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原因及对策研究
2013-04-07陈鑫
陈 鑫
(池州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安徽 池州 247000)
作为人类文明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乎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关乎中华民族的未来。大学生要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就必须自觉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把诚信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当前,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状况是好的,但在少数大学生身上也出现了诚信缺失现象[1]115。考试作弊、恶意拖欠学费、制造虚假履历等现象时有发生,屡禁不绝。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对此也发表过感慨:“诚信滑坡的实际问题比报道的要严重得多。诸如考试作弊、研究中的数据造假、抄袭别人的论文等现象很普遍。”[2]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诚信缺失表现
(1)考试作弊 考试是检验教育成果的重要手段,是教学的有机环节之一。尽管各高校在校规校纪中对考场规则和违纪处罚都作出了明确规定,但遗憾的是,仍有部分学生在利益的驱使下心存侥幸、铤而走险,以身试纪,考试作弊现象在高校仍屡禁不止。除了偷看书本、传递纸条、交头接耳等作弊手段外,部分学生已将手机、无线耳机等高科技运用到考试作弊中。甚至有些学生出于老乡情面或谋取钱财等原因,甘愿冒着被开除的风险,替人当“枪手”。这不仅削弱了我国考试认证制度的权威性和相关证书的含金量,也削弱了学生的信用观念。
(2)论文抄袭 目前,在大学校园里,有很多学生学术态度不端正,把抄袭剽窃行为视为正常现象。有些大学生为完成期末论文或毕业论文,不潜心研究,却通过简单的“复制、粘贴”抄袭别人的学术成果。这不仅违背了高校“研究性学习”的初衷,也是大学生学术不诚信的主要表现。
(3)恶意拖欠学费 为了不让一个同学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体现教育公平,国家对贫困大学生提供贴息助学贷款,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贫困学生的殷切关怀。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自实施助学贷款以来,一些学生并不按时还息还款,令学校和银行处于尴尬境地。
(4)简历造假 随着我国高校实施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与日俱增,就业压力也日益严峻。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一些学生受社会上假学术、假文凭、假证书等不良现象的影响,在求职过程中缺乏诚信意识,在自己的毕业推荐表上修改成绩、伪造证书。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诚信缺失原因
这些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的出现,既有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1]115。
(1)社会环境的影响 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4]这充分说明了社会环境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首先,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消极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仍处在由自然经济向现代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快速的经济增长打破了原有的社会关系,容易使社会和个人受新观念的影响而迷失方向。
市场经济是以获取最大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的,这种功利性使一些人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发生了扭曲。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时期,对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免疫力”较差,极易受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中功利色彩的影响。
其次,诚信立法不健全。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然而,市场经济在运行中却存在着二律背反现象:一方面,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前提;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强调效益最大化原则,具有很强的趋利性。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处在一个不成熟阶段,诚信保障机制尚未建立,这种趋利性在约束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必然对人们的诚信意识产生冲击,在经济生活中也会出现大量违背诚信的经营行为。
正是由于缺乏可操作性的信用约束机制,一些人的失信行为得不到法律制裁,诚信者的合法权益也得不到有效保障,这就使得诚信缺失现象在社会各个领域不断出现。
(2)家庭诚信教育的缺失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对子女品德的形成影响深远。家长要培养子女诚实守信的品德,必须注重自己平时的一言一行,做到以身作则。
孔子认为:“欲教子先正其身。”然而,有些家长并不能给孩子做好榜样,在日常生活中也时常做出一些有违诚信的事情。在家庭教育中只注重孩子的知识教育,忽视了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
(3)高校诚信教育存在弊端 我国高校虽历来重视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但由于教育产业化的负面影响,高校德育功能也出现了弱化的倾向。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诚信教育一直处在以“智育为主,德育为辅”的尴尬境地,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在诚信教育过程中,片面强调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忽视了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提高和良好品德的培养,把道德认知简单地等同于道德行为,导致诚信教育知与行的分离。
(4)大学生自身责任意识淡薄 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上世纪90年代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优越的家庭条件和家长的过度溺爱,使大学生责任意识淡薄并逐渐养成了自私自利的心态。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面对义和利的选择时,他们通常会为了获取既得利益而舍弃诚信,忽视了自身失信行为对社会和他人造成的影响。
三、加强高校诚信意识教育的对策
(1)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氛围 “教育是在环境中进行的。”[5]社会环境在个人品德形成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此,我们要加强大学生诚信意识教育就必须优化社会环境,利用电视、网络、报纸等各种媒体来宣传报道诚信知识,树立诚信模范,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舆论氛围,为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2)注重家庭诚信教育 “家庭教育是生活教育,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都对孩子有耳濡目染的影响作用,家长的思想、观念、兴趣、习惯及为人处世的态度都给孩子暗示着一种思想和行为模式。”[6]皮亚杰指出:“人作为主体都具有可塑性,而青少年尤其大,青少年时期受到的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等外界刺激,往往会形成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7]。
因此,为了让孩子养成诚信的良好品质,家长必须对子女在生活中表现的诚信缺失现象及时引导教育,并注重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发挥家长诚信榜样的作用。
(3)加强学校诚信教育力度 第一,加快校园诚信文化建设。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和谐社会背景下,各高校都致力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这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文化氛围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充分利用班刊、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等渠道全面进行诚信品德宣传,做好舆论引导。在校园网中开设诚信论坛,让学生探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诚信和失信事件,教师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诚信习惯和意识。同时,结合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开展大学生诚信实践活动,如举办以诚信为主题的演讲、征文比赛和团日活动,召开诚信主题班会,观看诚信专题教育片、讲座、报告会等。
通过丰富多彩的诚信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感受到互助互信的快乐,加深他们对诚信的领悟与感受,自觉地将诚信内化为自身品德,远离违背诚信原则的现象。
第二,改进高校诚信教学模式。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由于高校重智育轻德育的教学理念和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教学并未实现它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一是转变高校重智育轻德育的教学理念,把诚信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教育体系,并贯彻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适当增加诚信教学内容。二是充分发掘各类课程的诚信道德教育资源。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结合课程性质和内容加强诚信意识教育,让学生在获取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自觉提高自身的诚信意识。三是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也应转变单一的讲授教学法,注重诚信教育的针对性、多样性和生活化,使诚信教育更加贴近实际。四是高校教师应做诚信教育表率。汉代著名思想家杨雄在他的《法言》中说:“师者,人之模范也。”提出了教师在“做人”上的“模范”作用,强调教育者的“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影响性格。”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
通过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树立科学的诚信观,正确对待生活中出现的各种诚信缺失现象。
(4)加快诚信立法 诚信虽属于道德范畴,但仅凭舆论约束和教育是不够的。“公民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把提倡与反对、引导与约束结合起来,通过各种科学合理的管理,提倡文明行为,抵制消极现象,促进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社会风气的形成、巩固和发展。”[8]“现代诚信是建立在规则伦理基础上的普遍意义上的诚信,诚信的立足点是规则。”[9]
因此,要改变当前大学生诚信现状,就必须加快诚信立法的步伐,制定一套系统的规范诚信活动的专门法律,健全和完善诚信制度的法律、法规,明确诚信主体行为的法律责任,为诚信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同时,加大执法力度,使法律真正成为维护诚信关系的有力武器。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不管谁犯了法,都要由公安机关依法侦查,司法机关依法办理。”[9]通过诚信法规的设立和宣传,让大学生做到知法懂法并自觉地遵守法律法规,启迪他们的诚信道德觉悟。
(5)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 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是对大学生进行诚信管理的前提。大学生诚信档案主要记录和考察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等各方面的诚信表现,具体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出勤状况、考试情况、作业或论文完成情况、学杂费交纳情况、贷款偿还情况、就业记录、日常行为表现和奖惩情况等方面。
通过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电子数据系统,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进行记录,并将其与大学生的奖(助)学金评比、推优入党、推荐免试读研、毕业鉴定、推荐就业等环节联系起来,使诚信档案成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通行证。
(6)健全监督与奖惩激励机制 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为实施大学生诚信监督机制提供了依据。“建立健全的诚信监督机制是诚信管理机制运行的重要保障。充分利用学校电台、校园网、公共宣传栏、校报、校刊等舆论阵地扬善抑恶的监督功能,以设立诸如‘曝光台’等的有效形式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监督。”[10]
在对大学生诚信行为监督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诚信奖惩激励机制。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要有奖有罚,奖罚分明。对干得好的、干的差的,经过考核给予不同的报酬。我们实行精神奖励为主、物质鼓励为辅的方针。颁发奖牌、奖状是精神鼓励,是一种政治上的荣誉,这是必要的。但是物质鼓励也不能缺少。”[11]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同样如此,大学生诚信激励机制应包括守信激励和失信惩罚两方面。通过奖惩,实现诚信教育自律和他律的有机结合,在大学生中牢固树立“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观念。
[1]罗国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原春琳,朱清时.成功的关键在于诚实[N].中国青年报,2001-03-29.
[3]李殿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12-113.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2.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56.
[6]晏 红.处理好家庭教育中的若干关系[J].中华家教,2005,(10):38-40.
[7]皮亚杰.皮亚杰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45.
[8]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EB/OL].(2001-10-24)[2012-10-15].www.people.com.cn.
[9]侯申华.诚信恐慌[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4:220.
[10]廖志诚,林似非.论大学生诚信缺失及其治理[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46.
[1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