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畜临床泄泻症中草药基本治法及其效果
2013-04-07米繁华马如英青海省民和县古鄯兽医站810800
米繁华 马如英 (青海省民和县古鄯兽医站 810800)
浅谈家畜临床泄泻症中草药基本治法及其效果
米繁华 马如英 (青海省民和县古鄯兽医站 810800)
家畜的泄泻是临床常见病之一,有寒泻、热泻、虚泻和实泻等等。其所病脏腑不离脾胃肠和肾等;因其病因病机不同而设各种治法,归纳起来有补脾、燥湿、渗利,、温化、升提、疏利、收涩、消食、清化、调气、和营止痛和止血等十二个基本治法,每一种治法都针对着不同泄泻的病机。如能在临床治疗泄泻中使用这些法则辨证施治,具有明显治疗效果。
1 临床泄泻症基本治法及药方选择
1.1 补脾 补脾是治脾虚泄泻的主法,泄泻的所病脏腑在脾胃肠,所谓“泻不离脾,脾不虚不泻”。由于脾虚运化无权,水湿内生,升清降浊之职失司,则清浊不分并走大肠而泄泻,所以应补脾为主法,佐以渗利分清浊。方用参苓白术散。基本药物:莲籽肉、薏苡仁、砂仁、桔梗、白扁豆、茯苓、党参、白术、山药、炙甘草、大枣引等。方义:莲籽肉、薏苡仁、白扁豆、党参、白术、山药、炙甘草甘温之味补益脾气;茯苓、薏米利湿,但此二味兼有补脾之力,佐砂仁醒脾化湿;所有药除了桔梗一味载药上行,寓有升中元之意外,其余诸药都有直接和间接补脾作用,可见“参苓白术散”是为治脾虚泄泻要方,突出补脾的作用,其他如渗利和升举之法是配法。
1.2 燥湿 湿是泄泻的主要成因之一,所谓“脾无湿不泻,湿盛则濡泻”。所以燥湿之法主要用于湿困中阳所致的泄泻。湿源于脾"其成因有二,一是脾阳本身虚弱,不能正常运化水湿,致使水湿中生,称之脾阳虚生湿而泻,、脾主化湿,全赖脾阳,则应健脾燥湿为主,佐以利湿之法;二是由于饲管欠善,饲料饮水寒冷,内伤脾阳,寒湿滞中阳一时失运而泄泻,应以寒湿为本,治以温脾燥湿,佐以分利小便使湿从小便而出。重者佐以温中散寒之味。可见燥湿之法包括健脾和温脾两法。总之不离开脾脏。燥湿法属化湿法的一种。轻者用气薄味香的药物芳香化湿,由于芳香之味都辛香走窜能理气,气行则湿也行,故称芳化。重者以苦温燥湿,苦能燥湿,温能煦脾阳而化湿。治宜芳香醒脾化湿,方用健脾散加减。基本药物:藿香、佩兰、白蔻、草蔻、砂仁、当归、五味子、菖蒲、郁金、干姜、肉桂、苍术、厚朴、半夏、青皮、陈皮、茯苓、泽泻等。方义: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健脾燥湿,干姜、肉桂温脾肾阳以化湿,菖蒲、砂仁、青陈皮芳香理气化湿,茯苓、泽泻淡渗利湿,当归、五味子养血收散正气以复中阳。
1.3 渗利 渗利是通过制小便而排除体内过多水湿的一种方法,泄泻中用渗利之法也是借以排除脾湿。膀胱的小便,为水湿的重要出路,在泄泻中取分清利小便,不是因为泄泻的原因在小便,而是基于“无湿不成泻”,那么“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的说法。以引水湿从小便出而实其大便,虽然引起泄泻的原因不在膀胱而脾肾。肾的二便、主膀胱气化的小便,在泄泻中增强排水功能以实大便。所以渗利之法在治泄泻中成为必须之法。渗利之法属于泻法,不能过剂使用,否则能伤阴损气,尤其在虚寒泄泻中,水湿停中不去,不是水有余而是火足以化水,非是湿不化而是气不行,因之要审其病机病因而恰当设法。不能一味强调利小便而实大便,这样往往水一利便就实,但脾阳不复,药停病发,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因之立法处方时要审病机而配法,方能收到预期效果。治宜平淡渗利,方用猪苓散加减。基本药物:猪苓、茯苓、通草、木通、车前、泽泻、滑石粉、陈皮、青皮、茛菪等。方义:猪苓、通草、木通、车前、泽泻、滑石利小便除湿,陈皮、青皮行气化湿,茛菪收涩止泻。此方重在利小便而实大便,加以收涩之法。不足之处是补脾肾的药物不具。有急则治标之贽。
1.4 温化 温阳化湿是治虚寒泄泻的主法。主要温养脾肾。湿为泄泻的主因之一,其为阴邪易伤阳气。脾主化湿,全赖脾阳,脾阳又靠肾阳(命火)温煦,。若因中阳寒湿困滞时久不去,势必伤损下焦肾阳,或者就是因为肾阳本身不足,不能温养脾阳化湿而寒湿内生,致成虚泄泻。治法应以温脾暖肾,而又以暖肾阳为主。因为肾阳一方面助长肾阳化湿散寒,另一方面肾阳又可助膀胱气化而利小便除湿,可见温肾阳一举水湿从两路分消而实大便。所以有“久泻治脾不如治肾”的说法。治宜暖脾胃、温肾阳,方用温脾暖肾散加减。基本药物:茣芋、良姜,丁香、干姜、附子、肉桂、益智仁、茴香、五味子、破故纸。方义:暖脾胃有茣芋、良姜,丁香、干姜以及温肾的药物皆可直接或间接暖脾胃;温肾阳的有附子、肉桂、益智仁、茴香、五味、故纸筹;同时肉桂、莫芋温脾涩肠而止泻。
1.5 升提 脾阳宜升举不可下陷,泄泻时久易损中气之提摄功能,使脾气下陷不升。脾气升才能升其清阳,降其浊阴,清者升,浊则降,清浊分利各归其道,二便自调;若中气下陷,清浊失于升降而下泻,应在补中益气的同时,助以升中气的药物。治宜补中益气为主,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基本药物:黄芪、当归、党参、陈皮、柴胡、升麻、炙甘草、葛根。方义:葛根,重者升腾胃气;升麻,直接升发阳明之气;其中的柴胡、升麻就是升举中气,另外补脾的药物都能升举中气之功效。
1.6 疏利 主要是疏利气机,因为中阳被困,寒湿内停,遏滞气机不畅,气不行,食不化,水湿不去,复困脾阳,故应疏利气机,行气之味多味香性利,皆为脾所喜好。脾气疏畅,三焦气枢畅达,水道通调,水湿各走其处,故说“气行则湿也行”。治宜行气导滞化食为主,方用木香导滞散加减。基本药物:木香、青皮,陈皮、厚朴、槟榔、枳实、神曲、白术、茯苓、黄芩、泽泻等。
1.7 收涩 收涩之法主要用于滑肠泄泻,大肠主津传糟粕,主津一是润肠利便,二是输津液。若久泻伤及大肠失其主津之职,津随糟粕混杂而下,则称为滑肠。治以滑则涩之,以酸收涩为主,方用乌梅散加减。基本药物:乌梅、诃子、赤石脂、石榴皮、、干姜、粟壳、黄连、当归、肉蔻等。
1.8 消食 本法主要用于伤食泄泻,另外在虚寒泄泻中也因挟食而配本法。因虚泻中往往挟食积不化,因脾气薄弱,运化无力则食易宿积致泻,在补脾中助以化食之味。因消食法是属于泻法范畴的,无食泻泄则不宜用此法,否则愈消愈虚,愈虚愈泻。治宜消食导滞为主,方用枳实导滞散加减。基本药物:枳实、六神曲、大黄、黄连、黄芩、泽泻、茯苓、白术。其中以枳实、六神曲化食导滞。
1.9 清化与解毒 清化法就是清热化湿,是湿热泄泻的主要治法。湿热致热的原因有湿有热,,湿为阴邪,热为阳邪,阴阳之邪交结,难分难舍,不易速去,清热则易助湿邪之势,由于清热药味多苦寒,易伤脾而影响运湿。另外苦寒之味属阴,与湿邪合伙为寇,有助邪之弊。若利湿则助热势,因为利湿可伤津而助热势。故左右不得。这时应遵湿为阴浊之邪,阴邪留恋阳邪,故湿不去,热被遏伏也不易清,所以治湿热应以利湿为先,热也可去。湿热蕴结于内,时久腐肉酿毒则应配以解毒,热伤营血证见舌绛而衄者应清营凉血。治宜清热解毒、清营凉血为主,方用郁金散加味。基本药物:郁金、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大黄、茵陈、白头翁等。解毒加连翘、二花;清营凉血加丹皮、生地,丹参。
1.10 调气 行气多用于寒湿和食滞澄泻,而调气则多于湿热后重。湿热壅滞气机不畅,则后重不适,经常排便努责。治以调气除急,方用通肠芍药汤加减。基本药物:元明粉、大黄、黄连、白芍、山楂,木香、玉片等。
1.11 和营止痛 湿热泄泻中,热伤营阴,气营不调而病,则应和营止痛。方用芍药汤为主,基本药物:白芍、当归、甘草、黄连、黄芩、大黄,玉片、本香、肉桂。
1.12 止血 在湿热泄泻中,若便中带血,乃是热伤肠络,应凉血止血。虚寒泄泻中见血则为脾不统血,应益气摄血。治宜槐花散为主。基本药物:槐花、侧柏叶炭、枳壳、荆芥炭。
2 体会
(1)泄泻症十二个基本治法在治疗泄泻中都有其针对性,但多是几个方法配合使用。很少单独用一法去治泄泻。如补脾之法就是针对脾虚泄泻而设,但配白扁豆、薏米仁、茯苓等味除补脾而外还利小便,可见渗利法也在其中;另外还有行气和升提两法,不过仅居极次要地位,仅选砂仁醒脾化湿,桔梗引药上行升举,可见治脾虚泄泻是由四个法则组成。其他法则的运用也是如此。(2)各种治法的病位、病机和方药的选择都不离十二个基本法则。临床上能从理论上把这些治法运用到治疗泄泻的实践中,才能更好指导治泄泻的处方用药,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S853.91
B
1007-1733(2013)05-0031-02
2013–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