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电影《超脱》反映的教育者困境

2013-04-07钱莉娜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代课亨利教育工作者

钱莉娜,黎 冬

(1. 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 武汉430068;2. 湖北工业大学招毕办,湖北 武汉430068)

近日,中国云南代课教师因为教龄得不到认定也得不到任何清退补偿而自杀的悲剧引起社会对代课教师这一群体的关注和热议[2]。类似的,在美国,穿梭于各社区学校(通常为“差生学校”)的代课教师问题也在电影《超脱》(Detachment)[1]中得以体现。该电影既有独白又带旁白性质地讲述了代课教师亨利·巴赫特(艾德里安·布洛迪 Adrien Brody 饰)的家庭悲剧,工作不稳定,爱情纠葛,诸多令人窒息的经历,反映了很多负面的社会信息。但是电影最后,主人公从阅读、写作和不断地反思中汲取力量,勇敢面对生活和爱情,并最终得以解脱。该电影的主人公因主演《海上钢琴师》而成名,《超脱》这一力作在2011年上映后好评如潮,甚至在中国市场都得到无数网友的共鸣和赞誉。以下本文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了影片反映的教育者困境。

1 内在困境

1.1 男主角母亲自杀造成的童年阴影

童年目睹母亲自杀事件造成的阴影,使男主角无法摆脱,更使男主角无法跟现实中的各种女性(女领导、女学生、女同事、街头失足少女)融洽相处。电影中的一句台词“按照弗洛依德的说法,所有成年后的人际关系都是来自于童年亲密关系模式的复制。”[1]为该片主人公的感情定下基调。既然男主角童年即面临了跟母亲的“脱离”,成年后便会处在无法前进的深渊边缘。 所以,他对女领导唯唯诺诺,紧张兮兮像个孩子一样不敢主张自己的合理要求;他对女学生----深受肥胖困扰的Meredith----关爱、保护、欣赏,却又跳不出学校规章制度的条条框框,勇敢地成为胖女孩Meredith的精神支柱;他跟女同事产生爱的萌芽,却又不敢完全放开自己,袒露心迹;遭遇女同事误解时却又无法控制情绪,最终导致关系破裂。影片大段篇幅讲述他跟街头偶遇的失足少女Erica之间的纠葛,从一开始的拒绝,到后来接纳照顾,最后又把她送走,他始终无法面对。

然而,影片的结局告诉我们,当学校不复存在。女学生自杀,女同事不再回头,以及外公去世,无论外公与母亲之间多么难以启齿和承认的真相到此都落土为安,男主角终于得以超脱----直面自己与Erica之间的感情并敞开胸怀大胆拥抱了彼此。

1.2 男主角弥留的外公

外公可以说是男主角唯一的亲人。不管亨利对外公是怎样的爱与恨,由于养老院医护人员对老人的漠不关心和无作为,使得亨利无法正常休息和思考,不得不深夜被叫到养老院照顾外公。无论如何,亨利对外公还算耐心周到直至外公去世,看得出照顾外公给亨利带来极大的痛苦,以致他在从养老院回来的路上悲从中来,自顾自泪流满面。

1.3 其他同事私生活的不如意

比如工作一天回到家,没人理睬,家人只是自顾自看电视玩电脑,没有家人团聚的晚餐;再比如心事重重,疲惫不堪回到家,无暇顾及配偶的感受和需求,夫妻关系紧张,最终婚姻破裂……就像所有其他教育工作者一样,大家都不是孤立存在,超凡脱俗的圣人。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哪家没有老弱病残需要照顾?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职业需要教师超脱自己作为普通人的感情和生活的这个困境,尽力带给学生积极正面的鼓励和启示,这是怎样的挣扎与痛苦呢?没人关心。就像电影中所说:“我们都有困难,有自己的麻烦要处理。我们也都要夜晚一个人静静承受,白天又带着心事去工作。”[1]

2 外在困境

2.1 代课教师工作的不稳定性

就像亨利所说:“我像一张被揉过的纸币在社会上流动着。”[1]他只是一个代课教师,在每个学校呆的时间都不长,一旦学校找到正式教师,他就得离开。但是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跟学生沟通很有自己的一套,很有思想,能给学生启发和鼓励,也很受学生欢迎,是个很称职的教师。然而,他自己没有主动要求过留下,也没有管理部门考评过他是否能胜任继续任教,并给与相应的职位。这就是工作不稳定带来的结果:没有归属感。亨利由于从小缺少家庭关爱,本来就归属感不强,所以性格决定他也不会主动期待什么归属感。但是,这是个人和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没人确定这种人的未来走向,总让人会有不安定和潜在的危机感。

类似的,中国也有成千上万的代课教师。他们散布于中国的偏远乡村与城市,有的为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有的则为了生计而数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献。最终,因国家一纸政令,或者领导一句话而不得不再度颠沛流离,一无所有。

2.2 来自学生的挑衅

影片中的很多学生对老师毫无尊重可言,自我为中心,辱骂甚至威胁老师,动辄扬言要用法律手段捍卫自己的权力,哪怕仅仅只是为了一张纸。学生对自己的学业、未来漠不关心,自暴自弃,没有梦想却又听不进善意的劝导。然而教师的权力更得不到保障,教师的心理没有人关心在意,甚至教师的生命安全也可能受到威胁,教育工作让人没有成就感。

这种过度重视金钱权利带来的教育不平等使得教育工作者集体无法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学生成了老板,教师成了学生手中牵的狗一样任由摆布。荒谬的是:曾经所谓“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人丧失了自己的灵魂。

处理好师生关系是一门需要极大热情、爱心、耐心、技巧和智慧的艺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胜任,也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但是这部电影用很长时段的序幕部分告诉我们,很多教师并不是因为热爱教师这个职业而当老师的,这个队伍中有憎恨教师职业的人,想当摇滚明星而不得志的人,卡车司机,还有曾经的公司职员只是贪图作为教师有较多假期的人……最终学生的挑衅给很多未做好充分准备的教师造成极大的压力,甚至威胁到教师的身心健康。

2.3 同事关系的负面影响

同为教育工作者,却相互之间冷漠如路人,对同事的死呲之以鼻,说三道四。不停的开会只是不断的斥责教育失败,教师无能,或者推销教辅资料,变卖教育资产。教师群体无能为力,要么抱团取暖,要么相互漠视,倾轧。

2.4 家庭教育的缺席

家长会学校空空荡荡,很多家长成为了父母却还不知也没兴趣学习如何做父母。孩子犯了错,家长不是配合教师教育孩子,而是辱骂并威胁教师,拿教师出气。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由于金钱的作用,电视成了孩子的保姆,教师成了孩子的稻草人。家庭教育的缺席使学校教育成为鸡肋,教育工作者如履薄冰,举步维艰。

2.5 制度的束缚

对于胖姑娘Meredith,亨利本来可以在最关键的时刻给与一个认可的拥抱,支撑起即将坍塌的心灵支柱,然后加以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找到合理途径让其才能和爱好得以充分发挥。但是男老师女学生独处一室,教师对学生的任何触碰都变得可疑,而且是有悖学校制度。亨利犹豫了,Meredith最终崩溃自杀。

不可否认,教育体系中的绝大多数制度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保护学生利益,但是教育的艺术并不是制度能够完全涵盖的,有很多依赖教师而存在的手段。如果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也可以说“一千个好老师有一千种好的教育方法”。而且,有时候教育的时机就在那么一瞬,转瞬即逝。

2.6 社会环境

亨利上课给学生解释了“无处不在的同化”现象。现在的年轻人,受舆论的影响,“认为女人是下贱的,妓女,婊子,可以被人玩弄,欺凌,蹂躏,羞辱……这种传销式的的荼毒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每天24小时,从未间断,直到我们生命结束。为了保护我们的思想不受侵害,能够捍卫我们的大脑不被这些愚昧控制,我们必须学会阅读。以此来激活自身的想象力,去建立我们自己的意识和信仰。我们需要这些技能来保卫和维护自己的思想”[1]。现代社会浮躁,拜金,盲从。学生们被同化,穿着自以为很有个性的衣服,做着自以为很大人的事,说着自以为很酷的话;教师们被同化,想着升职、发财、享受,还极力幻想着师道尊严。但是作为教师的两难处境在于,一方面教师希望学生接受自己的思想,听从自己的指导;另一方面,教是为了不教,即希望学生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够超越教师的教导。这一切都显得荒谬和矛盾。

3 结束语

社会环境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内外矛盾的化解也绝非一蹴而就。中国教育工作者也会遇到很多类似的问题和困境。然而,就像电影中提示的那样:学会阅读,试着静下心把自己的烦恼写下来,冷静分析,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我们就能不断积攒正能量,坚强地活下去,感受世界的爱和美好。有趣的是,电影中不断出现一个片断:亨利反复提醒外公写点什么在那个日记本上;亨利告诉Meredith把自己的烦恼写下来,还送给她一个日记本;同样的,亨利也送给Erica一个日记本。最终,只有收容所的Erica若有所思的用这个日记本写下了点什么,也只有Erica得到了解脱、爱情和快乐。

林语堂告诉我们阅读的重要性“没有阅读习惯的人,就时间,空间而言简直就被监禁于周遭的环境中。他的生活完全公式化,他只限于和几个朋友接触,只看到他生活环境中发生的事情,他无法逃脱这个监狱。但当他拿起一本书,他立刻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到另一个国家,或另一个时代,讨论一个从未想过的问题。”[3]

尽管整部电影处处充满悲凉、无奈,最后的镜头中文明如残风落叶般无处安身,然而我们一定要记住电影给我们的重要启示:阅读和写作都是促使我们自我教育、冷静思考、自我救赎的重要方式。每个人的成长不可能都那么一帆风顺,只要我们能够接受教育并不断地自我教育,这个社会就一定还有希望。这也是能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浮躁的社会捍卫自己的思想,拯救自己灵魂,并解脱困境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 Tony Kaye.Detachment [Z].Paper Street Films,2011.

[2] 南方周末. 代课教师之死:云南十万代课教师的血泪[EB/OL]. (2013-09-05)http://politics.inewsweek.cn/20130905/detail-70778.html.

[3] 林语堂. 林语堂经典作品选:论幽默、论读书[M]. 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代课亨利教育工作者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找找看
代课老师
大公鸡亨利
找找看
代课
我国代课教师问题反思*——基于教育均衡发展的视角
如何才能终结高校“代课软件”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精彩晚会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