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及对策研究
2013-04-07刘洁
刘 洁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学生科 广东广州 510182)
智能手机广泛应用所延伸出来的传播学与社会学的双重意义大大影响了现代人的思想行为方式,它带来的影响也己深入到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学会利用智能手机这把“双刃剑”,敏锐找准提高工作成效的切入点,有效利用智能手机的特点和功能,使之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载体和大学生提高素质、自我教育的重要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时效性。同时,高度重视它对大学生思想行为产生的负面影响,制定有效措施,以巩固高校思政教育的教育成果。
1 研究背景及现状
1.1 智能手机特点 智能手机(Smart phone),是指像个人电脑一样,具有独立操作系统,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游戏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通过此类程序不断对手机的功能进行扩充,并可以通过移动通讯网络实现无线网络接入的一类手机的总称。它是掌上电脑和传统手机功能相互融合的产物,其功能丰富且具有强大的扩展性。与传统手机相比,智能手机作为一种全新的网络媒体,以其便携、智能的特点,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对移动互联的体验,促成了移动互联的跨越式发展,它是人们传播思想、获取信息、网络社交的重要工具。
1.2 智能手机已被大学生群体广泛应用 2012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2011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智能手机成为青少年网民上网最重要的终端,青少年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首次超过台式电脑,占73.0%,规模达9441万。相比2010年,青少年手机网民对手机网络应用使用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统计数据显示:超过六成的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上网聊天、上社交网站、更新微博博客。
其中,使用手机即时通信(在线聊天)服务的占比最高,达86.2%(2010年该比例为70.1%);使用手机搜索和手机音乐的占比分别为67.7%和52.8%(2010年该比例为54.3%和46.4%);使用手机社交网站、手机网络新闻、手机微博和手机网络文学的占比达45%以上;玩手机网络游戏的占比为36.6%。随着智能手机价位逐步降低和功能上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智能手机持有比例仍将继续快速上升,该群体智能手机互联网应用还将继续深化。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智能手机广泛应用所延伸出来的传播学与社会学的双重意义大大影响了现代人的思想行为方式。我国学界近两年也开始研究智能手机对现代社会带来的影响,但相关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研究成果较少。国外虽然在3G、智能手机等通信技术方面的发展领先于我国,但对于此类研究多基于专业技术或新闻传播学的角度,研究范围也比较宽泛,缺乏针对大学生群体的专门研究。因此,加强智能手机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及对策研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重视的研究课题。
2 智能手机广泛使用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
2.1 正面影响 ①突破了时空的局限性和间断性,智能手机除丰富了日常交流带来的信息知识以外,移动上网还给大学生带来了随时随地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这大大提高了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工作的效率和节奏。②智能手机的便携性、即时性、互动性和私密性带来了强大的社交功能,为大学生人际交往带来了革命性变化,有利于现代大学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从而使大学生在向自身社会角色过渡的过程变得更加自然。③强大的娱乐功能使智能手机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④带来全新的消费模式,使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2.2 负面影响 ①相较于传统手机,智能手机对他们的学习可能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强大的娱乐功能使部分学生沉溺与此,无心向学;强大的信息获取、存储功能使部分学生对待学习“投机取巧”,甚至将其视为考试作弊工具,逐步对其产生依赖,不愿读书、不愿思考、不愿调研,逐渐改变他们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这将极大限制大学生深入学习专业知识,使其缺乏深层次思考,削弱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②严重影响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众所周知,互联网上的信息复杂多样,暴力、反动、色情、恐怖等信息垃圾允斥其中。互联网上非学术的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60%的青少年有意或无意接触过网络上的黄色信息,而由于手机的便携性,这些信息传播和扩散速度远远超过其他传播媒体,手机“涉黄传黄”己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越来越严峻的社会问题,它将严重败坏社会风气,污染社会环境,危害大学生健康成长,时刻腐蚀着他们的身心。③部分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虚拟化。有些大学生过于依赖手机,他们表示,如果给他们一部手机就可以整天不与他人接触;由于过于依赖手机与他人交流沟通,这样反而制约其现实世界里社交能力的发展。
3 智能手机的出现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大学生是个活跃、前卫的青年群体,他们易于接受新事物,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先行者和主力军。借助3G通信网络的迅猛发展,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使智能手机的流行已成为一大趋势。智能手机已演变成个人移动互联登录工具和个人媒体终端,便携性、即时性、互动性、私密性,强大的操作系统,急速扩展的众多功能,使其受到越来越多大学生的青睐。智能手机已不仅仅是简单的移动通信工具,它还是网络媒体的深度延伸和公共信息的新兴发布平台,它的广泛应用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已逐步显现,网络社交、网络娱乐、网络信息的获取和发布,已成为许多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也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①教育环境改变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智能手机所连接的是一个开放的虚拟世界,它所传播的信息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些多元信息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充沛的信息量,但其中也不乏有害信息,这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错综复杂。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在这种环境中容易迷失方向。智能手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②教育载体改变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也在不断更新,智能手机己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交流的重要媒介,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交流的有效工具,学习如何运用这一先进的教育载体,实现教育主、客体之间信息交换和思想交流的最大化,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4 面对机遇和挑战,利用智能手机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4.1 构建依托智能手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群体的广泛应用和其自身强大的功能,为利用智能手机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基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转变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模式,积极探索智能手机与思政教育工作的结合点,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为我所用,把智能手机作为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系统性地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有针对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工具,从而扩大思政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以适应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4.2 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 智能手机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正负面影响从根本上说是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通过手机媒体的现实表现。所有问题的症结和出路从根本上要首先归咎于人类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智能手机给大学生带来新的信息冲击,对“两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两课”老师应当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引入“智能手机”等新事物,紧密联系时代的发展,改善“两课”对大学生缺乏吸引力的现状,增强内容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推动大学生自我提升。
4.3 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智能手机 智能手机的出现给大学生提供了随时随地连接网络的功能强大的便利工具,并在学习、交往、消费、娱乐等多个方面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影响。应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这一新媒体工具,促进自我发展。
4.4 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多进行面对面交流 不管手机通讯技术如何发达,远程、间接、声对声、字对字的交流都无法代替面对面的交流。只有面对面的交流才能真正表达和理解彼此的喜怒哀乐,这是手机通话、发短信所不能替代的。只有经常进行面对面的交往,才能敏锐地把握他人的情绪、情感变化,进行更深入的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高校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经常和老师、同学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多举办一些面对面的文化交流活动、运动会等户外活动。
4.5 积极引导和监管智能手机及手机网络健康有序发展 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范围之广、影响方式之多、影响力之大,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仅靠学校一方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学校、社会和大学生自身之间相互协调、相互辅助,教育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社会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智能手机及手机网络事业的引导和监管,使其健康有序的发展,为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提供一个健康、丰富多彩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