庭坚加入北宋中期一并讨论。程千帆、吴新雷对宋诗的分期方法,详见二人合著的《两宋文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并对这种影响作出评价。

众所周知,杜甫在北宋初期还没有产生足够的影响,这个时期诗坛流行的是白体、昆体和晚唐体。白体俚俗平易,晚唐体细碎单调,昆体则纤巧虚浮,成就都不高。虽然王禹偁的诗歌在内容和艺术方面对杜诗有所继承,但他学杜而杂以白体,所学并不纯粹。所以说,北宋初期仅仅是宋人学杜的初始期。而在北宋中期,这种情况有很大改变。北宋中期是宋诗风格的形成期,这个时期活跃在诗坛上的主要诗人努力扭转西昆体脱离现实的不良倾向,开始注重诗歌的思想内容,写出了许多广泛反映社会生活的诗歌。这个时期是杜诗产生深刻影响、得到广泛继承的时期,杜甫在诗坛的崇高地位在这个时期得到确立,杜诗在不同的方面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北宋中期诗人在诗歌创作上学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杜甫“诗史”精神的继承

杜甫关心现实,同情百姓,其诗被称为“诗史”。而在北宋初期真正能继承杜甫“诗史”精神、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并不是很多。到北宋中期,这种情况得到改变,这个时期的诗人普遍继承了杜甫的“诗史”精神,他们同情百姓,关心国事,揭露社会不公,表现出与北宋前期诗人迥异的诗歌取向。

即以梅尧臣论,《田家》和《陶者》是其集中的“名作”。《田家》云“南山尝种豆,碎荚落风雨,空收一束萁,无物充煎釜”,①本文引梅尧臣诗均见《梅尧臣集编年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陶者》云“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均反映了劳动者的辛劳和艰难。又梅尧臣《田家语》云:“谁道田家乐?春税秋未足。里胥扣我门,日夕苦煎促。盛夏流潦多,白水高于屋。水既害我菽,蝗又食我粟。前月诏书来,生齿复版录。……州符今又严,老吏持鞭朴。……田闾敢怨嗟,父子各悲哭。南亩焉可事?买箭卖牛犊。”诗写了因为战争而造成的田园荒芜以及劳动者的苦难。梅尧臣又有《汝坟贫女》,序云:“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僵尸相继。”又《逢牧》痛牧马之伤稼,《岸贫》、《村豪》、《小村》等揭露贫富不均。梅尧臣的这些诗歌都直接继承了杜甫“三吏”、“三别”、《兵车行》的批判现实的精神,反映了劳动者的遭遇和处境,可以看作是宋代的“诗史”。梅尧臣关心国事,故其《甘陵乱》写王则起兵叛乱事,《书窜》写谏官因直言而得罪的经过,《闻尹师鲁赴泾州幕》写康定元年(1040)西夏军攻宋事,这些诗歌亦有“诗史”意味。

苏舜钦官职虽卑,却关心国事,他曾数次上书言朝廷大事,他的诗歌也比较能够反映民生疾苦。他的这类诗歌感情真挚,发乎性情,最接近杜甫的诗歌。如其《吴越大旱》写天灾中死者堆积,触目惊心,又写边境不安,国事堪忧,而朝廷不顾人民死活,横征暴敛,又驱民为兵,不教而使民战,死伤惨重。这样的诗歌不仅记录了当时惨痛的社会现实,还表达了诗人对事件的态度和感怀,在精神上与杜诗一脉相承,“三丁二丁死”这样惨痛的诗句和杜甫的“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有着同样的冲击力。《城南感怀呈永叔》写庆历四年(1044)汴京大旱,百姓饥苦,以凫茈、卷耳为食,肠胃不适,死者十至七八。据《宋史·仁宗本纪》:“(庆历四年)三月癸亥朔,以旱遣内侍祈雨。”但历史上简略的记载,决不如诗人的描绘来得形象生动。诗中的“高位厌粱肉,坐论搀云霓”,②本文引苏舜钦诗均见《苏舜钦集编年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1年。是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另一种形式的表述,诗人“愁愤徒满胸,嵘竑不能齐”的愤懑,与杜甫的“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是同样的呼号。苏舜钦这样的诗歌还有很多,如其《庆州败》“今岁西戎背世盟,直随秋风寇边城,屠杀熟户烧帐堡,十万驰骋山岭倾”;《有客》“蛮夷杀郡将,蝗蝻食民田”;《己卯冬大寒有感》“不知百万师,寒刮肤革裂,关中困诸敛,农产半匮竭”。这些诗歌都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有“诗史”性质。

欧阳修也创作了一些关心百姓和国事的诗歌,虽然他关心现实的力度是不够的。欧阳修《食糟民》“不见田中种糯人,釜无糜粥度冬春。还来就官买糟食,官吏散糟以为德。……我饮酒,尔食糟,尔虽不我责,我责何由逃”,③本文引欧阳修诗均见《欧阳修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表达了对人民困苦生活的同情,也有对自己的责问。《再和圣俞见答》“问我居留亦何事,方春苦旱忧民黎”,《晏太尉西园贺雪歌》“须怜铁甲冷彻骨,四十余万屯边兵”,也表明诗人对百姓的关心。可以说,欧阳修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杜甫反映现实的精神,但他反映现实的深度和杜诗有较大差距。

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十分关心国家的兴衰荣辱,他在《上皇帝万言书》中感叹“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④本文引王安石诗文均见《王安石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对国事的忧虑萦绕笔端。为此他上书变法,提出“和戎、青苗、免役、保甲、市易”五事,希望实现富国强兵的愿望。王安石对社会和政治有比一般人更深切的体会,正基于此,他创作了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王安石《河北民》云:“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这首诗反映了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有杜诗“诗史”的意味。这样的诗还有《感事》、《收盐》、《兼并》、《省兵》、《发廪》等,都比较真切地反映了当时土地兼并、兵冗财耗等给农民带来的贫困和灾难。

苏轼诗歌对社会现实也有深刻反映。如其《吴中田妇叹》借吴中田妇之口述说农民生活的艰难,秋季水稻未熟而秋雨时至,水稻减收,及天晴收稻,又稻贱如糠,官府收税要钱,农民只好卖牛交税。熙宁十年(1077)除夕,苏轼在潍州遇雪,次日早晴,苏轼作诗云:“除夜雪相留,元日晴相送……三年东方旱,逃户连攲栋。老农释耒叹,泪入饥肠痛。春雪虽云晚,春麦犹可种。敢怨行役劳,助尔歌饭瓮。”①本文引苏轼诗均见《苏轼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这首诗写了天灾,写了因天灾而出现的大量逃户,写了农民的苦难,也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苏轼《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二首》其二:“我是朱陈旧使君,劝农曾入杏花村。而今风物那堪画,县吏催租夜打门。”又苏轼《鱼蛮子》:“人间行路难,踏地出赋租。不如鱼蛮子,驾浪浮空虚。空虚未可知,会当算舟车。蛮子叩头泣,勿语桑大夫。”这些诗都在有意无意中透露出县吏的暴虐、租税的繁重和人民的穷困。值得注意的是,苏轼的此类诗歌往往又为王安石“新法”而发,即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描写,表现诗人对新法的不满,有时讥讽之意非常明显。当然,苏轼用道家思想化解生活中的苦难,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他诗歌的批判力度。

苏辙的诗歌也有限地反映了民生饥苦,如《次韵子瞻吴中田妇叹》、《春旱弥月郡人取水邢山二月五日水入城而雨》、《春日耕者》、《冬至日作》等,但他的这类诗歌数量较少。

黄庭坚《戏和答禽语》云“南村北村雨一犁,新妇饷姑翁哺儿。田中啼鸟自四时,催人脱袴著新衣。著新替旧亦不恶,去年租重无袴著”,②本文引黄庭坚诗均见《黄庭坚诗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此略及民间疾苦。他嘱托出外作官的友人说:“上党地寒应强饮,两河民病要分忧。”黄庭坚有《流民叹》一首,写河北灾荒,流民流落襄、叶间,有杜甫“诗史”之意。黄庭坚《和谢公定征南谣》“汉南食麦如食玉,湖南驱人如驱羊”,亦言及时事。但总体上说,黄庭坚反映现实的诗歌较少,

叙写现实,表现民瘼,是杜甫“诗史”精神的主要表现,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从反映社会现实的角度看,北宋中期的诗歌取得的成就是比较高的,不仅超越了北宋初期的诗人,也远远超越了北宋后期以江西诗派为诗坛主流的诗人群体。

二、化用杜诗和使用杜诗典故

北宋前期的诗人已经开始使用杜诗中的典故,但大量使用杜诗典故,或者直接化用杜诗,是从北宋中期开始的。

梅尧臣会在不经意中化用杜甫诗句入诗。其《正月十五夜出月》“去年与母出,学母施朱丹”,《开封古城阻浅闻永叔丧女》“想能学母施粉黛”,均从杜甫《北征》“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变化而来。③本文引杜甫诗均见《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他的《和蔡仲谋苦热》,也让人想起杜甫的《早秋堆案苦热相仍》。《七月十六日赴庾直有怀》之“我马卧其傍,我仆倦搘肘”,极似杜甫《北征》之“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这是他直接受杜甫影响的地方,但数量还不是很多。

宋代的刘攽在其《中山诗话》中就曾经指出苏舜钦“峡束苍渊深贮月,岩排红树巧装秋”一联是从杜甫《秋日夔府咏怀一百韵》“峡束苍江起,岩排古树圆”变化而来。在苏舜钦诗中,这样的诗句还有很多,如苏舜钦“自嗟处身拙,与世尝龌龊”,“鄙性背时向,处世介且愚”,即系杜甫“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之意。苏舜钦有《吾闻》一诗,此诗抒发自己报国的理想,内容和风格均与杜诗相类,诗句也多化用杜甫诗句,如“吾闻壮士怀,耻与岁时没”,即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之“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出必凿凶门,死必填塞窟”,即杜甫《醉时歌》之“焉知饿死填沟壑”;“膻腥屏除尽,定不存种孽”,即杜甫《北征》之“胡命其能久,皇纲未宜绝”;“予生虽儒家,气欲吞逆羯”,即杜甫《北征》之“东胡反未已,臣甫愤所切”;“斯时不见用,感叹肠胃热”,即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之“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欧阳修使用杜诗的典故较少,只有数例。欧阳修《尝新茶呈圣俞》之“终朝采摘不盈掬”,出自杜甫的“采柏动盈掬”。欧阳修的“径兰欲谢悲零露,篱菊空开乏冻醪”,略有杜甫“竹叶于人既无份,菊花从此不须开”之意。“鼓角云中垒,牛羊雪外山”,直接从杜甫“烟火军中暮,牛羊岭上村”变化而来。其“今兹一尉远,犹困折腰嗟”,“折腰莫以微官耻,为政须通异俗情”,都是杜甫“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变体。“明年食粥知谁在,自向栏边种数丛”,即杜甫之“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行云却在行舟下……疑是湖中别有天”,也即是杜甫的“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又“楚俗岁时多杂鬼,蛮乡言语不通华。……丛林白昼飞妖鸟,庭砌非时见异花。惟有山川为胜绝,寄人堪作画图夸”,此亦略与杜甫之“形胜有余风土恶”同调。

王安石喜欢大量使用典故,也化用了许多杜诗。如其“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扶桑恨未能”,即杜甫之“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他的“年小从他爱梨栗,长成须读五车书”,即杜诗之“男儿须读五车书”。其《春日》之“室有贤人酒,门无长者车”,即杜甫之“坐对贤人酒,门听长者车”。他的“老妻稻下收遗秉,稚子松间拾堕樵”,也从杜甫“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变化而来。而王安石在他的集句诗中更是大量使用杜诗,如《怀元度》中的“秋水才深四五尺”,“舍南舍北皆春水”,“百年衰病独登台”,“山林迹如扫”;《示蔡天启》中的“脱身示幽讨”,“慎勿学哥舒”;《送吴显道》中的“欲往城南望城北”;《送刘贡甫谪官衡阳》中的“眼中之人吾老矣”,“谪官樽俎定常开”;《招叶致远》中的“嫩蕊商量细细开”;《戏赠湛源》中的“恰有三百青铜钱”,“自断此生休问天”;《明妃曲》中的“去住彼此无消息”,“犹留青冢向黄昏”;《即事》中的“柴门今始为君开”,“莫嫌野外无供给”;《化城阁》中的“登兹翻百忧”;《金山寺》中的“始知象教力”,“忆昨狼狈初”,“人事随转烛”;《虞美人》中的“态浓意远淑且真,同辇随君侍君侧”,“形势反苍黄”等,均出自杜诗。另外,王安石的集句歌曲里也有大量杜诗,兹不俱录。荆公才高,故可对杜诗信手拈来,但他诗歌中的事典语典太多,实际上影响了诗歌表达的顺畅。

在北宋中期,使用和化用杜诗最多的是苏轼。如其《壬寅重九不预会独游普门寺僧阁有怀子由》:“花开酒美盍言归,来看南山冷翠微。忆弟泪如云不散,望乡心与雁南飞。明年纵健人应老,昨日追欢意正违。不问秋风强吹帽,秦人不笑楚人讥。”此诗中“忆弟泪如云不散”即杜甫《恨别》之“忆弟看云白日眠”,“明年纵健人应老”即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之“明年此会知谁健”,“不问秋风强吹帽”即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之“羞将短发还吹帽”,盖一诗八句,有三句从杜诗变化而来。而此诗之老健疏放,也与杜诗相类。苏轼“谁怜屋破眠无处”,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之“床头屋漏无干处”变化而来。“此台一览秦川小”,即杜甫《望岳》之“一览众山小”。又苏轼《凌虚台》之“吏退迹如扫”,即杜甫《赠李白》之“山林迹如扫”。苏轼《和子由苦寒见寄》之“千金买战马,百宝装刀环”,即杜甫《后出塞》之“千金装马鞭,百金装刀头”。苏轼《纸帐》之“但恐娇儿还恶睡,夜深踏裂不成眠”,当然也出自杜诗。苏轼《和邵同年戏赠买收秀才三首》(其一)之“此身自断天休问”,即杜甫《曲江》之“自断此身休问天”。苏轼《与述古自有美堂乘月夜归》之“香雾凄迷著髻鬟”,使用的是杜甫《月夜》之“香雾云鬟湿”。苏轼之“倦醉佳人锦瑟旁”,即杜甫《曲江对雨》之“暂醉佳人锦瑟旁”。苏轼之“细看茱萸感叹长”,即杜甫之“醉把茱萸仔细看”。苏诗之“读书万卷始通神”,即杜甫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囊中未有一钱看”,即杜甫《空囊》之“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苏轼之“试上城南望城北”,即杜甫《哀江头》之“欲往城南望城北”。苏轼之“广文好客竟无毡”,即杜甫之“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又苏轼“水边何处无丽人,近前试看丞相嗔”,此显用杜甫《丽人行》典故。苏轼“寂寞千岁事”,此即杜甫《梦李白》“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的缩略。苏轼“君不见诗人借车无可载,留得一钱何足赖。晚年更似杜陵翁,右臂虽存耳先聩”,此用杜诗语典,又以杜甫自比。苏轼“腐儒粗粝支百年”,即杜甫《有客》之“百年粗粝腐儒餐”。苏轼“若见谪仙烦寄语,匡山头白早归来”,此化用杜甫“匡山读书处,头白早归来”之句。苏轼“归煮清泥坊底芹”,即杜甫“饭煮清泥坊底芹”。苏轼对杜诗非常熟悉和喜爱,故多用杜诗成句变化入诗,此类例证甚多,不胜枚举。

苏辙诗歌平白质朴,不尚用典。即便如此,他还是化用了不少杜诗。如其《次韵李简夫因病不出》“坐上要须长满客,杖头何用出携钱”,①本文引苏辙诗均见《栾城集》,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此与杜甫《空囊》之“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相类。其《竹枝歌》云:“俚人风俗非中原,处子不嫁如等闲。双鬓垂顶发已白,负水采薪长苦艰。”此诗借鉴了杜甫的《负薪行》。苏辙《送张公安道南都留台》“少年喜文字,东行始观国”,此即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之“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苏辙《和韩宗弼暴雨》“破屋少干床”,此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之“床头屋漏无干处”。苏辙的“公田种秫全抛却,坐客无毡谁与钱”,“中酒何须问贤圣?和诗今尚许羊何”,即杜甫《戏简郑广文虔兼呈苏司业源明》之“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及《赠孟浩然》之“醉月频中圣”。苏辙之“归来相对如梦寐”,即杜甫之“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苏辙之“末契长遭少年笑,白发应惭倾盖新”,即杜甫《莫相疑行》之“晚将末契托年少,当面输心背面笑”。苏辙“头风欲待歌词愈,肺病甘从酒力欺”,上用曹操事,下用杜甫句。《和子瞻蜜酒歌》“城中禁酒如禁盗,三百青铜愁杜老”,此使用杜甫“速宜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又其“酒压郫筒忆旧酤”,系从杜甫“酒忆郫筒不用酤”化出。其《燕山》“会当挽天河,洗此生齿万”,出自杜甫《洗兵马》。

在诗歌创作中,黄庭坚最喜化用杜诗。如其“应怜坐客竟无毡,更遭官长颇讥谤”,即从杜甫《戏简郑广文虔兼呈苏司业源明》之“广文到官舍,系马堂阶下。醉则骑马归,颇遭官长骂。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化出。黄庭坚“田舍老翁百不忧”,即杜甫《徐卿二子歌》之“吾知徐公百不忧”。黄庭坚“龟以灵故焦,雉以文故翳”,即杜甫《遣兴五首》(之三)“漆有用而割,膏以明自煎”之意。黄庭坚“朝回焚谏草”,即杜甫《晚出左掖》之“避人焚谏草”。黄庭坚“近臣知天喜”,即杜甫“天颜有喜近臣知”。黄庭坚“风撼枝,波寒鸿雁影”,即杜甫“鸿雁影来连峡内,飞急到沙头”。他的“未有涓埃可报君”,即杜甫“未有涓埃答圣朝”。黄庭坚“豫章从小有梁栋,也似郑公双鬓丝”,用老杜诗“郑公樗散鬓成丝”。黄庭坚“光阴一鸟过”,出杜甫“身轻一鸟过”。黄庭坚“诗到随州更老成,江山为助笔纵横”,出杜甫《戏为六绝句》“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又杜甫云“文章千古事”,黄庭坚则云“道德千古事”。杜甫云“润物细无声”,黄庭坚则云“润物无声春有功”。杜甫云“不觉前贤畏后生”,黄庭坚则云“前贤畏后生”。杜甫云“坐客寒无毡”,黄庭坚则云“广文何憾客无毡”。杜甫云“庭前八月梨枣熟”,黄庭坚则云“八月梨枣红”。杜甫云“结交皆老苍”,黄庭坚则云“少日结交皆老苍”。杜甫云“总戎皆插侍中貂”,黄庭坚则云“几人能插侍中貂”。杜甫云“先判一饮醉如泥”,黄庭坚云“须判一饮醉如泥”。杜甫云“饥鹰待一呼”,黄庭坚则云“正有饥鹰待一呼”。杜甫云“仗钺奋忠烈”,黄庭坚则云“为国奋忠烈”。黄庭坚在诗歌创作上主张“夺胎换骨”的创作方法,他又对杜诗极为重视和熟悉,所以他使用的杜诗典故极多。

从以上例证可以看出,杜诗典故在这个时期的诗歌创作中得到了普遍运用。这说明杜集在此时已经得到广泛的流传,杜诗已经成为当时诗人所共有的知识背景,也说明这个时期的诗人对杜诗的熟悉和喜爱。杜甫典故的大量使用,表明杜诗在诗坛的典范地位已经确立。

三、学习杜诗句法

杜甫诗歌中有许多独特的句法,这些句法也为北宋中期诗人所广泛学习。以对仗艺术而论,杜甫诗中有许多独特的对仗形式,“当句对”就是其中一种。杜甫在他的七言律诗中使用了许多“当句对”,如《曲江对酒》之“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之“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白帝》之“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江村》之“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等。韩成武先生认为,此格虽非杜甫首创,但杜甫首次把前人五律中的“当句对”引入七律,并通过创作实践把这种对仗形式推入极至。②韩成武、贺严:《杜诗“当句对”艺术研究》,《兰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北宋中期诗人在其作品中几乎都学习使用了这种句法。如梅尧臣《寄酬发运许主客》“一浮一没水中鸟,更远更昏天外山”,《春日拜垅经田家》“南岭禽过北岭叫,高田水入低田流”,《次韵答黄仲夫七十韵》“肯为浊河浊,愿作清济清”,《和刘原甫复雨寄永叔》“乍冷乍阴将禁火,自开自掩不关扉”,这些诗句均使用了杜诗常用的“当句对”。苏舜钦《吴江岸》“晓色兼秋色,蝉声杂鸟声”,也使用了“当句对”。欧阳修诗中也有一些“当句对”,如“白沙飞白鸟,青障合青萝”;“红笺搦管吟红药,绿酒盈尊舞绿鬟”等。欧阳修词中居然也使用这种句法,如其《浣溪沙》中就有“乍雨乍晴花自落,闲愁闲闷昼偏长”这样的句子。王安石诗云“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处处梅”,“北涧欲通南涧水,南山正绕北山云”,也使用了“当句对”。苏辙的“安心已得安心法,乐土偏令乐事多”,“梦险曾非险,觉迷终不迷”,“欲去天公未遣去,久留敝宅恐难留”,“一雨一凉秋向晚,似安似病老相侵”等,均使用了“当句对”的句法。黄庭坚非常重视对杜诗句法的学习,他在诗中大量使用杜甫喜用的“当句对”。如“作云作雨手翻覆,得马失马心清凉……一丘一壑可曳尾,三沐三舋取刳肠”,一诗之中两用当句对。又“野水自添田水满,晴鸠却唤雨鸠归”,“骑驴觅驴但可笑,非马喻马亦成痴”,“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梦鹿分真鹿,无鸡应木鸡”,“美人美人隔湘水,其雨其雨怨朝阳”,“迷时今日如前日,悟后今年似去年”,“小德有为因有累,至神无用故无功”等,均使用了当句对。

四、学习杜诗的风格和意境

在北宋中期,杜甫的典范地位已经确定,一些诗人努力学习杜诗,写出了在风格和意境上都很接近杜诗的作品。

苏舜钦在诗歌创作上最推崇杜甫,他在《题杜子美别集后》中称赞杜诗“豪迈哀顿,非昔之攻诗者所能依倚”。苏舜钦学杜,颇多相似之处,尤其是其七言律诗,虽不及杜甫夔州诗之苍浑雄健,却颇严整得体,五言诗也有杜甫的沉郁之气。正如方回在《瀛奎律髓》中所说:“苏子美壮丽顿挫,有老杜遗味。”苏舜钦《吾闻》一诗,从内容上看写报国之志和必胜的信念,从风格上看沉郁激烈,均似杜诗。苏舜钦《升阳殿故址》、《览含元殿基因想昔时朝会之盛且感其兴废之故》、《兴庆池》、《游南内九龙宫》、《宿太平宫》、《望秦陵》、《过下马陵》等一组诗歌,皆感前朝之兴废,可与杜甫《哀江头》对读。其《大风》也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格相似。并且,苏舜钦在苏州的作品明丽圆熟,也与杜甫的成都诗风格近似。

欧阳修诗学李白,但他承认杜甫在诗歌史上的崇高地位。欧阳修在《堂中画像探题得杜子美》中感叹说“杜君诗之豪,……死也万世珍”,对杜甫有很高的评价。他在其《诗话》中讨论了杜甫炼字的艺术并表示钦佩,认为杜甫“身轻一鸟过”中的“过”字,“虽一字,诸君亦不能到也”。欧阳修直接学习杜诗的作品不多,但他的一些诗句在风格上很像杜诗。欧阳修的诗总体上比较秀逸,但也有一些诗句比较刚健。如其《马啮雪》:“马饥啮雪渴饮冰,北风卷地来峥嵘。马悲踯躅人不行,日暮途远千山横。”又《风吹沙》:“北风吹沙千里黄,马行确荦悲摧藏。当冬万物惨颜色,冰雪射日生光芒。”欧阳修还有一些诗句写得境界阔大,如“百年干戈流战血,一国歌舞今荒台”,“万树苍烟三峡暗,满川明月一猿哀”,“非乡况复惊残岁,慰客偏宜把酒杯”,“浪得浮名销壮节,羞将白发见青山”,“楚馆尚看淮月色,嵩云应过虎关迎”,这些诗句均于深秀中见苍浑,颇有似杜之处。

王安石极喜极喜杜诗,其《老杜诗后集序》云:“予考古之诗,尤爱杜甫氏作者,其辞所从出,一莫知穷极。”其《杜甫画像》云:“吾观少陵诗,为与元气侔。力能排天斡九地,壮颜毅色不可求。浩荡八极中,生物岂不稠?丑妍巨细千万殊,竟莫见以何雕锼。……所以见公像,再拜涕泗流。推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正缘于此,王安石诗亦有学习杜诗之处。王安石的《纯甫出释惠崇画要予作诗》是一首题画诗,论者多以为此诗取法杜甫《丹青引》。①参见吴中胜等:《东京之子美——论王安石诗学杜》,《杜甫研究学刊》2002年第4期。王安石《葛溪驿》:“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此诗作于赴杭州途中,风格沉郁悲凉,也近于杜诗。当然,王安石在诗歌创作上颇能转益多师,他不仅学习杜甫,也多学韩愈。钱钟书就说:“荆公诗语之自昌黎沾丐者,不知凡几。”①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69页。王安石晚年又学习陶渊明和谢灵运,并从晚唐诗歌吸取营养。

苏轼认为杜甫有崇高的人格,他特别对杜甫的“一饭不忘君”表示钦佩。苏轼在《王定国诗集叙》中说:“若夫发于性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又云:“杜子美在困穷之中,一饮一食,未尝忘君,诗人以来,一人而已。”苏轼对杜甫诗歌的评价很高,在《次韵张安道读杜诗》中,他称赞杜甫为“巨笔屠龙手”。宋敏求修改杜诗,虽只修改一字,苏轼已感觉“一篇神气索然”。苏轼喜欢和朋友讨论杜诗,如他曾与董传、参寥子、秦观、毕仲游等讨论杜诗的诗歌艺术,还曾对杜甫《杜鹃》、《八阵图》、《自平》、《拨闷》、《江畔独步寻花》、《屏迹》、《忆昔》进行仔细辨析,亦曾饶有兴味地考求杜诗中提到的草木。

苏轼诗歌在总体风格上本与杜诗有较大差异,但苏轼有很多诗歌是直接学习杜诗的。②下列论文曾对苏轼学杜进行讨论:张浩逊:《苏轼与杜甫》,《吴中学刊》1997年第2期;杨胜宽:《从崇杜到慕陶:论苏轼人生与艺术演进的演进》,《四川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秋兴八首》是杜甫集中名作,在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苏轼曾作《秋兴三首》,此即是对杜甫《秋兴八首》的直接学习。同杜甫的《秋兴八首》一样,苏轼的《秋兴三首》采用了七律联章的形式,在内容上则同样是向阙念家,伤逝怀旧,悲秋叹老,在风格上格调悲凉,沉郁高华。“报国无成空白首,退耕何处有名田”,“去国何年双鬓雪,黄花重见一枝霜”,这样的诗句与杜诗的风格非常相似。

苏轼的出蜀纪行诗学习了杜甫的两组纪行诗。嘉祐四年(1059)十月,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出川入京。在此之前,他们曾于嘉祐二年(1057)正月从陆路出蜀,到京师参加礼部考试、省试和殿试,苏氏父子名动京师。他们这次从眉山出发,发嘉陵,下夔州,历巫山,过荆州,从荆州路行到达开封。在此期间,苏轼写了一组纪行诗,名为“南行诗”。杜甫乾元二年(759)十月自秦州赴同谷,途中共写了《发秦州》、《赤谷》、《铁堂峡》等十二首纪行诗。乾元二年(759)十二月,杜甫从同谷出发到成都,期间又创作了《发同谷县》、《木皮岭》、《剑门》等十二首纪行诗。苏轼的纪行诗与杜甫写的两组纪行诗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苏轼的这组纪行诗同杜甫秦州纪行诗一样,基本是以所经过的地名为诗歌的题目。其次,在体裁上,和杜诗一样基本采用的是五言古体。苏轼的这组诗歌描写了沿途的壮丽风光和山水名胜,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古人的追念和对国家兴亡、朝代更迭的感慨。在一些诗歌中,通过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描写,寄寓了诗人的思考,表达了诗人的怀古之情,这都很象杜诗。

苏轼《荆州十首》与杜甫的《秦州杂诗》在内容和风格方面都很相似。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作《秦州杂诗》二十首。杜甫的这组诗记秦州风物,叙游踪观感,写边塞警事,又兼写客居的苦情,抒发忧国的情怀,有“悲世”、“藏身”之意。诗歌多侧面描写了秦州这个边关重镇的景物和人事,反映了当时动荡不安的生活氛围,既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秦州杂诗》是杜甫五律中的精品,代表着杜甫五言律诗的成熟。苏轼嘉祐五年(1060)正月至荆州,自荆州游大梁,作《荆州十首》,这十首诗是对杜甫《秦州杂诗》的刻意模仿之作。同杜甫的《秦州杂诗》一样,苏轼的《荆州十首》在体裁上也采用了五律联章的形式,十首诗有首有尾,每诗独立成篇,十首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杜甫的《秦州杂诗》一样,苏轼的《荆州十首》也多写当地的风物风俗。如《荆州十首》的第五首:“沙头烟漠漠,来往厌喧卑。野市分麞闹,官船过渡迟。游人多问卜,伧叟尽携龟。日暮江天静,无人唱楚辞。”诗中对“野市”、“官船”、“问卜”、“携龟”的描写,富于地方色彩。苏轼诗歌和杜诗风格也非常接近,在杜甫的《秦州杂诗》中,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的主体风格体现得较为明显,如“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其一),“秋听殷地发,风散入云悲”(其四),“城上胡笳奏,山边汉节归”(其六),“东征健儿尽,羌笛暮吹哀”(其八),“黄鹄翅垂雨,苍鹰饥啄泥”(其十一),“塞门风落木,客舍雨连山”(其十五),“警急烽常报,传闻檄屡飞”(其十八),这些诗句都有沉郁顿挫的特点。苏轼诗歌的总体风格与杜甫有较大差异,但苏轼《荆州十首》中的部分诗句却与杜诗有同样的风格,如“江侵平野断,风卷白沙旋”(其一),“慷慨因刘表,凄凉为屈原”(其二),“楚地阔无边,苍茫万顷连”(其三),“江山非一国,烽火畏三巴。战骨沦秋草,危楼倚断霞。”(其四),“壮年闻猛烈,白首见雄豪”(其六),“残腊多风雪,荆人重岁时”(其七)等,这些诗句在风格上都颇似杜诗。

苏轼还学习杜甫的《八哀诗》。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客居夔州,作《八哀诗》八首,以诗为传,哀悼王思礼、李光弼、严武、李琎、李邕、苏源明、郑虔、张九龄等八人,笔墨谨严,感情真挚。熙宁四年(1071)十月,苏轼至扬州,作《广陵会三同舍各以其字为韵仍邀同赋》三首。同杜甫的《八哀诗》一样,苏轼的三首诗有一个总的题目,又各自以所咏人物为题,并且使用了五言古体的形式。三首诗作于一时,互相关联,如第三首云“如今三见子,坎坷为逐臣”,则是同写三人。同《八哀诗》一样,诗主要写三人事迹,但也较多地写了诗人自身的境遇和感慨。诗歌虽然尚不能说是为三人作传,但有明显的叙事倾向。这三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杜甫《八哀诗》的写法。

苏轼直接学习杜诗的地方还有一些。如其《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此诗沉郁瘦硬,与杜诗风格相似。又其《次韵江晦叔》:“钟鼓江南岸,归来梦自惊。浮云时事改,孤月此心明。雨已倾盆落,诗仍翻水成。二江争送客,木杪看桥横。”此诗感慨苍凉,诗风亦近于老杜。又如其《许州西湖》学习杜甫《观打鱼》,其《中隐堂诗》学习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南康望湖亭》学习杜甫《江汉》,《溪阴堂》学习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苏轼又有《倦夜》一首云:“倦枕厌长夜,小窗终未明。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衰鬓久已白,旅怀空自清。荒园有络纬,虚织竟何成。”杜甫有同题之作,杜甫《倦夜》云:“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苏诗与杜诗不仅题目相同,而且意境和风格都极为相近。由此可见,苏轼的很多诗歌在风格和意境上都近于杜诗。

苏辙同其兄一样也喜欢杜诗,他在《诗病五事》中说:“老杜陷贼时,有诗曰:‘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予爱其词气如百金战马,注坡蓦涧,如履平地,得诗人之遗法。如白乐天诗,词甚工,然拙于纪事,寸步不遗,犹恐失之。此其所以望老杜之藩垣而不及也。”但是,从诗歌创作上看,苏辙诗平易朴实,艺术性不高。又多次韵酬唱之作,与苏轼诗相较,艺术性远为不及。尽管如此,苏辙诗中亦有风格近于杜诗者。苏辙《九月阴雨不止病中把酒示诸子三首》(其一)云:“旱久翻成雾雨灾,老人腹疾强衔杯。官醅菉豆适初熟,篱菊黄花终未开。儿女共怜佳节过,鸡豚恐有故人来。衰年此会真余几,薄酒无多不用推。”此诗老健疏放,在风格上很接近杜诗。

黄庭坚对杜甫和杜诗非常推崇,其《老杜浣花溪图引》吟咏老杜故事,表示了对杜甫的钦敬之意。黄庭坚称赞杜甫“千古是非存史笔,百年忠义寄江花”,“拾遗句中有眼”,“文章韩杜无遗恨”,都表示了对杜诗的崇敬。从诗歌创作上看,黄庭坚诗歌中写得最好的是写景、咏物、抒怀等内容,他在艺术上力避滑熟,以生涩为特点,讲究字句的锤炼,重视用典,讲究点铁成金。他的一些七言绝句较为顺畅清新,有唐人风韵而略显瘦劲。他的五言诗略有杜意。黄庭坚的一些诗歌也与杜诗风格相近,如其《登快阁》中“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一联,阔大高华,与杜诗风格相近。黄庭坚说自己“学似斫轮扁,诗如饭颗山”,以学杜似杜自诩,在宋代也有人认为他的诗歌似杜,但也有黄庭坚学杜未至之说。①历代诗人和学者对黄庭坚学杜的认识有很大差异,相关讨论参见邱美琼:《古典诗学视域中黄庭坚学杜之论的嬗变》,《求索》2006年第11期;郑永晓:《关于黄山谷学杜的历史争议及重新认识》,《广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8期。如宋代的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说:“鲁直学子美,但得其格律耳。”清代的吴乔在《围炉诗话》中引钱牧斋语云:“黄鲁直学杜,不知杜之真脉络。”清代的张谦谊在《絸斋诗谈》中则说:“黄山谷学杜之皮毛耳。”本文认为,黄庭坚不仅在律诗的句法和格律方面(如其拗律诗)对杜诗多有继承,他在一定程度上也学习了杜诗的意境和风格。黄庭坚学杜,而其诗又能自成一格。

结 论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诗歌创作上,这个时期的诗人普遍继承了杜甫的“诗史”精神,写出了关心国事和民生的作品。这一方面是杜甫关心现实的精神对宋代诗人的影响,一方面是北宋中期诗人对北宋前期诗歌远离现实的不良倾向进行反思的结果。北宋中期诗人普遍受到杜诗的影响,他们在诗歌中都不同程度地化用杜诗。他们都用心学习杜诗的句法,并使用了很多杜诗的典故。宋代诗人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都写出了在意境和风格上接近杜诗的作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时期出现了像苏舜钦这样在内容和风格上都学习杜甫的诗人。由此也可以看出,北宋中期是杜诗产生深刻影响、得到广泛继承的时期。

在北宋中期之后,宋代诗人学杜取得了更大的成就。如陈师道的诗感情真挚、沉郁孤峭,在风格上很接近杜诗。南宋诗人陈与义,亲身经历了北宋的灭亡和南宋的偏安,不仅对国破家亡的屈辱有真切的感受,对乱世中流离漂泊的艰辛也有切身的体会。他的五言诗沉郁顿挫,他的七言律诗境界苍楚阔大,在风格上都极为接近杜诗,陈与义成为宋代学杜最有成就的诗人。应该说,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和北宋中期诗歌创作中的学杜风气密不可分的。北宋中期诗人在学杜方面取得的成绩,为后期诗人诗歌创作学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总结北宋中期诗人的学杜情况,有一点尤其值得特别说明,那就是,尚不能过高估量北宋中期宋人学杜取得的成就,因为这个时期还没有出现在学杜方面取得很高成就的诗人。从创作上看,梅尧臣的诗比较平庸,较少佳作,风格平淡。苏舜钦的诗在内容和风格上都学习杜甫,比王禹偁前进了一步,但他的诗写得不够细致,锤炼不够,成就也有限。欧阳修学习了杜诗的一些句法,有些诗句的风格也接近杜诗,但他主要还是学习李白。王安石的诗歌与杜诗有很大差异,艺术上与杜诗相距更远。苏轼有许多诗歌学习杜诗,但他诗歌的总体风格显然更接近李白,苏诗的高妙流宕与杜诗的沉郁顿挫有很大不同。苏辙诗歌平白,成就有限,在诗歌的整体风格上更不似杜诗。所以说,尽管杜诗在这个时期得到广泛继承,产生了很大影响,但这个时期并没有出现能够全面继承杜诗精髓的诗人。

猜你喜欢

杜诗黄庭坚杜甫
杜甫改诗
篆刻杜诗记
杜甫与五柳鱼
黄庭坚书论(上)
黄庭坚论书85则(中)
清初杜诗研究二题——钱谦益《解闷》诗笺与仇兆鳌“四句分截”说
黄庭坚一夜三点灯
杜甫的维稳观
《杜诗详注》和清代学者的杜诗研究
阐释距离的微妙把握与阐释体验的差异性生成——以“杜诗”阐释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