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和谐人格构建的价值思考
2013-04-07马学敏
马学敏
(唐山师范学院 河北唐山 063000)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的性格决定人的命运。”我国学者黄希庭认为“人格是决定个性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的内部机制,是精神健康的基础,也是影响智力活动效能的关键因素。”多年来,英国牛津等大学一直坚持“大学功能不在于职业教育,而在培养人格,”美国哈佛大学现行“实现自我,服务社会”的校训也蕴含着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基本理念。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作曾对英法等国的教育思想进行研究和考察后,也倍感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在他看来,人格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大学的真义的所在。
1 “和谐人格”的概念解读
辞海对人格的解释是:“人格指的是个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人在一定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1]。”可见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特有模式,包含了一个人的气质、性格、能力、价值观、自我意识等心理特征。“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结晶,所谓“和谐”,《辞海》解释为:“和谐即协调[2]”,《现代汉语词典》则解释为:“配合的适当和匀称”。具体地说,和谐就是指构成事物的各要素之间的完整、协调、平衡、统一。“和谐”与“人格”整合在一起称为“和谐人格”。
2 当代大学生和谐人格的标志特征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明显提高。蔡元培在《教育独立议》中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3]。可见,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既包括德智体的发展也包括人格的构建。根据和谐人格的内涵、高等教育育人的本质要求以及当代大学生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角色,我们可以总结出,当代大学生的和谐人格应具备六大特征:①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②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③具有高尚的社会道德;④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⑤具有较高的人文修养;⑥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
3 当代大学生和谐人格构建的价值思考
3.1 当代大学生和谐人格构建是当代大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
3.1.1 构建和谐人格有利于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只有具有健全的心灵与和谐的人格,才能身心健康,勇于面对各种压力、挫折和打击。著名的美国精神分析理论家、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接受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学说的基础上,把人格发展的过程概括地分成八个阶段,其中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任务。而当代大学生则处于人格发展第五阶段-青春期阶段和第六阶段-成人早期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要建立自我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帮助获得亲密感,防止孤独感。埃里克森认为如果各个阶段都能顺利发展,那么就会对人格产生积极的影响。由此可见,大学阶段非常重要,是每大学生形成个性、自我同一性、并形成亲密感的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但由于大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会引发多种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着身心的健康发展,只有构建大学生和谐人格才能及时有效地疏导、合理地解决各类问题,消除心理障碍,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3.1.2 构建和谐人格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和谐人格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的性格决定人的命运。”构建大学生的和谐人格,不仅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潜能的充分开发,而且还有助于实现大学生完善自我、全面发展。由于当今世界的发展变化,大学生面临着许多挑战,同时也面临着众多的发展机遇,只有那些具备了和谐人格底蕴的人才能够从容应对各种挑战。同时,和谐人格还有利于大学生克服成长、成才路上的困难和挫折。只有具备和谐人格的人才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和谐,能够正确地对待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恋爱等人生的顺境和逆境,有较强的自我调适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坎坷和困难,最终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3.1.3 构建和谐人格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思想品德是人格的一部分,构建和谐的人格必然会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这是因为和谐人格是人格内部各要素的和谐以及人格与所处环境的和谐,和谐人格是健康的、向上的,具有完美性,是人格所应达到的最高境界。蔡元培提出教育的宗旨就是养成学生健康的人格,也就是和谐的人格,让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成为祖国和社会的栋梁之才。所以,人格的和谐必然包含着优秀的思想品德。此外,人格具有整体性、稳定性和独特性的特征,是一种稳定的道德状态,而思想品德往往是发展了的、成熟了的、外显性的人格表现,人格的不同直接影响着思想品德的好坏,而思想品德的好坏又直接影响着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构建大学生和谐人格不仅是培养大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可靠保障,也对大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重视学生和谐人格的养成,以推动大学生良性思想道德状态的形成。
3.1.4 构建和谐人格有利于当代大学生与社会和谐共处。大学生作为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是未来祖国和社会建设的生力军,是推动社会前进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大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十分重要,只有大学生与社会保持和谐的关系,国家才能进步,社会才能向前发展。大学生只有具备了和谐的人格,才更有利于培养其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更好地融入集体和社会。具有和谐人格的大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能把我自我的发展方向,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符合整个社会发展的大方向,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实现与祖国的前途和命运联系在一起,实现自我与社会的一体化,实现与社会与时俱进和谐共处。因此,构建和谐人格有利于大学生与社会环境保持和谐的社会状态。
3.2 当代大学生和谐人格构建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3.2.1 当代大学生和谐人格的构建是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人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而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和谐社会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社会,马克思所构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就是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在共产主义社会人将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谐社会的发展必然要求人的和谐发展,而人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所以,高等教育要实现和谐发展首先应以人的和谐发展为培养目标,高等教育人才目标的确立代表着社会目标的价值追求。爱因斯坦强调,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爱因斯坦的话再次说明大学不仅承载着人类和社会的未来,引领着时代科技进步和社会文明,更肩负着培养人格和谐的社会青年,构建大学生和谐人格的是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
3.2.2 当代大学生和谐人格构建是高等教育创新的助推器。传统的高等教育重视显性的政治价值,对构建大学生精神世界重视不多,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情感需求、道德需求、精神需求。传统的高等教育重视对大学生智商的培养,忽视对大学生成为社会人的培养。具体表现为对专业知识过分强调,对实用化取向过分强化,忽视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理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几十年来,高校为祖国培养了大批有用之才的同时也培养了为数众多的“工具型”人才,他们情感生活匮乏、合作意识欠缺、人际交往困难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结合教育理论、时代背景,创新教育模式,围绕如何培养具有和谐人格的大学生努力探索。
3.3 构建当代大学生和谐人格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
3.3.1 当代大学生和谐人格的构建需要以和谐校园作保障。和谐的人格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去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社会,提高面对挫折能力、实现人际良好交往,保持身心的健康发展,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在构建和谐人格中,校园环境发挥着重要着作用,大学生和谐人格的构建需要和谐校园作为保障。具有和谐人格的大学生是由和谐校园培育出来的。和谐校园主要是指校园内部各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等等[5]。正如唐文跃等所指出,和谐校园是资源兼容共生的校园,是学术氛围浓厚、文化繁荣的校园,是人际和谐的校园,是道德水准高的校园,是与社会良性互动的校园[6]。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中,大学生更容易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强化个人修养,提升民族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诚信意识、责任意识等,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骨干力量。因此,当代大学生和谐人格的构建需要以和谐校园作保障。
3.3.2 大学和谐校园的建设离不开当代大学生和谐人格的构建。大学生作为高等学校的主体人群,在和谐校园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生是校园实践的主体,他们并非被动地受校园文化的浸润,其本身也在以自身的价值观、知识、能力不断地影响着校园建设。目前,在校园中不断出现因大学生人格缺欠、裂变发生的事件,如暴力事件、杀人事件、自杀事件等,这些校园现象已反映出当前的高校教育在对大学生的培养教育方式方面,侧重知识的灌输,而对大学生的素质,尤其是人格培养方面不够重视,以致与大学校园不和谐现象频频发生。因此,建设和谐校园要把人格教育放在首位,只有实现大学生的人格和谐,才能实现校园的和谐,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3.4 当代大学生和谐人格构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3.4.1 构建当代大学生和谐人格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我们党在不断深入探索社会主义本质和准确把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的前提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60多年来的执政经验进行认真总结,从而提出的全新理念。践行这一科学的社会发展理念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和谐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和谐人格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和谐社会是全新的社会模式,它有别于历史上任何社会形态,也有别于理想的“乌托邦”设计。和谐社会的建设,就是一个在促进人和谐发展过程中实现社会整体优化,协调发展,从而使社会良性发展的过程。和谐社会的构建说到底是人的和谐,是人际关系的和谐,是人的精神与价值的提升。而大学生的和谐发展,自始至终都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所以,当代大学生和谐人格的构建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社会的要求。
3.4.2 构建当代大学生和谐人格有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人格,不仅仅反映着个体综合素质的高低,同时也影响着个体能力的发挥及行为导向以及个体与组织、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谐社会的发展与和谐人格有着内在的联系。和谐人格,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价值目标。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相对特殊和优秀的群体,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这也就决定了他们的人格素质十分重要,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华民族的人格素质,关乎到整个和谐社会的进展和质量,也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因此,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培育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1]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796.3
[2]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398.3
[3] 黄小斌.论大学生和谐人格培养[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0
[4] 石国兴,葛志文.心理和谐:社会和谐的主要内容[N].光明日报,2009-10-11(5)
[5] 唐文跃,张 明.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基本内函和主要举措[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