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识别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分析
2013-04-07王彦英刘晨光赵芳芳
王彦英 刘晨光 赵芳芳
(河北联合大学图书馆,①教务处 河北唐山 063000)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射频识别技术)是通过无线电信号识别既定目标并读取有关数据的一种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是一种收集、使用、保存、传播数据的新技术。一套基本的RFID系统由标签(Tag)、解读器(Reader)和天线(Antenna)构成。它的工作原理是当标签进入射频信号的识别范围后,接收解读器发出来的射频信号,产生感应电流从而获得能量将存储在芯片中的数据信息发送出去,或者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解读器获取信息后进行解码,然后将信息发送至中央信息系统,中央信息系统再通过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的处理。RFID因其快捷、方便的特点被广泛地应用在以下各个领域:物流管理、邮政包裹处理、航空行李处理、门禁控制、电子门票、道路自动收费等等。1998年开始,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正式建立了第一个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图书馆服务系统,随后美国、欧洲、日本等地图书馆也相继使用RFID技术。现在,新加坡图书馆已经普及了RFID技术的应用。我国图书馆应用RFID技术起步较晚,2006年厦门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图书馆和深圳图书馆率先开始使用[1]。之后,随着成本的降低和国家对这项技术的重视,RFID技术在国内图书馆领域的应用开始呈现迅速发展的趋势,逐渐取代条形码识别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
1 RFID技术应用于图书馆的优势
与条形码相比,RFID技术的特点是读取距离远、识别速度快、数据容量大、多目标识别和操作简便。馆员应用RFID技术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转变服务模式,改善服务形象,提高整体服务水准。与此同时,RFID技术为读者提供了简捷迅速的自助服务,为读者创造了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和便利快捷的学习条件。
1.1 提高馆员工作效率
1.1.1 自动借还功能。传统的借还服务模式,一般是由工作人员使用条形码读写器对图书进行逐本扫描来完成的,速度慢、效率低,工作人员容易疲劳。在人数比较集中的时段,读者往往需要排队借还图书。使用RFID技术后,读者自行操作进行借还,降低了流通部门的劳动强度,减少了重复性劳动作业,将工作人员从日常繁重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
1.1.2 自动分拣功能。传统图书馆在图书归还后,图书馆工作人员首先要按照书标进行手工分类,将不同地点的图书放在不同的地方,然后再分别上架。由于RFID读写器对于被读取的标签设有位置、方向上的严格要求,而RFID标签又可记录馆藏地点等信息,这使得自动分类设备的使用成为可能,只要把图书放在传送带上通过一个RFID读写器,自动分类设备即可根据标签中的有关信息把不同地点的书分发到不同的位置,省去了人工分拣图书的工作[2]。
1.1.3 自动盘点功能。图书馆的盘点是一项基本且重要的工作,图书馆的整体盘点可以了解馆藏的真实状况并减少错架情况。传统的盘点有两种方式,一是工作人员打印馆藏记录,对照馆藏图书逐本进行盘点,费时费力且容易出错;二是将书刊从书架上取下来,利用条形码阅读器近距离读入,与数据库进行对比后逐本放回,这种方式任务极重且效率极低。盘点图书时必须闭馆停止其他流通业务,对于一般图书馆来说,这种盘点整架工作每年最多只能进行一次。应用RFID技术,可批量读取多个标签,对馆藏图书进行快速盘点,馆员手持阅读器,逐架逐层扫描一遍,一旦发现排架错误或找到所要的图书时,立刻响铃提示,随即轻松完成对图书的盘点。相对传统方法而言,降低了错架率,提高了盘点效率,缩短了盘点时间,不必为开展盘点工作而长时间闭馆,也方便了读者及时借阅。
RFID技术还有巨大的潜力有待挖掘,例如,合理排架与剔旧、文献位置的精确定位、馆藏图书清点和财产统计等等。而且,图书馆由传统借还书、图书分拣等环节抽取出来的人力可以从事其他增值服务,例如,文献开发、参考咨询和学科服务等。只有不断挖掘新需求、开发新应用,RFID技术在图书馆才能具备长久的生命力,从而提升整个图书馆的人文理念与服务水准。
1.2 改善读者用馆环境
1.2.1 自助借还省时省力。除了馆内的自助设备,公共图书馆还可以设置街区自助设备,高校图书馆可以在食堂等人员密集地区设置自助设备。读者利用这些自助设备,可以快速地完成借还书工作,还可多本同时处理,并且闭馆后仍可还书,整个借还过程由读者自助完成,不需要再在人工借还台排起长龙。此外,图书馆在引进FRID技术后,由于节省了大量人力,一般都会适当地延长开馆时间,而这项举措又可以为路途较远的读者提供方便。
1.2.2 图书定位方便快捷。FRID技术为读者提供更为直观、准确的图书定位系统,可以直接将图书定位到所在的架位甚至层数,并为读者提供路线指示图,这种方式不受专业化索书号和排架方式的限制,使读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提高了文献流通率,同时为读者提供了全新的查找体验。
1.2.3 空间设置科学合理。FRID系统采取的是一门式管理,图书馆入口处一般设置有安全门,具有读者身份识别功能和图书防盗功能,因此,读者可以带包自由出入图书馆。书库、阅览室和自习区三位一体,为读者扩展了更多的阅览和自习的空间。此外,在RFID系统模式下,许多图书馆设置了免费的无线网络,甚至有些图书馆还在馆内开辟了咖啡屋等休闲空间。读者可一边查询图书馆的资料一边阅览自带图书,同时还可以利用图书馆网络浏览网页,这种模式有利于激发读者获取信息的潜在需求。
2 RFID技术在图书馆推广应用存在的问题
2.1 成本问题 高昂的成本是RFID技术在图书馆推广应用的瓶颈,标签、外围设备、软件都是非常可观的一笔开销,尤其是标签的成本,RFID标签价格较几年前已大幅下降,但批量购买单价也在1~2元左右,以藏书100万册的图书馆为例,仅标签一项,就需要花去150万元左右。而现在普遍使用的条形码和磁条单位成本约为0.1元人民币。对于靠政府财政拨款的图书馆来说,购书经费尚存在严重不足,高昂的成本对推行和引进RFID技术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当前我国尚有许多图书馆刚刚由传统图书馆过渡到现代图书馆,所以,门禁系统、监视仪、磁条等诸多投入在短时期内是不会被替代的。再投入大量资金购入RFID技术和设备进行全面替代,对他们来说难以承受。而且,相对我国劳动力较低廉的成本,RFID的投入显得过于昂贵,以RFID技术代替图书馆的劳动力投入是否值得也成为诸多图书馆不得不考虑的一个因素。
2.2 安全问题 首先是图书安全问题,目前图书馆使用的RFID电子标签的面积较大,相对于粘贴在较隐蔽的书脊处的磁条来说,更容易被素质不高的读者发现并撕毁,并且,RFID标签不抗水,遇水后RFID的信号很容易失效。RFID标签一旦被破坏,其防盗功能将无从谈起,图书丢失的隐患就不可避免。其次是人身安全问题,RFID使用频率属于高频范围。在小范围、短时间内使用,其安全性可以忽略不计。但是,长期处于RFID高频射线的辐射包围之下,是否对人体的免疫机能造成损害,尚未有定论。
2.3 其它问题 除了RFID系统自身的问题,图书馆使用RFID技术后带来的其他问题也不容忽视。例如,传统借还方式每本书的借还都需要工作人员经手,图书污损现象较少,并且会得到及时处理。使用自助借还设备,图书污损现象增多在所难免。这需要上架时多加留意,并定期对图书进行修补。此外,使用RFID系统后,读者可以将未办理借书手续的各库图书集中在一起阅览,虽然给读者带来了方便,但由此带来的乱架现象非常严重,无形中增加了馆员的工作量。
[1] 魏 雯.高校图书馆使用RFID技术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2012,(1):21
[2] 杜 鑫.RFID技术在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中的实践与探索[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20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