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尔的摩事件指导下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优质工程中的培养及管理特色

2013-04-07张慧珠朱海文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年2期
关键词:批判性导师研究生

余 红 张慧珠 朱海文

(河北联合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 河北唐山 063000;①中国石油大学)

研究生和导师应该是教学相长、相互依存的关系。研究生在导师给予帮助下的三年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对其一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史上“巴尔的事件”指诺贝尔奖获得者巴尔的从开始的被动学术越轨者[1]直至后来成为真正学术越轨者的过程。巴尔的摩事件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导师是社会对教师的神圣称谓,是社会给老师的最高荣誉。导师自身科研能力、学术能力和个人修为是履行这一职责的基础。如果个人修为低下,对自己、社会和学生都是极其有害的。

1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指导过程中的多元特征

1.1 导师职责的学术传承化 “学术”一词是指“有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2]。严复认为,“盖学与术异,学者考自然之理,立必然之例;术者据既知之理,求可求之功。学主知,术主行”[3]。“学”就是探究自然和社会的规律,“术”就是利用规律采取的行为。导师是以立学术、教育人为职业,传承和发展学术为目的,是创造科学技术和弘扬社会文化的领路人。在此基础上,导师自我实现价值得到体现,同时给人类文明发展注入新内涵。很多科学大师,如 J.J.汤姆森、钱学森等都是备受世人称颂的一代导师。据统计,J.J.汤姆森培养的学生有10人获得诺贝尔奖,27人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在各国任物理教授82人,被国王封为爵士的8人。导师肩负着对人类的学术、文明的传承化作用。

1.2 导师职责现代化意义定位 现代师生关系不同于传统社会中牢牢绑定的师徒关系,具体说来是来源于每个人追求的现代教育的目的。而我们的现代社会的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4];现代意义定位的导师之所以是导师,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知识蕴藏丰富,思想独立先进。在这里,知识蕴藏丰富不仅指专业知识丰富、深厚,而且还包括本领域外的知识,甚至包括社会知识。“十年植树,百年树人”,秉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研究生导师被称为知识精英,或高级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精神生活质量的天然保护者和糟粕的天然批评者”[5]。导师这一称谓是社会对教师的神圣称谓,是社会给他们的最高荣誉。

1.3 批判性思维、实践能力培养是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多元特征的核心和瓶颈 求真,是一个学者的起码品格。但在神圣的学术殿堂,文明的传播圣地总是出现一些“鼠摸狗盗”之辈,败坏学术风气,损害文明的形象,原因为:整个社会浮躁,急功近利的影响反映在学术界;学术成果和对人才的评价,科技资源的配置和成果的联系过于紧密;失去科学道德。其核心是思想、行为的惰性和人类文明的退步。批判性思维包括认知技能(cognitive skills)和情感意向(affective dispositions)。批判性思维的情感意向包括质疑的勇气、公正的态度、谦逊的品格、以理服人的信念、坚忍不拔的品质和换位思考的情商[6~8]。批判性思维的技能和品质是通过长期不断的批判性思维活动而养成的。

2 研究生教育要有准确、基本定位和基本规格

2.1 导师“首责”制度下,着重采取批判性思维的指导、管理的培养特色 研究生指导过程不是单纯地由导师将事实和技巧传授给学生,而是指导学生自己批判地思考、学习过程。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J.F.Herbart)在《普通教育学》中建立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教育学体系,教育界称之为“传统教育”。国内学者认同把批判性思维分为精神和智力两大要素。应该包含以下内容:①源头于反思提出问题;②核心是评判思维,即用一套知识和技能标准来评判思维;③该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加以培养,包括认知技能的培养和品质的培养,也是导师指导、管理、培养的核心思想。

2.2 因材施教、自由发展、个性化管理的培养特色 面对激烈的学术竞争和晋升压力,高校教师常常要申报大量的课题,这样才能取得成果、发表论文,但课题一多,就忙不过来,于是,教师就把课题“下放”给学生,让后者替自己完成大量的工作。这样一来,研究生就会觉得沦为了“打工族”。目前国内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大多是:导师给研究生的研究课题常常有预设的观点,为研究的结果定了基调。而学生无创新,什么都由老师定;学生没有自主权,因为费用要导师和学校签字来管理,老师的心理和需要对研究生的思想、行为影响很大,甚至研究生对自己的未来都没有决定权。不少研究生整日泡在实验室里,参与导师课题研究,查资料、做实验、写报告、发论文,忙得不可开交。这种“导师发补贴、学生做项目”现象,往往被定义为“研究生替导师打工”。实际上,“研究生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一种独立研究的能力只有在真刀真枪的科研实践中才能获得。根据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原则,我们学校提出研究生就业要由院系和导师负责。身为老师必须要了解社会,要懂得根据社会需求来设计研究生的去向。理科的论文可能贴近实际贴近应用更多一些。论文题目不一定大,以能解决一个有针对性的问题为目标。

2.3 避免“Pseudoscience(P)指导模型”培养特色 “P指导模型”即是伪科学,本文取其词首字母大写“P”,作为伪科学的代称。伪科学行为是负价值的社会活动。导师指导研究生过程中必须警惕两种情况:①故意“P指导模型”:明知行为违反规范、具有危害而积极实施。②过失指“P指导模型”:有责任避免违规发生却因疏忽或轻信不发生而未尽责任。导师要在专业业务上要做到三点:首先,要让硕士研究生有一个扎实的专业基础。强调学生要反复读透本专业最经典的一本书,读透后,其他新书都能从各个角度切入进来;第二,要让硕士研究生学会思维和掌握方法;第三,要培养硕士研究生勤奋的品质,就是善思。必须“严”,严格落实培养计划。不允许硕士研究生长期见不到自己的导师,若导师给出题目让研究生回去做,但没有定期辅导,不能把自己给出的题目前后贯穿起来,从头到尾则无法形成一个系统。因为,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特色之一是注重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和培养过程当中的每个环节。各院系比较注意培养硕士研究生扎实的专业基础,踏实的工作作风,严谨的学术态度,这些都是我们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特色。

2.4 硕士研究生的学科建设应该拆除各学科间教育壁垒,采用共同课改革思路的培养特色 现在研究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通过上网等现代化的手段获取知识更加方便。教学要适应这种变化,不能像过去那样,讲的都是讲义上的东西。研究生自己能看懂就让研究生自己看,老师可以集中解答问题。授课方式在研究生阶段要发生变化,要根据研究生知识水平和能力来设计自己的教学。

2.5 导师职责的教育本原化,防止研究试验 自古以来,教师就是以“教书育人”为天职,这也是和“传道、授业、解惑”的内涵是一致的。除此之外,科学研究也是履行导师职责的一个重要内容。科学研究是导师不断提升自己,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研究生教育活动过程中体现出来。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加强研究生的素质教育。更新自身教育观念,深化教育内容和形式,提高教育质量。现在不少研究生不愿意从事艰苦的试验研究,喜欢“虚拟”,喜欢“仿真”,“虚而不实”、“仿而不真”比比皆是。有效治理高效出现的“学术抄袭”和“学术造假”问题,促进学风建设经常化、规范化,是建立一个和谐严谨的学术氛围的良策。

2.6 建立导师和学生的相互信任的合作基础培养特色 导师在选择合作学生时,必然对他的相关方面的信息有一定了解,因此,在合作时双方会理解和宽容学术上的失败。合作是双向的,学生选择导师本身就是对导师在学术上和为人操守的信任。在目前扩招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导师要学会带研究生。要学会挤时间,经常过问研究生的成长和学习。此外,要改变教学方法。再紧张,周六周日两天的休息时间拿出半天搞一下学术讨论还是可以的,或者就一个大家比较关注的社会问题讨论讨论,这样能调动研究生们学习的积极性。科研活动的视野受到限制,容易对一些交叉领域的问题把握不准或在逻辑思维方面产生重叠,缺少学科的互补性。相互信任是双方合作的基础。

2.7 避免学术浮躁与道德失衡培养特色 目前学术界的浮躁之风乃至学术腐败的暗流却呈汹涌之势,学术界净土上“浮躁”与“腐败”,给社会带来的冲击和后果远远出乎想像。很多学者对此好像漠不关心,该做什么还做什么。在研究中存在着研究流于肤浅和空洞浮躁的风气。这个问题已经给导师的教学和研究生培养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甚至直接影响着导师的自身利益。一些研究生由于兼职的工作量比较大,真正用于专业学习的时间十分有限,造成专业知识的贫乏,学术水平低下,功课不及格或论文造假、论文答辩没通过,给导师的声誉带来一定的影响。而导师却又没有制止的权利,形成利益攸关错位,最终的结果是导师的利益受到损害,毕业学生的质量得不到保证。研究生教育必须具备科学性、严肃性、先进性。科协主席韩启德直言不讳地建议应减少各级政府设立的奖项,扶持学术团体的优秀奖励品牌。科技奖励本身就是一件严肃、艰巨的科学任务,必须遵循科学规律,要下真功夫。应让科学精神回归科学奖励,真正激活科技奖励机制。合理的导师评价机制,减少或取消对导师科研任务的量化规定,使对导师的评价能够转到重质而不是重量的方向上来,让导师潜心于学术的研究以及对研究生的精心指导。

2.8 警惕导师“近亲繁殖”现象严重 近亲繁殖的结果就是学术“畸形儿”的产生,阻碍我国科学事业的快速发展。由于扩招,研究生培养层次、培养类型与培养目标的宏观设计混乱:①很多研究生公认的理论是:导师作用很大的,甚至能帮你找到好工作;②有同学说“导师都差不多,反正最后导师又不能给你工作;③部分学生目光短浅,追求利益最大化;如果你想读博的话,那么选个很有名气的既带硕士又带博士的导师最好,这样读博可以简单些;如果你想工作的话呢,选个在行政岗位级别高的或者人脉广的又喜欢帮助学生的是最好的,否则会变成被分配研究生。“美国大学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不留本校毕业生任教”。例如,尽管哈佛大学的毕业生十分优秀,但在哈佛大学的教师队伍中,来源于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最多,占16.9%。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导师队伍中存在着较严重的“近亲繁殖”和“师徒同堂”现象。调查表明:2003年我国博士生导师中有62.3%的人是在本校获得的学位,31.3%的博士生导师在国内其他院校获得博士学位,仅有5.5%的博士生导师在国外获得学位,说明高校研究生师资力量主要立足于国内。“近亲繁殖”现象不利于拓展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2.9 指导过程中的适当激励机制,避免纯粹“利益攸关型”培养特色 研究生教育的关键是适当激励学生;同时激励老师。导师要学会激励学生探讨、生创新和进行自由探索的能力。

[1] 秦惠基.巴尔的摩事件的启示[J].医学与哲学,1992,(6):105

[2] 赵帆晴.试论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剑南文学,2011,(2):78

[3] 屈晓婷,丁小浩,黄 晟.导师对研究生非学业素质的评价调查[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3):54

[4] 翟 楠.现代教育目的的异化:批判与反思[J].教育学术月刊,2011,(6):38

[5] 李 璞,马正言,赵朝秀,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78

[6] 文秋芳,周 燕.评述外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J].外语学刊,2006,(5):76

[7] 缪四平.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对大学素质教育的启发[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3):101

[8] 洪淑媛.批判性思维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初探[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84

猜你喜欢

批判性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V eraW an g
导师榜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